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目的确定肝镰状韧带附近假性病变的发生率,探讨该部位假性病变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上腹部CT平扫及增强的427例无肝脏疾病的患者资料,筛选出肝镰状韧带附近假性病变的病例。结果427例中60例有肝镰状韧带附近假性病变。假性病灶最大径6.1-21.2mm,平均12.3mm。CT平扫显示15例(25%),增强动脉期显示27例(45%),门静脉期假性病灶全部显示。60例中,病变呈三角形39例(65%),扁平状9例(15%),结节状12例(20%)。结论肝镰状韧带附近假性病变在门静脉期易于显示,根据其位置和形态,可与肝内真性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MRI动态增强扫描,探讨肝镰状韧带旁假性病灶的解剖特征及形成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上腹部MRI扫描资料,筛除肝脏手术?肝脏病变以及肝外影响肝脏血流动力学的病变?MRI扫描序列包括T1WI正反相位双回波序列,T2WI脂肪抑制序列及应用肝脏快速容积采集(LAVA)动态增强序列?结果:24例(22.9%)肝镰状韧带旁假性病灶,MRI动态增强表现为局限性信号减低,其中动脉期?门脉期及平衡期分别为10例?24例及6例?24例中仅3例反相位图像上镰状韧带旁肝实质信号降低,其余21例(87.5%)正反相位信号未见变化?结论:肝镰状韧带旁假性病灶仅少数部分由于局灶性脂肪沉积所致,大部分可能与肝脏异常引流静脉有关?  相似文献   

3.
肝镰状韧带及其游离缘内的脐静脉索(又称肝圆韧带)因解刮生理特点,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上有广泛的实用价值。肝镰状韧带可用于修补上消化道穿孔,总胆管缺损及肝左外叶切除后肝断面:对肝胆手术具有向导显露作用:可作止血带用于脾部分切除术。脐静脉插管在新生儿主要用于输血,在成人应用于经脐静脉、门静脉、胆管造影;门静脉高压时经脐静脉门腔静脉分流;门静脉动脉化等。现分述如下: 脐静脉索脐静脉索(Umbilicoportal)因含有脐静脉遗迹而得名,它自脐至肝门。Braastad解剖40具男尸发现脐静脉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镰状韧带旁假性病灶CT影像上误诊为真性病灶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CT随访证实或病理证实镰旁肝假病灶误诊为真性病灶患者的CT影像资料。结果 12例中4例误诊为原发性肝癌,5例误诊为肝转移性肿瘤,3例误诊为血管瘤。误诊原因包括:对镰旁肝假病灶的三种形态认识不够、未做多层面重建、没有熟悉对镰旁肝假病灶平扫、双期或三期增强扫描中的特征、没有熟悉此病灶在螺旋CT下的表现。结论熟悉镰旁肝假病灶的发生部位、形态特征及CT扫描的影像特征可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其的误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肝镰状韧带旁假病灶在动态增强MR及化学位移成像上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其形成原因.方法 研究我院156例同时行上腹部MR平扫、化学位移同反相位成像及动态增强扫描的病例,仔细观察肝镰状韧带旁肝Ⅲ、Ⅳ段有无假病灶,如有假病灶则记录假病灶的数量、部位、大小、形态以及在MR平扫、化学位移成像及动态增强扫描图像上的表现.结果 156例病例中共检出20例(12.8%)肝镰状韧带旁假病灶,均为单发.其中17例假病灶位于镰状韧带旁肝Ⅳ段,3例位于肝Ⅲ段.假病灶的最大径范围为0.7~1.8 cm,平均值为1.0 cm.20例假病灶中,动态增强MR时16例(80%)只在门静脉期呈低信号,3例同时在动脉期、门静脉期表现为低信号,1例同时在门静脉期、平衡期呈低信号.化学位移同反相位成像示只有3例(15%)于反相位可见信号减低.结论 肝镰关韧带旁假病灶在MR增强扫描门静脉期常见.虽然有些假病灶有脂肪变性,但其形成原因可能主要与迷走静脉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镰状韧带旁肝左叶低密度假病灶(简称镰旁肝假病灶)的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表现特征.方法 1999年1月至2001年9月926例患者因各种原因接受了肝脏或上腹部螺旋CT扫描,共检出63例(男27例,女36例;年龄15~73岁)具有镰旁肝假病灶,详细观察和记录其部位、大小、形状以及平扫与增强各期图像上的密度及其变化情况.结果 63例(6.8%)共有66个镰旁肝假病灶,均位于肝左叶内侧段(57个)或(和)左叶外侧段(9个)前缘镰状韧带旁.60例(95%)为单个镰旁肝假病灶,3例(5%)各有2个镰旁肝假病灶(分别位于左叶内侧段和左叶外侧段而呈对称性分布).据镰旁肝假病灶在平扫与双期增强图像上的密度及其变化情况将其分为A型和B型,其中A型57例60个(91%),B型6例6个(9%).结论镰旁肝假病灶并非很少见.其发生部位特殊,在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各期的密度及其变化有特征性表现.对镰旁肝假病灶应能正确识别,以免误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镰状韧带旁假病灶(falciform ligament pseudolesion,FLP)的多排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表现。方法从PACS中检索出进行上腹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的患者125例,筛选出肝镰状韧带旁假病灶21例,详细记录假病灶的数目、形态、部位、大小以及平扫、增强各期图像的密度及变化情况。结果共检出21例(22个)肝镰旁假病灶,20例为单个病灶(95.3%),其中肝左叶内侧段19例(95%),左叶外侧段1例(5%),1例(4.7%)有2个假病灶,分别位于左叶内侧段和左叶外侧段而呈较对称性分布。楔形7例(33.3%),类圆形9例(42.9%),不规则形5例(23.8%)。假病灶最大直径约7.8-29.5mm,平均约17.2mm。CT扫描:平扫及动脉期、延迟期病灶呈等密度或者略低密度,门脉期几乎均呈低密度,与正常强化肝实质分界清晰。结论FLP发生部位特殊,门脉期几乎全部呈低密度显示。  相似文献   

8.
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3年3月利用带蒂肝圆韧带及镰状韧带行急腹症修补手术22例的临床应用效果。22例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随访20例(90%),随访3~24个月,未见胃肠瘘(再穿孔)、幽门梗阻、胆总管狭窄、胆汁漏、胰漏及术后大出血等术后近期及远期并发症发生。带蒂肝圆韧带及镰状韧带特有的解剖学及组织学优势,成为优质的自体生物修复重建材料,适用于多种急腹症修补手术。  相似文献   

9.
带蒂肝镰状韧带修复胆管缺损的临床应用3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岑小波 《四川医学》1999,20(2):211-211
我院自1996年以来,利用带蒂肝镰状韧带修复胆管缺损3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2例,女1例,年龄20~66岁。炎性胆管狭窄切开1例,胆囊切除术时医源性胆管损伤1例,肝门部胆管细胞癌剖开狭窄后置“T”管支撑引流无法缝合胆...  相似文献   

10.
在40具成人层次解剖的尸体上,我们观测了镰状韧带的长度、面积和性状。结果:女性长度大于男性,男性长X~=22.13±3.07cm,女性长X=22.90±2.72cm。面积为X~=28.66±13.79cm~2,其形状近似三角形,质地男女不尽相同,男性韧带致密光滑,女性韧带薄弱、脂肪化。讨论了镰状韧带作为一种修补材料对脏器损伤应用的可行性,提示用于肝脾等脏器损伤时,男性镰状韧带优于女性,一般情况下,第二段面积作为首选修补材.料。  相似文献   

11.
唐坚  夏建国  魏仁华  叶童   《中国医学工程》2011,(10):17-18,21
目的 探讨腮腺良恶性病变的CT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腮腺良恶性病变30例CT表现.结果 30例病灶,22例良性病灶,8例恶性肿瘤病灶;其中右侧病变13例,左侧病变17例;腮腺浅叶病变19例,深叶病变6例,浅深叶交界病变5例;4例良性病变边缘不清,术前误诊为恶性肿瘤,2例恶性肿瘤边缘清楚,术前误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在多层螺旋CT(MSCT)的表现,提高CT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13个病灶)经病理证实的FNH的平扫及三期增强MSCT表现。结果 13个FNH,平扫10个为低密度,3个为等密度,其中9个病灶中央有点、条状及裂隙状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动脉期所有病灶均有明显强化,除中心疤痕外病灶强化基本均匀一致,其中6例病灶中心或周边还可见到增粗、扭曲的动脉。增强扫描门脉期和延迟期11个病灶为等密度或略低密度,2个为略高密度。9例伴有中心疤痕者,3例无强化,6例有延迟强化。结论 MSCT多期扫描可充分反映FNH的病理特征和血供特点,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圆韧带影像及脐静脉曲张影像的表现,提高鉴别两者的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间1643例行螺旋CT扫描+三期动态增强肝脏扫描(7例行MR平扫)患者影像资料,其中男性1023例,女性620例,年龄15~89岁,分析肝圆韧带及脐静脉曲张影像特点,比较两者在CT平扫及增强扫描时CT值的差异性.结果 共有1601例未见明确肝圆韧带显示,27例于肝左叶肝裂区见结节样边缘清晰稍低密度影,增强扫描三期呈轻度强化,程度始终低于周围肝实质;另有15例门静脉高压患者,可见左脐静脉曲张,增强扫描与门静脉同步强化,并与肝门静脉左支相通.肝圆韧带显影组与脐静脉曲张组在CT平扫时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动态增强扫描时,动脉期、门脉期及平衡期脐静脉曲张组患者的CT值显著高于肝圆韧带显影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提高对肝圆韧带影像的认识,有助于更好地与肝内其他异常密度影像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以提高SPTP的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12例SPTP的临床、病理学和CT资料.结果 SPTP具备典型的螺旋CT表现:平扫为边缘清晰的囊实性占位,增强扫描病灶囊性部分不强化,实性部分轻至中度强化,病灶边缘均可见光滑且明显强化包膜.MSCT三维成像可清楚显示病灶与周围脏器和血管的解剖关系.CT所见12例中2例包膜不完整,3例侵犯十二指肠肠壁,2例肠系膜上静脉受侵犯,1例与脾脏粘连紧密.12例均行手术切除,肿瘤均为单发,直径4 cm~18cm.术中所见的肿瘤与胰腺及周围脏器、血管的解剖关系与CT表现相符;病理所见与CT表现对应良好.结论 SPTP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结合临床表现,多数可在术前作出准确诊断,为治疗提供重要依据.MSCT三维成像技术可为术前评估和手术方案提供重要参考,提高SPTP的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磁共振与多层螺旋CT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准确率,探讨两者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我科初诊的45例肝脏疾病患者,回顾性分析其病例资料,比较磁共振和多层螺旋CT对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的准确率和准确性。结果两种方法诊断肝脏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的诊断例数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对于几种典型疾病的检出,两种方法的检出准确率分别为61.2%(30/49),87.5%(49/56)。结论磁共振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能力优于多层螺旋CT。患者在临床诊断肝脏病变性质时应首先选择磁共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脂肪肝背景下肝血管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98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血管瘤的影像资料,根据平扫是否有脂肪肝背景分为Ⅰ组(脂肪肝背景),Ⅱ组(无脂肪肝背景且无其他肝脏疾病),再根据CT增强表现分为A组(动脉期边缘结节样强化),B组(动脉期均匀强化),将Ⅰ、Ⅱ组及A、B组进行交叉归类统计分析。结果:肝血管瘤的CT平扫检出率为分别为Ⅰ组58.3%、Ⅱ组84.0%,Ⅰ、Ⅱ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增强CT检查:A组(ⅠA组、ⅡA组) CT增强诊断符合率100%,ⅠB组CT增强诊断符合率22.2%,ⅡB组CT增强诊断符合率88.9%,ⅠB组与ⅡB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脂肪肝背景下,肝血管瘤病灶的相对密度会发生改变,但其强化方式及强化特征仍然符合肝血管瘤的经典诊断标准,对于少数表现不典型病例,则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来减少误诊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对腰椎峡部裂(LS)的诊断价值,并分析LS的病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2014年经多层螺旋CT诊断为腰椎峡部裂的患者共28例.利用多层螺旋CT的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技术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全方位、多角度观察患者腰椎峡部裂情况,并综合对比MPR图像、MIP图像及VR图像.结果 28例患者中共检出峡部裂53处,滑脱17例;其中双侧峡部裂21例,46处,16例伴滑脱;单侧峡部裂7例,7处,1例伴滑脱.MPR图像LS诊断率为100%(53/53),斜矢状(沿椎弓峡部走向)位及斜轴(平行于椎弓)位可清楚的显示峡部断裂情况,分别表现为"狗项圈征"和"双关节征",正中矢状位可清楚的显示椎体滑脱情况.MIP图像也可显示全部病变,但对周边软组织的观察不如MPR图像.VR图像LS诊断率为79.24%(42/53),可立体观察峡部情况.结论 多层螺旋CT-MPR、MIP、VR技术可以全方位的评价腰椎峡部情况,其中斜矢状(沿椎弓峡部走向)位及斜轴(平行于椎弓)位的MPR图像可作为首选的重建方法;后天性因素(疲劳或应力骨折)可能是LS主要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0):116-120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在肾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7年3月在我院行MS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3例肾癌患者资料,重点分析其MSCT平扫及多期增强特征。结果本组均为单发病灶,其中肿瘤位于左肾21例、右肾22例,肿瘤呈圆形或类圆形29例,不规则形14例。直径:1.5~14.3 cm,平均(4.7±1.6)cm。CT平扫表现为肾实质混杂密度或等密度占位病变,瘤体与肾实质分界不清,CT增强多呈速升速降型。结论 MSCT尤其是增强可对肾细胞癌作出诊断,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