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应用不同药物减轻罗库溴铵注药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120例ASA I-II级拟行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择期手术患者被随机分为四组,各组患者于左前臂包裹气压止血带(压力70 mm Hg)人为阻断血流,按麻醉诱导时给予罗库溴铵前预先静脉注射不同的药物,每组30例,Ⅰ组生理盐水6 ml,Ⅱ组利多卡因1.5 mg/kg 6ml,Ⅲ组瑞芬太尼1μg/kg 6ml,Ⅳ组氯普鲁卡因1.5 mg/kg 6 ml。左手背静脉穿刺,置入20G静脉套管针。为了药物能较长时保留在静脉中,以3 ml/10 s的速度在左手背静脉注入各组预先给予的药物,30 s时松开止血带。随即在10 s内注射插管剂量的罗库溴铵0.6 mg/kg,由一名事先不知用药情况的麻醉医师专职观察且询问患者疼痛情况,以Ambesh四分疼痛评定法为标准,进行评分、记录。同时观察记录在注射罗库溴铵完毕及术后24h副作用等情况。结果 I组罗库溴铵注药痛发生率93%,中度、重度疼痛77%,轻度疼痛20%;Ⅱ组患者80%无注药痛与Ⅲ组77%相似;Ⅱ、Ⅲ与Ⅰ组比较发生罗库溴铵注药痛的程度轻,Ⅲ组无发现注药痛。结论预注利多卡因、瑞芬太尼、氯普鲁卡因均能减轻罗库溴铵的注药痛,其中预注氯普鲁卡因1.5 mg/kg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罗库溴铵注药痛的发生率、致痛程度以及预先注射药物的预防效果。方法拟行全身麻醉的成年手术患者125例。麻醉诱导时用限时法给予肌松药。按静脉注射罗库溴铵前预先注射的药物将患者随机分为5组,每组25例。Ⅰ组生理盐水3ml、Ⅱ组利多卡因0.5mg/kg、Ⅲ组曲马多1.0mg/kg、Ⅳ组曲马多1.5mg/kg和Ⅴ组枢复宁0.07mg/kg。左上臂包裹气压止血带,加压至70mmHg阻断静脉回流后,以3ml/10s的速度在左侧手背静脉注入各组预先给予的药物,30s时松开止血带。立即10s注射罗库溴铵0.6mg/kg,观察并询问患者注药局部的痛感,并对疼痛反应评估分组。结果Ⅰ组罗库溴铵注药痛发生率达到88%,中、重度注药痛发生率为44%。Ⅱ组84%的患者无注药痛,16%的患者痛感轻微。Ⅲ组、Ⅳ组和Ⅴ组注药痛发生率分别为84%、76%和72%,与Ⅰ组相似;但Ⅲ组和Ⅴ组中、重度注药痛发生率(16%和4%)比I组明显减少。结论麻醉诱导时预先静脉注射利多卡因0.5mg/kg,能有效降低罗库溴铵注药痛的发生率和致痛程度;预注曲马多或枢复宁亦能降低中、重度注药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氯普鲁卡因预防丙泊酚注药痛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应用氯普鲁卡因减轻丙泊酚注药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行人工流产术患者200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50例.Ⅰ组静脉注射1%的丙泊酚;Ⅱ组先静脉注射30 mg氯普鲁卡因后静脉注射1%的丙泊酚;Ⅲ组先静脉注射60 mg氯普鲁卡因后静脉注射1%的丙泊酚;Ⅳ组静脉注射90 mg氯普鲁卡因同时阻断局部静脉回流,30 s后静注1%的丙泊酚.各组在静脉注射丙泊酚5 s后询问患者疼痛情况,选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为标准,进行评分、记录.结果 Ⅱ、Ⅲ、Ⅳ组与Ⅰ组比较发生丙泊酚注药痛的程度轻,Ⅳ组丙泊酚注药痛的程度较Ⅱ、Ⅲ组更轻.结论 预注30 mg,60 mg,90 mg氯普鲁卡因均能减轻丙泊酚的注药痛,预注90 mg氯普鲁卡因让其维持在局部静脉内30 s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静脉预先注射乌司他丁预防罗库溴铵注射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5月雅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拟在全身麻醉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30例,静脉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3 m L;乌司他丁10万U组30例,静脉注射乌司他丁10万U/3 m L;乌司他丁20万U组30例,静脉注射乌司他丁20万U/3 m L。2 min后松开止血带,3组患者均推注0.06 mg/kg罗库溴铵,并行注射部位疼痛评分。结果对照组、乌司他丁10万U组和20万U组罗库溴铵注射痛总发生率分别66.7%、70.0%、20.0%,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乌司他丁20万U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乌司他丁10万U组(P<0.01)。3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静脉预注乌司他丁10万U和20万U预防罗库溴铵注射痛安全、有效,且以乌司他丁20万U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5.
杨锋 《中外健康文摘》2012,(36):423-425
目的探讨七氟醚对肥胖患者麻醉中罗库溴铵肌松效应的影响,为临床个体化应用罗库溴铵提供参考.方法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间,纳入90例ASA I一Ⅱ择期手术维吾尔族肥胖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全凭静脉麻醉组:注射罗库溴铵0.6mg/kg;七氟醚Ⅰ组:吸入1.0MAC七氟醚后静脉注人罗库溴铵0.6mg/kg;七氟醚Ⅱ组:吸入1.3MAC七氟醚后静脉注入罗库溴铵0.6mg/kg.分别记录各组注药后肌松作用的起效时间、作用时间及Tl恢复时间、恢复指数.结果全凭静脉麻醉组、七氟烷Ⅰ组、七氟烷Ⅱ组、罗库溴铵起效时间无统计学差异.3组TOF无反应时间、T2、T3、T4出现时间及TOF比值恢复到25%、50%和75%的时间,七氟烷Ⅰ组、七氟烷Ⅱ组较全凭静脉麻醉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七氟烷Ⅰ、Ⅱ组间比较,七氟烷Ⅱ组TOF比值恢复到25%、50%和75%的时间明显延长(P<0.05).结论对于维吾尔族肥胖患者吸人七氟醚能明显缩短罗库溴铵起效时间,延长罗库溴铵作用时间,对于肥胖患者临床合并使用时应注意减少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术前使用罗库溴铵和利多卡因后术后肌痛 (POM )发生率。方法 选择 90例ASA分级为Ⅰ~Ⅲ级手术患者 ,予以术前用药和全麻诱导 ,待患者入睡后静注肌松药 ,对照组、罗库溴铵组、利多卡因组分别预注生理盐水 2ml、罗库溴铵 0 .0 3mg/kg、利多卡因 1 .5mg/kg ,3min后每组均静注琥珀胆碱 1 .5mg/kg。用药前后测定患者血清钾、钙和血糖浓度。用药后即刻观察患者的肌颤情况。术后 48h用VAS法检测患者疼痛情况。结果 罗库溴铵组和利多卡因组以相近的效率减少血清钾的增加 ,对血钙和血糖影响不大 ;但利多卡因组缓解肌颤和疼痛效果优于罗库溴铵组。结论 利多卡因较罗库溴铵能更好预防POM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帕诺洛司琼与利多卡因用于减轻罗库溴铵注射痛效果的比较。方法:200例需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进行手术的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A、B、C和D组,每组各50例。给予静脉预处理液前关闭补液,A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ml,B组静脉注射帕诺洛司琼0.25mg,C组注射利多卡因40mg,D组注射帕洛诺司琼0.25mg+利多卡因40mg;1min后开放补液,予咪达唑仑0.1mg/kg,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后,予罗库溴铵0.6mg/kg,以4点评级来评价患者对罗库溴铵注射痛的反应并记录疼痛发生的频数。结果:D组1~3级的例数均显著低于A、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麻诱导前予帕洛诺司琼联合利多卡因静脉预处理可有效减少罗库溴铵注射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瑞芬太尼不同用药顺序对罗库溴铵起效时间的影响.方法 68例择期全麻病人随机分成两组,Ⅰ组麻醉诱导注药顺序为瑞芬太尼、丙泊酚、罗库溴铵,Ⅱ组麻醉诱导注药顺序为丙泊酚、罗库溴铵、瑞芬太尼.观察罗库溴铵的起效时间,记录诱导前、罗库溴铵注药毕、插管前及插管后即时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结果 与Ⅱ组比,Ⅰ组罗库溴铵起效时间明显延长;罗库溴铵注药毕即时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明显降低(P<0.01).结论 不同瑞芬太尼用药时机会影响罗库溴铵的起效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的罗库溴铵对膝关节置换患者止血带反应和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90例,年龄50~80岁,ASA分级Ⅰ~Ⅱ,随机分为3组,即罗库溴铵1.2mg/kg组(H组)、罗库溴铵0.6mg/kg组(L组)和生理盐水组(S组),3组患者均全身麻醉下接受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分别于出手术室时、术后24、48h记录患者的静息疼痛评分(VAS),于术后24、48h测量患者的大腿围度,术后记录患者的首次下床时间,近期(3天)和远期(3个月)并发症。结果 H组和L组患者术后24、48h静息疼痛评分(VAS)低于S组(P<0.05),H组和L组术后24、48h大腿围度变化值小于S组(P<0.05),H组、L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明显早于S组(P<0.05)。结论 静脉应用罗库溴铵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减轻止血带反应,缩短卧床时间。  相似文献   

10.
手背静脉注射丙泊酚疼痛发生率高达94%。丙泊酚常用于麻醉诱导和维持,较大的缺点是麻醉诱导时的注药痛。防治丙泊酚注药痛的方法较多,但其防治效果都不理想。本文就氯普鲁卡因混注减轻丙泊酚注药痛的效果和最佳剂量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预防丙泊酚注射痛的几种方法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涂昕祥 《河北医学》2010,16(7):847-849
目的:比较芬太尼、利多卡因、托烷司琼3种药物预防丙泊酚注射痛的效果。方法:静脉麻醉患者120例,随机分为4组:Ⅰ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mL;Ⅱ组:静脉注射25μg/mL芬太尼2mL;Ⅲ组:静脉注射1mg/mL托烷司琼2mL;Ⅳ组:静脉注射2%利多卡因2mL,各组从静脉给予实验药物60s后,5 mg/s恒速推注丙泊酚,观察每组疼痛的发生率和程度。结果:与Ⅰ组(疼痛发生率80%)相比、Ⅱ组、Ⅲ组、Ⅳ组用药后疼痛发生率分别为37%、30%、33%,均可以明显降低丙泊酚静脉注射疼痛发生率(P〈0.05),而3个实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丙泊酚注射之前60s,芬太尼50μg、托烷司琼2mg、利多卡因40mg的缓慢注射均可降低丙泊酚静脉注射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王润 《西部医学》2011,23(7):1304-1306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组合瑞芬太尼-利多卡因-丙泊酚在无肌松药情况下行气管插管时对插管状态和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 80例拟行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四组:瑞芬太尼3μg/kg、丙泊酚2 mg/kg(组Ⅰ),瑞芬太尼3μg/kg、利多卡因1.5 mg/kg、丙泊酚2 mg/kg(组Ⅱ),瑞芬太尼4μg/kg、丙泊酚2 mg/kg(组Ⅲ),瑞芬太尼3μg/kg、丙泊酚3 mg/kg(组Ⅳ)。分别记录气管导管气囊充气前后的插管状态。记录麻醉诱导前、诱导后、气管插管后即刻、3、5分钟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值。结果气管导管气囊充气前后,组Ⅱ、Ⅲ和Ⅳ比组I获得满意插管率更高(P〈0.05),Ⅱ、Ⅲ和Ⅳ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所有患者MAP和HR在麻醉诱导后与麻醉诱导前相比均有显著下降(P〈0.05)。结论联合使用瑞芬太尼3μg/kg-利多卡因1.5 mg/kg-丙泊酚2 mg/kg可能是用于无肌松药气管插管的较优组合。  相似文献   

13.
魏闯  段礼平  彭庆  牟林  刘梦啸 《四川医学》2009,30(12):1885-1886
目的比较舒芬太尼、芬太尼和利多卡因预防儿童静脉注射罗库溴铵回缩反应的影响。方法160例ASAⅠ-Ⅱ级、年龄1-14岁于全麻下行择期手术患儿,随机分为4组:C组(0.9%生理盐水5ml);L组(2%利多卡因1mg/kg);F组(芬太尼1μg/kg);S组(舒芬太尼0.5μg/kg)。硫喷妥钠5mg/kg,静脉注射至意识消失,30s后由静脉注入实验药物(30s内注完),120s后注入1%罗库溴铵0.6mg/kg(5s内注完)。用4点评分法评估注药反应。结果C组回缩反应总发生率(82.5%)明显高于F组(5%)、L组(25%)和S组(22.5%),P〈0.01,而L组和S组回缩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运动发生率(4级)C组77.5%,L组25%,F组5%,S组22.5%。结论同芬太尼一样,舒芬太尼能有效预防儿童静脉注射罗库溴铵回缩反应,但利多卡因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5种不同麻醉方法行无痛人流的麻醉效果,探讨丙泊酚—利多卡因—氯胺酮用于无痛人流的可行性。方法:200例早孕妇女随机分为5组:Ⅰ组为单纯丙泊酚,Ⅱ组为利多卡因—丙泊酚,Ⅲ组为芬太尼—丙泊酚,Ⅳ组为氯胺酮—丙泊酚,Ⅴ组为氯胺酮—利多卡因—丙泊酚。观察并记录丙泊酚用量、清醒时间、离院时间、麻醉前、麻醉后每2min的BP、HRs、PO2及术中、术后不良反应。结果:Ⅰ、Ⅱ组用药量高于其它三组(P<0.01);Ⅰ、Ⅱ、Ⅲ组病人BP、HRs、PO2均明显下降(P<0.05),以Ⅲ组最为明显(P<0.01)。清醒时间及离院时间,Ⅳ组长于其它4组(P<0.05)。局部注射痛发生率Ⅰ组高于Ⅲ组,Ⅲ组高于Ⅳ组,Ⅳ组高于Ⅱ组,而Ⅴ组无注射痛发生。结论:异丙酚—利多卡因—氯胺酮用于无痛人流术较为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利多卡因预防芬太尼诱导引起呛咳的效果。方法选择200例择期全麻手术病人,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层分为四组:Ⅰ组为对照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ml,Ⅱ组为利多卡因0.5 mg/kg,Ⅲ组为利多卡因1.0 mg/kg,Ⅳ组为利多卡因1.5 mg/kg,所有利多卡因组加生理盐水至10ml。实验药物经上肢静脉10s内注入,2min后静脉注射芬太尼3μg/kg(注射时间5s),观察5min,记录呛咳的例数和强度。结果呛咳发生率Ⅰ组为40%(20/50),Ⅱ组为16%(8/50),Ⅲ组为14%(7/50),组Ⅳ为14%(7/50),三个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下降;三个实验组之间呛咳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注射利多卡因能有效抑制芬太尼诱发的呛咳,其最佳剂量为0.5mg/kg。  相似文献   

16.
口服抑肽酶对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口服抑肽酶对实验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Wistar大鼠60只,采用四氯化碳(CCl4)法建立急性肝损伤实验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抑肽酶大、中、小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甘利欣组),观察抑肽酶对实验 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一氧化氮(NO)、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肝重量系数以及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结果: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清ALT及AST均显著增高(P<0.001)、NO明显增高(P<0.01)、肝重量系数明显增加(P<0.001)、GSH明显降低(P<0.01)。抑肽酶小、中、大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ALT及AST值均显著降低(P<0.001),GSH值均明显增高 (P<0.01),与甘利欣组相近;NO值均明显降低(P<0.05),且低于甘利欣组;肝重量系数均明显降低(P<0.01,P<0.05,P<0.001)。鼠肝组织的病理性损伤改变程度,抑肽酶大、中、小剂量组及模型组依次加重。结论:口服抑肽酶对大鼠急性肝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芬太尼复合艾司洛尔或利多卡因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气管插管时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上腹部手术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年龄40-65岁,体重48-78kg,ASAI或Ⅱ级,随机分为3组(n=20):芬太尼3μg/kg组(Ⅰ组)、芬太尼3μg/kg+艾司洛尔1mg/kg组(Ⅱ组)和芬太尼3μg/kg+利多卡因1mg/kg组(Ⅲ组)。3组均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mg/kg、丙泊酚1.5mg/kg和罗库溴铵0.8mg/kg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1min(T1)、气管插管后即刻(T2)、气管插管后1min(T3)、3min(T4)及10min(T5)记录心率(HR)、收缩压(SP)、舒张压(DP),并于T0、T1、T3时采集桡动脉血7ml,测定肾上腺素(Ad)和去甲肾上腺素(NA)的浓度。结果与T0比较,Ⅰ组在T2、T3时的HR、SP、DP明显升高(P〈0.05);而Ⅱ组、Ⅲ组在T2、T3时的HR、SP、DP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与Ⅲ组的HR、SP、DP在T1-T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T3时血浆Ad和NA的浓度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Ⅱ、Ⅲ组血浆中Ad、NA浓度低于Ⅰ组(P〈0.05)。结论芬太尼3μg/kg复合艾司洛尔1mg/kg或利多卡因1mg/kg均可减轻高血压患者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氟哌利多用于芬太尼静脉术后镇痛(PCA)中对恶心、呕吐的预防作用,并与万唯(阿扎丝琼)相比较。方法:150例择期行腹部手术患者,ASA-级,接受芬太尼术后自控镇痛,随机、双盲分为五组,PCA用药均为芬太尼(0.02mg/ml)。I组为对照组,、、组分别加入氟哌利多(0.0125mg/ml,0.025mg/ml,0.05mg/ml),V组加入万唯0.1mg/ml。观察记录各组患者镇痛后4、8、12、24h芬太尼用量、疼痛评分、恶心呕吐评分、镇静评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组病人恶心和呕吐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组病人恶心和呕吐发生率虽然有所降低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的恶心和呕吐发生率较组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病人术后24h的镇静评分明显高于其它各组(P<0.05)。各组间疼痛、VAS评分及芬太尼用量无差异(P>0.05)。结论:中等剂量氟哌利多能有效地减少芬太尼术后PCA治疗中的恶心、呕吐,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研究航海刺激对患者丙泊酚和依托咪酯麻醉敏感性的影响,为海上环境下合理选用丙泊酚和依托咪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旋椅试验制备运动病临床模型。75例患者随机分为5组(n=15)。对照组(Ⅰ组):只旋转,不麻醉。丙泊酚麻醉组(Ⅱ组):单剂丙泊酚麻醉,不旋转。依托咪酯麻醉组(Ⅲ组):单剂依托咪酯麻醉,不旋转。丙泊酚研究组(Ⅳ组):先旋转,再丙泊酚麻醉。依托咪酯研究组(Ⅴ组):先旋转,再依托咪酯麻醉。连续监测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脉搏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nd-tidal carbon dioxide pres-sure,PETCO2)以及熵指数、Ramsay镇静评分的动态变化。结果应用丙泊酚后,患者血压(blood pressure,BP)、SpO2明显降低,而应用依托咪酯后患者BP、SpO2无明显变化,两种药物间(Ⅲ-Ⅱ、Ⅴ-Ⅳ)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泊酚或依托咪酯研究组与麻醉组(Ⅳ-Ⅱ、Ⅴ-Ⅲ)BP和SpO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Ⅰ组HR明显减慢,ETCO2显著降低;Ⅱ组HR明显增快,ETCO2显著升高;Ⅲ、Ⅳ、Ⅴ组HR和ETCO2基本平稳。Ⅱ~Ⅴ组反应熵(response entropy,RE)/状态熵(state entropy,SE)迅速降低,Ramsay评分明显升高,部分指标10min时仍未完全恢复。丙泊酚或依托咪酯研究组RE/SE均明显低于麻醉组,Ramsay评分明显高于其麻醉组(P<0.05)。Ⅲ组RE/SE在30s、1min和3min三个时点明显高于Ⅱ组(P<0.05),而在1.5min和2min时与Ⅱ组无明显差异;Ⅴ组和Ⅳ组RE/SE、Ramsay评分无明显差异,特别是在1.5min后两组的SE、Ramsay评分基本相等。结论航海刺激可明显增加患者对丙泊酚和依托咪酯的麻醉敏感性,航海状态下使用依托咪酯似有更多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