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原发性肝细胞癌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峥 《实用全科医学》2004,2(2):135-136
目的 检验螺旋CT在原发性肝细胞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分析59例HCC患者的CT图像,采用高质量平扫加增强扫描模式,层厚10mm,病灶处3mm薄层扫描。结果 绝大多数原发性肝细胞癌呈典型表现,即平扫表现为低或等密度,动脉期高密度,静脉期为低密度或高密度,延迟期为低密度。结论 CT扫描尤其是动态增强扫描是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一种有效而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在肝左叶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分析。方法回顾性地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接收的48例肝左叶癌患者的检查资料,通过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得出的肝左叶癌的病灶影像特点,对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在肝左叶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分析。结果 本文共48例患者,通过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确诊左叶癌患者发生肝内转移的患者33例(占总人数的68.75%);发生腰椎转移的15例(占总人数的31.25%),通过增强扫描,可见肝左叶病灶无强化,边界清晰,低密度小结节影为病灶转移灶。结论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能够清晰反映病灶转移的位置,CT扫描结果和患者的临床病例特征基本吻合,诊断的准确率达到90%的水平,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李其涛  高君  张德峰 《当代医学》2010,16(27):13-14
目的根据原发性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分析研究经病理证实的47例原发性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结果经CT平扫47例均为低密度病灶。经CT增强扫描病灶,其中28例表现为不均匀渐进性的向心性强化,占59.5%。延迟期扫描病灶,32例呈相对高密度影,占68.1%。病灶局部肝包膜可有回缩,病灶周围肝内胆管可有扩张和结石。结论原发性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于该病的诊断与肝内其他病变的鉴别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钟景云 《基层医学论坛》2012,(31):4170-4171
目的探讨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期33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CT平扫及增强表现。结果 33例均为单发,平扫呈等或低密度改变;33例病灶均可见"快进快出"的强化征象。结论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既能明显提高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检出率和正确诊断率,也能充分反映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特征,对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检出和定性准确率的提高有重要价值[侯锡银,李国华.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及其诊断价值[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14(7):118-119.]。  相似文献   

5.
张宝林  钱丽 《宁夏医学杂志》2007,29(11):1008-1008
目的利用螺旋CT对肝内胆管细胞癌(PCC)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18例PCC患者均采用螺旋CT技术,利用平扫与增强及延时扫描,得到可靠的CT图像,并进行分析。结果CT能清晰地显示PCC病变,增强及延时扫描具有特殊性征像。结论螺旋CT对PCC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及鉴别意义。  相似文献   

6.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的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FNH的CT表现,所有病例术前均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12例FNH病灶均有典型的CT表现,均呈孤立结节或分叶状肿决,其中10侧位于近肝表面包膜下,直径约为2—6cm。平扫呈等或稍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均为明显全瘤均匀性强化,强化高于正常肝而接近于同层腹主动脉,门静脉期9例下降到稍高密度,3例为等密度,其中4例显示典型中央瘢痕组织,1例中央瘢痕延迟扫描后出现强化。结论CT可以明确诊断典型的FNH,不典型的FNH应与肝细胞腺瘤、肝细胞癌、纤维板层肝细胞癌、肝血管瘤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邻表面肝包膜凹陷(Livercapsuledepressed,LCD)的CT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原发性肝细胞癌117例,肝血管瘤39例及典型肝硬化20例,分析LCD的CT表现。结果:117例HCC中,15例出现LCD,占12.8%(15/117)。9例位于肝右叶,6例位于肝左叶,均为单发LCD。39例肝血管瘤无1例出现LCD。20例典型肝硬化肝表面凹凸不平,呈波浪状或驼峰状,肝包膜凹陷多发且较表浅,CT增强扫描门脉期和延迟期显示凹陷区及邻近肝实质密度基本一致。结论:LCD为HCC的一种少见征象,单发LCD对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诊断及其与肝良性病变的鉴别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梁萍  方华盛  黄春芹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5):4795-4797
目的:探讨周围型胆管细胞癌CT动态增强扫描征象的诊断价值及其病理基础。方法:20例经手术证实的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术前均做了CT平扫,其中18例做了CT动态增强扫描,20例均做病理检查。进行术前CT与病理标本对应切面的对照研究,观察不同CT征象的病理改变。结果:发现病灶内的延迟强化区CT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病理为大量纤维组织伴少量散在腺癌组织,部分病灶延迟强化区内的无强化区为凝固性坏死或同时含有大量黏液的存活癌组织。结论: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动态增强扫描征象对其诊断及在与肝细胞型肝癌等多种常见肝肿瘤的鉴别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肝血管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点,探讨其对肝内实质性占位病灶的诊断价值,分析经临床或病理确诊的48例应用多层螺旋CT进行平扫、增强(包括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及延时期增强)扫描资料。结果48例69个病灶在平扫时66个病灶(957%)显示为低密度,3个病灶(43%)为等密度;增强后62个病灶(8986%)于动脉期出现病灶边缘结节状或斑块状强化,门脉期及平衡期病灶内增强范围逐渐扩大且密度逐渐均匀且有下降,延时期扫描病灶大部分或全部强化,密度与肝实质相等或略高。4个病灶(577%)动脉期表现为致密结节强化影(直径<2cm)门脉期及平衡期密度逐渐下降,延时期扫描病灶与肝实质等密度;3个病灶(435%)动脉期未见强化,门脉期及平衡期少量强化,延时期扫描病灶为等密度。提示多层螺旋CT增强四期扫描可清楚显示肝血管瘤的典型CT表现,对肝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梁萍方华盛  黄春芹 《实用医技》2007,14(35):4795-4797
目的:探讨周围型胆管细胞癌CT动态增强扫描征象的诊断价值及其病理基础。方法:20例经手术证实的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术前均做了CT平扫,其中18例做了CT动态增强扫描,20例均做病理检查。进行术前CT与病理标本对应切面的对照研究,观察不同CT征象的病理改变。结果:发现病灶内的延迟强化区CT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病理为大量纤维组织伴少量散在腺癌组织,部分病灶延迟强化区内的无强化区为凝固性坏死或同时含有大量黏液的存活癌组织。结论: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动态增强扫描征象对其诊断及在与肝细胞型肝癌等多种常见肝肿瘤的鉴别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螺旋CT动态多期扫描模式在肝细胞癌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08年至2013年经病理诊断确诊为肝细胞癌的患者83例,对患者CT 扫描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螺旋CT扫描中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平扫模式( P<0.05)。平扫模式检出52例信号为低密度或等密度,增强动脉期明显强化81例,门静脉期67例主要表现为低密度信号,延迟期75例患者信号为低密度,变化特点为速升速降。结论:螺旋CT动态多期扫描相比平扫局域检出率更高,还能够更清楚反映肝细胞癌的特征,对肝癌早期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葛乃永 《西部医学》2014,(4):512-514,517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60例CT诊断为肝脏血管瘤患者的临床有关资料,分析肝脏血管瘤CT特征和临床价值。结果 60例患者共93枚肝血管瘤病灶,其中单发病灶36例(60.0%),多发病灶24例(40.0%)。表现为平扫门、腔静脉样低密度灶,动态增强扫描早期呈边缘结节状强化,延迟扫描趋于与肝实质呈等密度。结论动态增强扫描早期边缘结节状强化,晚期持续等密度充填是肝脏血管瘤的特征性表现,具有定性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李丹鸿  陈志刚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8):3157-3158
目的:分析CT扫描对肝脏转移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提高CT对诊断肝脏转移性肿瘤重要性的认识。方法:对32例肝脏转移性肿瘤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其原发灶有肺癌10例,胃癌9例,乳腺癌4例,胰腺癌3例,结肠癌2例,食管癌1例、胆总管癌1例,子宫内膜癌1例,以及肝恶性黑色素瘤1例。全部病例均经CT平扫和增强扫描。17例还于增强后1min、3min、5min做了延迟扫描。结果:CT平扫准确证实了多数病例(28/32)表现为肝内多发性病灶且大多病灶(22/28)能被清楚辨认。增强扫描后可见如下CT表现:病灶整体轻度强化;病灶边缘轻度强化;病灶基本不强化;病灶缩小乃至消失;出现平扫时未检出的病灶。延迟扫描后,未见比增强扫描时更有意义的CT表现。结论:CT平扫和增强扫描对肝脏转移性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CT表现,特别是CT动态增强扫描在海绵状血管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海绵状血管瘤12例,常规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12例肿瘤中10例显示不均匀渐进性强化,2例肿瘤直径小于1.5cm,显示均匀强化。结论:渐进性强化是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特点,CT动态增强扫描有助于诊断海绵状血管瘤。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胆管细胞癌多期CT增强扫描特征,为胆管细胞癌临床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2016年5月经病理证实70例胆管细胞癌CT影像学资料,观察CT平扫、多期(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增强扫描表现。结果 CT平扫显示单发胆管细胞癌70例,肝左叶发病居多(占64.29%),病灶直径平均6.5cm;伴肝内胆管结石25.71%,伴肝左叶萎缩20.00%。CT平扫显示肿块型45例,占64.29%,平扫表现为低密度影,边界不清,动脉期显示病灶无强化14例,边缘轻度强化28例,静脉期显示病灶中心进一步网状强化14例,延迟期显示线状或不均匀网状持续强化18例;腔内生长型19例,平扫显示肝门部周边软组织肿块存在,动脉期显示肝门不周边软组织肿块轻度强化,静脉期则进一步强化,延迟期缓慢持续强化;浸润型9例,平扫显示胆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动脉期肝内胆管壁轻度强化,静脉期进一步强化,延迟期则缓慢持续强化。结论 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诊断胆管细胞癌有一定的特异性,有利于胆管细胞癌早期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邹亚毅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6):1016-1017
目的:探讨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胃原发性淋巴瘤的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2009年5月~2010年7月我院收治的12例胃原发性淋巴瘤患者,均实施多层螺旋CT检查方法,回顾性比较分析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结果。结果:在胃原发性淋巴瘤的检查中,CT三期增强扫描可有特征性表现,如病变沿胃长轴生长、胃壁具有一定的柔软性、黏膜线的连续性、病灶的强化方式等,可弥补CT平扫的不足。结论:CT三期增强扫描可全面显示病变征象及范围,应用于胃原发性淋巴瘤患者的诊断,其价值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肝腺瘤多排螺旋CT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沈丘县老城镇中心卫生院收治的经病理确诊40例肝腺瘤患者,回顾性分析肝腺瘤CT图像,观察病灶平扫以及增强扫描情况。结果:平扫显示为:单发肿块,病灶直径为3.4~7.4 cm。17例有不完整包膜,17例稍低密度包膜影,6例无明确包膜。增强扫描:动脉期29个病灶中度强化,门脉期持续强化,延迟期主要表现为均匀或略高密度,可见存在假包膜。11例表现为类似肝癌呈速升速降型,但其强化程度低于肝癌。平扫显示不完整的包膜在增强扫描时情况良好。结论:肝腺瘤CT表现有一定的特异性,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诊断小肝癌89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诊断小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06年6月~2010年12月89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小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检查.结果 通过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共显示109个癌结节,直径在0.9cm~3cm之间;CT多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患者在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的诊断率分别为52.29%、92.66%、80.73%、81.65%.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小肝癌的三期表现与特点是动脉期表现为高密度灶,门脉期表现为高密度灶与低密度灶,分别占20.18%、60.55%,在延迟期表现为低密度灶.结论 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能清晰反映小肝癌的血供变化特点,为肝癌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CT平扫与增强的影像学表现,提高SNN的影像学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SNN患者的CT平扫与增强扫描图像,总结其影像学特点。结果:19例病灶平扫有15例呈稍低密度灶,边缘较清晰,4例未显示,增强扫描后,19例病灶完全显示,灶体未见明显增强,但灶体边界更清晰,延时期部分病灶出现边缘强化。结论:CT增强扫描能更清晰的显示SNN,利于与其他肝脏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的CT征象及诊断价值。方法:45例患者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对其影像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所有病灶平扫表现为低密度,增强扫描表现为早期强化,随时间进展呈向心性强化,部分直至完全充填,然后强化逐步减退,表现为快进慢出,即"早出晚归"特征。结论: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诊断肝血管瘤意义极大,是诊断肝血管瘤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