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免疫阻断方式对HBV母婴传播阻断作用。方法:以HBsAg阳性孕妇及其婴儿为对象,按不同阻断方式分组,A组126例采用对孕晚期孕妇及其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同时对新生儿联合采用乙肝疫苗注射;B组102例仅新生儿联合使用HBIG及乙肝疫苗注射;C组215例只对新生儿进行乙肝疫苗接种作为对照。检测分析A组孕妇使用HBIG前后血液HBV DNA含量变化,比较各组新生儿出生后的宫内感染率及1岁后感染率。结果:A组孕妇使用HBIG前后血液HBV DN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 3组宫内感染率分别为4.76%(6/126)、4.92%(5/102)和4.65%(10/2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感染率分别为5.92%、4.93%、8.37%,C组HBV感染率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不能降低孕妇病毒载量,对HBV宫内传播也无保护作用;对新生儿联合使用HBIG及乙肝疫苗注射与单纯接种乙肝疫苗相比,能减低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2.
采取联合免疫措施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 携带HBV的孕妇,在妊娠28、32、36W各肌注一次乙肝免疫球蛋白(HBIC);新生儿在出生后24h(最好6h)内和1月龄时各肌注一次HBIC,在2、3、5月龄各肌注一次乙肝疫苗。结果 检测1岁龄幼儿静脉血清,携带HBV者4例,感染率约为5.1%,HBV母婴阻断效果为94.9%。结论 孕期采用联合免疫措施,可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对阻断母婴传播HBV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uman 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在阻断母婴传播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效果及最佳阻断方案,笔者于2000年3月~2004年8月对来我站接受免疫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及其所生的婴儿进行了随访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对广西区妇幼保健院1992年1月至1993年6月出生的1006名婴儿(其中母亲HBsAg阳性者101例,同时HBeAg阳性者19例)进行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HBIG)与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即在婴儿出生后2h内肌注HBIG100u,1个月时注射HBIG500u,3个月时分别注射HBIG50u及乙肝疫苗10μg,6个月时注射乙肝疫苗10μg。以上全程免疫后1年,采静脉血用放射免疫法检测HBV感染的五项标  相似文献   

5.
不同措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措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调查248对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产妇及其婴幼儿接受过的乙肝母婴传播阻断措施,根据措施的不同分组,比较影响阻断措施的因素和各阻断措施的效果。结果:孕产妇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收入、丈夫职业、HbeAg阳性对乙肝母婴阻断措施的有影响(P<0.05);不同干预措施婴幼儿6个月后HBsAg阳性率、6个月内和6个月后HBsAb抗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脐血HBV-DNA阳性率最低;婴幼儿出生6个月后HBsAg阳性率,儿童组和联合组低于疫苗组和孕妇组,出生后6个月内HBsAb阳性率和6个月后HBsAb阳性率孕妇组均为最高,其次为联合组。结论:母婴联合免疫阻断乙肝母婴传播效果优于其他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有效方法。[方法]对HBsAg和HBeAg双阳性孕妇注射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以及婴儿注射乙肝疫苗。[结果]检测结果表明,婴儿乙肝感染率实验组仅4.7%(6/128),而对照组达19.2%(17/89)。[结论]HBIG与乙肝疫苗联合使用是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连续 3a的前瞻性观察 ,研究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与乙肝疫苗 (Hep -B疫苗 )联合免疫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及乙肝疫苗的免疫持久性。方法 该研究设实验组Ⅰ、实验组Ⅱ和 1个对照组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法检测HBsAg和抗 -HBs。结果 通过 3a的阻断效果观察 ,实验组ⅠHBsAg阻断率为 10 0 % ,实验组ⅡHBsAg阻断率为91 67% ;对照组HBsAg阻断率为 10 0 %。结论 证实联合免疫对阻断HBV母婴传播有效。通过 3a的实验观察 ,实验组和对照组抗 -HBs阳性率呈逐年下降 ,提示应重视对儿童的乙肝疫苗加强免疫策略和免疫持久性研究  相似文献   

8.
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内蒙古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2000年5月开始,开展了对无症状HBsAg携带者孕妇产前及其新生儿肌肉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垂直传播的临床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乙肝疫苗联合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为制定阻断乙肝母婴传播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6年,在武进区选择200例血清HBsAg阳性孕妇,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孕妇怀孕14周起每周注射HBIG200IU,临产时加强一剂;婴儿出生后注射1剂,同时按0、1、6个月接种10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对照组孕妇孕产期不注射HBIG;婴儿出生时注射HBIG200IU,同样程序接种乙肝疫苗。2组婴儿均采取母乳喂养。[结果]1岁时婴儿HBsAg阳性率,实验组为8.00%,对照组为19.00%(P〈0.05);1岁时婴儿抗-HBs阳性率,实验组为26.00%,对照组为14.00%(P〈0.05)。[结论]对HBsAg阳性孕妇在孕中、后期注射HBIG可以提高乙肝母婴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乙肝免疫球蛋白能否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途径。方法检测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孕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及未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所产婴儿的乙肝病毒的抗原抗体。结果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孕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后所产婴儿HBsAg阳性率为4.67%,未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孕妇所产婴儿HBsAg阳性率为61.90%,χ2=59.96,P<0.01)。结论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可有效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11.
预防免疫对阻断乙型肝炎父婴传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彩霞  靳军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8):1589-1590
[目的]探讨阻断乙型肝炎病毒父婴传播的方法。[方法]选取2003年1月~2006年1月,100例孕妇丈夫血清HBV DNA( ),孕前抗-HBs( )孕妇的病例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并根据孕期是否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分2组:Ⅰ组孕期自孕24周产检起,每4周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至分娩,Ⅱ组孕期不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另筛选出孕妇无各种肝炎病毒感染,而丈夫血清HBV DNA( )的病例为对照组(Ⅲ组)。3组病例新生儿出生时均抽脐带血检测HBV DNA及抗-HBs。[结果]观察组Ⅰ组新生儿抗-HBs( ),阳性率为56.00%(28/50),观察组Ⅱ组新生儿抗-HBs( )阳性率为52.00%(26/50);对照组新生儿抗-HBs( )为O(0/45)无一例阳性。观察组抗-HBs( )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Ⅰ组脐血HBV-DNA( )16.00%(8/50),Ⅱ组有18.22%(9/50),Ⅲ组有42.22%(19/45)。观察组新生儿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孕前成功获得抗-HBs( ),可有效阻断父婴传播;孕期加用HBIG未能进一步阻断父婴传播。  相似文献   

12.
经垂直传播的乙型肝炎病毒肝外定位与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子宫内传播率与受染子的HBV的肝外定位。方法:选择25名女性HBV携带得与其终止妊娠的胎儿为研究对象,应用HBVS基因与C基因引物,以巢式PCR检测HBV DNA。结果:25名女性携带者的胎儿中10例发生HBV的子宫内传播,传播率为40.0%,受染子代的肝外HBV DNA检出率以白细胞为最高,其次脾脏、肺脏、心脏,此外从肾脏、脐带、皮肤、肌肉等多种组织、器官也可检出,结论:HBV可在肝外多种组织,器官定位,肝外定位可能对病毒的保存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流行率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为探讨我国乙型肝炎(乙肝)和肝癌高发区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在广西隆安县对儿童和新生儿实施乙肝疫苗大规模免疫。免疫后10年,于1995年对1~39岁人群进行了调查,并用RIA法检测了乙肝HBsAg、抗-HBs和抗-HBc。结果表明,1~39岁自然人群中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为42.4%;HBsAg阳性率为9.5%,其中7~9岁的HBsAg年龄高峰已消失,尤其在1~8岁人群下降了100.0%~83.0%,人群的抗-HBs阳性率1~2岁组婴幼儿最高,为85.5%,以后随年龄增长而逐步下降,在1~19岁人群中,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1985年的相同年龄组。表明儿童大规模免疫后,紧接着实行新生儿逐年进行计划免疫,是加速控制乙肝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发生垂直传播的同时并未发生夫妻间水平传播的可能原因。方法:以已确定传播HBV给予代的10名女性携带者与8名男性携带者的配偶为研究对象,以1:2的原则选配对照,检测病例与对照组的IgG,IgA,IgM,C3,C4与抗-HBs。结论:研究对象未检出抗-HBs。对照组阳性率48.0%。与对照组比较女性携带者配偶IgG,C3,C4偏低,男性携带者配偶C3,C4偏低。结论:携带者配偶未发生HBV感染的原因可能是存在免疫耐受,此种免疫耐受可能与本身的免疫素质偏低有关。  相似文献   

15.
赵捷  单芙香  刘刚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5):2954-2955,2957
[目的]探讨不同免疫策略对乙肝母婴阻断成功率的影响,为制定乙肝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医院收集2007~2009年HBsAg阳性产妇及其新生儿基本资料,采集儿童静脉血2ml,ELISA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和表面抗体。将乙肝母婴阻断的免疫策略分成A组(孕晚期接种HBIG+儿童出生后接种HBIG+乙肝疫苗)、B组(儿童出生后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C组(乙肝疫苗)3组,比较不同免疫策略的乙肝母婴阻断成功率。[结果]不同免疫策略乙肝母婴阻断成功率不同,A、B两组无差别,但均高于C组(χ2=6.64,P=0.01)。在调查的312名母亲HBsAg阳性的儿童中,乙肝母婴阻断成功率为95.53%(299/313),影响乙肝母婴阻断成功的因素包括分娩方式和母亲是否为乙肝大三阳。[结论]分娩时尽量选择剖宫产,出生后联合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的策略会提高乙肝母婴阻断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运用不同方法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方法]200例乙肝标志物(HBVM)阳性孕妇,其中乙肝病毒DNA(HBV-DNA)阳性孕妇100例,随机分为A组50例,B组50例;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孕妇100例(HBV-DNA阴性),随机分为C组50例,D组50例。A组、C组孕妇于孕36周注射HBIG(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B组、D组孕妇不注射HBIG。200例均于36周和分娩后抽静脉血作HBVM定性、HBV-DNA定量检测。新生儿根据孕妇组别分为A1、B1、C1、D1组。4组均于出生6h(h)内和1月龄分别注射HBIG100IU;出生12h内、1月龄、6月龄分别接种乙肝疫苗(HBVac)10μg。采集新生儿脐血和6月龄静脉血作HBV定性和HBV-DNA定量检测。[结果]①A组、B组孕妇接种前后血清HBV-DNA平均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D组相互间接种前后HBV-DNA平均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B1组与C1组HBsAg-DNA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无差异。③6月龄HBV感染率A1组、B1组、C1组、D1组分别8.0%、10.0%、6.0%、6.0%,4组相互间比较母婴传播阻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HBV-DNA阳性、HBV携带者孕妇孕晚期无论注射HBIG与否,并不影响其新生儿出生时应用HBIG和HBVac联合免疫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周烁  杨勇 《现代预防医学》2000,27(2):206-207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剂量乙肝血源疫苗接种法5年期间的免疫学效果。方法:以皮内接种3μg乙肝疫苗的146名儿童为观察组,对照组为肌注10μg的52名儿童,接种后随访观察5年后采血,检测乙肝3项指标和转氨酶(ALT)。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乙肝疫苗母婴阻断无(弱)应答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北京市顺义区2005~2008年孕期或住院分娩时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检测阳性母亲所生的儿童,分析乙肝疫苗母婴阻断无(弱)应答发生的影响因素,在单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接种乙肝疫苗阻断HBV母婴传播的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223名儿童,抗-HBs阳性者185人,阳性率为85.7%,无(弱)应答率为14.3%。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epB首针及时接种、儿童完成接种年龄、分娩方式及母亲HBV感染状况是影响儿童抗-HBs无弱应答率的主要因素,其发生无(弱)应答的OR值分别为0.264、2.292、2.158和0.370。[结论]乙肝疫苗接种后的无(弱)应答率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HepB首针未及时接种、儿童完成接种年龄较大、顺产及母亲双阳性的儿童乙肝疫苗母婴阻断时容易发生无(弱)应答。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我区15岁以下儿童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感染率和乙肝疫苗接种情况,评价乙肝疫苗免疫效果。[方法]采取多阶段抽样方法,随机抽取15岁以下常住人口304人,通过入户调查并采集调查者血清,了解乙肝疫苗接种情况及HBV感染现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结果]乙肝疫苗接种率为97.37%,首针及时接种率为87.83%。15岁以下儿童HBsAg、抗-HBs、抗-HBc及HBV阳性率分别为0.66%(95%CI:0.25%~1.57%)、46.71%(95%CI:41.10%~52.31%)、1.64%(95%CI:0.24%~3.04%)及2.30%(95%CI:0.62%~3.99%)。HBV阳性率较1992年下降了85.96%。[结论]由于新生儿和青少年乙肝疫苗的接种,15岁以下人群呈现HBV低感染高保护的特点。对7岁组儿童加强HBV感染危险因素监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突变与宫内传播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从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血清中扩增得到包括HBV前C/C区和前S/S区基因的2.5kb基因片断或前S/S区1.2kb基因片断,克隆、测序,分析测序结果,比较母婴HBV基因序列的差异。结果4对发生宫内感染的母婴HBV序列共得到43株,都属于HBVC基因亚型、adr血清亚型。HBV前S/S区序列中,新生儿序列的差异性低于母体(P〈0.05)。4对母婴问序列的平均相似率分别为99.47%、99.39%、99.37%和99.46%;母婴序列具有高度一致性;每对母婴序列间的进化距离都比较小,核苷酸差异率分别为0.4、0.8、1.2和0.3。母婴序列间均存在1个或数个核苷酸位点的差异,母体内的优势株和新生儿体内的优势株不完全相同。结论母体内的优势株或弱势株都可以通过宫内传播感染新生儿,可能与其基因突变有密切关系。提示HBV的宫内传播存在基因选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