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检查各类准备输血人员感染标志物的感染情况。方法:对1322例受血者或各类人员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抗体检查。结果:1322例标本中HBsAg、抗-HCV、抗-HIV、梅毒Trust的阳性率分别为10.74%、1.13%、0.076%、1.74%、。结论:对受血者输血前进行血清感染标志物检测,有利于医患双方采取有效有预防治疗措施,同时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方小桂 《亚太传统医药》2014,10(19):102-103
目的:明确血源性传染性标志物检测在医疗损伤性感染防护和规避医疗纠纷的重要意义,探讨其流行趋势及意义。方法:对在潜江市中心医院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的血液传染性标记物(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1/2抗体(抗-HIV1/2),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相关资料进行阶段性回顾。结果:在88 669份血清标本中,HBsAg阳性血清为12 857例,阳性率为14.5%,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平均水平;丙肝抗体阳性率为0.42%;艾滋病病毒抗体1/2初筛阳性率为0.06%,梅毒螺旋体抗体(TP-Ab)阳性率为1.08%。结论:潜江地区病原体感染以HBV为主,但有逐年下降的趋势;HCV、HIV和TP感染形势严峻。  相似文献   

3.
住院病人介入术、手术、输血前检测病毒标志物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住院病人介入治疗前、输血前和手术前检测血液乙肝标志物(HBV)、丙型肝炎抗体(抗HCV)、艾滋病抗体(抗HIV)、抗梅毒抗体(TP)的检测在医院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提醒医务人员特别是手术科室的医务人员要注意操作中的自我保护,避免和预防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对我院各科介入性治疗前、输血前和手术前患着血液进行HBV、抗HVC、抗HIV、抗TP检测,共483人。结果:住院患者介入性治疗前、输血前和手术前HBV一项或多项阳性者的感染率为19.05%;抗HCV阳性率为1.86%;抗TP阳性率为0.21%;乙、丙肝重叠感染率为1.86%。结论:介入治疗前、输血前和手术前住院患者乙、丙肝染是严重的;明显高于自然人群的感染率,说明住院病人介入术、手术、输血前检测血液病毒标志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仅对患者或医务人员自身保护有利,也是避免和预防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的发生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手术和输血前病人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抗-HCV)、艾滋病抗体(抗-HIV)和梅毒抗体四项感染性疾病标志物的感染情况,做好手术过程中的防护,避免因输血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ELISA)检测4922份病人标本的HBsAg、抗-HCV、抗-HIV和梅毒抗体。结果:4922份标本中HBsAg阳性198份,占4.2%;抗-HCV阳性93份,占1.9%;抗-HIV阳性2份,占0.04%;梅毒抗体阳性38份,占0.8%,总阳性率为6.94%。结论:手术和输血前进行感染性疾病标志物的检测,对防止交叉感染、术中医务人员防护以及对患者进行有效治疗具有十分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肝细胞癌病理学与HBV、HCV感染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各种组织学类型与分化度的关系,以及与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感染的关系。材料和方法:70例肝细胞癌手术材料,常规制备石蜡切片并检测血清中HBVM及抗-HCV。结果:①肝细胞癌的组织学多样化,一张切片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形态学变化。②肝透明细胞癌的形态比较单一,癌细胞肿大,胞核相对小,这类细胞分化比较高。③癌细胞梭形或小细胞形,胞核大,胞浆少,细胞器少,癌细胞分化较差。70例肝细胞癌中HBV感染61例,阳性率为87.14%,抗HCV阳性11例,阳‘性率为15.71%。二者重叠感染4例,阳性率为5.71%。结论:肝细胞癌的组织形态可以不同,诊断时应多切、多看、多比较,以其中主要的形态作为诊断的依据,HCC与HBV、HCV感染密切相关,HBV是HCC发生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情况,笔者对561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了抗-HCV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检测对象:住院的病毒性肝炎患者561例,其中急性肝炎261例,慢性肝炎165例,重型肝炎57例,肝炎后肝硬化78例。诊断以1995年5月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为标准。1.2检测方法:抗一HCV测定采用天津普生公司制备的ELISA试剂盒,标本为单份血清,保存于一20C冰箱备检。操作按试剂盒要求严格进行,结果判断:标本吸光度(A)值>NC(X)+0.5为阳性。每例同时…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酶联免疫法分别检测丙肝病毒核心抗原(HCV-cAg)和抗体(HCV-Ab),了解丙肝病毒核心抗原检测的意义。方法:采用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发并由湖南景达基因公司推出的商业化的HCV游离核心抗原试剂盒,对来自入院前或手术前筛查的确160例临床样本和22例丙肝或疑似丙肝患者的血清样本进行(HCV-cAg)和(HCV-Ab)检测,阳性者用蛋白免疫印迹法证实。结果:160例筛查样本HCV-Ab均为阴性,HCV-cAg)阳性2例,其中免疫印迹法确证阳性1例;22例HCV-Ab阳性的样本检出HCV-cAg阳性10例,免疫印迹法确证阳性12例。HCV-cAg与免疫印迹法确证符合率为83.3%(10/12)。结论:HCV核心抗原检出时间早于抗体、HCV-cAg检测试剂盒可作为HCV抗体检测的补充试剂。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我院就诊患者手术、输血及产前感染性疾病的感染状况,预防医院感染,防范医疗纠纷。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1876例手术、输血及产前患者,统计分析其乙肝、丙肝、梅毒及艾滋四项病毒感染情况。结果1876例患者中,HBsAg阳性78例(4.2%),抗-HCV阳性3例(O.16%),抗-TP初筛阳性2例(O.11%),抗-HIV阳性1例(0.05%);结论HBsAg、抗-HCV、抗-TP、抗-HIV四项感染性指标在住院患者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率,进行四项感染性指标检查,有利于院内感染的预防控制,避免或减少相关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患者输血前相关传染性指标的感染情况,探讨患者输血前进行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的必要性,从而预防因临床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提高医务工作者的自身保护意识。方法:对临床2500例拟输血患者进行输血前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抗体(抗-TP)抗体检测,分析检测结果。结果:2500例受检者中检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255例,阳性率为10.20%,HIV抗体阳性检出3例,阳性率为0.12%,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19例,阳性率0.76%,HCV抗体阳性42例,阳性率为1.68%。其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男性阳性率(11.78%)明显高于女性(7.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3项检测结果差异不明显,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前对受血者进行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测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能有效避免医院感染,减少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0.
陈雅雯  许琳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8):111-112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中丙型肝炎病毒(HIV)、梅毒螺体(TP)混合感染的特点。方法:对88份抗HIV-1抗体阳性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CV抗体(抗-HCV),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RPR)进行初筛,初筛阳性血清采用梅毒螺旋体血球试验(TPHA)确认梅毒螺旋体抗体。分析抗-HIV与抗-HCV及TP混合感染者的性别、年龄、感染途经的分布。结果:抗-HCV/抗-HIV混合感染率为36.36%(32/88),其中经静脉吸毒途经混合感染率为91.6%(22/24),经性传播途径感染率为13.33%(8/60),两种感染途径进行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极显著性,=19.6233 P<0.005,小于35岁、大于35岁年龄组HCV/HIV混合感染率差异有极显著性(P<0.05),男性、女性HCV/HIV混合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差异。结论:静脉吸毒是爱滋病、丙肝、梅毒感染的主要途径,青壮年是爱滋病、丙肝、梅毒感染的主要人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患者血清中各种自身抗体指标,以探讨HCV患者体内自身免疫反应的情况。方法应用免疫散射浊度法、间接免疫荧光法、电化学发光法对75例HCV感染者及4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分别检测类风湿因子(RF)、抗核抗体(ANA)、抗甲状腺球蛋白及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抗TG,抗TPO)。结果HCV感染者RF、ANA、抗TG和,或抗TPO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HCV感染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增高者其RF、ANA阳性率明显高于ALT正常者(P〈0.05);HCV-RNA阳性者其RF、ANA阳性率明显高于HCV-RNA阴性者(P〈0.05)。结论HCV感染者存在自身免疫反应,且与病毒的复制有关,提示自身免疫反应是HCV感染后肝功能受损的病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平顶山市无偿献血人群HBV、HCV感染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平顶山市无偿献血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现状,为制定新时期献血员的招募策略提供依据,促进无偿献血事业又快又好的发展。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式,对平顸山市10个县(市、区)无偿献血人群20471人进行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结果:平顶山市无偿献血人群乙型肝炎病毒阳性率为:1.29%;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阳性率为:0.55%。结论:目前平顶山市无偿献血人群HBV和BCV感染率均低于全国的总体感染水平(P〈0.01).  相似文献   

13.
丙型肝炎是比较严重的病毒性肝炎之一,WHO 估计全球有1.7 亿人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在我国健康人群中抗HCV 阳性率为0.7-3.1%,约3800 万人.急性丙型肝炎容易慢性化,慢性丙型肝炎不经积极有效治疗易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因此,早期正确诊断显得龙为必要[1].目前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检测包括血清学检测和核酸检测,前者包括HCV 抗体(抗-HCV)、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抗体(AnTi—HCV)与RNA对丙肝的诊断价值。方法用ELISA法检测551例丙型肝炎可疑患者的血清,用实时荧光定量法检测141例型肝炎可疑患者的RNA,同时用ELISA法和PCR法检测43例丙型肝炎可疑患者的血清。结果551例丙型肝炎可疑患者HCV抗体阳性率为18.69%,141例HCV—RNA阳性率为31.21%,43例为两者均做的病人,RNA和Ah均阳性的占48.83%,均阴性占16.28%,两者的一致率达65.11%。结论HCV抗体联合HCVRNA检测对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丙型肝炎是因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HCV感染引起,主要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其慢性感染可导致肝脏慢性炎性反应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丙肝呈全球性流行,是欧美及日本等国家终末期肝病的最主要原因。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估计约1.7亿人感染了HCV,每年新发丙肝病例约3.5万例,而中国已有4000万丙肝患者。为了能早发现、早治疗丙肝患者,防止疾病扩散,针对普通人群开展常规体检丙肝抗体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介绍了丙型肝炎抗体检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受血者输血前进行各项病毒感染指标检测:分析传染原因,避免和预防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对2656例输血前患者,按常规操作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肝5项、丙肝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TP)、艾滋病病毒*ZCf(抗-HIV1/2)。结果:2656例患者输血前血清检测结果显示,总异常率为29%。结论:输血前患者血清检查对减少和防止输血后患者出现血清传染性标志物阳性引起的医疗纠纷有着重要作,可作为分析原因和处理医疗纠纷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患者输血前相关血液传染病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患者输血前相关传染病状况及探讨输血前传染病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拟输血的896名患者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抗HIV抗体(抗HIV1+2)进行检测。结果:HBsAg阳性率10.60%,抗-HCV阳性率0.67%,抗HIV1+2阳性率0.0%,抗-TP阳性率0.22%。结论:患者输血前进行相关传染病检测,对控制经血液传播的疾病,避免和预防医务人员的职业感染,防止出现输血医疗纠纷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者ALT异常与HBV和HC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对2003年9月-2008年8月长治地区无偿献血者所捐献血液样本ALT与HBsAg、抗-HCV检测结果,采用χ2检验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ALT不合格4028例,HBsAg不合格322例,抗-HCV不合格349例;ALT+HBsAg不合格16例,ALT+抗-HCV不合格20例。结论:ALT与HBsAg或/和抗-HCV、HBsAg、抗-HCV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LT与HBsAg、抗-HCV检测结果的关联性并无统计学意义。无偿献血者ALT异常的主要原因并非是HBV和HCV感染,而是其它非病理性的因素与ELISA技术本身的假阳性导致结果异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患者术前、输血前检测血液4项传染性标志物的意义。方法:对11254例患者术前、输血前血液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及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检测分析。结果:各标志物阳性率分别为HBsAg6.21%、抗-HIV 0%、抗-HCV 0.22%、抗-TP 0.16%。结论:患者术前、输血前进行血液4项传染性标志物检测对于预防血液传染性疾病和减少因输血后引起的医疗纠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住院患者的艾滋病毒(HIV)、丙型肝炎病毒(HCV)以及梅毒螺旋体(TP)感染情况及其与医院感染之间的关联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HIV、HCV及TP感染检测对象15520例,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患者的HIVAb(艾滋病抗体)、HCVAb(丙型肝炎抗体)以及TPAb(梅毒螺旋体抗体)进行检测,并分析其感染情况。结果:本组有2例HCV感染,占0,013%;18例HIV感染,占0.116%;93例TP与TRUST均呈阳性,占0.599%。结论:对于住院患者,积极进行病毒筛查,如发现HIV、HCV以及TP感染阳性,必须高度重视,有利于明确患者的院前感染情况,并有效预防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