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专科化培训对快速提高手术室新护士综合能力的作用。方法将32名新护士按入科报到登记编号分组,奇数入实验组(15人),偶数入对照组(17人)。对照组培训内容及方法按手术室低年资护士规范化培训方案实施;实验组完成手术室低年资护士规范化培训方案第一、二阶段后(入科后2个月完成),进入固定的专科至少6个月,采用专科化培训。结果培训后3、6、12个月实验组综合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入科2年内撰写会议论文及发表论文数、参加专科学术会议及培训次数、专科医生满意率相对高于对照组。结论在规范化培训方案实施基础上对新护士实施专科化培训,可快速提高手术室新护士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手术室腔镜组护士规范专科化培训的方法与效果.方法 成立腔镜专科组,编写腔镜专科护士培训手册,制定轮转组员和固定组员培训内容及方法,每3个月进行1次理论与技能考核.结果 2010年腔镜组护士理论考核成绩90.0分,腔镜仪器使用、超声刀使用及体位摆放3项技能考核成绩93.0~95.0分;2010年手术医生满意度显著高于2007年(P<0.01).结论 腔镜专科护士规范化培训适应外科手术日益专科化发展的需求,能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虚拟仿真实训教学模式在口腔专科医院新入职护士岗前培训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对2015年新入职护士(24名)采用口腔虚拟仿真实训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并与采用传统模式教学的2014年新入职护士(11名)进行培训效果比较。结果2015年护士考核成绩、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培训导师对2015年培训护士的评价显著高于2014年培训护士(均P0.05)。结论口腔专科护理技能虚拟仿真实训教学有利于提高新入职护士的口腔临床技术操作配合能力,更快地适应临床工作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耳鼻咽喉科专科护士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方法对新护士进行2个月的专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急救知识、工作程序及护士素质的培训。对工作年限≥5年的护士采取轮转手术室、门诊,观摩专科手术及对全体护士定期进行业务学习、查房、进修等方式的培训。结果培训后新护士各项考核成绩均〉85分,合格率达100%;患者满意度〉95%,科室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医院名列前茅。结论针对性和综合性培训的方法能提升培训效果,有利于促进专科护理水平和质量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手术室护士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方法自2011年1月开始,每个月针对1个专科,聘请专科主任授课,继而专科护士根据专科主任授课内容以查房的形式对全科护士进行培训。结果提高了手术室护士的学习兴趣及效果,拓宽了护士的知识面,提升了护理配合满意率。结论专科主任授课联合小组查房培训是一种有实效的在职培训方式。  相似文献   

6.
耳鼻咽喉科护士专科培训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提高耳鼻咽喉科专科护士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方法 对新护士进行2个月的专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急救知识、工作程序及护士素质的培训.对工作年限≥5年的护士采取轮转手术室、门诊,观摩专科手术及对全体护士定期进行业务学习、查房、进修等方式的培训.结果 培训后新护士各项考核成绩均>85分,合格率这100%;患者满意度>95%,科室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医院名列前茅.结论 针对性和综合性培训的方法能提升培训效果,有利于促进专科护理水平和质量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三联教学方法在手术室新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入科的40名新护士(实验组)采用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LBL)、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PBL)及多媒体计算机(CAI)三联教学方法培训;对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入科的40名新护士(对照组)采用单一以授课为基础的传统教学法进行培训。结果实验组护士理论考试成绩、专科操作考试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实验组90.0%~97.5%对教学方法持肯定评价。结论三联教学方法在新护士规范化培训中起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ICU专科护士院内培训模式探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ICU专科护士院内培训模式。方法对30名择优录取的ICU护士,聘请院内外专家给予理论授课6个月250学时,之后在院内8个ICU中自选2个分别轮转3个月,由该ICU临床教师一对一带教。1年后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实施ICU专科护士培养后,ICU护理质量评分、患者家属满意度、护士工作满意度、专科护士的理论操作考核成绩均显著提高(P0.05,P0.01)。结论ICU专科护士院内培训模式有利于ICU专科护理人才的培养和护理质量的提高,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手术室新入职护士的临床适应能力,使之尽快满足手术室护理工作需求。方法将手术室新入职护士按入科时间分为两组,2015年新入职护士15人为对照组,实施一站式导师制培训模式,即新入职护士由1名导师全程跟踪指导,安排当班器械护士负责各专科手术配合带教,讲解该专科解剖知识及手术步骤配合要点等;2016年新入职护士15人为观察组,实施一对一专科导师制培训模式,即新入职护士轮转各专科时,各专科由同一名专科导师全程跟踪一对一专科手术配合观摩及手术配合操作技能培训指导,负责讲解该专科手术配合特点、专科手术知识要点,实时指导其解剖及手术步骤配合注意事项等。结果培训后观察组理论成绩为(90.16±3.19)分,操作技能考核成绩为(94.76±2.38)分,医生满意度评分为(96.66±1.18),各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对手术室新入职护士开展一对一专科导师制培训,有利于新入职护士掌握专科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可提高培训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ICU专科护士院内培训模式。方法对30名择优录取的ICU护士,聘请院内外专家给予理论授课6个月250学时,之后在院内8个ICU中自选2个分别轮转3个月,由该IcU临床教师一对一带教。1年后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实施ICU专科护士培养后,ICU护理质量评分、患者家属满意度、护士工作满意度、专科护士的理论操作考核成绩均显著提高(P〈0.05,P〈0.01)。结论ICU专科护士院内培训模式有利于ICU专科护理人才的培养和护理质量的提高,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郭臻伟  杨茂清  朱惠芳 《中国骨伤》2001,14(10):582-584
目的 对35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进行临床分析,重点探讨了有关交叉韧带断裂的治疗问题。方法 经明确诊断后,分析采用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治疗26例、早期髌韧带中1/3移植重建3例、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5年,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及髋韧带中1/3移植重建29例为优良、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为差。结论 后交叉韧带断裂后应该及时给予手术修复;膝后外侧手术入路,操作简单,暴露充分;少于3个月的陈旧性病例仍适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重建指尖离断静脉回流的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3年2月收治指尖离断患者80例,38例吻合指侧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或1:2或2:2,平均1:2;22例吻合指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20例未吻合静脉,术中仅吻合1条动脉,行侧切口或甲床放血。观察各组治疗效果。结果: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手指全部成活,无一例发生回流障碍;吻合指腹静脉组19例发生静脉危象,其中4例手指坏死;未吻合静脉组20例均发生回流障碍,其中6例手指坏死。5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吻合指侧方静脉组32例,指尖外形佳、指腹饱满;吻合指腹静脉组14例,指体轻度萎缩,指甲生长不平整;未吻合静脉组12例,指体萎缩明显。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指甲生长近平整,长度长于其他两组[(14.4±3.2)mm比(12.5±2.3)mm和(12.2±2.2)mm],远侧指间关节活动度大于其他两组[(63±5)°比(48±3)°和(45±7)°],两点分辨觉小于其他两组[(4.6±0.4)mm比(7.1±1.2)mm和(7.3±0.6)mm],感觉级别高于其他两组[S(3.45±0.39)级比S(2.57±0.42)级和S(2.55±0.49)级],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吻合指腹静脉组和未吻合静脉组在指甲长度、运动和感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吻合指侧方静脉能有效解决指尖再植静脉回流问题,可避免回流障碍,成活率高,促进指甲生长,可恢复 DIPJ 活动度及感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