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排气过程中预防微小气泡的技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静脉输液在排气过程中往往因液体流速太快,乳头内的液体直接冲击茂菲氏滴管内的液面,产生微小气泡,随液体下流造成排气失败,为提高一次性排气成功率,我们采用三种方法预防微小气泡产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静脉输液在排气过程中往往因液体流速太快,乳头内的液体直接冲击茂菲氏滴管内的液面,产生微小气泡,随液体下流造成排气失败,为提高一次性排气成功率,我们采用三种方法预防微小气泡产生,现报告如下。方法:采用8号头皮针,头皮针胶管长30.8cm。①甲组:将输液瓶挂在输液架上,输液器各部连接紧密,插入输液瓶内,一手倒转茂菲氏滴管,另一手持头皮针,当茂菲氏滴管内液面流入1/3~1/2时,将头皮针胶管折紧,使茂菲氏滴管顺转倾斜30~60°,随后松开头皮针,排气。②乙组与丙组步骤同上,分别以茂菲氏滴管液面流入2/3~3/4与1/3~1/2时,以看清滴速为宜,将茂…  相似文献   

3.
静脉输液一次排气成功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冯海霞  孔贺利 《护理研究》2005,19(30):2788-2788
静脉输液排气时,有时会有小气泡混在液体中进入茂菲氏滴管以下,影响一次排气成功.针对该现象,护理人员经过反复试验,发现茂菲氏滴管内液面水平在1/3时[1],输液管内容易产生气泡并直接影响了一次排气成功.茂菲氏滴管内液面升高至2/3时,输液管内不容易产生气泡,可一次排气成功.……  相似文献   

4.
在临床上,静脉输液是最常见的给药途径。常规操作是:第1次排气时,当液体流至输液器末端,关闭调节夹,接头皮针后打开调节夹第2次排气,进行穿刺,这样操作不易排除附着在橡胶管内的小气泡。原因是:为避免液体流出管端,减慢流速,使橡胶管内附着微小气泡。我们在临床中应用了一种新的排气方法,经临床使用1000余例,一次性排除输液器管内存在的微  相似文献   

5.
随着静脉营养(脂肪乳、氨基酸混合液)在临床的开展,3L袋(一次性使用静脉营养输液袋)已成为护理人员输液的常用工具之一。然而,在临床输液过程中我们发现,3L袋在排气过程中特别容易产生气泡,原因是茂菲氏滴管转正呈垂立状态时,袋内液体呈直线流人液面,由于袋内负压加重力的作用,液体在快速下坠时可形成冲击力,而茂菲氏滴管内的液体容量不能有效地缓冲其冲击力,导致液体带着气泡快速而直接地流向下段滴管,故容易产生气泡。  相似文献   

6.
在临床工作中,护士经常要排除头皮针末端的气泡.而输液时液体内气泡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1],它导致"气泡"现象时有发生.为此,我们从2006年7月开始对以往常规2种处理方法进行了改进,即直接在头皮针软管与针栓接口处(简称:头皮针针栓部)的下方夹闭,阻断液体和气泡向近心端行进,继而排气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在输液过程中,尤其是冬春季节,输液器莫非氏滴管下软管内,常缓慢有微小气泡产生,并以此引发护患纠纷。有报道,输液液体的温度过低,  相似文献   

8.
输液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操作中,经常遇到排气不畅,不能一次性排气成功;或未能及时更换液体;或者管壁留有许多小气泡,或者有气泡随液体下行等。要排出这些气泡,传统的方法是将气泡向上弹出或分离输液管与头皮针放出液体,这样既浪费药液又延长了排气时间。实践工作中,我们对排气方法进行了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1 方法 先将输液调节器关紧,然后将有气泡的某段输液管  相似文献   

9.
刘丽娟 《全科护理》2013,11(15):1427-1427
临床输液排气的方法是:倒置莫非氏滴管,并挤压滴管使输液瓶内的液体流出,当莫非氏滴管内的液面达到滴管的1/2~2/3满时,迅速转正滴管,打开调节器,使液体缓慢下降,直至排尽导管和针头内的空气。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小气泡难以排出,有时会引发纠纷。笔者在临床操作中观察到气泡产生的原因是:当迅速转正滴管,完全打开调节器时,莫非氏滴  相似文献   

10.
郑璇  张玉环  史雪勤 《护理研究》2006,20(5):381-382
介绍了减少静脉输液过程中产生气体的一些技巧,如减少和避免加药过程产生气泡,排气时输液瓶的适宜高度,输液器内减少气泡的方法等。  相似文献   

11.
我们在遵守操作规程的基础上,改进静脉输液操作方法,现介绍如下。1排气一次成功排气过程中输液管内产生气泡和断层、过滤器内存气泡、头皮针管壁挂泡,在操作中较常见。处理异常排气,既浪费药液又延误操作时间,易使患者产生不信任感。对策:(1)排气过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一次性软包装液体以其无空气污染、重量轻、携带运输方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也不尽完善,使用过程中发现如下问题:(1)袋装液体的外包装不统一、不规范,致使使用不方便。如袋包装与一次性输液器不配套。为了便于临床使用,建议袋包装要统一留有加药孔。(2)给患者输液时,同样室温下袋装液体比瓶装液体容易产生微小气泡,微小气泡附着在输液管内壁一般不会造成大的影响,但当患者输液肢体活动振动了输液管,小气泡容易融合成大气泡,造成空气栓塞,导致严重后果。护士必须加强巡视,及时排除危险因素,同时嘱患者尽量少活动输液肢体。(3)…  相似文献   

13.
三言二语     
使用一次性输液器排气时,用右手将输液排气管尾部抬高,使之产生负压,随即右手横持茂菲氏滴管,液体即快速而下,以后按常规操作,这样排气既省力又不存在输液管内有间断气泡现象。静脉穿刺时在茂菲氏滴管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减少静脉输液过程中产生气体的一些技巧,如减少和避免加药过程产生气泡,排气时输液瓶的适宜高度,输液器内减少气泡的方法等。  相似文献   

15.
超声血管损毁术(Angiotripsy)是用超声波破坏靶组织的血管,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内皮的连续性中断,暴露血管内皮下组织,引起凝血机制的激活,从而导致血栓形成,阻断局部组织血供,致组织缺血坏死,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其治疗机制主要与超声空化有关,空化作用为液体中存在的微小气泡,也即空化核,在声波作用下产生振荡、扩大、收缩至内爆等一系列的动力学过程。在气泡内爆的瞬间,气泡内聚集的能量迅速释放,致使局部呈现出发光、5000K以上的高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改进排气方法在静脉输液中的效果。[方法]将门诊输液病人500例,单日输液病人归为观察组,双日输液病人归为对照组,观察组250例采取改进排气方法输液,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输液;比较两组一次排气成功率、微小气泡进入血管的例数、排气时间、失液量。[结果]观察组改进排气方法进行静脉排气输液,两组一次排气成功率、微小气泡进入血管的例数、排气时间、失液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用改进排气方法进行静脉穿刺,能明显缩短排气时间,提高一次排气成功率,减少排气丢失液量,减轻病人心理压力,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改进排气方法在静脉输液中的效果。[方法]将门诊输液病人500例,单日输液病人归为观察组,双日输液病人归为对照组,观察组250例采取改进排气方法输液,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输液;比较两组一次排气成功率、微小气泡进入血管的例数、排气时间、失液量。[结果]观察组改进排气方法进行静脉排气输液,两组一次排气成功率、微小气泡进入血管的例数、排气时间、失液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用改进排气方法进行静脉穿刺,能明显缩短排气时间,提高一次排气成功率,减少排气丢失液量,减轻病人心理压力,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8.
静脉输液排气如何避免气泡残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临床上采用传统的静脉输液排气方法常常会在输液器的管壁上或者过滤器周边残留小气泡。如果排气时将莫菲氏滴管倒置 ,在待液面至 1/ 3~ 1/ 2处 ,使滴管倾斜 45°左右 ,莫菲氏滴管内水柱沿滴管管壁流入下方液面 (过滤器乳头向上 ) ,此时输液管道中基本上没有小气泡残留。因莫菲氏滴管倾斜 45° ,上方液体水柱沿着滴管管壁流入下方液面 ,缓冲了水流的冲击 ,不易产生气旋 ,所以管道中不会有气泡或附壁小气泡残留。此方法明显提高排气成功率 ,减少药液的浪费。静脉输液排气如何避免气泡残留@李燕$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310009,杭州市 …  相似文献   

19.
静脉输液是临床工作中最基本的技术操作之一,而如何提高静脉输液一次性排气成功率,是每位护士都想掌握的技巧.以往的排气方法大都是当输液管插入液体瓶之后,将茂斐氏滴管翻转过来,用手挤压茂斐氏滴管,,当液体流至1/2或2/3时迅速倒转,然后逐渐完成一次性排气.此种方法一次性排气成功率很低,经常当手挤压茂斐氏滴管时不见液体流下,甚至反复多次也不太顺利,有时液体沿输液管壁呈斜面状流动,产生了大量气泡,浪费了时间,又加重了护士的焦急情绪,我们采用新方法,大大提高了静脉输液一次性排气成功率,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一次性输血器是临床、手术中最常用的一种快速补充药液、血液的工具。一次性输血器排气是最基础的护理操作,一次性输血器传统的排气方法是:将药瓶挂在输液架上排气,使莫菲氏滴管下半部分内存1/2—2/3液体,再排尽莫菲氏滴管以下管内空气,备输液、输血用。因为一次性输血器管腔较粗,当液体经过莫菲氏滴管往下时,液体流速稍快或轻微的震荡都会使管内产生大量气泡,易造成一次性排气不成功、浪费药液、延长手术前准备时间及影响急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