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7月至2010年7月期间收治的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5例患者病变分别位于胃部18例(51.4%),其中胃体15例(42.9%)、胃窦3例(8.6%);回肠16例(45.7%);小肠系膜根部1例(2.9%)。35例均进行手术治疗,其中行胃楔形切除术15例(42.9%),胃大部切除术3例(8.6%),小肠部分切除术16例(45.7%),肠系膜肿块切除加大部分小肠切除术1例(2.9%)。术后病理报告均为间质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CD117阳性33例(94.3%),CD34阳性26例(74.3%)。35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5年,平均25.6个月。1例术后10个月死于肿瘤复发,1例术后4个月死于短肠综合征、营养不良,余33例无肿瘤复发。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确诊依赖于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完整切除病灶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1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征与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120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例资料.结果:肿瘤发生于胃60.0%(72/120), 空回肠27.5%(33/120),十二指肠8.3%(10/120),结直肠4.2%(5/120).72例胃间质瘤中22例为恶性(30.5%),33例空回肠间质瘤中27例为恶性(81.8%).空回肠间质瘤恶性率高于胃间质瘤(P<0.05).肿瘤发生坏死20例,其中18例为恶性(90.0%),Ki-67>15%者15例均为恶性.出现坏死或Ki-67>15%的胃肠道间质瘤恶性率高(P<0.05).11例复发或转移者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6例有效.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可初步判断肿瘤恶性程度,复发或转移者可以试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  相似文献   

3.
胆石经胆囊肠瘘落入肠道 ,最常见的阻塞部位为末端回肠 (6 0 % ) ,其次为近端回肠 (2 4 % )、远端回肠(9% )、结肠直肠 (2 %~ 4 % ) ,而在 1%~ 3%病人 ,结石阻塞十二指肠 ,尤其是远端部分 ,少数梗阻十二指肠近端或幽门而引起胃出口梗阻 ,即所谓 Bouveret综合征 (Maiss J:Endoscopy1999;31:S4~ S5 ;VigneriS:Surg Endos1991;5 :2 2 6 - 2 2 8)。现作者详细报道1例此综合征。患者系一 6 3岁男性 ,主诉剑突下疼痛和呕吐史 ,以往未行任何手术。体检示剑突下轻度压痛 ,无肿瘤扪及。腹平片无异常发现。置胃管 ,吸出 4 0 0 m L血染色液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PGIML)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34例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男23例,女11例,年龄22~74(平均51.8)岁。均经病理证实为恶性淋巴瘤,原发病灶位于胃24例,肠道10例。24例胃恶性淋巴瘤患者的首发症状为上腹部隐痛不适,8例合并呕血黑便,3例伴有发热;10例肠道淋巴瘤均以腹痛、腹部包块为首发症状,4例伴有黑便,2例有肠梗阻表现,肠穿孔1例。本组24例胃恶性淋巴瘤中,仅5例经术前胃镜病理活检证实;10例肠道恶性淋巴瘤中,仅1例经结肠镜活检确诊,术前确诊率仅17.64%(6/34)。误诊时间2~8(平均4.5)个月。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行根治性肿瘤切除术32例(根治性全胃切除术8例,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14例,小肠部分切除术3例,右半结肠切除术6例,根治性直肠切除术1例),姑息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2例。术后31例患者进行了化疗。34例患者免疫组化分型属B淋巴细胞型27例,T淋巴细胞型4例,未分类型3例。全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62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2.35%,64.71,47.05%。结论: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术前确诊率低,胃肠镜及病理活检是术前确诊的主要方法,以手术化疗联合的综合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我院外科1971~1983年收治胃肠道憩室共54例。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发病情况:本组占同期外科住院人数的0.16%,其中男39例,女15例。男女之比为2.6:1。Meckel憩室20岁以前发病19例,占35.1%,其中5岁以下15例(78.9%)。十二指肠憩室21例均在20岁以后发病。其中30岁以上19例(90.4%)。2.憩室部位:胃1例,十二指肠21例,空肠1例,回肠29例,结肠2例。3.临床表现:本组胃肠道憩室的常见症状为腹痛,呕吐,反酸、黑便,呕血及便血。当憩室并发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统计2011年1月至2015年7月期间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74例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进行分析。结果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发病数逐年增加。共有74例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男47例,女27例,男女比例为1.74:1;年龄24~82岁,中位年龄57.5岁。肿瘤位于胃部最多(38例),其次是直肠(23例),结肠和十二指肠分别有12例和1例。肿瘤位于胃结肠者均无特异性的临床症状,位于直肠者中有腹泻表现者3例,即有功能性症状者占4.1%(3/74),非功能性症状者占95.9%(71/74)。74例患者中行根治性手术者34例,内镜下切除者23例,共占77.0%(57/74);另外行局部切除者8例,姑息性手术切除者4例,保守治疗者5例。淋巴结转移与患者性别以及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和分类相关(P0.05),与肿瘤发生部位无关(P0.05)。术前远处转移与肿瘤大小和浸润深度相关(P0.05)。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中,Syn检出阳性率为96.1%(49/51),Cg A检出阳性率为72.9%(35/48),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发病数逐年增加,主要的治疗方案为根治性手术和内镜下治疗,Syn和Cg A的检测有利于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45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诊治。 方法 :回顾性分析 4 5例胃肠道淋巴瘤病例。 结果 :4 5例中胃淋巴瘤32例 ,小肠淋巴瘤 5例 ,结肠淋巴瘤 5例 ,直肠淋巴瘤 3例。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MALTlymphomas)占 4 0 %。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是否为MALT淋巴瘤均与恶性程度相关 (P <0 0 5 )。低度、高度恶性者 5年生存率分别为 6 0 %和 36 %。 结论 :MALT淋巴瘤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肿瘤的恶性程度是重要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病人的临床病理特征及c-kit/血小板源性生长受体α(PDGFRA)基因突变频率和突变类型。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11年10月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就诊并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660例胃肠间质瘤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及肿瘤组织标本,运用直接测序方法检测组织标本中c-ki(t外显子9、11、13和17)、PDGFRA基因(外显子12和18)的突变状态,统计学分析基因型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660例胃肠间质瘤病人中,男389例(58.9%),女271例(41.1%)。中位年龄56(15~82)岁。原发部位以胃(37%)和小肠(35%)为主,转移部位以肝脏及腹腔最常见。酪氨酸激酶受体(CD117)阳性率95.0%,DOG1阳性率88.1%。360例病人接受基因突变检测,其中c-kit基因外显子11突变241例(66.9%),外显子9突变43例(11.9%),外显子13突变6例(1.7%),外显子17突变4例(1.1%),PDGFRA基因外显子12突变1例(0.3%),外显子18突变7例(1.9%),野生型病人58例(16.2%);c-kit外显子9突变主要见于小肠,而PDGFRA12/18突变主要见于胃;基因突变频率与肿瘤大小与和分裂像未见相关性。结论胃肠间质瘤最常发生在胃和小肠;c-kit基因外显子11为最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基因突变类型与原发部位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结肠型克罗恩病(CD)的特点和外科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7年1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28例结肠型C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8例结肠型CD患者的术前确诊率为42.9%(12/28),误诊率为57.1%(16/28)。其中误诊为溃疡性结肠炎5例(17.9%),癌肿4例(14.3%),阑尾病变4例(14.3%),肠结核3例(10.7%)。28例患者中,行择期手术26例,急诊手术2例;手术方式以结肠部分切除术(10例)和右半结肠切除术(6例)为主;还联合回肠-结肠吻合术(9例)、结肠-结肠吻合术(6例)、小肠造瘘术(9例)、结肠造瘘术(6例)等。本组患者首次肠道病变相关手术的住院时间5~74 d(平均25.4 d),术后发生并发症9例(32.1%),发生并发症者均为未接受CD相关内科治疗的患者。术后获访20例,随访时间7~78个月(平均33.4个月),失访8例。随访病例的预后良好。结论结肠型CD的临床表现隐匿,容易误诊误治,结肠肠段切除手术是结肠型CD的重要治疗手段。对于有合并症的患者,多学科诊治很有必要。另外,术前系统的内科治疗有助于减少首次肠道病变相关手术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胃肠道穿孔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胃肠道穿孔患者的术前MSCT影像资料,进行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分析穿孔征象,定性及定位的诊断准确性。结果〓25例患者中,胃、十二指肠穿孔18例,空、回肠穿孔2例,结肠穿孔3例,阑尾穿孔2例。MSCT术前诊断穿孔的正确率为100%(25/25),定位诊断正确率为96%(24/25)。CT诊断胃肠道穿孔的直接征象为肠壁连续性中断12例(48%)。间接征象包括腹腔内游离气体23例(92%),穿孔部位周围的炎症渗出改变25例(100%),腹腔积液12例(48%),局部胃肠道管壁增厚13例(52%),小网膜囊积液3例(12%),阑尾周围脓肿2例(8%),弥漫性腹膜炎2例(8%)。结论〓MSCT对胃肠道穿孔的定性和定位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有助于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Խ᳦����Ĵ���   总被引:228,自引:0,他引:228  
结直肠癌并急性结肠梗阻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 ,亦是老年人肠梗阻的最常见原因。结直肠癌合并急性结肠梗阻有三个特点 :(1 )左半结肠梗阻多见。文献报道约占大肠癌梗阻的 2 /3。本院近 6年来收治了 2 2 5例梗阻性大肠癌病人 (均为完全性梗阻需急诊手术。经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 ,再经术前肠道准备而择期手术者不在此列 ) ,其中左半结肠癌、直肠癌病人占 1 4 7例。 (2 )晚期病例多见。本组病例DukesA期 2例 ,B期 35例 ,C期 1 6 1例 ,D期 2 7例 ;C、D期占 83 5 %。 (3)老年病人多见。本组平均年龄 6 4岁。文献报道在所有老年人低…  相似文献   

12.
回肠和结肠造口出血大多因创伤.少数因造口周围曲张静脉出血所致.曲张的静脉是因门脉高压后机体代偿而形成的门体交通支.极脆弱易损,受创伤后可大量出血.绝大多数这种出血可采取局部保守治疗,无效则需手术.本文则是关于这种出血外科处理的经验.9例发生比血经常规处置失败后,共经历11次外科手术治疗.病人造口时年龄36~70岁(平均46岁),男6例,女3例.3例结肠造口,6例回肠造口.造口原因:5例溃疡性结肠炎,3例癌肿,1例克隆氏病.造口至第一次出血间隔11~196个月(平  相似文献   

13.
46例肺错构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肺错构瘤是肺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 ,易与肺癌及肺结核球混淆。 1985年至 2 0 0 0年我们收治 46例肺错构瘤病人 ,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 ,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 46例中男 2 8例 ,女 18例 ;年龄 2 0~ 6 9岁 ,平均 (5 3 2± 12 1)岁 ,其中 40岁以上者 33例 (71 7% )。30例 (6 5 2 % )无症状 ,为体检或就诊其它疾病时偶然发现 ,16例有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 ,其中咳嗽、咳痰 10例 ,痰中带血、胸闷并胸痛、体重减轻各 2例。病程半个月至 16年 ,35例在半年内就诊。单发病灶 44例 (95 7% ) ,多发病灶 2例。病变位于右肺 34例 (上叶 15例 ,中…  相似文献   

14.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手术治疗:附45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FAP)的临床诊治经验和教训。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 45例FAP的临床病例资料。行全大肠切除回肠造瘘术 2 5例 ,次全结肠切除 直肠息肉电灼术15例 ,结肠全切除、直肠黏膜剥除、回肠经直肠肌鞘脱出及回肠肛管吻合术 5例。结果 患者首诊平均年龄 3 3 .5岁 ,3 5例有家族史。便血、腹泻、腹痛是常见临床表现。息肉数量均在 10 0个以上。术前漏误诊 10例 (2 2 .2 % )。癌变者 2 8例 (62 .2 % ) ,未癌变者 10例 (2 2 .2 % ) ,不典型增生 7例 (15 .6% )。癌变组与未癌变组间年龄相差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40例获定期复查随访。无癌变者存活 2~ 2 0a ;肝转移是癌变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其存活时间 2 .5~ 4.5a。结论 FAP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 ,容易漏诊误诊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 ,早期手术治疗是防止FAP癌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胃肠恶性间质瘤17例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胃肠恶性间质瘤是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的间叶性肿瘤,与平滑肌肿瘤和间皮瘤不同,其基本肿瘤细胞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多潜能的梭形或上皮间叶样细胞,其中胃间质瘤最为常见,诊断困难,手术后易复发,预后不良。现将我院1996年1月至2004年9月收治的恶性间质瘤17例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17例中男8例,女9例,年龄36~65岁。肿瘤部位:胃恶性间质瘤8例(胃底6例,胃体2例),空肠5例,回肠2例,横结肠1例,降结肠1例。就诊原因:上腹不适6例、腹痛10例、腹胀3例、黑便3例、贫血7例、腹部包块8例、血尿及肾积水1例,无任何不适于查体时才发现者1例。肿…  相似文献   

16.
贲门癌的生物学行为及其在外科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Shao QS  Chen XR  Zou SC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10):738-740
目的 研究贲门癌的生物学行为及其在外科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调查施行根治性手术并具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46例贲门癌病例,采用全胃切除根治术或全胃切除根治联合胰脾切除,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者27例。近端胃切除根治术(D2以上)者19例。分析贲门癌的Borrmarm分型,癌肿浸润深度(pT)、生长方式,各组、站淋巴结转移的频度和术后5年生存的关系。结果 46例患者中BorrmannⅢ型占76%(35例),5年生存率40%(14/35);Ⅳ型占18%(8例),5年生存率为0;Ⅱ型占6%(3例),5年全部生存。pT2占31%(14例),5年生存率64%(9/14),其中淋巴转移10例,占71%(10/14);pT3占15%(7例),5年生存4例,淋巴结转移6例;pT4占54%(25例),5年生存率12%(3/25),其中淋巴转移率92%(23/25)。癌肿呈浸润性生长者占87%(40/46),5年生存率28%(11/40);呈膨胀性生长者占13%(6/46),5年全部生存。结论进展期贲门癌应行全胃切除的D2以上根治术,必要时行联合脾、胰体尾切除的扩大根治术为宜。  相似文献   

17.
下段胃肠道急性出血需行全面系统的检查,以防诊断和治疗错误,诊断方法以肠系膜动脉造影和结肠镜检查为主,加上闪烁扫描、钡剂小肠检查和CT扫描等。遇有出血不明而行剖腹探查时,尚可做术中内窥镜检查,不主张做盲目性结肠切除术。瑞士Bern大学外科于1972~1990年曾收治83例下消化道急性大出血病人,计男62例,女21例,平均年龄6O岁(20~91岁),胃十二指肠镜检排除屈氏韧带近端的出血病变。11例的病变经肛管直肠镜检确诊,再对余下的72例进行分析;第一组37例,做早期肠系膜动脉造影;第2组35例,病情稳定,先做结肠镜检,如属阴性,则进一步做标记红细胞扫描、~(99m)Tc闪烁扫描、钡剂小肠造影和择期性动脉造影,最后才考CT扫描,必要时做剖腹探查。术后出血原因明确者74例。第一组病例平均需输血14单位,27例施行了紧急动脉造影,23例明确诊断,如结肠憩室病、结肠动静脉畸形、空肠憩室病、回肠克隆病、小肠平滑肌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肠道结石的病因,诊断,常见发生部位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治疗的42例胃肠道结石的临床资料。结果(1)胃肠道结石常见于胃和回肠末端,全组胃和十二指肠结石13例(2例手术,4例行胃镜下取石,7例非手术治疗),肠结石并肠梗阻29例(10例手术治疗,19例非手术治疗)。(2)行CT检查者16例,其中有12例(75.0%)发现结石;行胃镜检查者12例,均发现结石。(3)手术治疗12例,其中单发结石6例,多发结石6例,胃镜下取石4例;非手术治疗26例。42例均治愈。结论CT和内镜检查可提高胃肠道结石诊断率。治疗宜采取综合治疗,包括手术治疗、胃镜下取石、非手术治疗以及肠梗阻导管治疗。  相似文献   

19.
自1978年以来,溃疡性结肠炎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已用直肠全结肠切除和回肠袋肛管吻合(IPAA)治疗,其回肠装有两肠襻(J)、三肠襻(S)或四肠襻(W)型之分,而以1型回肠袋最为常用.近期对手术已作了改进,在某些病例省略了暂时性回肠造口术,缩短了住院日期.IPAA术后肛管排便功能如何和回肠袋有什么并发症,均是临床上关注的问题.美俄亥俄州Cleveland临床基金会肛肠外科自1983~1993年共施行直肠全结肠切除和IPAA手术1005例,其中455例为女性.术前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858例(854%)、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62例(6.2%)、病因尚未确定的结肠炎75例(7.5%),其余有TNM2期结肠直肠癌4例、幼年型息肉瘤4例以及结肠直肠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和巨结肠各1例.平均随访35个月(1~125个月).术后病理学诊断确定术前诊断的46例溃疡性结肠炎和21例诊断未定的病例均为克隆病.分析手术指征计内科治疗失败422例、组织发育不良104例、癌肿23例、中毒症21例、出血29例、失禁或便急40例、预防癌变18例、结肠直肠狭窄11例和便秘1例.另296例在完全切除了直肠后仍有结肠病变.349例原已施行各种结肠等手术,如结肠切除和回肠直肠吻合术,部分结肠切除和回肠造口术(达280例)、结肠直肠切除和回肠造口术、直接回肠肛管吻合和IPAA吻合术等.  相似文献   

20.
下消化道出血是指十二指肠空肠韧带(Treitz 韧带)以下的空肠、回肠、盲肠、阑尾、结肠和直肠内病变的出血。引起下消化道出血的疾病很多,如肠道肿瘤、息肉、炎性肠病、憩室、血管疾病、肠扭转、大肠缺血性疾病、医源性出血以及感染性疾病、血液病、寄生虫病、中毒等。常见的病因在我国依次为大肠癌占53.4%,息肉占21.8%和肠道炎性疾病占14.2%等并发出血。西方国家则以结肠憩室病,血管发育畸形(angiody-splasia)并发出血最常见,均以老年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