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针刺对实验性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延髓Gi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内关穴调节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效应机理。方法:电针异搏定所致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模型大鼠双侧“内关”穴,观察针刺前后心律(率)变化;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延髓中抑制性G蛋白(Gi)mRNA的相对含量。结果:针刺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变化(P〈0.05)。结论:缓慢性心律失常可能和延髓中G蛋白基因表达障碍有关;G蛋白在针刺内关穴对心律失常的调节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针刺对实验性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心肌Gi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针刺内关穴调节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效应机制.方法:电针异搏定所致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模型大鼠双侧"内关"穴,观察针刺前后心律(率)变化;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心肌中抑制性G蛋白(Gi)mRNA的相对含量.结果:针刺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缓慢性心律失常可能和心肌中G蛋白基因表达障碍有关;G蛋白在针刺内关穴对心律失常的调节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针刺对实验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大鼠延髓Gi-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内关穴调节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效应机理。方法:电针乌头碱所致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模型大鼠双侧“内关”穴,观察针刺前后心律(率)变化;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延髓中抑制性G蛋白(Gi)mRNA的相对含量。结果:针刺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变化(P〈0.05)。结论:快速性心律失常可能和延髓中G蛋白基因表达障碍有关;G蛋白在针刺内关穴对心律失常的调节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针刺内关穴调节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效应机制.方法电针异搏定所致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模型大鼠双侧"内关"穴,观察针刺前后心律(率)变化;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心肌中抑制性G蛋白(Gi)mRNA的相对含量.结果针刺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缓慢性心律失常可能和心肌中G蛋白基因表达障碍有关;G蛋白在针刺内关穴对心律失常的调节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针刺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心肌Gi Gs含量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法测定电针治疗异搏定所致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心肌组织抑制性G蛋白(Gi)和激动性G蛋白(Gs)的含量,继而探讨针刺“内关”穴调节心律失常的效应机理。方法:用异搏定诱发大鼠缓慢性心律失常模型,成模后电针双侧“内关”穴。用MS2000多媒体生物信号记录分析系统记录心电图,观察针刺前后心率(律)变化;以蛋白印迹法测定大鼠心肌组织抑制性G蛋白(Gi)和激动性G蛋白(Gs)的含量。结果:电针治疗后,造模+针刺“内关”穴组大鼠的心率(律)以及大鼠心肌组织中Gi、Gs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的心率(律)以及Gi、Gs含量对比发生明显改变(P〈0.05)。结论:针刺“内关”穴能改善缓慢性心律失常;其作用机制与Gs蛋白的含量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针刺“内关”穴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调节机制。方法:用异搏定诱发大鼠心律失常模型,成功后电针双侧“内关”穴。用美国B IOPAC System s MP150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记录心电图,观察针刺前后心律(率)变化;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心肌中GsmRNA的相对含量。结果:针刺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变化。结论:缓慢性心律失常可能和G蛋白信号转导障碍有关,G蛋白在针刺“内关”穴对心律失常的调节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针刺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GsmRNA表达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针刺“内关”穴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调节机制。方法:用异搏定诱发大鼠心律失常模型,成功后电针双侧“内关”欠。用荑国BIOPAC Systems MP150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记录心电图,观察针刺前后心律(率)变化;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心肌中GsmRNA的相对含量。结果:针刺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变化。结论:缓慢性心律失常可能和G蛋白信号转导障碍有关,G蛋白在针刺“内关”穴对心律失常的调节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针刺对实验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大鼠心肌Gi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内关穴调节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效应机理。方法:电针乌头碱所致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模型大鼠双侧“内关”穴,观察针刺前后心律(率)变化;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心肌中抑制性G蛋白(Gi)mRNA的相对含量。结果:针刺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变化(P〈0.05)。结论:快速性心律失常可能和心肌中G蛋白基因表达障碍有关;G蛋白在针刺内关穴对心律失常的调节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针刺对快速性心律失常大鼠心肌Gi Gs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实验制作大鼠快速性心律失常模型,以针刺大鼠"内关"穴为施加因素,激动性G蛋白(Gs)和抑制性G蛋白(Gi)含量和心电图为实验指标,说明"内关"穴调节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机理。方法:电针刺激乌头碱所致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模型大鼠双侧"内关"穴,观察针刺前后心律(率)及大鼠心肌细胞Gs、Gi的含量变化。结果:针刺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相关检测指标有明显变化。结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心肌中Gi、Gs有关;G蛋白在针刺内关穴对心律失常的调节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针刺血清对乳鼠心肌细胞内Ca2+浓度的影响,以探讨针刺治疗心律失常的离子通道机制。方法:取新生SD大鼠心肌细胞进行原代培养,5 d后应用荧光分子探针Fluo-3AM染色,应用激光共聚焦技术观察乳鼠心肌细胞加入不同类型血清后Ca2+浓度变化情况。血清制备方法是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注射维拉帕米造模)、针刺组(维拉帕米模型加电针"内关"穴)。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血清组和针刺血清组Ca2+平均荧光强度值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血清组相比,针刺血清组Ca2+平均荧光强度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可以治疗大鼠缓慢性心律失常,其机制为针刺血清中有某种活性物质可以升高维拉帕米致心律失常大鼠心肌细胞内Ca2+浓度。  相似文献   

11.
郑利岩  陈颖  曹震 《针刺研究》2006,31(4):216-218,222
目的:探讨针刺“内关”穴对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调节机制。方法:成年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乌头碱模型组、乌头碱加针刺穴位组、乌头碱加针刺非经非穴组。电针刺激乌头碱所致的心律失常模型大鼠双侧“内关”穴,疏密波,频率2~20 Hz,强度2~3 mA,针刺10 min。观察针刺前后心律(率)变化;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心肌中鸟苷酸结合蛋白(简称G蛋白)中刺激性G蛋白基因表达(Gs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与正常大鼠相比,乌头碱诱发心律失常时大鼠心率显著增快,Gs mRNA增高(P<0.01);针刺“内关”穴可有效改善心率,降低Gs mRNA(P<0.01)。结论:心律失常可能和G蛋白信号转导障碍有关,G蛋白在针刺“内关”穴对心律失常的调节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增骨Ⅱ号注射液对体外培养的大鼠成骨细胞OC和OPN 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增骨Ⅱ号注射液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大鼠成骨细胞,分别给予不同浓度、时间的增骨Ⅱ号注射液进行干预实验,然后用RT-PCR技术分别检测各组细胞的OC and OPN mRNA表达,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增骨Ⅱ号注射液在不同浓度时连续干预至1~5 d,以1 mg/ml浓度条件下,OC and OPN mRNA表达最强;而以1 mg/ml生骨注射液干预防1~5 d,OC和OPN mRNA的表达随时间逐渐增强.结论:增骨Ⅱ号注射液对体外培养的大鼠成骨细胞OC和OPN mRNA表达有明显促进作用,其作用强度随浓度、时间而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实验研究观察黄连温胆汤加减对代谢综合征(MS)大鼠血清脂联素(ADPN)和ADPNmRNA的影响,探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MS的机制。方法:采用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n=10)和实验组(n=50)。实验组采用高盐高脂高糖饲料喂养,诱导实验性MS大鼠模型。实验组50只SD大鼠造模成功37只,随机分为模型组(n=9)、黄连温胆汤加减高剂量组(n=10)、黄连温胆汤加减低剂量组加减(n=10)和西药(盐酸二甲双胍)对照组(n=8),空白组、模型组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分别灌胃给药四周后,放免法检测血浆ADPN水平;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肾周脂肪组织ADPN mRNA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浆ADPN水平显著减低和ADPN mRNA表达减少(P<0.01或P<0.05);黄连温胆汤加减高剂量组血清ADPN水平增加,ADPN mRNA的表达增强(P<0.01或P<0.01);二甲双胍组ADPN mRNA表达无变化。结论:黄连温胆汤加减能增加MS大鼠ADPN mRNA的表达,提高血浆AD-PN水平,可能是其治疗代谢综合征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针刺具有明显的减肥效应,已在临床运用和实验研究中得到广泛证实[1,2].研究显示能量摄入(摄食)与消耗的精细平衡是保持正常体重的关键,肥胖是最常见的能量失衡状态,而下丘脑是调节摄食行为和能量平衡的关键部位.本文拟通过针刺对肥胖大鼠下丘脑神经肽Y(NPY)和瘦素(kptin)受体(OB-Rb))mRNA表达的影响研究,探讨针刺对食源性肥胖大鼠下丘脑能量调节网络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吴宁  雷霆雯  李红梅  吴青青  唐良华 《中药材》2007,30(11):1403-1406
目的:研究漏芦对大鼠肝细胞细胞色素P4503A1(CYP3A1)酶活性及其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以大鼠原代肝细胞为研究对象,漏芦实验组分别加入不同浓度(15.6,31.2,62.4 mg/ml)药物处理48 h,用红霉素N-脱甲基酶(erythromycin N-demethylase,ERD)活性反映CYP3A1酶活性;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药物作用前后酶基因mRNA表达的相对水平变化。结果:漏芦作用后,CYP3A1酶活性及相应mRNA的表达呈浓度依赖性抑制。药物在15.6,31.2,62.4 mg/ml浓度下对CYP3A1酶活性的抑制率分别为26.4%,44.2%,65.4%;对CYP3A1 mRNA表达水平的抑制率分别为29.4%,49.8%,56.0%。结论:漏芦浓度依赖性抑制CYP3A1酶活性,在转录水平下调大鼠肝细胞CYP3A1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