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评价用单腔气管导管行单肺通气在经左胸径路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拟行经左胸径路食管癌根治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单腔气管导管组(A组)和双腔气管导管组(B组)各30例.患者麻醉诱导后.分别插入单腔气管导管、右双腔气管导管至一侧支气管.插管成功后接麻醉机机控呼吸.观察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气管插管前、插管定位成功后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情况;记录诱导前(T1)、插管定位成功后(T2)、开胸后30rain(T3)、开胸后60min(T4)、术毕(T5)时血氧饱和度(SpO2)和气道峰压值(peak);观察术中肺萎陷优良例数;记录插管次数及导管定位时间;随访术后声音嘶哑和咽喉疼痛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诱导前和插管前血压及心率无统计学差异,插管后A组血压低于B组,心率慢于B组(P<0.05).两组SpO2在各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异.A组peak在T3、T4点小于B组(P<0.05),在T2、T5点与B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定位时间和一次插管成功例数长(多)于B组,术中肺萎陷优良例数两组无统计学差异,术后声音嘶哑和咽喉疼痛例数少于B组.结论:利用气管导管行单肺通气用于左侧开胸手术安全可靠,且具有经济、省时,对患者呼吸、循环影响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开胸单肺通气时炎性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Lin WQ  Lu XY  Cao LH  Wen LL  Bai XH  Zhong ZJ 《癌症》2008,27(8):870-873
背景与目的:开胸手术需长时间维持单肺通气,这一过程可引起炎性细胞激活并释放大量炎性因子,引起肺部炎性反应及并发症。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呼吸窘迫综合症(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治疗中取得显著疗效,关键在于减少炎性因子释放,减轻肺炎性反应。但它应用于正常肺组织单肺通气时,能否减少炎性因子释放尚不清楚。本研究探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开胸单肺通气时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40例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常规通气组(conventional ventilation,CV组)和保护性通气组(protective ventilation,PV组),每组20例。CV组病人双肺及单肺通气参数设定:潮气量(tidal volume,VT)10mL/kg,吸/呼比(inspiration:expiration,I∶E)为1∶1.5。PV组病人双肺通气时参数设定同CV组,但单肺通气时VT为5~6mL/kg,I∶E=1∶1,并给予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PEEP)3~5cmH2O。两组患者均在气管插管后(T1)、单肺通气120min(T2)和术后24h(T3)各时点抽取静脉血3mL检测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的浓度;用旁气流通气监测法监测两组呼吸力学参数。结果:CV组IL-6、IL-8浓度在T2时点[(269.4±57.2)ng/L],[(180.8±35.0)ng/L]、T3时点[(335.8±98.7)ng/L],[(178.5±18.3)ng/L]较T1时[(17.0±5.4)ng/L],[(18.2±2.8)ng/L]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组IL-6、IL-8浓度在T2时[(209.3±55.7)ng/L],[(115.3±71.5)ng/L]、T3时[(278.2±100.8)ng/L],[(124.2±40.1)ng/L]较T1时[(20.0±7.1)ng/L],[(15.3±3.6)ng/L]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V组IL-6、IL-8浓度在T2、T3时点高于P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V组气道峰压、平台压、气道阻力(33.6±4.6cmH2O,21.5±3.1cmH2O,26.3±2.1cmH2O·L-·1s-1)在T2时点高于PV组(26.7±3.5cmH2O、12.4±2.1cmH2O、18.3±2.3cmH2O·L-1·s-1),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胸手术单肺通气期间及术后IL-6、IL-8显著增加。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显著降低单肺通气时气道压力及阻力,显著减少单肺通气期间及术后IL-6、IL-8的释放,减轻肺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3.
乌司他丁对食管癌根治术中单肺通气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食管癌根治术中单肺通气(OLV)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全麻OLV下食管癌根治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5组(n=12):对照组(R组),乌司他丁30万单位处理组(U1组),乌司他丁60万单位处理组(U2组),30万单位/4h乌司他丁持续泵入处理组(U3组),60万单位/4h乌司他丁持续泵入处理组(U4组)。单肺通气后注入等容量生理盐水、单次或者持续泵入乌司他丁。各组于单肺通气后、给药前(T0)、给药后1小时(T1)、2小时(T2)、4小时(T3)及术后1天(T4) 抽取静脉血5ml,测定血浆中髓过氧化物酶(MP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在T1时间点,与R组比较,U1、U2、U3、U4组MPO、MDA、TNF-α含量下降(P<0.05),U2组较U1、U3、U4组下降更明显(P<0.05);在T2、T3时间点, U2、U3、U4组较U1、R组MPO、MDA、TNF-α含量下降明显(P<0.05),其中以U4组上述指标下降最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T4时间点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显著降低食管癌根治术单肺通气患者血清MPO、MDA和TNF-α含量,在食管癌根治术OLV中发挥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单肺通气(OLV)方式对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炎性细胞因子和氧自由基的影响。方法:拟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长时间组(Ⅰ组)和间断双肺通气组(Ⅱ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分别在麻醉诱导后(T1)、OLV 45min(T2)、90min(T3)及术后2 h(T4)采取外周静脉血,分别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8、丙二醛(MDA)浓度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两组患者的TNF-α、IL-6和IL-8于T2时均明显上升(P<0.05),Ⅱ组T3、T4时TNF-α、IL-6和IL-8均明显低于Ⅰ组(P<0.05)。两组患者的MDA于T3、T4时显著升高(P<0.05),且Ⅱ组在T3、T4时显著低于Ⅰ组(P<0.05);两组患者的SOD于T3、T4时显著降低(P<0.05),且Ⅱ组在T3、T4时显著高于Ⅰ组(P<0.05)。结论:单肺通气期间间断双肺通气可减轻对肺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低潮气量联合低呼气末正压通气用于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单肺通气的临床效果.方法 32例ASA Ⅰ或Ⅱ级择期行食管癌(中段)根治术患者随机均分为 A、B两组.A组为低潮气量联合低呼气末正压通气组:VT=6ml*kg-1,f=16次/min-1,加5cm H2O PEEP;B组为传统单肺通气组:VT=10ml*kg-1,f=12次/min.观察气管插管后切皮前(T1)、单肺通气后60min(T2)、恢复双肺通气后15min(T3)、拔管后30min(T4)的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 PaC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氧合指数(PaO2/FiO2)、平均动脉压(MAP)及术中的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力(Pplat)、气道压力(Paw).结果 T2时A组的Ppeak、Pplat及Paw明显低于B组(P<0.05); T2,3,4时A组的Pa02、Pa02/Fi02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各时点PaCO2、PETCO2及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管癌根治术中应用低潮气量联合低呼气末正压通气能有效改善患者术中低氧血症,减少肺部并发症,有利于患者呼吸功能的恢复,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是食管癌根治手术全麻安全、有效的通气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低潮气量联合低呼气末正压通气用于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单肺通气的临床效果。方法:32例ASAⅠ或Ⅱ级择期行食管癌(中段)根治术患者随机均分为A、B两组。A组为低潮气量联合低呼气末正压通气组:VT=6ml.kg-1,f=16次/min-1,加5cm H2O PEEP;B组为传统单肺通气组:VT=10ml.kg-1,f=12次/min。观察气管插管后切皮前(T1)、单肺通气后60min(T2)、恢复双肺通气后15min(T3)、拔管后30min(T4)的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氧合指数(PaO2/FiO2)、平均动脉压(MAP)及术中的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力(Pplat)、气道压力(Paw)。结果:T2时A组的Ppeak、Pplat及Paw明显低于B组(P〈0.05);T2,3,4时A组的Pa02、Pa02/Fi02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各时点PaCO2、PETCO2及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根治术中应用低潮气量联合低呼气末正压通气能有效改善患者术中低氧血症,减少肺部并发症,有利于患者呼吸功能的恢复,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是食管癌根治手术全麻安全、有效的通气方法。  相似文献   

7.
潘伟 《现代肿瘤医学》2006,14(8):1034-1034
1病例摘要患者,女,47岁,身高160 cm,体重56kg;诊断“右肺癌”。拟于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下行右肺上叶切除术。计划术中行左肺单肺通气,准备Robertshaw左F35双腔气管导管(主管OD13.5mm)。双腔气管导管前端涂抹无菌石蜡油,抽空气囊后,依次静注芬太尼0.2mg、异丙酚60mg、爱可松35mg  相似文献   

8.
李伟  吴志  蒋艳波  曾灿光 《癌症》2000,19(9):931-932
目的:研究常频常压喷射通气在食管癌手术中的通气效果。方法:选择34例ASAⅠ-Ⅱ级食管癌患者,拟行食管癌根治术;手术开胸后观察在非术侧肺通气条件(IPPV)不变时,术侧肺采用不同的通气方式各30min,包括开胸后双肺通气30min,健侧单肺通气30min,健侧单肺通气和术侧肺常频常压通气30min,每个步骤完成后抽动脉血查血气,记录生命体征变化。结果:术侧肺无通气时,PaCO2明显高于双肺通气时值  相似文献   

9.
背景与目的:部分拟行肺叶切除术的患者术前可能存在明显的通气功能障碍,术中单肺通气时如采用容量控制(volume-controlled,VC)通气模式可能会诱发肺损伤。压力调节容量控制(pressure-regulated volume controlled,PRVC)通气模式是一新型通气模式,可减少呼吸机相关肺损伤的发生。本研究拟探讨肺叶切除术中单肺通气时应用PRVC模式对患者气道压、氧合指数、肺内炎症指标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ASA Ⅱ~Ⅲ、术前检查提示肺功能中-重度障碍、择期行肺叶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VC组和PRVC组,每组20例。单肺通气期间,VC组先采用PRVC模式通气5 min,而后转为VC模式通气;而PRVC组则先采用VC模式通气5 min,然后再转为PRVC模式通气,直至手术结束。更改模式时不改变呼吸机参数。记录两组患者在不同通气模式下的气道峰压、气道平台压、肺静态顺应性、血气分析结果以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单肺通气结束时,收集患者通气侧肺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以及血清学标本,分别测量TNF-α、IL-1β、IL-6和IL-8,记录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情况及住院时间。结果:与VC模式相比,应用PRVC模式后气道压明显降低(P<0.01),肺静态顺应性明显升高(P<0.05),但两组间术中血气分析结果、血流动力学参数以及术后肺部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VC组患者BALF中TNF-α、IL-1β和IL-6水平均明显低于VC组(P<0.05),但两组患者血清学炎症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术前肺功能不佳的拟行肺叶切除术的患者,术中单肺通气期间采用PRVC通气模式可有效降低气道压、减少肺内炎症因子的分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保护性通气模式。  相似文献   

10.
胸部小切口在肺癌和食管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在保证与常规切口近似的疗效前提下,探讨经胸部小切口实施肺癌和食管癌根治术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我科2006年1月~2007年1月310例肺癌和食管癌根治术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小切口组(改良组)143例,传统组167例,其中包括6例在术中由小切口转换为传统切口。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术后引流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上肢功能恢复时间、术后疼痛程度、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改良组在术中出血、术后引流、术后疼痛程度、上肢功能恢复时间上明显优于传统组,在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并发症上无明显差异。结论:以小切口实施肺癌和食管癌根治术,损伤小,术后恢复快,治疗效果与传统手术方式基本相同,但少部分病例应用受限。  相似文献   

11.
年青人原发性肺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曾灿光  戎铁华 《癌症》1994,13(1):57-59
收集我院1964~1991年间资料较完整的273例40岁以下原发性肺癌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其中男性193例(70.7%),女性80例(29.3%);腺癌占41.0%(112/273),鳞癌占40.7%(111/273),小细胞未分化癌占16.5%(45/273)。非手术治疗的150例中,生存<1年者达116例(77.3%),>5年者仅6例(4%)。而手术治疗的123例中,90例进行了肺叶或全肺切除,  相似文献   

12.
老年肺癌术后心律失常94例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李虹  郑世营  沈振亚 《肿瘤》2000,20(6):438-439
目的:分析老年肺癌术后心律失常,探讨其发生机制和防治措施。方法:分析1994年2月 ̄2000年2月老年肺癌手术329例,术后发生心律失常94例,选择术前相关因素为术前心电图、肺功能和血氧饱和度;术中为年龄,麻醉和全肺切除与否;术后肺部其他合并症等因互作为分析证据。结果:老年肺癌手术后发生心律失常,比60岁以下的术后发生率明显增高(28.6%vs15.6%,P<0.01);其中心电图异常,血氧饱和度  相似文献   

13.
EGFr在原发性及交链孢酚诱导的食管癌中的扩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杰  董伟华 《癌症》1995,14(4):243-244
用AOH体外诱导不同时间(24小时,1周和3周)的人胎儿食管上皮组织,提取该组织高分子量的DNA,从10例食管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分别提以DNA,用EcoRI酶切,Southern转移,与EGFr基因探针杂交,结果显示:AOH诱导24小时人胎儿食管上皮中即有EGFr基因扩增,并一直持续到第三周,2例食管癌组织,1例癌旁“正常”组织也有EGFr基因扩增,因此:AOH可以激活EGFr。EGFr基  相似文献   

14.
肺癌患者痰液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研究肺癌患者痰液端粒酶活性表达的临床意义。 方法 :运用端粒酶PCR -TRAP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法对30例肺癌患者及25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对照组)的痰液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 结果 :肺癌患者痰液标本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56.7 %(17/30) ,肺部良性疾病患者(对照组)的痰液标本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24 %(6/25) ,二者经统计学处理 ,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检测肺癌患者痰液端粒酶活性有助于肺癌与其它良性肺部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且具有方法相对简便、无创、标本易得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顺铂加同期放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评价顺铂增敏放射治疗食管癌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对30例中晚期食管癌进行顺铂(DDP)增敏的放射治疗并与同期的单纯放射治疗的食管癌30例进行疗效比较.DDP 20mg每周五次.放疗均用10Mev X线等中心治疗,剂量60 Gy~70 Gy/6~7 wk.结果 一、三、五年生存率分别为单纯放射组46.7%、20%、10%;放化疗组60%、30%、23%.结论 DDP增敏的放射治疗能提高食管癌的近期和远期疗效,且无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刘继业  童继春 《癌症》1996,15(1):50-51
采用经左胸切除食管癌,胃经主动脉弓后这床上提至颈部,作食管胃一层吻合治疗食管癌118例,术后早期并发平发生率21.1%,无一例并发吻合口瘘。死亡一例,占0.84%,胸片复查显示胸胃位于纵隔内,胸内脏器无受压征象,术后生存率一年81.2%,二年66.6%,三年51.9%,作者介绍了手术方法,并就手术优点等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70岁以上食管癌贲门癌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屠一强  倪国兴 《肿瘤》1998,18(3):142-144
目的评价高龄食管贲门癌的手术治疗。方法回顾分析49例70岁以上食管癌贲门癌的术前检查和处理、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及近期效果。结果手术切除率为100%。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2.2%。围术期死亡率为2%。与69岁以下年龄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93.8%的病人术后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提高。结论对高龄贲门癌、食管癌应采取手术治疗的积极态度  相似文献   

18.
林县食管癌危险因素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不同时间点华北食管癌高发区危险因素的变化情况。为监测提供依据。方法:以同一地区不同时间断面(1995年,1991年和1997年)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条件和非条件Logistic模型分析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肉类、蔬菜和饮酒的比例随时间推移而增加,酸菜比例下降,1985年,1991年和1997年男性吸烟OR值分别为0.9,1.8和1.0。食管癌家族史1.7,1.4和1.9。体型指数1991年和1997年为0.9,0.8,0.7和0.4,0.3,0.2。按食用频率分层,肉类1.6,1.5,1.0,1.0和1.2,1.7;新鲜蔬菜1.5,1.5,1.0,0.8和0.8,0.7;玉米985年,1997年为1.4,1.3,1.5和1.0,0.8,0.6。结论:经济条件可以影响食管癌危险因素如饮酒,酸菜等,饮酒可能成为新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肺癌患者血清免疫抑制酸性蛋白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肺癌与血清免疫抑制酸性蛋白的关系。方法采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检测65例肺癌患者、15例肺部良性疾病病例、30例健康对照人群血清免疫抑制酸性蛋白。结果肺癌患者血清免疫抑制酸性蛋白均值明显高于健康人和肺部良性疾患病人(P<0.05)。不同病理组织类型的肺癌之间、不同临床分期的肺癌患者之间,血清免疫抑制酸性蛋白水平无明显区别。结论免疫抑制酸性蛋白可作为肺癌的一个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20.
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支气管残端阳性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一龙  黄植蕃 《肿瘤》1997,17(4):200-202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支气管残端阳性病人的预后影响因素及优化处理方案。方法1974.1.1~1993.12.31连续71例术后支气管残端阳性的肺癌病人,配以同一时期TNM分期相似的根治性手术213例,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用COX比例危险模型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残端阳性组的一、三、五、十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9.5%、32.4%、25.0%和19.3%,低于根治术组(Breslow:7.37,P=0.0066)。支气管残端阳性、病理类型和淋巴结是否转移这三个变量对预后的影响有统计学上的高度显著性意义,不同的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状况、手术清扫范围、辅助治疗方式均呈现不同的生存曲线,但仅Ⅰ、Ⅱ期和Ⅲ期生存曲线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98)。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支气管残端阳性的病人,以没有淋巴结转移的Ⅰ、Ⅱ期肺鳞状细胞癌预后最好。最佳的治疗方式是在纵隔淋巴结清扫的基础上辅以术后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