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梗塞相关血管(IRA)再通对QTd的影响.方法对4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行溶栓治疗,溶栓前、溶栓后2 h、24 h、3 d、7 d、行标准心电图检查,测量QT离散度,其中部分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静脉溶栓后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判断梗塞相关血管再通者,溶栓后2 h QTd显著下降(96±18 ms vs 62±17ms),7 d后可接近正常.结论成功地溶栓治辽可使QTd显著降低,改变其自然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AMI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 ,评价溶栓治疗对AMIQTd的影响。方法 :测定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溶栓前后心电图的QTd和QTcd。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前QTd为 5 8 43± 8 84ms ,溶栓后为 3 4 3 5±10 .62ms(P <0 .0 1) ;溶栓前QTcd为 61 49± 12 .0 3ms ,溶栓前为 3 8 72± 10 .3 1ms(P <0 .0 1)。结论 :溶栓治疗能够明显缩短QTd和QTcd ,可能与梗死血管再通 ,心肌细胞恢复再灌注有关  相似文献   

3.
①目的探讨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体表心电图Q-T离散度(QTd)的影响。②方法对73例AMI溶栓治疗患者在溶栓前、溶栓后4小时、溶栓后1周及出院前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③结果下壁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明显长于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分别为(47.8±24.5)ms和(42.9±22.3)ms(P<0.001);以心率校正的QTd(CQTd)也明显长于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分别为(53.8±28.7)ms和(48.8±26.5)ms(P<0.05)。溶栓成功组QTd和CQTd明显缩短;而未成功组QTd和CQTd无明显下降,甚至在出院前反而仍高于溶栓前(P<0.05)。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4小时QTd及CQTd增加,与溶栓后24小时内发生的室性心律失常有关。④结论溶栓治疗对AMI患者QTd及CQTd有明显影响,溶栓成功者Q-T离散度明显下降;Q-T离散度增加与AM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可能有一定关系;溶栓治疗的AMI患者Q-T离散度变化及其与AMI早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可能与梗死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前后QT间期离散度(QTD)变化及对愈后的影响。方法70 例AMI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未通组及非溶栓组,测定其溶栓前后的QTd,并与非溶栓组QTd比较。结果AMI溶栓前溶栓组(84.22±12.17)ms与非溶栓组(83.16±11.46)ms,QTI差异无显著性(p>0.05),溶栓治疗再通后,QTd明显减少。溶栓未通组及非溶栓组(49.48±7.35)ms,(49.95±9.20)ms,显著高于溶栓再通组(40.88±7.18)ms,(p<0.05)。室性心动过速(VT), 心室颤动(VF)及猝死者(93.82±8 59)ms的QTd明显长于无VT,VF及非猝死者(78.99±9.97)ms,(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再通后,随心肌缺血改善,QTd明显减少,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5.
李国强 《广东医学》2007,28(6):949-95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对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 34例AMI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未通组及非溶栓组,测定其溶栓前后的QTd,并与非溶栓组QTd比较.结果 AMI患者溶栓前溶栓组QTd(83.28±11.15)ms,与非溶栓组(84.25±11.23)ms,差异无显著性(P>0.05),溶栓治疗再通后,QTd明显减少.溶栓未通组及非溶栓组(48.43±7.12)ms,(49.11±8.29)ms,显著高于溶栓再通组(39.21±6.23)ms(P<0.05),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及猝死组(95.81±9.52)ms的QTd明显长于无VT,VF及非猝死者(75.97±9.33)ms,(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再通后,随心肌缺血改善,QTd明显改善,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QT离散度(QTd)的变化与AMI病人预后的关系。方法:192例AMI病人分为存活组171例、死亡组21例,另有正常对照组25例。测定AMI病人和正常人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QTd或jT离散度(jTd)的变化。结果:192例AMI病人QTd与jTd分别为61.92±15.2ms,45.86±16.22ms,正常对照组25例QTd与jTd分别为20.32±8.14ms、18.24±8.12ms,两组相比P<0.001。存活组入院时QTd与jTd分别为60.96±12.24ms、45.22±10.24ms,出院时分别为39.26±10.42ms、32.14±12.24ms,入院与出院相比P<0.01。死亡组21例QTd与jTd分别为70.24±15.38ms、66.42±14.24ms,与存活组相比P<0.05。结论:AMI病人 QTd明显增加,QTd的测定对AMI病人预后的估价具有一定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2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IRA)早期再灌注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对26例AMI患者予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对IRA予急诊PTCA+支架术,在术前及术后24小时内分别记录体表12导联同步心电图,测量QTd,并监测严重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AMI患者行急诊PTCA+支架术后,IRA开通率100%,所有病人IRA血流达TIMIⅢ级.QTd从术前的(78.6±17.4)ms降至术后的(48.6±14.8)ms(P<0.01).7例术前有恶性心律失常,其QTd明显高于无心律失常的患者(82.3±15.6)术后QTd降至(49.8±13.7),室性心律失常消失.结论急性PTCA+支架术可显著降低QTd,IRA早期再灌注可减少危险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王延稳 《现代医学》2004,32(2):120-12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溶栓再通前后QT离散度 (QTd)的变化。方法 测量 72例AMI患者溶栓再通前后同步 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结果 在AMI经静脉溶栓再通后 ,QTd从 (82 .4± 2 8.3 )ms缩短至 (5 4.4±3 1.3 )ms(P <0 .0 1) ,用心率修正后的QTd(QTcd)从 (10 2 .3± 41.4)ms缩短至 (68.7± 3 2 .3 )ms(P <0 .0 1)。结论 溶栓再通后QTd与QTcd明显缩短 ,心肌电生理由不稳定转向稳定 ,心肌缺血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再通后对QT离散度动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涛  马文英 《陕西医学杂志》1999,28(12):717-718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溶栓再通后QT离散度的动态变化趋势。方法:按临床判通标准将符合入选条件的32例AMI患者分为再通与未通两组,测量溶栓前及溶栓后3h内每30min复查1决心电图的QTd数据。结果:再通组溶栓后1.5hQT略有增大,但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h,2.5h,3h QTd明显降低,与溶栓前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呈现1.5h QTd增大,2h后QTd快速下降的动态变化趋势。结论:梗塞部位再灌注后,改善了缺血部位与正常心肌之间局部心室复极电活动的差异,溶栓后2hQTd因干扰因素较少,对判定AMI溶栓疗效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黄焰  张爱伦  杨毅宁 《新疆医学》2001,31(2):161-164
目的:探讨索他洛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c、QTd、影响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干预作用。方法:6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测量入院时QTc、QTd,治疗组给予索他洛尔(80—160mg/d)干预后观察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七天、第十天QTc,QTd的变化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AMI患者入院时治疗组与对照组的QTc、QTd无显著性差异(417.4±14.3ms vs 413.2±14.6ms P>0.05,66.2±11.6ms vs 67.4±14.3ms P>0.05);给予索他洛尔(80—160mg/d)干预后治疗组于2天时较对照组QTc显著延长、QTd明显缩短(437.8±17.7ms vs 429.6±16.4ms P<0.05;68.9±11.7ms vs 78.1±21.1ms P<0.05),并于7天时治疗组与对照组QTd差异最显著(48.2±14.7ms vs 59.1±13ms P<0.01);两组60例AMI患者中有18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组QTd明显高于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组(92.2±19.2ms vs 65.2±19.4P<0.01);索他洛尔干预2周内治疗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6.6% vs 43.3%P<0.05)。结论:AMI后QTd显著延长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AMI后早期使用索他洛尔可使QTd显著降低,改变其自然演变过程,并明确降低AMI后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表明了索他洛尔能够有效的缩小缺血后心肌复极化的高散度,有利于AMI患者心肌电活动的一致和稳定,从而降低AMI猝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病人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度 (QTd)动态变化及早期再灌注对QTd的影响。②方法 对 34例AMI病人给予静脉溶栓治疗 ,于溶栓治疗前后同步记录 12导联心电图 ,计算QTd .③结果 AMI组溶栓治疗前QTd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 (t=18.70 0 ,P <0 .0 0 1) ;血管再通组QTd较血管未通组降低程度更大、速度更快 (t=3.46 8,3.473,P <0 .0 1) ,溶栓 3h后QTd较溶栓前即明显降低 (t=4.195 ,P <0 .0 0 1)。④结论 成功的溶栓治疗 ,尽早地恢复血流再灌注 ,可明显降低QTd .  相似文献   

12.
佟以东 《黑龙江医学》2006,30(6):401-402
目的观察16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治疗前后4周QTd、QTcd的演变。方法162例AMI病人分成静脉溶栓再通组、静脉溶栓未通组及未溶栓组,在溶栓前及溶栓后2、12、24 h、2~7 d、14 d、21 d、28d同步记录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d、QTcd进行对照。结果AMI静脉溶栓再通组与静脉溶栓未通组及未溶栓组QTd、QTcd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静脉溶栓未通组及未溶栓组QTd及QTcd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17.4%、56.3%和81.6%。结论成功的静脉溶栓再灌注可使QTd、QTcd显著降低,并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活动平板心脏负荷试验前后QT离散度(QTd)的变化。方法选择活动平板运动试验(ETT)结果阳性组(120例)和阴性组(108例),测量其运动试验前、中、后体表心电图QTd的变化。结果运动前、中、后阳性组QTd分别为(45±12),(68±14),(54±10)ms,而阴性组分别为(37±11),(38±12),(37±12)m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阳性组QTd运动中与运动前、后相比,QTd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阴性组各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以运动中QTd≥60ms作为异常标准,阳性组中心肌缺血占86.7%,阴性组占10.2%。结论活动平板运动试验中阳性组QTd明显增大,且QTd≥60ms可作为ETT阳性指标之一,提高传统ETT阳性判断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后用组织型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栓体舒,rt-pA)进行溶栓治疗的开始时间对左室舒张功能产生的影响。方法AMI患者60例,分为3组:①发病<3h用rt-pA进行溶栓治疗组(<3h溶栓组);②>3h、<6h用rt-pA进行溶栓治疗组(3~6h溶栓组);③<6h不加用静脉溶栓药物的常规治疗组(时照组)。1周后测定二尖瓣血流图进行舒张功能评估。结果二尖瓣血流图显示:3h溶栓组E峰峰值流速(Ve)为(0.66±0.14)m/s,A峰峰值流速(Va)为(0.67±0.16)m/s.Ve/Va比值≈1,E峰减速时间(DT)为(124.32±12.25)ms,等容舒张时间(IVRT)为(102.25±16.14)ms;6h溶栓组Ve为(0.54±0.23)m/s,Va为(0.76±0.15)m/s,Ve/Va比值<1,DT为(153.49±18.34)ms,IVRT为(118.56±16.13)ms;对照组Ve为(0.45±0.14)m/s,Va为(0.89±0.12)m/s,Ve/Va比值<1,DT为(161.43±20.36)ms,IVRT为(140.45±17.76)ms。6h溶拴组和对照组与3h溶栓组比较,Ve明显减小,Va明显增大(P值均<0.01),DT明显延长(P<0.01),IVRT明显延长(P<0.01)。结论对符合静脉溶栓适应证的AMI患者采用rt-pA溶栓,在AMI发病<3h使用,可取得明显改善左室舒张功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陈春安 《医学争鸣》2002,23(4):367-37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 QT离散度(QTd)及校正心率后 QT离散度 (QTcd)的临床意义及与近期临床预后的关系 .方法 测量分析 92例 AMI患者的 QTd和 QTcd,其中男 62例 ,女 30例 ,年龄 42~ 80 (平均 54.3)岁 ,与 60例无心脏病者 QTd和 QTcd对照分析 ,其中男 39例 ,女2 1例 ,年龄 40~ 75(平均 52 )岁 .结果  AMI入院时 QTd(66± 30 ) ms,QTcd(75± 36) ms明显高于对照组 (39± 1 6) ms,(42± 1 7) ms (P<0 .0 0 1 ) .死亡组 QTd(1 0 5± 2 5) ms,QTcd(1 2 2± 33) ms明显高于生存组 (54± 1 8) ms,(60± 2 0 ) ms(P<0 .0 0 1 ) .QTd≥ 80 ms患者死亡率 62 .5% ,多部位梗死56.3% ,室心律失常 53.1 % ,泵功能 (Killip分级 )≥ 级2 8.3% , - 度房室传导阻滞 1 2 .5%明显高于 QTd<80 ms的 3.3% ,2 5.0 % ,1 1 .7% (P<0 .0 1 ) ,6.7% ,5.0 % (P<0 .0 5) .生存患者出院时 QTd(45± 1 3) ms,QTcd(48± 1 4 )ms较入院时 (66± 30 ) ms(P <0 .0 1 ) ,(75± 36) ms(P<0 .0 5)明显缩小 .且最长的 QT间期 92 %见于缺血区或梗死区导联 ,而最短的 QT间期 95%见于非缺血区或非梗死区导联 .结论 临床上可通过 QTd及 QTcd测量来判断 AMI患者近期临床预后 .  相似文献   

16.
梁春鸣 《微创医学》2005,24(4):490-491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45例AMI每例受试者分别测量溶栓前12导联同步心电图中各导联QT间期,各个导联连续测量3个QT间期,取其平均值.最长QT间期与最短QT间期之差即为QTd.结果死亡组9例溶栓前QTd为(88.4±16.8)ms;存活组36例,溶栓前QTd为(56.1±14.1)ms,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AMI患者QTd的时间与室颤关系密切,QTd越长,室颤发生率越高,且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治疗效果与QT间期离散度(QTd)的关系.[方法]22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溶栓成功组(63例);溶栓失败组(52例);非溶栓组(111例).所有研究对象分别在人院当时(平均7.1h±1.6h),发病后第2天、第1周末及第2周末记录标准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的测量从QRS波起点至T波终点,同一导联测量3个心动周期,取其平均值.不同导联最大QT值减去最小QT值为QTd值.[结果]3组QTd入院当时无差异(P>0.05),但起病后第2日、第1周末及第2周末溶栓成功组QTd[分别为(48±17)ms,(43±15)ms,(36±14)ms]较溶栓失败组[分别为(65±18)ms,(55±16)ms,(47±15)ms]和非溶栓组[分别为(67±16)ms,(54±14)ms,(49±13)ms]小,P<0.01;后2组比较,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成功的早期溶栓治疗能使QTd值减小,提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再通能提高心肌电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曲虹  张丰富 《安徽医学》2003,24(3):41-42
目的 探讨QT离散度 (QTd)对急性心肌梗塞 (AMI)尿激酶静脉溶栓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71例AMI病人分为再通组、未通存活组及死亡组 ,在溶栓前及溶栓后 1、2、3、4、6、8、10、12、2 4、48、72、96及 12 0h进行 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查 ,并分别测算出各时刻的QTd及校正QTd(QTcd)。结果 再通组溶栓后 1h内QTd及QTcd明显降低 ;未通存活组无明显变化 ;死亡组溶栓 2h内即明显升高并随病情恶化呈持续上升直至死亡。结论 QTd及QTcd能作为预测AMI溶栓疗效的一个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塞 (AMI)后QT离散度 (QTd)的演变及其对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 测量 34例AMI后患者不同时期和伴室性心律失常时的QTd ,并与健康对照组 (90名 )相比。结果 AMI后患者的QTd在急性期 (72± 18ms)明显大于亚急性期 (5 8± 17ms,P <0 .0 1) ,亚急性期大于陈旧期 (49± 2 1ms,P <0 .0 1) ,均明显大于对照组 (36± 10ms,P <0 .0 1)。陈旧期内心功能Ⅰ级、Ⅱ级者的QTd(36± 14ms,41± 15ms)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Ⅲ~Ⅳ级者的QTd(6 6± 2 0ms)明显延长 (P <0 .0 1)。 9例AMI伴室速 /室颤 (VT/VF)者的QTd(91± 18ms)显著长于急性期不伴VT/VF者 (70± 14ms,P <0 .0 1)。结论 AMI后 0~ 3天QTd显著延长 ,随梗塞愈合渐趋正常 ,QTd显著延长是预示危重室性心律失常的不良之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 QT离散度(QTd)及校正后 QT离散度(QTcd)的临床意义及与近期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测量分析 83 例 AMI患者的 QTd和 QTcd,其中男 52 例,女31例,年龄43~75岁,平均51.8岁,与56例无心脏病者QTd和QTcd对照分析,其中男31例,女25例,年龄42~78岁,平均51岁。结果 AMI入院时QTd(87±31)ms,QTcd(80±32)ms明显高于对照组(35±12)ms,(40±16)ms,(P <0.001)。死亡组QTd(120±32)ms,QTcd(131±33)ms明显高于生存组(46±15)ms,(58±19)ms,(P <0.001)。结论 临床上可通过QTd及QTcd测量来判断AMI患者近期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