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颈椎定点伸引术结合肌肉起止点疗法治疗颈源性高血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颈椎定点伸引术结合肌肉起止点疗法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颈源性高血压患者106例,随机分为A、B2组各53例,均服用常规降压药和采用肌肉起止点疗法,弹拨、拿捏,隔日1次。A组同时加用颈椎定点伸引术,5~7d1次。治疗前后2组各测量血压,评定症状积分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0~30d,颈肩部症状积分和血压指数2组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与B组比较,A组下降幅度更明显(P0.05)。临床治愈率和总有效率,A组高于B组(64.2%、96.2%与45.3%、86.8%,P0.05)。结论:颈椎定点伸引术结合肌肉起止点疗法可纠正颈椎的移位,缓解颈交感神经的刺激,使血压明显下降,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颈椎定点伸引手法与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作用。 方法;于2002—02/2006—02选择解放军总医院康复医学科诊治的均由CT扫描或MRI检查确诊的颈椎管狭窄症患者150例。随机数字法分成3组:颈椎定点伸引手法组,银质针导热组,颈椎定点伸引手法及银质针导热联合组,每组50例。颈椎定点伸引手法组采用颈椎定点伸引疗法,对椎管狭窄节段施行该疗法,1次/周,共做2次;银质针导热组采用银质针导热疗法对颈背部和肩胛部软组织病变部位施行银质针导热疗法,1次/周,共2次;颈椎定点伸引手法及银质针导热联合组先后采用颈椎定点伸引手法和银质针导热疗法,各2次。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疼痛数字评分及治疗后1个月的临床体征改善情况及疗效结果。 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和指标评定,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后3个月颈椎定点伸引手法组、银质针导热组、颈椎定点伸引手法及银质针导热联合组疼痛数字评分值与治疗前相比均有降低,而颈椎定点伸引手法及银质针导热联合组更为明显(8.62&;#177;1.39,2.36&;#177;2.80,x^2=2.52,P〈0.01)。治疗后6个月,各组病例的疼痛症状多数获得控制,以颈椎定点伸引手法及银质针导热联合组更为明显(1.12&;#177;2.78,r=4.02,P〈0.01)。其中颈椎定点伸引手法组、颈椎定点伸引手法及银质针导热联合组与银质针导热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治疗后1个月各组临床体征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尤其是颈椎挤压试验阳性率,颈椎定点伸引手法及银质针导热联合组与银质针导热组、颈椎定点伸引手法组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r=9.25,9.02,P〈0.01),而银质针导热组与颈椎定点伸引手法组相比差异尤显著性意义(P〉0.05)。③颈椎定点伸引手法及银质针导热联合组与银质针。导热组、颈椎定点伸引手法组有效率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88%,78%,78%,r=6.31,6.11,P〈0.01)。 结论:颈椎定点伸引手法具有解除肌肉痉挛、松解神经根粘连的作用;银质针导热疗法则有消除椎管内外软组织无菌性炎症、改善血供和松解肌肉的作用。两种疗法治疗颈椎管狭窄症具有互补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颈椎定点伸引手法与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作用。方法:于2002-02/2006-02选择解放军总医院康复医学科诊治的均由CT扫描或MRI检查确诊的颈椎管狭窄症患者150例。随机数字法分成3组:颈椎定点伸引手法组,银质针导热组,颈椎定点伸引手法及银质针导热联合组,每组50例。颈椎定点伸引手法组采用颈椎定点伸引疗法,对椎管狭窄节段施行该疗法,1次/周,共做2次;银质针导热组采用银质针导热疗法对颈背部和肩胛部软组织病变部位施行银质针导热疗法,1次/周,共2次;颈椎定点伸引手法及银质针导热联合组先后采用颈椎定点伸引手法和银质针导热疗法,各2次。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疼痛数字评分及治疗后1个月的临床体征改善情况及疗效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和指标评定,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后3个月颈椎定点伸引手法组、银质针导热组、颈椎定点伸引手法及银质针导热联合组疼痛数字评分值与治疗前相比均有降低,而颈椎定点伸引手法及银质针导热联合组更为明显(8.62±1.39,2.36±2.80,χ2=2.52,P<0.01)。治疗后6个月,各组病例的疼痛症状多数获得控制,以颈椎定点伸引手法及银质针导热联合组更为明显(1.12±2.78,χ2=4.02,P<0.01)。其中颈椎定点伸引手法组、颈椎定点伸引手法及银质针导热联合组与银质针导热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治疗后1个月各组临床体征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尤其是颈椎挤压试验阳性率,颈椎定点伸引手法及银质针导热联合组与银质针导热组、颈椎定点伸引手法组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9.25,9.02,P<0.01),而银质针导热组与颈椎定点伸引手法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颈椎定点伸引手法及银质针导热联合组与银质针导热组、颈椎定点伸引手法组有效率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88%,78%,78%,χ2=6.31,6.11,P<0.01)。结论:颈椎定点伸引手法具有解除肌肉痉挛、松解神经根粘连的作用;银质针导热疗法则有消除椎管内外软组织无菌性炎症、改善血供和松解肌肉的作用。两种疗法治疗颈椎管狭窄症具有互补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尝试用按脊疗法治疗颈性眩晕患者,并观察治疗后即刻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试图为按脊疗法治疗此类患者以及开展相关的研究提供有益的理论依据。方法:颈椎眩晕患者42例,均根据X线片上所反应的病变部位进行精确定位,采用按脊疗法治疗及脊椎诊断治疗系统给予补充、辅助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完成后即刻经颅多普勒(TCD)检测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眩晕程度。结果:与治疗前比较,40例患者治疗后即刻的VAS评分显著下降(P〈0.01);TCD显示右椎动脉右转位和后伸位的最大值,右椎动脉后伸位的最小值,右椎动脉右转位和后伸位的平均值及左椎动脉后伸位的搏动指数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结合椎动脉功能解剖学特性尝试按脊疗法治疗颈性眩晕患者有良好的即刻效果,若要获得确切的疗效,尚需深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仰卧手法牵引加定点整复推拿治疗颈性眩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仰卧手法牵引加定点整复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治疗机理。方法:仰卧手法牵引加定点整复推拿治疗颈性眩晕40例为手法治疗组,并设牵引对照组40例,分析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对症状与功能积分评估结果显示均有极显差异(P<0.01),而治疗后两组指标积分显示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和工作积分以及症状总积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手法治疗组对颈性眩晕的疗效优于牵引对照组。仰卧手法牵引加定点整复推拿通过缓解颈部肌肉的痉挛、纠正错位的颈椎,从而解除椎动脉的痉挛、压迫、改善胸部血液循环,达到治疗颈性眩晕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微针刀疗法对颈源性头痛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将6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A组采用微针刀治疗4周,B组采用安慰针刀治疗4周。结果 干预4周后,A组现时疼痛强度评分(1.27±0.583)明显低于B组(3.37±0.765);A组颈部功能活动度评分(1.20±0.407)明显低于B组(2.47±0.681);A组的头痛持续时间(3.33±0.661)明显低于B组(5.30±0.988);A组的头痛频率(1.50±0.682)明显低于B组(2.73±0.691),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访时A组头痛持续时间(3.93±0.739)与头痛频率(1.96±0.556)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与B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微针刀治疗可以有效改善颈源性头痛患者的疼痛程度,减少头痛持续时间和头痛频率,改善颈椎的活动度,并且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临床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颈性眩晕患者2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例,均给予中西医药物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恢复期配合手法、日常生活活动指导等综合康复治疗。结果:治疗后随访6个月,2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总积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2组间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性眩晕患者恢复期配合手法及日常生活活动指导等疗法能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红外偏振光星状神经节照射联合交变磁场治疗老年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90例老年颈性眩晕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A、B、C3组,A组采用红外偏振光星状神经节照射,B组采用交变磁场治疗,C组采用红外偏振光星状神经节照射联合交变磁场治疗,两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 3组老年颈性眩晕患者治疗前症状与功能评估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各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及B组与C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红外偏振光星状神经节照射联合交变磁场治疗老年颈性眩晕具有疗效显著、无针无痛、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等特点,易于让老年患者所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自拟活血通窍汤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采用自拟中药活血通窍汤治疗颈源性眩晕50例;另设盐酸倍他司丁对照观察50例。结果治疗总有效率94.0%,对照组64.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自拟活血通窍汤对颈源性眩晕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龚艳菲  沈良册 《中国康复》2007,22(2):126-126
目的:探讨中药熏蒸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经确诊的膝关节OA患者98例,随机分为A、B2组各49例,均采用休息制动,良姿位,抗炎镇痛药物及超短波治疗,A组同时增加中药熏蒸及运动疗法。结果:治疗60d后,2组膝关节症状与治疗前比较明显改善,A组优于B组(P〈0.01)。结论:中药熏蒸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仰卧手法牵引加定点整复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治疗机理。方法仰卧手法牵引加定点整复推拿治疗颈性眩晕40例为手法治疗组,并设牵引对照组40例,分析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对症状与功能积分评估结果显示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而治疗后两组指标积分显示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和工作积分以及症状总积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手法治疗组对颈性眩晕的疗效优于牵引对照组。仰卧手法牵引加定点整复推拿通过缓解颈部肌肉的痉挛、纠正错位的颈椎,从而解除椎动脉的痉挛、压迫,改善脑部血液循环,达到治疗颈性眩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拔伸推拿结合牵引和药物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85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推拿科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患者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组给予拔伸推拿及牵引和药物治疗,对照组仅给予牵引和药物治疗。共治疗8周,其中观察组脱落3例,对照组脱落2例。治疗前和治疗后观察两组颈源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治疗8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颈源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评定差异有显著性,且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拔伸推拿结合牵引和药物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可快速缓解患者颈源性眩晕临床症状,提高生活、工作、心理等功能,最终达到治愈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汪春  郭知学  李鸥 《中国康复》2009,24(3):177-179
目的:观察辅以血栓通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恢复期患者55例,随机分为A组28例和B组27例,均按脑卒中常规治疗并配合康复治疗。A组加以血栓通150mg穴位注射,隔日1次。治疗前后采用临床症状综合计分(综合分)评定疗效;中风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定生活质量。结果:治疗60d后2组综合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A组高于B组(13.33±2.42与11.62±1.97,P〈0.01);总有效率比较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生活质量总分及各因子分(除视力外)与治疗前比较2组均明显提高(P〈0.01、P〈0.05)。A组在总分及精力、家庭角色、活动、情绪、自理能力、社会角色及上肢功能各因子分均高于B组(P〈0.01、0.05)。结论: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辅以血栓通穴位注射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定位旋转扳法为主治疗颈源性头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颈椎定位旋转扳法对颈源性头痛的治疗作用。方法:颈源性头痛患者86例,均采用理筋推复,颈椎定位旋转扳法及颈推操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评定头痛症状、每周发作次数及临床疗效。结果:86例患者在治疗1周时VAS评分及头痛发作次数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并随时间推移持续下降(P〈0.05,0.01)。治疗4周时临床疗效评定,总有效率达96.5%。结论:颈椎定位旋转扳法可有效治疗颈源性头痛,配合颈椎操及日常生活干预能有效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15.
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雷中杰  何成奇 《中国康复》2006,21(6):399-399
目的:探讨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住院患者170例,分为A组90例和B组80例,均给予牵引、手法按摩治疗IA组配合高、低频电疗等。治疗前后采用“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定标准”评定临床效果。结果:经过1-30d的治疗,与治疗前比较,2组腰痛、下肢麻木症状均明显改善(P〈0.01),与B组比较,A组更显著(P〈0.05);临床疗效比较,A组治愈显效率明显优于B组(88.9%、76.3%,P〈0.05)IA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B组(P〈0.05)。结论:在牵引、手法按摩治疗基础上配合高、低频电疗等治疗,能显著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6.
术后围领佩戴时间对颈椎轴性症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评估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不同的围领佩戴时间对颈椎轴性症状的影响。方法:28例行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佩戴围领4周的颈椎病患者作为试验组(A组).另30例术后佩戴围领12周的颈椎病患者作为对照组(B组)。对患者术前、术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轴性症状、颈椎曲度指数、颈后肌群横截面积加以比较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无显著差别.A组患者颈后肌群萎缩率显著小于术后佩戴围领12周的患者(P〈0,01).颈椎曲度得到有效维持.同时术后发生AS患者的比例显著小于B组患者(P〈0.05)。结论:颈椎板成形术后早期去围领进行功能训练可以有效防止颈后肌群萎缩.减少轴性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青年颈源性头痛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03—06/2004—05在解放军空军总医院正骨科就诊的青年颈源性头痛患者75例,均知情同意。根据头痛发作的次数和时间跨度分为急性组、亚急性组和慢性组,分别为43,7和25例。术者应用单拇指触诊法确定棘突的偏歪情况,采用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若1次手法未愈,可以做第2次或第3次手法,正骨手法一般1周一两次,治疗1—4周,每周治疗结束后均进行疗效评价:头痛症状完全消失为有效,头痛程度减轻为好转,头痛症状无变化为无效。第5周患者均进行复诊。结果75例青年颈源性头痛患者全部进人结果分析,无脱落。75例患者中多数患者经一两次手法治疗后头痛症状完全消失。第5周复诊时急性组和亚急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100%,慢性组有效率为76%,急性组和亚急性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慢性组(P〈0.05)。结论采用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青年颈源性头痛的干预效果令人满意,其中对于头痛发作次数少、时间跨度短患者的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仰卧位与坐位牵引治疗颈椎不稳症的疗效。方法:60例颈椎不稳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A组采取仰卧位牵引治疗;B组取坐位牵引治疗。治疗前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椎前屈、中立、后伸动态体位下的椎动脉形态、内径、走行、管壁厚度、回声、血流等变化,并评定其疗效。结果:治疗前患者双侧椎动脉异常率为83.7%,其中A组54例血管中血流异常46条(85.2%),B组50条血管中血流异常41条(82.0%),2组异常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椎动脉内径、收缩期最高血流速度、舒张期末血流速度、阻力指数、搏动指数亦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4周后,A组椎动脉血流异常率明显低于B组(14.8%与62.0%,P〈0.05),2组显效率、总有效率比较,A组明显高于B组(40.7%、78%与6.0%、36%,P〈0.05)。结论:治疗颈椎不稳症取仰卧位牵引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和椎动脉的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耳石症体位疗法对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治疗效果。方法将30例BPPV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5例。对照组给予西比灵、乘晕宁等抗眩晕治疗,治疗组加用耳石症体位疗法,比较两组1天、3天症状缓解率,1个月后症状完全缓解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1天后症状缓解率分别为80.0%、46.7%(P〈0.05)。3天后症状缓解率分别为93.3%、66.7%(P〈0.05)。治疗1周后眩晕症状再次发生率分别为20.0%、46.7%(P〈0.05)。治疗后1个月眩晕完全缓解率分别为86.7%、53.3%(P〈0.05)。结论耳石症体位疗法操作方便、简单,疗效优于常规抗眩晕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盐酸戊乙奎醚治疗前列腺术后膀胱痉挛性疼痛的疗效。方法:将76例行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A、B两组,A组硬膜外术后自控镇痛(PCEA)中主要使用小剂量吗啡,B组PCEA中主要使用小剂量吗啡和盐酸戊乙奎醚混合液。观察并记录术后VA S评分、膀胱痉挛次数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B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A组(P〈0.05),膀胱痉挛次数明显少于A组(P〈0.05),且副作用较少(P〈0.01)。结论:盐酸戊乙奎醚可安全、持久、有效地治疗前列腺术后膀胱痉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