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颈椎横突和椎间孔的测量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山东地区50套成人椎骨的第3颈椎到1胸椎进行观察和测量,主要结果为:颈椎横突与脊柱水平面间的角度从上到下依次递增,其横突下倾角C3为10.82±2.18°,C7为134.12±12.43°。中位椎间孔的垂直轴线与脊柱正中矢状面之间的角度较小,而上下位角度较大,本结合临床及颈椎X线摄片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184例侧位X片成人颈椎管率的研究,年龄21—78岁,平均48.88岁。其中男性90例,年龄21—78岁,平均年龄49.70岁;女性94例,年龄21—74岁,平均年龄49.09岁。用Torg等方法测量的C3—C6颈椎管率分别是C3为0.94±0.10,C4为0.94±0.10,C5为0.94±0.10,C6为0.95±0.10,平均0.94±0.10。C3—C6间颈椎管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男女颈椎管率则有极显著性差异(P<0.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无症状成人颈椎侧位X线片上椎管狭窄相关参数与年龄的相关性及其变化规律。 方法 选取无颈椎症状成人100例,按初次检查时年龄分为3组:第1组(20~39岁),第2组(40~59岁),第3组(60岁以上),分别在2011年与2017年进行标准颈椎侧位X片检查。测量椎管狭窄参数:椎管矢状径,椎体中矢径,退变椎体矢状径,颈椎管率及有效颈椎管率。分析颈椎管率及有效颈椎管率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比较各组所有参数两次检查结果的差异。 结果 C3~7节段颈椎管率及有效颈椎管率均与年龄之间存在负相关;各组所有参数前后两次检查结果比较:椎管矢状径仅在组3中C3节段有统计学差异;椎体中矢径仅在组2中C5节段及组3中C6节段有统计学差异;退变椎体矢状径在组1中C5节段、组2中C3~7节段及组3中C4~6节段有统计学差异;颈椎管率在组1中C5节段、组2中C3~5节段及组3中C3~7节段有统计学差异;有效颈椎管率在组1中C5节段、组2及组3中C3~7节段均有统计学差异,其余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成人颈椎管率及有效颈椎管率与年龄相关,其在60岁以上人群中随年龄增长变化明显;有效颈椎管率判断椎管狭窄的进展更敏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X线成像及拼接方法对下肢径线/角度数据采集的客观性.方法:分别采用分段移动球管及固定球管投射点的方式获取下肢X线影像进行拼接,并基于此作下肢径线/角度数据的测量,与CT三维重建所得真实数据作比较而衡量其偏差.结果:分段移动球管投射法摄片因投射角度的变化使分段照片间缺乏良好拼接,固定球管投射摄片法分段照片间可良好拼接.对于径线的长度测量,分段移动法致成像边缘变形、放大较小,所得数值均较接近真实值;对于涉及到肢体全长所作的角度测量项目,则球管固定摄片法使段照片间可良好拼接,减少人为误差,接近真实值.结论:因应测量数据的不同选用不同的摄片方法,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可更客观地完成临床影像资料评估.  相似文献   

5.
目的:定量研究Macintosh直接喉镜充分暴露声门时颈椎各椎体之间相对位置的变化.方法:选择经口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11例,全麻诱导且充分肌松后用C臂X线摄片机拍摄颈部侧位片,然后使用Macintosh直接喉镜(3号镜片)充分暴露声门后再次拍摄患者颈部侧位片并插入气管导管.测量第1颈椎与枕骨及第1颈椎~第4颈椎各相邻椎体之间的角度,并比较插管前、后各相邻椎体之间角度的变化.结果:Macintosh直接喉镜气管插管可导致第1颈椎与枕骨及第1颈椎与第2颈椎椎体之间的成角较插管前发生显著变化,但插管前、后第2颈椎与第3颈椎及第3颈椎与第4颈椎椎体之间的角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acintosh直接喉镜行气管插管可导致寰椎与枕骨及寰枢椎椎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显著变化,但枢椎与第3颈椎及第3颈椎与第4颈椎椎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限制性(Constrained)和动力性(Dynamic)颈椎前路钢板融合率、对融合节段及全颈椎矢状面曲度影响。方法:回顾分析97例(C组59例;D组38例)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术后的影像学资料,Cobb's法测量颈椎侧位X线片上融合节段和C3~C7矢状位曲度、融合节段前柱高度,比较其术后即刻及随访末期参数的变化。连续骨小梁通过融合区、X线动态侧位片显示融合节段棘突顶点间距离无变化判定为融合。结果:平均随访16.9个月,C、D组融合率分别为91.6%、97.3%。C组融合节段前凸角丢失单节段为1.17°(0~2.9°)、双节段为1.83°(0~3.5°),D组单节段2.57°(0.5°~4.9°)、双节段3.59°(1°~6.1°),两组有显著性差别(P<0.001)。C、D两组全颈椎矢状面曲度术后和随访末比较无显著差异。C组融合节段前柱高度丢失单节段为1.39mm(0.4~2.9mm)、双节段2.37mm(0.6~4.7mm);D组单节段高度丢失为1.77mm(0.7~3.1mm)、双节段为3.54mm(0.9~5.5mm),与C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动力性颈椎前路钢板可获得较高的融合率,与限制性钢板相比,融合节段前凸角丢失和前柱高度丢失虽然较大,但不影响整个颈椎的前凸角度。  相似文献   

7.
颈椎前路钮扣钢板的研制及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制颈椎前路钮扣钢板内固定系统,评价其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用317L不锈钢研制出颈椎前路钮扣钢板螺钉系统。取6具青年男性新鲜尸体的颈椎标本,制成5种状态脊柱功能单位(FSU)的试验模型:正常颈椎、屈曲型损伤、单纯植骨、钮扣钢板内固定、AO钢板内固定。利用脊柱三维运动分析系统测定不同状态下颈椎节段的运动范围(ROM),比较钮扣钢板内固定与AO钢板内固定对失稳颈椎的稳定作用,并摄X线片观察各种状态下颈椎的影像学改变。结果:生物力学测试表明,钮扣钢板内固定系统可以对失稳颈椎提供明显的稳定作用(P<0.01),与AO钢板内固定系统的稳定作用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动态X线摄片显示,钮扣钢板内固定及AO钢板内固定均能维持植骨块的稳定,并恢复椎间隙高度及颈椎生理曲度,而单纯植骨则容易出现植骨块的移位、凸出甚至脱出。结论:钮扣钢板内固定系统具有较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操作简便,适合国人颈椎解剖结构及功能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利用2D/3D配准技术开展直立位颈椎椎间孔形态学测量的可行性研究。 方法 采集7位健康成年志愿者颈椎的CT影像,对其进行三维重建获得颈椎三维模型,并采集同一志愿者保持同一姿势时的颈椎直立正侧位X线平片,在图像处理软件Mimics中建立虚拟X线场景,采用2D/3D图像配准还原摄平片时颈椎的位置,并利用Rapidform XOR3软件测量两种位置的椎间孔面积。 结果 利用2D/3D图像配准方法,可获得颈椎直立位的三维位置数据,共测得56个椎间孔卧位及直立位两位置椎间孔面积,卧位椎间孔面积为(50.9±14.2) mm2,直立位椎间孔面积为(83.6±23.5) m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107,P<0.05)。 结论 利用2D/3D配准技术可获得颈椎直立位椎间孔的形态学参数,直立位与卧位椎间孔有显著差异,但其准确性需要进一步的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9.
颈椎生理弯曲的弧度法测量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为临床颈椎功能评定建立参考指标并为颈椎椎体间融合器的研制和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 ,对 3 78例正常人体颈椎中间位侧位片弦、弧长度进行测量 ,通过二元一次方程求解计算出正常颈椎生理曲度。结果 :男女颈椎生理曲度平均值为 ( 3 4.5 7± 5 .2 6)° ,95 %的正常值范围为 2 4.2 7°~ 44 .88° ,男女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别 (P >0 .0 5 )。低年龄组 ( 11~ 3 0岁 )颈曲较大 ,随年龄增长颈曲减小 ;3 1~ 60岁之间男女颈曲呈波动变化 ;高龄组 ( 60岁以上 )颈曲随年龄的增加又有增大趋势。结论 :人体生理颈曲与年龄存在相关性 ,但非线性相关 ;颈曲的变化是颈椎基础力学失衡的结果 ,维持和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对预防和治疗颈椎疾患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青年颈椎退变的主要影像特征,并对其检查方法、临床特点、发病原因等进行分析。方法本文收集60例30岁以下颈椎退行性变患者资料,分析其X线影像特征及发病原因、临床特点等,并对相关分析进行总结。结果青年颈椎退变的临床特点主要有颈项强直、活动受限,肩痛不适,部分伴有头晕及上肢麻木等。其主要X线特征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颈椎椎体增生及椎间隙变窄等,发病因素与不良的工作、生活习惯及锻炼不足密切相关。结论 X线多体位摄片应作为青年颈椎退行性变的首选及常规检查方法,其影像特征对临床诊断及防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