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前,肿瘤是人类疾病的头号死因,尽管其死亡率在过去几十年间一直在下降,但下降幅度仅为 10%,与曾经的高死亡率疾病(如鼠疫、天花、流行性感冒和肺结核)相比微不足道。因此,战胜肿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量的研究表明,炎症与肿瘤似乎是一对相生相伴的疾病,炎性微环境因素及其影响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很可能为攻克肿瘤治疗难题提供全新的思路。本文综述了炎症在肿瘤的产生、发展、转移中的作用以及靶向炎症相关因子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炎症与肿瘤转移的相关性研究备受关注,已取得一系列的初步成果,如versican-TLR2-TNFα通路、RANKL-RANK-IKKα-Maspin通路等,极大地转变了目前的肿瘤治疗思路。传统的单纯针对肿瘤细胞的治疗方案越来越局限,针对肿瘤微环境的化疗药物的研发趋于深入,尤其是针对参与转移且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炎症细胞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因此,本文就炎症和肿瘤转移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炎症与肿瘤的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晓宇  何兴祥 《广东医学》2006,27(9):1427-1428
炎症是人类疾病中最常见且复杂的病理过程,有大量炎症介质参与其中。炎症部位的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的持续存在和由其引发的级联反应能够诱导细胞增殖,趋化炎症细胞聚集,增加活性氧产物的产生,导致DNA氧化损伤。有DNA损伤或发生了基因突变的增殖细胞在富含炎症细胞和多种生物因子的微环境中继续失控性增殖,修复程序混乱,最终癌变。肿瘤细胞还能够通过炎症和肿瘤之间的某些关联,来扩大它在宿主体内的克隆性增殖、侵袭和转移。  相似文献   

4.
肿瘤的发生发展伴随着大量的炎症反应,并且炎症反应能够促进肿瘤的进一步发展,二者相辅相成。肿瘤炎症微环境中存在的大量炎性介质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去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干预肿瘤炎症微环境已成为目前肿瘤治疗的重要策略之一,通过对肿瘤炎症的干预能够抑制肿瘤炎症微环境中多种炎症信号通路(NF-κB、STAT3、MAPK通路)的活化,从而降低炎症水平;其次对肿瘤炎症的干预,能够抑制机体的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进一步抑制肿瘤的侵袭和转移;并且干预肿瘤炎症能够抑制肿瘤血管的新生,从而抑制肿瘤的发展。文章将从近年来国内外对肿瘤炎症微环境的最新研究成果出发,从中药防治肿瘤以及改善肿瘤炎症微环境的作用机制展开综述,更好地展现中药治疗肿瘤的优势,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炎症与癌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863年,鲁道夫·弗乔(Rudolf Virchow)指出肿瘤组织中有白细胞,并把炎症与癌症联系在一起。他证实“淋巴网状内皮细胞渗透”反映出癌起源于慢性炎症部位。在过去10年中,人们对恶性组织炎性微环境的认识支持弗乔的假设,而且癌症与炎症之间的联系正在对预防和治疗产生影响。在某些癌症中,炎性过程是癌发生的一个辅助因素(见表1)。大约15%的癌负担可归因于感染因素,而且炎症是这些慢性感染的一个主要成分。此  相似文献   

6.
炎症反应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宿主病理生理反应过程,是一种自然防御反应,旨在减轻组织损伤和保护宿主。急性炎症反应可以提高免疫细胞对肿瘤的杀伤力,增强肿瘤的治疗效果;但是,当急性炎症反应发展成慢性炎症时,正常机体就会发生功能紊乱,引起组织损伤和肿瘤的发生。因此,慢性炎症被认为是癌症发生的重要诱因。抑制慢性炎症可以遏制肿瘤的发生发展,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率。本文将从促炎与抑炎两方面入手,讲述炎症反应对肿瘤治疗效果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临床应用布洛芬直肠给药与其他类型退热药物进行疗效比较确定其退热作用和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儿血清炎症因子早期干预的优越性.方法 随机将108例患儿分两组,布洛芬直肠给药组和常规治疗组在用药后观察和记录体温,白细胞计数、血沉降、CRP(C-反映蛋白)、TNF-a(肿瘤坏死因子-a)、IL-6(白细胞介素-6)等数值的变化,以估计其效果.结果 发现布洛芬直肠给药组患儿退热时间比常规治疗组明显缩短、白细胞计数,IL-6和血沉降的下降率比对照组高、P<0.05,CRP6值两组差异无显著性,布洛芬直肠给药组无副作用.结论 布洛芬具有抗炎作用,其抗炎机制与制IT-6有关,其退热效果好,副作用小,可使病程缩短,经济实用方便,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8.
癌症作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膳食不合理所引起的机体炎症可促进多种癌症的发生和发展,并影响其治疗效果.膳食炎症指数(DII)是一种用来评估个人膳食炎症潜力的工具,将食物分为45种膳食成分并进行评分,DII评分与多种癌症之间存在关联.本文就DII与上呼吸消化道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等癌症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期望从膳食成分和炎症角度探讨癌症的发生机制及其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明确中药干预对肿瘤异常蛋白检测阳性者的意义.方法 将肿瘤异常蛋白检测阳性但尚未发现肿瘤的患者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试验组进行中药干预,对照组进行生活指导,于治疗1个月及3个月后行肿瘤异常蛋白检测,进行组间对照,并对试验组1个月与3个月进行组内对照,根据试验组肿瘤异常蛋白检测阳性率明确中药干预的意义.结果 试验组肿瘤异常蛋白1个月、3个月转阴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试验组1个月与3个月肿瘤异常蛋白转阴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服中药对仅肿瘤异常蛋白阳性的患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炎症与肿瘤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炎症与肿瘤”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获得了学者及临床医生们的高度注意,本文就近年来关于炎症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抗诱变中草药的正交实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抗诱变中草药人参、五加皮、猪苓和甘草保护染色体稳定性的最佳配伍方案。方法:采用徐道觉(Hsu TC)建立的以博来霉素(BLM)为诱变剂的诱变剂敏感性实验方法,将上述4味中草药药量取3个水平:大剂量(常用量2倍)、常用剂量及零水平;把此4味中药随机分组,人参: C、五加皮:D、猪苓:A、甘草:B;分别在培养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加入不同剂量配比的人参、五加皮、猪苓和甘草,比较各剂量配比中草药干预后的染色体断裂率(b/c:每分裂相染色体的断裂数),观察它们的抗诱变效果。 结果:人参、五加皮、甘草和猪苓的极差分别为16、14、 9和6,配伍中4味中草药主次顺序依次为人参、五加皮、猪苓、甘草;最佳配比A1B2C1D2。 结论:采用最佳染色体稳定剂配比方案(A1B2C1D2)进行药物配伍可以最大限度地抵抗诱变剂BLM的作用,增强染色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肝癌的中医治法与方药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中医药在治疗原发性肝癌方面的规律.方法:筛选建国以来国内公开报道的有关中医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论文,对文献中使用的治法、方剂及中药名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计有治法165种,以活血法为多;方名277种,以理气类为主;中药459种,以补气类最为常见.结论: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以补气、理气、活血方药为主,兼顾清热、滋阴及袪湿.  相似文献   

13.
中药治疗胃癌的用药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1988-2007年20年间国内公开发表的中医药治疗胃癌临床文献涉及的药方中使用频率居前的中药功效、单药及这些单药的性味归经进行分析。将文献分为单纯使用中药治疗中晚期胃癌、中药防治术后复发转移及中药配合化疗增效减毒3类。在此3类文献中,治疗胃癌最常用的药物均为白术、黄芪、党参、甘草、人参等补气药,其次为茯苓、薏苡仁等利水消肿药,陈皮、木香等理气药及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藤梨根、重楼等清热解毒药。温、寒、平性药物,甘、苦、辛味药物及归脾、肝经的药物在胃癌治疗中使用频次最高。  相似文献   

14.
中药及其成分配伍组方的研究方法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药是依照七情和合、君臣佐使的原则组成方剂的。研究中药方剂配伍组方的方法很多,大致可分为传统模式和现代模式。中药的配伍组方研究已从传统模式发展到现代模式。其中,传统模式又分为全方研究和拆方研究,主要是在饮片层次从整体效果及拆方后药物的配伍组合对复方的作用机制进行剖析;而现代模式的研究主要是中药有效成(组)分的配伍组方研究,是在组分层次上的研究,并能实现药物配伍组方的定量分析。建立新的多成(组)分配伍模式和优化组合研究方法,将有可能使中药配伍组方从饮片层次上升到组分层次,并可能获得成分和作用靶点明确、作用环节及机制清楚的新组方,给中药方剂研究带来突破。  相似文献   

15.
纳米中药治疗肿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纳米技术是利用0.1~100nm的空间尺度操纵原子和分子,对材料进行加工,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产品的高新技术。它被认为是"今后10年最可能使人类发生巨大变化的10项技术"之一。目前,纳米技术已引入现代中药的研究开发,提出了"纳米中药"的概念。纳米中药是指运用纳米技术制造的粒径小于100 nm的中药成分、原药及其复方制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药板兰根、黄芪、贯众、紫花地丁、大黄提取物体外抗病毒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法、染料摄入法检测5种中药抗病毒作用,以改变给药时间、途径,探讨5种中药抗病毒作用环节。结果:5种中药具有明显的抗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抗柯萨奇病毒A16、柯萨奇病毒B1、柯萨奇病毒B3、柯萨奇病毒B4的作用。结论:5种中药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17.
平肺口服液对荷瘤小鼠细胞增殖的双向调节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平肺口服液抗肿瘤作用的机制。方法 将30只Lewis肺癌瘤株模型的C57BL小鼠,随机分成生理盐水空白组、平肺口服液组及顺铂化疗组,每组10只。给药15d后取肿瘤组织和脾脏,用网撮法制成单细胞悬液。对瘤细胞和培养后的脾脏T淋巴细胞行嗜银染色,用KL-2型细胞图像分析系统测算细胞核银染面积与细胞核面积的比值(I.S)。结果 生理盐水空白组的瘤细胞核上可见密集的棕黑色颗粒;平肺口服液组瘤细胞核上的棕黑色颗粒明显少于空白组I化疗组瘤细胞核上的黑色颗粒更少。平肺口服液组T淋巴细胞的I.S值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空白组和化疗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化疗组T淋巴细胞的I.S值低于生理盐水空白组。结论 平肺口服液能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但其抑制作用小于化疗组;而平肺口服液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则明显优于化疗组。  相似文献   

18.
FTIR方法研究若干味中药对SMMC-7721肝癌细胞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红外光谱法研究多味中药混合水提液对肝癌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研究肝癌SMMC-7721细胞(空白组)及其经夏枯草、鱼腥草、柴胡、茵陈等4味抗癌中药水提液培养(中药组)20h后的红外光谱,考察光谱上表征蛋白质的酰胺带、核酸的磷酸二酯带等的峰形、峰位、峰强变化,以及部分特征峰峰强比的变化,并对各红外光谱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中药组与空白组的红外光谱在峰形、峰位、峰强度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中药组的νs(PO2-)、νas(PO2)谱带多向低波数移动,νas(CH3)、δ(CH2)谱带多向高波数移动.中药组的νas(CH3)与νs(CH2)相对峰强比减小,νs(PO2)与δ(N-H)相对峰面积比值大多升高,分别提示对SMMU-7721细胞中膜结构的破坏作用、对DNA复制的抑制作用等.聚类分析将中药组与空白组分开,不归肝经的中药与归肝经的中药分开.结论:通过FTIR可以对由中药作用引起的细胞变化进行快速、有效的分析,对阐明中药的作用机制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草药的使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对于各种疾病包括肿瘤的治疗都取得了十分宝贵的人体经验。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也为寻找新抗癌药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从传统中医药理论结合现代科学发现从4个方面阐述了进一步从中草药中发现新抗癌药的途径,以期对天然产物来源的新抗癌药物的发现起到一定的启发与促进作用。这4个方面分别是:根据传统中医理论发现抗癌药,包括清热解毒药、活血化瘀药、调节免疫药(补气扶正药)及有毒中草药(以毒攻毒);从近年发现的抗肿瘤先导化合物中寻找;通过普筛或高通量筛选从中草药提取物中寻找和依据药用植物亲缘学的原理寻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