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霍雨佳 《科学养生》2014,(12):19-19
<正>随着天气的日趋寒冷,胃病患者日趋增多。《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引急故痛。热气留于小肠,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医疗气象研究也证实,胃脘痛(包括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等)的发作和加重,以寒冷季节频率较大,寒冷季节中又以冷、暖锋过境时几率最高,显然,温度及其变化幅度是影响胃脘痛的主要气象因子。因而在预防胃脘痛时,就要注意天气情况(冬季尤其要注意寒潮天气),当天气骤变时,就要及时更换衣被。最近,国内医疗和气象专家合作研究发现:胃溃疡的发病具有随着气象  相似文献   

2.
<正>前列腺增生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男性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排尿费力、尿线变细、排出无力,甚至是尿线中断、滴沥不尽等是这一疾病的特点。冬季是前列腺增生的高发季节,目前各大医院前列腺增生患者的就诊率大大增加,很多患者病情复发、加重,严重者甚至出现急性尿潴留、肾盂积水,诱发尿毒症而危及生命。因此,专家提醒广大患者,冬季要做好八方面防治工作,谨防疾病复发、加重。  相似文献   

3.
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秋季气候变幻莫测,忽风忽雨,忽冷忽热。当气温骤降之时,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神经,就容易发生“面瘫”。 所谓“面瘫”,主要表现为口眼歪斜,尤其是患侧闭眼无  相似文献   

4.
秋季气候干燥、多变,许多慢性疾病,诸如感冒、咳嗽等疾病多发。因此在这个季节里滋养肺气,适时注意对咳嗽的防治,对健康度过秋天是有益的。1、秋燥咳嗽冬瓜蜜茶《滇南本草》原料:冬瓜皮(经霜者)15g,蜂蜜1茶匙。用法:取经霜的冬瓜皮洗净切细,置保温杯中,用沸水适量冲泡,盖闷15分钟后去渣,温度降至约40~60℃时调入蜂蜜,分次代茶饮。功效:利水消痰,润燥止咳。主治:秋燥干咳无痰,咽喉燥痛。禁忌:脾虚便溏者忌用。说明:冬瓜皮为葫芦科植物冬瓜的外层果皮,性味甘凉,能利水消肿,消痰。常用治水肿、腹泻和痈肿等证。《滇南本草》说它能“止渴,消痰,…  相似文献   

5.
金色的秋天既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又是一个多病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我们应该如何防止各种病症的侵袭呢?  相似文献   

6.
秋高气爽,令人心旷神怡。但是,秋季早晚温差变化甚大,使老年人旧病复发或加重,引起燥咳之症。表现为干咳不止,无痰或痰少难咯,痰中带有血丝,并伴有口干咽痛、喉痒、声音嘶哑、舌红少津等症状。这里介绍食疗便方若干则,对急慢性支气管炎、  相似文献   

7.
本文讨论了伏邪致病的本质,并通过伏邪理论探讨脾胃病复发的特点。脾虚为本,湿热、痰浊、瘀血、邪毒为标;脾虚是导致伏邪的前提和基础,真正的伏邪则是湿热、痰浊、瘀血、邪毒等内停于脾胃。  相似文献   

8.
范士忠 《家庭中医药》2007,14(11):74-74
秋季来临,气温转凉,合理地进补有益健康。秋季进补的原则,应是既要营养滋补,又要容易消化吸收,选用"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芡实正具备了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9.
范士忠 《养生月刊》2012,33(9):846-848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南北朝诗人谢眺的诗句,是说秋日到了,该是织布、捣衣、拆洗缝制寒衣的时节了."蟋蟀鸣,懒妇惊"也是指此而言."促织"即蟋蟀,亦名蛐蛐,是一种毫不起眼的小秋虫,以其骁勇好斗、能歌善舞而受人钟爱.斗蟋蟀作为工余饭后的消遣,确有一番乐趣. 蟋蟀这东西,又谓之"百日虫"、"风流虫",极好斗.它在花鸟虫鱼四大"风雅公子"中以第三者粉墨登场,大出风头.我们通常所说的"蟋蟀叫",古人称的"促织鸣",其实并不确切.因为蟋蟀的鸣叫声是发自位于前翅基部的发音器,两翅摩擦,发音器便发出声音.蟋蟀只有雄虫鸣叫,与气温有密切关系.据观察,一般只在15~38℃的范围内鸣叫.《诗经》中就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记载.  相似文献   

10.
金秋季节,天高气爽,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好时期。但秋季温差大,运动时往往会流汗,所以应该特别注意以下两个穿衣问题。  相似文献   

11.
沈权民 《养生月刊》2011,32(10):900
到了秋天,气温逐渐转凉,人们便习惯地想到要补养一下身体,以增强机体抵抗力,于是人参、鹿茸、肉、蛋、奶等照单全收,结果脾胃一下子不能适应,加重了脾胃的负担,致使消化功能发生紊乱,非但营养物质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甚至还会引起疾病的发生。显然这样的进补是不科学的,对健康并无好处,那末,秋天究意应该怎样调补呢?  相似文献   

12.
胃病     
<正> (一)溃疡病1、处方:枯矾粉1份,蜂蜜2份。用法:将上药制成丸剂,每服3克,每日餐后1小时和晚睡前各服1次,每日3-4次,疗程平均为1个月。根据病情及耐受情况,药物剂量可酌情增减。药味酸涩,可用糯米纸包裹药剂用温开水冲服。  相似文献   

13.
沈权民 《气功》2011,(10):900-900
到了秋天,气温逐渐转凉,人们便习惯地想到要补养一下身体,以增强机体抵抗力,于是人参、鹿茸、肉、蛋、奶等照单全收,结果脾胃一下子不能适应。加重了脾胃的负担,致使消化功能发生紊乱,非但营养物质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甚至还会引起疾病的发生。显然这样的进补是不科学的,对健康并无好处。那末,秋天究意应该怎样调补呢?  相似文献   

14.
正过敏又称为变态反应性疾病,它的种类很多,较为常见的有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湿疹、荨麻疹、接触性皮炎、食物过敏、过敏性肠胃炎等。过敏性疾病的病因复杂,但主要是内在因素决定的,包括家族遗传、体质特点等。此外,冷暖不定的温度、干燥的气候、空气中的粉尘颗粒等,也会引起人体的过敏反应。过敏的发病率与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升息息相关。近20年来,西方发达国家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成倍增长,全球总患病率已高达22%,同样,我国变态反应病的发病率也呈逐年增高的趋势,仅过敏性鼻炎的患  相似文献   

15.
<正>在中医里面,被寒邪伤到,有伤寒与中寒之别,一般如果体表被寒邪伤到,叫伤寒,如果我们咕咚几瓶冰啤酒,直接把脏腑给冰住了,这叫中寒。那么,都有哪些感受寒邪的途径呢?寒邪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阳气弱的人  相似文献   

16.
江文庆 《河南中医》2013,33(8):1361-1362
《黄帝内经》中有许多关于养生方面的论述,其中以《素问·四气调神论》最为全面,对四季养生都有详述.现在流传的养生谚语中,很多跟《黄帝内经》里的养生学原理是相通的,“春捂、夏补、秋凉、冬藏”就非常符合《黄帝内经》的养生学原理,在四季养生中很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处暑过后,真正的秋天才开始姗姗走来。因为根据气候划分,平均气温在10~22℃时为秋季,我国很少有在立秋节气就进入秋季的地区。由于夏季漫长,立秋后的高温天气习惯上称之为"秋老虎",所以不少年份就有"立秋处暑上蒸下煮"的感觉。立秋之后,气候从"湿"向"燥"逐渐转化,秋初常常是湿邪燥邪合  相似文献   

18.
入秋以后,随着北方的冷空气不断向南侵袭,气候变化较大,昼夜温差悬殊,原来患有胃病的人在秋季很容易复发.所以老胃病患者尤其要加强肠胃的养护,预防胃病发作,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食养——饮食调养:胃病患者的饮食应以温、软、淡、素、鲜、易消化为宜,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使胃中经常有食物和胃酸进行中和,从而防止其侵蚀胃粘膜和溃疡面而加重病情.要注意进食时细嚼慢咽,不吃过冷、过烫、过硬、过辣、过黏的食物,切忌暴饮暴食,并戒除烟、酒.常食健脾养胃的食物,如山药、莲子、大豆、谷物类、扁豆、薏苡仁、山楂、香蕉、大枣、板栗及瘦猪肉、牛肉、鸡肉、牛奶、豆制品等.补益脾胃的中草药有人参、茯苓、黄芪、白术、甘草等,与食物配制成药膳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9.
胃病1号方为原河北省中医院院长、著名中医胃肠病专家李恩复教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常用方之一,是李授几十年临床经验的总结,我有幸于1994年~1996年亲向李恩复导师学习两年,于1996年至2003年应用此方治疗各种胃病19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胃病的治疗,目前有趋补之势,胃为后天之本,后天有病,多由气血寒热阴阳、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当先调整,使之归于平衡,非必以补,方能助其后天。胃与脾互为表里,脏腑络属。纳、运、升、降、润、燥六字,既概括了脾胃的生理特性,又体现了治法内容。即其中升、运、润三字,虽寓有补法之意,但也示人不宜呆补、漫补、壅补。因此,胃病的补法应补中有通,静中有动。使补而不滞,润而不腻,能升能运,以顺其脾胃升降或通降之性。胃病虽言初病多实,久病必虚,但必须结合临床实际,久病未必皆虚。例如久病由气入络,可表现为瘀痛实证或血瘀气滞;久病脾虚,痰浊困之,或久病及脾,运化失司,气滞于中,水湿不化,或复加情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