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伴脑血管痉挛100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急、死亡率高。流入蛛网膜下腔的血液或因直接刺激,或因血细胞破坏,释放大量促血管痉挛物质,引起脑血管痉挛,并发脑梗死,加剧脑水肿,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1)。因此,较好地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并发的脑血管痉挛,成为抢救SAH成功的关键。1991年1月~1996年4月,我们应用尼莫地平治疗SAHIOO例,并与1991年1月以前70例未用尼莫地平治疗的SAH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发现尼莫地平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的脑血管痉挛有较好的对抗作用。1临床资料1.五一般情况用尼莫地平组(治疗组)100例与未用尼莫地平… 相似文献
2.
蜕皮甾酮及尼莫地平对家兔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蜕皮甾体(ecdysterone)对家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神经功能及脑血管痉挛的改变,并与尼莫地平(nimodipine)的治疗效果相比较,为蜕皮甾酮治疗SAH后CVS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改良的Endo法建立家兔脑血管痉挛模型,将日本大耳兔随机分为4组,即生理盐水对照组(枕大池注入生理盐水,A组)、蛛网膜下腔出血组(B组)、尼莫地平治疗组(C组)及蜕皮甾酮治疗组(D组),各组5只.对每组动物分别行神经功能评分和脑血管造影.结果 SAH组家兔食量明显降低,神经症状明显;而其它组食量降低较少,神经症状也相对较轻.血管造影示与基础直径相比,较基础值比较,SAH组、尼莫地平组和蜕皮甾酮组3组在SAH后,基底动脉狭窄程度分别为:(23.20±0.06)%,(20.06±0.03)%,(14.42±0.03)%.结论 蜕皮甾酮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家兔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神经症状,缓解基底动脉血管痉挛,其缓解血管痉挛的效果较尼莫地平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脑血管造影(DSA)和CT灌注成像对脑血管痉挛后组织缺血的检测能力.材料与方法取健康新西兰大白兔64只,随机平均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按术前、术后3天、术后7天及术后14天分为4小组,每小组8只.实验组利用2次开颅视交叉池注血建立动物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每小组均行DSA及CT灌注成像,然后处死动物行常规HE染色病理切片,观察脑组织存活情况.结果 除3只意外死亡,其余实验动物均顺利完成检查.DSA示实验组术后3天时有2只发生中度脑血管痉挛,第7天时有4只发生重度痉挛,14天时2只发生轻度痉挛,余均未见明显脑血管痉挛;CT灌注发现实验组动物在术后的达峰时间(TTP)均发生了明显改变,3天时为(5.82±1.14)s,7天时达到峰值(7.8±1.16)s,14天时恢复到(5.18±0.17)s.而脑血流量(CBF)和脑血容量(CBV)在3天时开始下降,分别为(101±17)ml·min-1·100 g-1、(1.87±0.30)ml·min-1·100 g-1;7天时均达到最低,分别为(61±19)ml·min-1·100 g-1、(1.37±0.17)ml·min-1·100 g-1;14天时恢复至(80±17)ml·min-1·100 g-1、(2.05±0.24)ml·min-1·100 g-1,而对照组则无明显改变;HE染色示实验组3天时脑组织血管周围明显炎性反应,血管壁增厚,7天时脑组织出现无组织结构的片状坏死,14天时脑胶质细胞肿胀、变性,而对照组则无明显炎性反应和血管壁增厚.结论 CT灌注成像较DSA更能反映脑血管痉挛后组织的微循环状况. 相似文献
4.
5.
脑血管疾病是指各种病因使脑血管发生病变引起脑部疾病的总称,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最多见,包括缺血性的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出血性的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1]. 相似文献
6.
脑血管痉挛(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常可引起严重的脑组织缺血或迟发性缺血性脑损害,成为致死和重残的主要因素。在动物实验中发现CVS有“两期反应”,一是SAH后破人脑脊液中的血液对脑血管的机械性刺激所致的急性CVS,持续1~3天,二是持续时间较长,目前机制尚未明了的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开始于出血72小时后,在7~10天达到高峰,可持续2~3周或更长。临床上关注的是DCVS,DCVS不同于急性期CVS,病理解剖学观察到血管平滑肌细胞发生形态学上的改变。DCVS一旦发生,往往难于逆转,可造成严重的脑缺血和脑损伤,是引起SAH后致死或致残的主要原因。因此,有效防治DCVS成为改善SAH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贺婕 《中国航天工业医药》2011,(1):24-24
1临床资料患者,女,49岁,主因头痛、呕吐、躁动1h入院。查体:BP90/60mmHg,烦躁不安,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脑膜刺激征(+),病理征(-)。既往有低血压、慢性头痛病史。入院后头颅CT提示有环池外侧裂高密度影像。入院后给予脱水降颅压、止血、防治脑血管痉挛等治疗。患者治疗3天,频繁头痛、呕吐,给予加强脱水和制酸、止吐等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