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血浆溶血磷脂酸在进展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溶血磷脂酸(LPA)在进展性脑梗死发病过程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动态检测35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浓度,分析其与梗死部位、大小、病程、病情的相关性,并分别与稳定性脑梗死、健康体检者对照.结果 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急性期升高,发病3 d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7 d下降明显,21 d接近正常对照,与稳定性脑梗死组和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梗死体积大则血浆溶血磷脂酸浓度高(P<0.01);重型组血浆溶血磷脂酸浓度高于轻型组(P<0.01);皮质组与皮质下组相比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血浆溶血磷脂酸浓度与梗死大小、病程、明显病情严重程度相关,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高于稳定性脑梗死组和对照组.溶血磷脂酸可作为脑梗死的预警因子,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巴曲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巴曲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的影响。方法6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巴曲酶组(31例)和常规治疗组(30例),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丹参注射液治疗;巴曲酶组加用巴曲酶治疗1个疗程。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5d、7d、10d和14d的血浆LPA浓度,并与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两急性脑梗死组治疗前血浆LP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01);治疗后血浆LPA水平逐渐降低,巴曲酶组于治疗后10d、常规治疗组于治疗后14d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巴曲酶组治疗后5d、7d、10d血浆LPA水平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均P<0·001),恢复正常亦早。结论巴曲酶能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LPA水平,抑制血小板聚集。  相似文献   

3.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动态观察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溶血磷脂酸 (LPA )由凝血酶活化的血小板产生 ,作为血液凝集过程中的早期产物 ,其在血栓形成早期所起的作用日益受到国内外关注 ,这方面临床研究较少 ,为了解LPA在脑梗死发生、发展中的变化 ,我们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LPA进行动态观察。资料和方法一、对象病例组 :脑梗死患者 10 0例 ,为本院 2 0 0 1年 4月至 2 0 0 2年 12月住院患者。符合 1995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 并经头颅CT检查证实。排除炎症、肿瘤和急性心肌梗死及近期心绞痛发作等。急性脑梗死 (发病 6h内 ) 5 0例 ,男性2 9例 ,女性 2 1例 ,年龄 4 5~ 78岁…  相似文献   

4.
溶血磷脂酸与脑血管病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溶血磷脂酸(LPA)是脂类中小分子物质,是磷脂生物合成早期阶段关键性前体,在体内信号传递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被称为多功能“磷脂信使”。它可以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影响靶细胞功能[1],因而对血小板聚集、平滑肌收缩、细胞增殖、肿瘤细胞侵入等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正常人血浆LPA水平很低,一旦发生凝血过程,血小板被凝血酶活化产生大量LPA释放到血液中,可导致LPA水平大幅度增高。该文检测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cent ischemic attacks,TIA)、脑梗死(cerebralinfarction,CI)、脑出血发生时血浆LPA水平,以探讨LPA与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水平的变化及氯吡格雷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的影响,探求急性脑梗死有效的干预方法。方法所有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及实验对照组,氯吡格雷组除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外,加用氯吡格雷75mgqdpo,实验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3d及21d后进行血浆LPA水平的检测。结果氯吡格雷组治疗前及治疗21d后血浆LPA水平为:(4.82±1.10)和(2.23±0.96)μmol/L,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治疗前及治疗21d后血浆LPA水平为(4.79±1.24)和(3.26±1.20)μmol/L,2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治疗21d后血浆LPA水平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皮层支氯吡格雷组治疗前及治疗21d后血浆LPA水平为:(5.59±1.08)和(2.62±1.03)μmol/L,2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皮层支实验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21d后血浆LPA水平为:(5.55±0.96)和(4.01±0.75)μmol/L,2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治疗21d后血浆LPA水平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深穿支氯吡格雷组治疗前及治疗3d后血浆LPA水平为:(3.98±1.02)和(2.77±0.98)μmol/L,2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深穿支实验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3d后血浆LPA水平分别为:(3.95±1.17)和(3.83±1.56)μmol/L,2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1),两组治疗3d后血浆LPA水平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氯吡格雷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LPA水平,对皮层支及深穿支梗死均有效,深穿支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6.
溶血磷脂酸及其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溶血磷脂酸(LPA)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磷脂介质,其主要来源于活化血小板的释放,且具有促进 血小板活化的作用,所以,血浆LPA水平可反映体内血小板活化程度,预示缺血性卒中的危险性。此外,LPA又是 LDL-C氧化过程的代谢产物,并作为OX-LDL-C的活性成分参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以及血栓的 形成过程。而在AS斑块的脂质中心聚集了大量的LPA,成为导致AS斑块不稳定的因素。因此,LPA水平是预警缺 血性卒中高危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进展性脑梗死(PCI)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和酸性磷脂(AP)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93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根据发病后48 h内病情变化分为PCI组(35例)和非PCI(NPCI)组(58例).检测两组发病后6 h、24 h、3 d、7 d、14 d、21 d血浆LPA和AP的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50人)比较.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CI组与NPCI组患者发病6 h~14 d时血浆LPA、AP水平均明显增高(均P<0.01);与NPCI组比较,PCI组患者发病6 h~14 d时血浆LPA、AP水平均明显增高(均P<0.01).结论 ACI患者血浆LPA和AP水平均增高,其中PCI患者血浆LPA、AP水平较NPCI患者更高.血浆LPA、AP水平可提示ACI患者病情进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川芎嗪(TMP)对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 LPA)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实验大鼠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颈内动脉注入凝血酶法建立大鼠脑血栓栓塞模型,预防性给予TMP,观察大鼠脑血栓形成后LPA的水平.结果 实验对照组血浆LPA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预防性给予TMP可以明显降低血浆LPA水平,而假手术组与实验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鼠急性脑血栓形成后血浆LPA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预防性给予TMP可以降低血浆LPA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溶血磷脂酸(LPA)、总磷脂(AP)、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的改变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应用多普勒超声仪检测67例ACI患者和30名正常对照者的颈动脉,用有机溶剂抽提法测定血浆LPA、AP含量,用酶直接法测定血浆LDL含量.结果 ACI组血浆LPA、AP和LDL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ACI颈动脉软斑块组、混合斑块组血浆LPA水平显著高于硬斑块组(均P<0.01),各斑块组血浆AP、LD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CI患者血浆LPA、AP、LDL水平增高,ACI合并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的血浆LPA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性斑块患者.提示血浆LPA的水平可以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和酸性磷脂(AP)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有机溶剂抽提、分离出溶血磷脂酸定磷方法测定。结果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LPA/AP显著增高,不同病变部位、病变程度的脑梗死组血浆LPA/AP值不同,AP与LPA成正相关,皮层支组、分水岭组、穿支组LPA/AP值依次高于后者;轻、中、重组又依次高于前者;而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值无明显差别。经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后下降。结论血浆LPA/AP能对脑梗死的发生发展、病情演变及预后评估提供即刻预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通心络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的影响及其治疗作用机制,分析达到预防脑梗死复发效果所需强化治疗的最短时间.方法 选取经临床和CT/MRI确诊的发病72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阿司匹林片11服,每次100mg,每天1次.治疗组加用通心络胶囊口服,每次4粒,每天3次,连服60d.全部患者于发病72 h内及治疗30、60 d时测定血浆LPA含量.观察通心络胶囊对脑梗步匕患者血浆LPA含量变化的影响,并随访2个月内腩梗死的复发率.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血浆LPA含量均明显降低,治疗组更为明显.治疗30 d时血浆LPA含量则已降至正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60 d内脑梗死复发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汁学意义(P<0.05).结论 通心络胶囊可以显著降低脑梗死患者血浆LPA含量,与阿司匹林合用可能有较好的预防脑梗死复发的效果.建议急性脑梗死发病后的强化治疗时间不少于1个月.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厄贝沙坦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内皮素-1(ET-1)和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方法将5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厄贝沙坦治疗组(25例)和常规治疗组(28例),并以23例非脑血管病患者和7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厄贝沙坦治疗组给予厄贝沙坦150mg+阿司匹林100mg,常规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100mg,每天1次,其余治疗方法相同,连续治疗14d。分别在治疗前后抽取静脉血检测LPA、ET-1和NO含量,并对两脑梗死组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结果(1)脑梗死患者血LPA、ET-1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均P〈0.05),NO含量显著降低(P〈0.05);NDS与NO含量呈负相关(r=-0.4345,P〈0.05)。(2)厄贝沙坦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血LPA、ET-1含量和NDS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5),NO含量显著升高(均P〈0.05)。(3)治疗后厄贝沙坦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血LPA、ET-1、NO含量改善更为明显(均P〈0.05)。结论厄贝沙坦能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LPA、ET-1含量,提高血NO水平,显示其有抗血小板活化及内皮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与脑梗死TOAST各亚型的关系。方法7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TOAST病因分型方法分类后,检测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以及各亚型之间的血浆FIB水平。结果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缺血性卒中(SOE)因例数少未作分析外,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组各亚型中的FIB浓度增高均有显著意义;其中,FIB浓度在大动脉粥样硬化亚型(LAA)中的浓度最高,但与心源性亚型(CE)无明显差异,与腔隙性亚型(SAA)相比,两组均有显著意义。结论血浆FIB水平在脑梗死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中与LAA、CE型的发生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4.
脑梗塞患者血浆内皮素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动态观察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动态观测40例脑梗塞(CI)患者血浆内皮素(ET)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变化。结果发现:CI组3d内及10~14d的患者,血浆ET高于病程25~28d者及脑动脉硬化组与正常对照组。脑动脉硬化组与病程25~28d者无显著差异,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脑梗塞及脑动脉硬化患者血浆CGRP低于正常对照组,CI病程3d内及10~14d者高于病程25~28d者及脑动脉硬化组。CI伴高血压者。血浆ET高于不伴高血压者,CGRP低于不伴高血压者。病程3d内病情重型者血浆ET、CGRP高于轻、中型者,且ET与CGRP呈直线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浆胆红素、尿酸的关系. 方法 对351例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确定有无颈动脉斑块,根据斑块的有无分为颈动脉斑块组(n=218)和对照组(n=133).检测两组患者血浆胆红素、尿酸,同时调查血糖、血脂、吸烟、酗酒、高血压等其他危险因素并比较分析. 结果 颈动脉斑块组血浆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尿酸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血浆胆红素、尿酸均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发展中,血浆胆红素、尿酸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研究铜、锌、铁、钙元素在脑梗死时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对48例脑梗死患者血浆和红细胞内上述元素进行了检测,并与28例正常老年人进行了比较。结果:急性期和恢复期RBC钙均明显升高,血浆及RBC锌明显减低,血浆及RBC铜则明显升高。恢复期血浆铁明显降低。结论:RBC钙超载、铜/锌比值升高可能发生在脑梗死之前,也可能是患者红细胞行为异常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急性脑梗死同型半胱氨酸与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脑梗死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神经功能缺损用中国卒中量表(GSS,1995)记分评定。结果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水平与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两者具有相关性,Hcy水平越高,GSS评分也越高,恢复期预后越差。结论急性脑梗死时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能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且有助于评估患者的预后、指导治疗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粤西汉族人群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3)基因启动子区-723C/T基因多态性的分布及其与脑梗死的关系. 方法 检测佛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科自2007年2月至2008年2月收治的粤西地区汉族脑梗死患者102例(病例组)和同期粤西地区汉族健康体检者101例(对照组)的GPX-3基因启动子区-723C/T基因多态性,比较2组的一般资料、卒中危险因素及-723C/T基因多态性的分布特点,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对筛选出的危险因素进行分层分析.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比例,血糖水平,-723C/T CC基因型频率及C等位基因频率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723C/T基因型、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是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没有任何危险因素亦不携带风险基因型者比较,有危险因素又携带CC基因型者脑梗死发病风险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中国粤西地区汉族人群GPX -3基因启动子区-723C/T位点存在多态性,C等位基因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CC基因型为脑梗死的易感基因型,也是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低血清胆红素与脑梗塞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测定25例急性期,18例恢复期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21例腔隙性脑梗塞和36例健康体检者血清胆素,结果前二者血清胆红素显著降低,后二者间无差异。其与脑梗塞灶的容积有显著相关性,而与其他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