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肾小管间质纤维化(TIF)是几乎所有慢性肾脏疾病进展至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临床治疗的难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类能够分化为多种骨髓间质成分的非造血多能干细胞,特定条件下可以分化为内胚层、脏壁中胚层和神经外胚层细胞。研究证实在急性肾脏损伤中MSCs可以被诱导分化成肾脏细胞,但在慢性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中,移植的MSCs能否定位到损伤肾脏并分化为肾脏细胞、改善纤维化进程,还未检索到有关报道。本研究观察移植的MSCs在间质纤维化肾脏的定位分布及存活时间,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干细胞因子动员骨髓干细胞的作用、骨髓干细胞是否具有向损伤肾组织归巢的能力及其在肾脏组织中的分布,初步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干细胞因子是否具有促进急性肾小管坏死修复的作用。方法:160只8~10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G-CSF+SCF治疗组、G-CSF+SCF对照组,检测:(1)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单个核细胞中CD34+细胞百分比的变化;(2)尿NAG酶检测;(3)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4)肾组织CD34+细胞表达变化。结果:(1)G-CSF+SCF治疗组和G-CSF+SCF对照组外周血中白细胞数、CD34+细胞百分比于第5天达高峰,与对照组、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后逐渐下降;相应地,G-CSF+SCF治疗组肾组织内CD34+细胞较对照组、模型组也明显增多(P〈0.05)。(2)手术后第5、10、17天,G-CSF+SCF治疗组尿NAG酶、肾脏病理学改变均明显好于模型组(P〈0.05)。第24天G-CSF+SCF治疗组尿NAG酶、肾脏病理学改变基本恢复正常,而模型组仍异常。第31天各组间尿NAG酶、肾脏病理学改变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干细胞因子联合应用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发急性肾小管坏死大鼠的骨髓干细胞有显著的动员作用。(2)骨髓干细胞能在损伤的肾小管归巢和定居,并可能参与损伤肾组织的修复。(3)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干细胞因子联合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急性肾小管坏死后肾功能的修复。  相似文献   

4.
随着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在急性肾损伤方面也显示了很大的应用前景。研究显示多种干细胞可参与急性肾小管坏死的修复过程,但对起主要作用的干细胞一直有争议。本文就近年来关于干细胞和急性肾小管坏死修复的文献作一回顾。  相似文献   

5.
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骨髓内干细胞可分为造血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在维持造血干细胞的存活、增殖、分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占骨髓有核细胞的0.001%~0.01%。MSC在体外培养时贴壁生长,其形态与成纤维细胞相似,呈克隆性增生。20%的MSC为G0期细胞,具有强大的增殖能力。目前发现,MSC为CD34+细胞,它可表达SH2、SH3、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肾小管间质病变在慢性肾脏疾病进展中的重要性成为研究的热点。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在各种原因所引起的慢性肾脏疾病中,肾间质纤维化可作为肾功能恶化的十分准确的预测指标。小管间质损伤已经成为肾小球肾炎发展至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标志性过程。  相似文献   

7.
百令胶囊对大鼠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目的:观察百令胶囊对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防治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30只)、模型组(30只)、预防组(30只)。以2%腺嘌呤淀粉混悬液150mg.kg^-1.d^-1灌胃,连续17周,制作大鼠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模型;预防组加以1.5g.kg^-1.d^-1百令胶囊溶于生理盐水灌胃以预防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对照组以等体积的2%淀粉溶液和生理盐水灌胃。分别于实验第7周、12周、17周时随机处死10只大鼠,进行血肌酐(Scr)、尿素氮(BUN),24h尿蛋白定量和尿NAG酶检测,光镜下观察肾组织的病理变化,计算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指数;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脏HGF、TGF-β1的表达情况。结果:(1)功能学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各时相点模型组、预防组大鼠尿蛋白、尿NAG酶、Scr及BUN均升高(P〈0.01),但预防组低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预防组自身对照各指标均较前一时相点升高(P〈0.01)。(2)病理学变化:7周时模型组、预防组即有肾小管间质损害;模型组、预防组自身对照肾小管间质损害均较前一时相点加重(P〈0.01),但7周、12周时预防组肾小管间质损害均较模型组为轻(P〈0.01),17周时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免疫组化:模型组、预防组大鼠肾脏HGF表达7周、12周时高于对照组大鼠(P〈0.01),17周时低于对照组(P〈0.01),且各时相点预防组均高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预防组自身对照均较前一时相点降低(P〈0.01),17周时表达量最低。各时相点模型组、预防组大鼠肾脏TGF-β1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1),且预防组均低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预防组自身对照均较前一时相点升高(P〈0.01),17周时表达量最高。(4)HGF表达量与TGF-β1表达量呈负相关(r=-0.999,P〈0.01)。结论:百令胶囊对早期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有一定的防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不同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体外诱导分化为肾小管上皮样细胞的差异。 方法 抽取SD大鼠的骨髓,经密度梯度离心分离,联合贴壁筛选法获取纯化的MSC。以流式细胞仪鉴定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取扩增3代的MSC分组培养:(1)对照组:用含胎牛血清培养基;(2)全反式维甲酸(ATRA)组:胎牛血清+缺血再灌注肾脏匀浆上清+ATRA;(3)联合诱导组:胎牛血清+缺血再灌注肾脏匀浆上清+ATRA+表皮生长因子(EGF)+骨形成蛋白(BMP-7)。诱导7 d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化学染色检测细胞碱性磷酸酶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细胞角蛋白18(cytokeratin-18)、E钙黏蛋白(E-cadherin)的表达。 结果 流式细胞仪显示,体外分离培养的第3代MSC,CD44阳性细胞表达率为97.8%±0.9%;CD90阳性细胞表达率为96.8%±1.4%;CD29阳性细胞表达率为97.6%±2.4%;而CD11b/c阳性细胞表达率为13.2%±0.6%; CD34阳性细胞表达率为1.2%±0.5%。诱导7 d后,与对照组长梭形细胞相比,ATRA组部分细胞为圆形、短梭形单层排列;联合诱导组的大部分细胞为圆形、短梭形,细胞密集处呈鹅卵石样排列。碱性磷酸酶染色显示,对照组细胞为阴性;ATRA组部分细胞阳性;联合诱导组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免疫细胞化学显示,ATRA组和联合诱导组细胞cytokeratin-18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9.47%±1.08%和47.52%±2.13%,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E-cadher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4.88%±2.46%和36.15%±1.13%,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在体外模拟的急性肾衰竭微环境中加入ATRA可诱导MSC部分分化为肾小管上皮样细胞。联合EGF、BMP-7共同诱导能进一步促进MSC向肾小管上皮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9.
静脉注射骨髓间质干细胞对脊髓损伤修复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对脊髓损伤后神经修复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32只SD大鼠,体重约300g,雌雄不限。体外分离、培养、纯化MSCs,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MSCs表面细胞标志CD34、CD45、CD29、CD90。根据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暴露T10段脊髓,将一直径为3mm的圆形薄铜垫片置于T10段脊髓表面,以重量为10g的砝码,从5cm高度自由坠落打击该垫片,造成T10段脊髓冲击伤,损伤组24只,假手术组8只。模型建立后24h,损伤组随机分为实验组14只,对照组10只。实验组及假手术组经尾静脉注射Brdu标记的MSCs,对照组经静脉注射PBS。损伤后24h、注射MSCs后1、3、5周评价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状况,并检测MSCs在体内迁移、存活以及分化情况。结果细胞CD34、CD45阴性表达,CD29、CD90阳性表达。实验组运动功能改善,BBB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注射的MSCs在宿主损伤脊髓中聚集并存活,注射MSCs3~5周后部分细胞表达微管相关蛋白2(MAP2)、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染色的Brdu阳性细胞。结论MSCs经静脉注射后可向脊髓损伤处聚集并存活,促进神经修复及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将胚胎后肾间充质细胞移植到大鼠右肾包膜下,探讨移植细胞对宿主急性肾小管坏死(ATN)的保护作用。 方法 体质量相近的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n=24)、ATN(n=35)、ATN加假手术(n=37)、ATN加培养基(n=36)、ATN加细胞移植(n=29)共5组。首剂庆大霉素注射后第5、8、11、14天每组分别取6只大鼠处死,留取血和肾组织标本。4,6-联脒-2-苯基吲哚(DAPI)示踪法观察移植细胞的分布。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Scr和尿NAG酶水平。HE染色法进行肾组织病理评分。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肾皮质Ki-67和Bcl-2阳性表达细胞,分别计算增殖指数和Bcl-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TUNEL法检测肾皮质细胞的凋亡指数。 结果 胚胎后肾间充质细胞被扩增,波形蛋白染色阳性,角蛋白染色阴性,符合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的特点。与ATN组、ATN加假手术、ATN加培养基组大鼠比较,ATN加细胞移植组大鼠Scr和尿NAG酶较低[第14天 Scr:(101.38±20.46) μmol/L比(248.78±23.15)、(252.98±33.52)、(229.08±18.18) μmol/L;NAG酶:(14.83±7.74) U/L比(33.33±14.88)、(29.62±10.54)、(30.22±10.94)U/L,均 P < 0.05];右肾皮质病理积分降低(P < 0.05);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增加(P < 0.05),凋亡减少(P < 0.05);Bcl-2蛋白表达水平上调(P < 0.05)。 结论 肾包膜下移植胚胎后肾间充质细胞能够修复损伤的肾脏,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肾损害的干预效果及机制.方法 将鉴定过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射到SAP大鼠体内,观察血清淀粉酶、肌酐、尿素氮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变化;透射电镜下观察肾脏间质毛细血管超微结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对肾脏AQP1定位;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肾脏水通道蛋白1(AQP1) mRNA变化,Western blot检测肾脏AQP1蛋白变化.结果 (1)培养的细胞经流式细胞术检测,CD29阳性细胞率为99.30%,CD90阳性细胞率为93.50%,CD34阳性细胞率为0.82%,CD45阳性细胞率为2.22%;(2)间充质干细胞干预后,SAP大鼠6、12、24h血清淀粉酶、肌酐、尿素氮及TNF-α、IL-1低于对应时间点未干预的SAP大鼠,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间充质干细胞干预后,SAP大鼠6、12、24 h肾脏间质毛细血管变化均轻于对应时间点未注射SAP大鼠;(4)间充质干细胞干预后,SAP大鼠12、24 h AQPl mRNA均高于对应时间点未干预的SAP大鼠,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12、24 h AQP1蛋白均高于对应时间点未干预的SAP大鼠,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减轻SAP大鼠肾损害,其机制可能同抑制炎性因子表达,减轻间质毛细血管损害,阻滞肾脏AQP1表达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和动员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240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干细胞移植组、干细胞动员组和联合组,每组48只.腹腔注射L-精氨酸制作SAP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在制作SAP大鼠模型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干细胞移植组制作SAP大鼠模型后6h经股静脉注入自体MSC 1.2 ml,干细胞动员组制作SAP大鼠模型前连续3d皮下注入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40 μg/kg,联合组则联合应用MSC和G-CSF.各组大鼠再按术后不同时相点分为12、24、48、72 h亚组,每组12只.在术后相应时相点观察各组大鼠的存活情况,肾脏组织的病理变化,肾小管上皮细胞Bax和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和细胞凋亡指数,检测血清中TNF-α、IL-6、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LDH、C反应蛋白(CRP)的含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各组间的指标,两两比较用SNK-q检验,大鼠存活情况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假手术组大鼠全部存活.模型组大鼠术后48、72 h分别存活11只和8只.干细胞移植组、干细胞动员组和联合组术后48 h前未见大鼠死亡,术后72 h分别存活11、10和11只,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术后肾脏组织病理变化均较模型组减轻,联合组损伤减轻最为明显.术后12 ~72 h肾小管上皮细胞Bax蛋白、Bcl-2蛋白、肾小管细胞凋亡指数变化情况:模型组分别为12.80±1.78 ~20.30±2.40、4.34±1.20 ~3.03±1.06、12.65%±2.31% ~35.10%±5.54%;干细胞移植组分别为9.68±2.11~17.01±2.54、5.57±1.35~4.13±1.05、6.20%±1.53% ~ 17.50%±2.80%;干细胞动员组分别为10.05±2.17~16.81±2.55、5.49±1.48~4.19±1.05、6.41%±1.64% ~ 17.14%±2.27%;联合组分别为8.33±2.06~14.03±2.27、6.60±2.11 ~5.63±1.52、5.80%±1.52%~12.30%±2.43%.联合组术后24、72 h Bax蛋白,48、72 h Bc1-2蛋白,24、48、72 h凋亡指数与干细胞移植组和干细胞动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细胞移植组与干细胞动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术后12 ~72 h炎症因子及肾功能指标较模型组不同程度降低,以联合组最明显.联合组术后72 hTNF-α含量,48、72 h IL-6含量,48、72 h BUN含量,48、72 h Cr含量,24、48、72 h LDH含量,72 h CRP含量与干细胞移植组和干细胞动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细胞移植组与于细胞动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体MSC移植与动员能有效减轻SPA大鼠的肾损伤,可能与MSC参与组织的病理再生修复、抗炎症及抑制细胞凋亡等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移植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急性炎症反应的调控及组织修复的机制.方法 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SAP模型组、MSC移植组、MSC+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联合组.SAP大鼠注射EDU标记的MSC和G-CSF治疗SAP引起的急性重度胰腺损伤.通过检测MSC向内皮细胞、胰腺细胞分化的转化率,研究MSC对胰腺损伤的再生和修复作用;通过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中的IL-6、IL-10的浓度以及淀粉酶的含量,研究MSC对SAP炎症介质的影响及急性炎症反应的调控机制.结果 MSC、MSC+ G-CSF组相对于SAP组血清淀粉酶浓度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炎性介质IL-6的变化趋势与血清淀粉酶一致,而细胞因子合成抑制因子IL10含量逐渐升高.流式结果显示有少量MSC转化为内皮细胞和胰腺细胞.结论 MSC不但能通过其在抗炎症介质释放、减轻急性免疫反应等方面的重要功能达到控制SAP急性炎症反应的作用,而且MSC还可通过分化为胰腺细胞和内皮细胞修复受损胰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大鼠缺血性急性肾小管坏死(ATN)后肾脏内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及Pax2阳性细胞的动态变化,探讨祖细胞样肾小管细胞在ATN修复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钳夹SD大鼠左侧肾动脉60 min后再开放血流,建立缺血性ATN模型。给予细胞分裂增殖标记物BrdU负荷,分别于术后第1、3、5、7、14、21、28天收获肾脏标本,进行BrdU和肾源性标记物Pax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及BrdU和Pax2、间充质细胞标记物波形蛋白(vimentin)、细胞凋亡标记物活化caspase-3的双重染色,观察BrdU阳性细胞的数量和分布变化。 结果 ATN组术后左肾出现明显的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广泛性坏死,BrdU阳性细胞明显增加,第3天达到高峰,显著高于假手术对照组和右肾(P < 0.01)。而右肾BrdU阳性细胞亦显著高于假手术对照组(P < 0.01)。双重染色显示BrdU阳性细胞同时表达Pax2和波形蛋白,但未见同时表达活化的caspase-3。 结论 大鼠在经历缺血性ATN后,肾脏内祖细胞样小管细胞被动员。其修复可能是通过逆分化、增殖和再分化过程来完成的。而细胞因子可能在这过程中起着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示踪标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建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分离和培养方法,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通过慢病毒载体感染MSCs的表达.方法 采用原代贴壁法获得骨髓MSCs,观察细胞形态和生长变化,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面标志,体外诱导MSCs向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化.采用含有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慢病毒载体感染培养的MSCs,比较细胞感染前后生物学特性.结果 原代贴壁筛选结合差异传代培养的MSCs表面标志阳性率分别为CD44 94.81%,CD90 99.53%,CD106 76.34%,MSCs在pH值稳定于7.2~7.4的环境可传20代.体外MSCs诱导分化后特异性染色显示脂质沉淀和骨结节,表达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特异基因.慢病毒载体可有效感染大鼠MSCs,加入聚凝胺感染效率达到80%,EGFP在MSCs感染后1个月仍持续表达.结论 骨髓MSCs可长期培养,具有良好的多向分化能力.携带EGFP基因慢病毒载体能高效感染MSCs,EGFP可作为MSCs体内研究的示踪标记.  相似文献   

16.
肝癌术后患者常因肝脏组织代偿和恢复功能受限,术后急性肝衰竭的发病率及病死率较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肝脏微环境下直接分化为新的肝细胞,通过分泌营养因子促进组织修复、参与免疫调节、抗纤维化和抑制肝星状细胞和肝原细胞的活性等,对肝损伤及肝功能不全具有较好的疗效.然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同时具有致瘤性和促进肿瘤生长的作用.利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预防和治疗肝癌术后肝衰竭的发生是否安全可靠,这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于原发性肝癌影响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干细胞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Adult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are multipotent cells whose primary reservoir is bone marrow (BM). Following situations of extensive tissue damage, MSCs are mobilized and migrate to the site of injury. Osteoarthritis (OA) is a condition that involves extensive cartilage and bone damage. To gain insight into the pathogenesis of OA, we have analyzed the differential BM-MSCs proteome of OA patients. METHODS: MSCs protein extracts were prepared from BM aspirates from six patients with OA and from six hip fracture subjects without OA, and analyzed by Two-dimensional gels, using the differential in-gel electrophoresis approach.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 were identified by mass spectrometry. In addition, the chemotactic responses of OA and control MSCs were assessed. RESULTS: The majority of proteins that changed at least 1.5-fold (P<0.05) belonged to the following three categories: metabolic enzymes (14 proteins, 36%), cytoskeleton/motility (12 proteins, 32%), and transporters (three proteins, 8%). In OA MSCs, a high percentage of metabolic enzymes (n=8, 57%) were up-regulated and most of the proteins related to cytoskeleton/motility (n=9, 75%) were down-regulated.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migration response of OA MSCs to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BB (chemotaxis index CI: 5.13+/-1.19 vs 3.35+/-0.42, P=0.043). CONCLUSIONS: In this study, we have described the differential proteome of BM-MSCs from OA patients together with an increased chemotactic response of these cells in the context of OA. These results could indicate an activation of OA BM-MSCs in response to chemotactic signals sent by the altered subchondral bone in an attempt to heal damaged tissue.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分化为胰岛样细胞。方法 采用分步法体外诱导后,间接免疫荧光法鉴定诱导前后细胞nestin、胰岛素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诱导前后胰岛转录因子mRNA表达;ELISA检测诱导后细胞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结果 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诱导5h,nestin阳性细胞为(44.6±7.3)%。诱导24h,nestin阳性细胞增至(61.8±8.4)%。此后,nestin阳性细胞数目开始下降,诱导第14天后,nestin表达基本消失;同时诱导后的细胞可以表达胰岛素蛋白。另一方面,RT-PCR结果显示诱导后细胞可以表达胰岛素-1、葡萄糖转运子-2及其转录因子mRNA。ELISA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量不同,5mmol/L和25mmol/L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量分别为(25.53±6.49)和(53.26±7.56)mU/L,而诱导前MSCs不具备上述特点。结论 大鼠BMSCs体外可以诱导成为胰岛素分泌细胞。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大鼠IgA肾病有无修复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MSC注射组、生理盐水(NS)组及健康对照组。前两组以牛血清白蛋白(BSA)+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皮下注射四氯化碳(CCl4)的改良法建立IgA肾病模型。体外连续培养SD大鼠MSC并通过流式细胞仪和成骨成脂细胞诱导分化鉴定MSC,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体外标记培养的MSC。移植后1周及4周分别观察3组的体质量、尿蛋白量(24 h)、肾功能、肾脏病理变化、IgA荧光沉积变化;ELISA法检测尿中的MCP-1、TGF-β1量;RT-PCR法检测肾组织中MCP-1、TGF-β1 mRNA的表达情况;免疫组化观察细胞因子及BrdU标记的MSC在肾组织中的分布情况。 结果 移植后1周,MSC组尿蛋白量(24 h)(36.86±4.78) mg,Scr(53.50± 6.28) μmol/L;NS组尿蛋白量(24 h)(66.98±5.86) mg,Scr (82.50±8.36) μmol/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同时,MSC组MCP-1、TGF-β1在尿中的含量及肾脏中表达均显著低于NS组(均P < 0.05)。移植后4周,MSC组体质量、肾脏病理变化、IgA荧光沉积与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CP-1、TGF-β1在尿中的含量及肾脏中的表达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时间延长,BrdU标记的MSC在肾组织中分布却逐渐减少。 结论 MSC输注可促进大鼠IgA肾病的修复,其作用机制可能并不完全是依赖于MSC的直接分化,而是通过调节肾组织中细胞因子的分泌和(或)其他的功能进行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