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评估一种新型撕脱性骨折固定装置固定踝关节周围撕脱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以一种新型撕脱性骨折固定装置固定踝关节周围撕脱性骨折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按照Lauge-Hansen分型,旋后内收型4例,旋后外旋型9例,旋前外旋型5例。撕脱性骨折固定装置用于固定内踝撕脱性骨折13例,用于固定外踝撕脱性骨折5例。术后进行随访,随访满1年者按照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行踝关节功能评定并记录并发症。结果 18例患者随访12 ~ 27个月,骨折均I期愈合,末次随访AOFAS踝-后足评分93.6分(80 ~ 100分)。1例内踝骨折患者和1例外踝骨折患者偶感内/外踝轻微刺痛,1例内踝骨折患者和1例外踝骨折患者感长距离行走后内/外踝轻微疼痛,行内固定取出术。结论 新型撕脱性骨折固定装置固定踝关节周围撕脱性骨折有固定稳定、软组织友好的特点,可作为踝关节周围撕脱性骨折固定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气管内全麻合并颈丛阻滞和单纯气管内全麻应用于甲状腺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40例行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的全麻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气管内全麻合并颈丛阻滞。B组采用单纯气管内全麻,常规麻醉诱导插管,麻醉维持A组用瑞芬太尼0.05—0.15μg/(kg·min).B组用瑞芬太尼0.1—0.2μg/(kg·min),两组均持续静脉输注异丙酚,记录气管插管、切皮、麻醉维持和气管拔管时血压和心率的变化,术后睁眼和气管拔管时间,以及术后是否需要镇痛。结果A组气管插管、切皮、麻醉维持时浅麻醉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B组术后需要镇痛的人数明显多于A组(P〈0.01)。结论气管内全麻合并颈丛阻滞在甲状腺手术时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方面明显优于单纯气管内全麻.并可减轻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3.
1病例资料 患者,男,36岁,外伤后第12胸椎压缩性骨折伴截瘫半月余,拟行椎管探查加脊椎固定术。患者平素体健,EKG、肝肾功能正常,BP16/10kpa,手术前24h血钾值4.2mmol/L。麻醉:常规术前30分钟阿托品0.5mg、安定10mg肌注,为防止硬膜外操作体位变动加重脊髓损伤,择气管插管全麻,吸氧去氮5分钟后以芬太尼0.2mg、2.5%硫贲妥钠0.5g、琥珀胆碱0.1g静脉诱导,经口明视下插管顺利。约完成插管1分钟后,触患者挠动脉搏动减弱,并很快消失,心脏听诊无心音。即刻抢  相似文献   

4.
张小丽 《医学信息》2009,22(12):2783-2784
目的探讨腹腔镜妇科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资料: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160例.方法两组对照,连续硬膜外麻醉和气管插管加静脉复合麻醉,利用统计结果观察效果.结果脉搏血氧饱和度在连续硬膜外麻醉后即有所下降,吸氧后改善,气腹后增大吸氧量才能维持在正常范围,气管插管加静脉复合麻醉组则无此现象,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全麻患者术中麻醉满意,无一例患者术中知晓及不适.结论麻醉方法的选择,术中监测及麻醉处理的特点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陈素兰  陈霞 《医学信息》2006,19(11):1998-2000
目的 比较不同麻醉方法在小儿腹腔镜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小儿腹腔镜手术6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非插管静脉复合麻醉和非插管静脉复合麻醉联合骶管阻滞麻醉方式,比较二者的麻醉效果。结果 非插管静脉复合麻醉联合骶管阻滞方法在肌松、麻醉效果及安全性优于单纯非插管静脉复合麻醉方法,P〈0.05。结论 非插管静脉复合麻醉联合骶管阻滞麻醉更适宜CO2气腹时间短的小儿腹腔镜手术麻醉。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70岁,约75kg,ASA Ⅲ级,右股骨颈骨折(头下型)4d后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右肢骨头置换术,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史10年,长期服用心痛定、卡托普利。8年前曾患脑梗塞遗有语言不利、行走不便。患有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8年,尿频、尿急、尿不尽。实验室检查ECG示下壁、侧壁心肌缺血,BUN7.1mmol/L、血肌酐129mmol/L、TT:10.4s、PT:16.9s、FIB:6g/L、APTT:31s。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并研究右美托咪定对高血压患者全麻气管插管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65例气管插全麻患者,随机将其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其中研究组35例,对照组30例。给予研究组患者静脉泵入右美托咪定,给予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观察麻醉诱导前、插管时及插管后1、3、5 min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HR、MBP、DBP、SBP变化情况。结果麻醉后不同时段与诱导前相比研究组患者的MBP、DBP、SBP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无显著差异性,而HR水平较诱导前降低明显P<0.05有显著差异性;在插管时、插管后1、3 min与诱导前相比,对照组患者的HR、DBP、SBP水平增加明显,P<0.05具有显著差异性,且麻醉后的不同时段MBP与诱导前相比升高显著P<0.05。结论术前使用右美托咪定可有效降低高血压患者全麻气管插管反应,在临床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注重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小儿完全性唇腭裂同期修复术麻醉及其完全性。方法 196例均采用静脉(静吸)复合全麻。应用上颌托行经口气管内插管术。对气管内插管的难易、唇咽喉粘膜损伤、乳牙错位牙的保护、术中管理及术毕苏醒拔管进行临床观察。结果经口气管内插管一次成功189例,两次获成功7例,苏醒延迟8例。结论经口气管内插管优于经鼻气管内插管,上颌托的应用可提高经口气管内插管的安全性。合并其它脏器畸形志儿,对麻醉药代谢缓慢,术中麻醉药应减量。  相似文献   

9.
李忠全  陆晓刚  邓新波 《医学信息》2006,19(10):1895-1897
气管内插管是保持上呼吸道通畅的最可靠手段,是临床麻醉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广泛用于麻醉实施,而且在危重病人呼吸循环的抢救复苏及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与麻醉有关的死亡病例中,大约30%是由于困难呼吸道管理不当造成的。随着麻醉技术的开展,临床上气管内插管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困难气管插管的发生率有时高达3%,是麻醉医生常遇到的问题。困难气管插管是指气道因解剖异常或病理改变而导致在普通喉镜直视下3次不能将气管导管顺利插入气管内或插管时间超过10min。一些病人体征明显,麻醉前容易引起重视,但有些病人外表似乎正常,仍有可能给插管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若插管前未能料及,并且处理不当,则有死亡的潜在危险。现将气管插管困难及处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快通道麻醉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选择6月~10岁先天性心脏病患儿45例。手术方法包括:全麻低温提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则行成型术,合并肺动脉狭窄行矫治术,动脉导管常温下行动脉导管结扎术。诱导用芬太尼,维库溴铵。气管插管后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测压,根据病情泵血管活性药。结果所有患儿均在术毕30min内拔管,平均20min回病房后无二次插管,血流动力学平稳,未出现严重心律失常。结论对于心功能良好的不太复杂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实施快通道麻醉技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折的治疗。方法:多发性骨折患者115例355处骨折,其中230处用闭合复位(105处直接复位加外固定,105处骨牵引复位加外固定,20例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加外固定法治疗),另125处开放复位内固定术(交锁髓内钉内固定48处,钢板48处,钉棒11处,可吸收螺钉10处,人工髋关节置换8例次)。结果:闭合复位组内,骨牵引复位组疗效明显优于直接复位组;开放复位组内,绞锁钉固定组疗效明显优于钢板固定组。结论:多发性骨折的患者在积极抢救生命的同时应及时手术治疗,并根据骨折类型优先选择骨牵引复位加外固定和切开复位加锁钉内固定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小切口下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2年6月~2016年10月采用外踝下小切口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15例跟骨关节内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前CT示关节面塌陷均>2 mm,根据Sanders分型I型3例,Ⅱ型10例,Ⅲ型2例;观察切口长度、手术时间等一般情况,X线测量Bohler角和Gissane角,三维CT了解关节面复位及再次塌陷情况。踝关节功能根据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价。 结果 手术切口3~5 cm,平均3.8 cm;手术时间32~56 min,平均42 min;术中出血量10~30 mL,平均18 mL。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术后即刻Bohler角、Gissane角分别为(34.1±4.1)o、(128.4±2.9)o,术后1年分别为(33.9±4.2)o、(128.3±2.7)o,两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即刻关节面解剖复位率为93.3%。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2.9%。 结论 外踝下小切口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压缩性骨折能充分显露关节面,具有手术损伤小、操作简便、经济实用、并发症少,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后非手术椎体再骨折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的138例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据术后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是否发生非手术椎体骨折分为非骨折组71例、骨折组67例。对可能会导致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后非手术椎体再骨折情况的相关资料进行单因素比较,对造成影响的单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138例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后有67例患者发生非手术椎体再骨折,发生率占据总人数的48.55%;经多因素分析显示,骨密度、骨折椎体部位(胸腰段)均是影响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后发生非手术椎体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结论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后发生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的机率高,骨密度、骨折椎体部位是影响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后发生非手术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患儿,男性,11个月,右大腿畸型,活动不利11个月入院.患儿系剖宫产产出,术中损伤致右股骨干骨折,曾在外院“牵引”夹板外固定、石膏夹外固定治疗.入院体检:患儿发育正常,营养良好,右大腿中段稍肿胀、畸型,局部可见假关节形成.X线片示:右股骨中上段陈旧性骨折、骨不连(图1a).于2004年11月12日在全麻下行右股骨干陈旧性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中见骨折断端之间有部分骨间肌嵌入,机化成疤痕组织.清除疤痕组织,骨折端复位,用直径3.0mm克氏针1枚行内固定.术后X片示:骨折对位对线固定良好(图1b).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冠状切口治疗眶-颧-上颌骨复合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应用冠状切口治疗5例该类复合性骨折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及疗效.结果:全部患者术后面型恢复满意,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在眶-颧-上颁骨复合性骨折病例中,冠状切口视野暴露充分、准确复位、避免面部畸形或功能障碍,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自制尖齿开口卡压钢板治疗撕脱性骨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自制尖齿开口卡压钢板治疗撕脱性骨折的特点和治疗效果。 方法 2012年1月~2015年2月,应用自制尖齿开口卡压钢板治疗撕脱性骨折16例,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63岁,平均43.6岁。其中,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8例,外踝撕脱性骨折2例,肱骨内上髁撕脱性骨折3例,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1例,尺骨鹰嘴撕脱性骨折2例。均为新鲜骨折,骨折分型(参照Meyer方法):I型1例,Ⅱ型6例,Ⅲ型9例。术后均早期康复锻炼。分别按Lysholm膝关节评分、Kaikkonen踝关节损伤功能评分和DASH上肢功能调查表,评价各部位患肢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无血管神经损伤。1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12~24个月,平均18.1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 愈合时间2~3个月,平均2.5个月,未见骨折移位和内固定松动。末次随访,患肢临近关节功能恢复优12例、良4例(优良率100%),无关节不稳和其它不良并发症发生。 结论 自制尖齿开口卡压钢板治疗撕脱性骨折方法简便、适应证广泛、固定可靠、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使用喉罩通气对比气管插管通气两种麻醉方式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患者行全髋置换术中应用。方法40例AS患者需行全髋置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喉罩通气组、气管插管通气组,通过监测记录两组麻醉插管顺利情况、麻醉诱导后1min及插管后1min的HR、MAP值。结果喉罩通气组全部插管顺利,气管插管通气组6例困难插管。A组麻醉诱导后1min及插管后1min的HR、MAP值相比无显著性变化。B组HR、MAP值相比有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喉罩通气比气管插管通气在AS患者全髋置换手术中优点多。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加强型气管导管用于颈椎骨折手术患者气管插管的实际效果。方法选择在笔者所在医院择期行颈椎前路或后路减压手术的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加强型气管导管,对照组采用普通气管导管,采用管芯法气管插管。比较两组一次插管成功率和术后6 h内咽喉痛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插管成功率95%,对照组一次插管成功率70%;术后6 h内咽喉痛的发生率观察组为10%,对照组为30%。结论加强型气管导管用于颈椎骨折手术患者气管插管一次插管成功率高,术后咽喉痛发生率低,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在临床骨科中,一侧下肢多发性骨折合并同侧的髓关节脱位是一种比较少见的严重创伤。我院曾收治1例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34岁,由高空作业中坠伤,当即出现下肢剧烈疼痛,伤肢呈现内收短缩成角畸形,活动障碍。入院查体:急性痛苦面容,头皮有裂伤口,心肺及腹部正常。右侧股骨中上段及右胫腓骨中段明显畸形,异常活动,扪及骨擦感,股骨骨折处呈内收屈曲短缩成角畸形,伤肢未稍血管微循环良好。X光摄片显示:右股骨中上段及胫腓骨中段骨折,右跟骨压缩性骨折,当时给予抗生素及止血剂的应用,右股骨髁上骨牵引及右胫骨下段骨牵引治疗。待肿胀基本上消退后再给予右股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术中发现右股骨骨折近端仍为内股外旋畸形与远端对位时仍有困难,考虑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脑动脉瘤栓塞术行控制性降压能否减轻脑损害、保护脑功能。方法择ASAⅠ~Ⅱ级行脑动脉瘤栓塞术病人12例。均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术中维持PETCO2 30~35mmHg,SpO2 100%。结果12例患者均安全夹闭瘤动脉,控制性降压过程平稳、效果满意;降压过程中乳酸值与术前比较未见明显改变(P〉0.05)。结论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控制性降压术中脑组织灌注良好,脑保护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