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542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为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方法:对1996年1月~2002年12月国内公开发表的药学杂志刊登的542例(547例次)中药注射剂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ADR发生规律及特点.结果:中药注射剂是诱发ADR的主要剂型,本组ADR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全身损害为主,共366例次占66.91%,涉及药物18个品种,集中在双黄连、葛根素、清开灵3种注射剂型,共诱发ADR 316例占58.31%.结论:应提倡中药采取口服途径给药,慎用中药注射剂,加强对中药注射剂ADR的监测和相关研究,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新的或(和)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ADR)的特点,促进合理用药。方法:收集2013年宿州市上报的1 419例新的或(和)严重的ADR报告,从患者信息、给药途径、涉及药物种类和累及器官和(或)系统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419例患者中,≥60岁患者所占比例最大(323例,占22.76%);新的ADR为1 378例,严重的ADR(包括新的、严重的ADR)为41例;发生严重的ADR的药物剂型以注射制剂为主(321例次,占严重的ADR例次数的62.75%),发生新的ADR的药物剂型以口服制剂为主(1 044例次,占新的ADR例次数的75.05%);新的ADR涉及药物以中成药为主(1 329例次,占总计1 824例次的72.86),严重的ADR涉及药物中,抗感染药所占比例最大(40例次,占总计78例次的51.28%);胃肠道损害最为常见。结论:应提高宿州市新的和严重的ADR的监测水平,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我院145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药不良反应(ADR)病例报告,寻找发生的特点和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本院2004—2010年所有的中药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基本情况,ADR出现时间、涉及系统及具体临床表现,引起ADR不同剂型和用药剂量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良反应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50~59岁患者所占比例较高;女性比例偏高,为66.90%。用药后1 d以内发生的ADR占37.93%;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皮肤系统,占64.83%;涉及ADR的药品剂型以注射剂居首位,占32.41%;超出说明书推荐剂量发生ADR的占12.41%。结论:应提倡规范合理地应用中药,重视中药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以减少中药ADR的发生,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某"三甲"医院应用的国家基本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为临床合理使用该类药物提供参考。方法:从该院2007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医务人员自愿呈报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中整群抽取国家基本药物相关报告,进行描述性分析与评价。结果:该院3年共收到国家基本药物相关ADR报告1137份,占报告总数的19.65%,其中新的ADR报告为442份,严重的ADR报告77份;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88.21%);抗微生物药物所占比例最高(48.72%),中成药为4.93%;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33.52%);94.28%的ADR对原患疾病无影响;99.47%能治愈或好转。结论:应加强对国家基本药物ADR的监测,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免疫系统类药物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特点、规律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提取2009―2014年解放军ADR监测中心数据库中有关免疫系统药物的全部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 090例ADR报告中新的ADR报告208例(6.73%),严重ADR报告335例(10.84%),其中患者死亡4例(0.13%);注射剂是引起ADR的主要剂型,占64.82%;所有ADR报告与严重ADR报告的比较项不同:所有ADR报告中45~59岁患者所占比例最高,为32.82%,严重ADR报告中18~44岁患者所占比例最高,为33.73%;全部ADR报告中例数最多的为核糖核酸Ⅱ,411例,严重ADR报告中例数最多的为环磷酰胺,71例;所有ADR报告中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最多(28.88%),严重ADR报告以血液系统损害最多(25.28%)。结论:临床用药过程中应密切关注ADR,加强ADR监测,及时报告,定期分析,重点关注严重ADR,制定主动监测办法,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收集的144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剂型、ADR涉及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具体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本院144例ADR中,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最为多见,占43.1%,其次为心血管系统用药,占20.8%;给药剂型以注射剂最为常见,占84.0%;临床表现以皮肤损伤为主,占47.9%。结论应重视ADR报告,加强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事件发生,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HT6K 对收集的3430份不良反应报告病例,利用计算机统计等功能,按患者性别和年龄段、报告关联性评价与转归、给药途径、药物剂型、不良反应反生率较高的品种、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结合不良反应名称)等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任何年龄段的人用药后都可能发生不良反应,其年龄段以51岁~60岁居多;因果关系评价中"很可能"居多;涉及ADR剂型以注射剂居首位;用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累及器官以胃肠系统为主,占27.4%;新的和严重的ADR占报告总数的17.2%;ADR主要来自医疗机构报告,占76.7%;其次为经营企业,占19.6%.结论 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监测工作,促进合理用药,确保公众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本院2010年2013年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特点与规律,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运用Microft Office Excel和SPSS 19.0等软件,对我院2010年8月至2013年12月上报到广东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461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其患者的性别和年龄分布、ADR类型及不同剂型药物的分布情况等。结果 ADR发生的性别分布偏向男性患者(60.95%),这一偏向比2010年8月前更为明显(P<0.01),尤其是60岁以上的男性患者;注射剂的ADR发生率最高,占86.64%,其次口服制剂,占13.16%,其中口服剂型发生的ADR中严重的28例(43.07%);引起ADR前3类药物分别是抗微生物药物、中成药、中枢神经系统药。结论重视ADR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加强ADR知识的培训,对已知的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怀疑药物应重点监控,合理应用抗微生物药物和中成药,减少ADR的发生,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
852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应用Excel软件,对2007年7月1日~2010年6年30日我院收集到的852份ADR报告,分别就患者性别、年龄、涉及的药品种类、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结果:852份ADR报告中涉及的药品共有278个品种,抗感染药所占比例最高,共74种,占26.62%;给药途径以静脉用药为主,共450例,占49.29%;严重ADR 89例,占10.45%。结论:应重视ADR监测工作,加强对患者用药过程观察,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合理,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中国药房》2015,(11):1514-1516
目的:了解我院严重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0-2013年上报的151例严重的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生2例疑似ADR死亡病例;男性和老年患者严重的ADR发生率较高,分别占53.64%和44.37%;口服给药引起的严重的ADR占47.68%,静脉给药占45.03%;在涉及的所有药品中,抗微生物药和抗肿瘤药各占18.54%,循环系统药占14.57%;严重的ADR累及器官/系统以血液系统最多,占22.16%。结论:临床应关注严重的ADR涉及药品及其引起机体损害的临床表现,加强用药监测,减轻或避免严重的ADR的发生;药品生产企业应加强产品上市后安全性研究及ADR跟踪监测,完善产品说明书,增加相关安全性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因素,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5年10月~2009年5月的76份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6例ADR涉及药物品种33个,抗菌药物引起ADR的比例最高(占36.84%);静脉滴注给药方式导致的ADR比例最多(占74%);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占56.58%).结论:应高度重视ADR报告和监测工作,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意识,加强合理用药教育,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赵滨红 《中国药房》2007,18(18):1417-1418
目的:分析中药制剂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归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06年87例涉及中药制剂的ADR报告分别从临床表现、相关药品及剂型、发生时间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7例ADR几乎涉及人体各个系统,发生率最高的是过敏反应;中药注射剂是引起ADR的主要剂型(67.34%);用药当天发生ADR的比例最大(67.82%)。结论:及时报告中药制剂ADR,加强对其监测与研究,有助于减少和避免中药制剂ADR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厦门市2013年中成药不良反应(ADR)报告的特点与规律,为加强中成药的ADR监测提供参考。方法:按照患者的性别与年龄、给药途径、剂型、引发ADR的主要药品、累及器官或系统、ADR的类型等项目,对333例中成药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33例中成药ADR报告中,女性占64.56%;涉及136种中成药,其中报告3例次及以上的有35种,占总例次的61.26%;口服用药引起的ADR最多,占59.76%,其次是静脉给药,占26.43%;ADR的临床表现以感觉器损害最多,占77.77%,其次是消化系统,占39.04%。结论:中成药的ADR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做好监测以促进其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基本药物在基层医疗机构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百色市2011年涉及基本药物ADR报告。结果:涉及国家基本药物的ADR报告有1 097份,占总报告数(1 748份)的62.76%,其主要来源于医疗机构,占98.18%;≤10岁儿童ADR比例最高,占17.68%;静脉给药方式是引发ADR的重要途径,占82.68%;以抗微生物药品最多,占63.17%;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40.96%。结论:应重视基本药物ADR报告和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炎见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相关因素及临床转归,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年1月1日至2015年3月31日以来我院上报的炎见宁ADR报告进行分析汇总,对其发生机制进行探讨。结果:我院炎见宁ADR发生率为0.87%;男性患者发生率稍高于女性患者;50.00%的ADR发生于大于61岁年龄段患者;71.43%的ADR发生于合并用药患者;66.67%的ADR发生于用药4 d以内,且主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32.72%);发生严重不良反应3例(包括2例过敏性休克,1例药物性肝炎)。结论:炎见宁的ADR时有发生且发生机制复杂,临床应用时应密切关注患者状态变化,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6.
我院221例中成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剑锋  张洁 《中国药房》2011,(43):4109-4111
目的:了解我院中成药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11年5月收集的221例中成药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是发生ADR的主要剂型(145例,占65.61%);ADR多发生在用药后30min内(159例,占71.95%);祛瘀剂的ADR发生率最高(86例,占38.91%)。结论:临床应加强ADR监测和报告,临床药师应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工作,促进临床中成药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某院2010年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386份ADR报告分别就患者基本情况、药品信息、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报告类型、关联性评价、严重病例来源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386例ADR报告中,有既往药物过敏史的患者为50例,占12.95%。引起ADR前15位药物中,抗菌药物12种,占80.00%。药品剂型中注射剂(445种,占84.12%);ADR临床表现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221例,占57.25%。结论:应重视患者药物过敏史,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和注射剂,提高合理用药水平,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殷萍萍  王坚  曹辉  张婷婷 《中国药房》2012,(38):3619-362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我院2009-2011年上报的173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3例ADR报告中,新的严重的ADR占30.64%;门/急诊上报的ADR占29.48%;注射剂是引发ADR的主要剂型,占总例数的78.61%;抗菌药物引发的ADR占30.64%;在临床表现方面,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占42.77%。结论:临床应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ADR发生率高的药品应重点监测,以保证药物使用的安全、有效,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9.
姚冰  彭晓燕  潘洁  唐秀玲  赵珊珊 《中国药房》2007,18(36):2857-2860
目的:探讨清开灵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ADR)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03~2006年多种中文期刊中公开报道的有关清开灵注射液ADR的个案病例报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清开灵注射液引起的ADR男性多于女性,儿童和青壮年发生率较高。所致ADR以变态反应居多,其中过敏性休克22例(占33.33%),过敏反应15例(占22.73%);其次为循环系统,共10例(占15.15%)。结论:清开灵注射液引起ADR的原因较多,临床应加以重视。特别是西医在应用该药时,更应加强监测,坚持合理用药,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我院134例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范明霞  段露清 《中国药房》2008,19(2):131-133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6年收集到的134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134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品共有99种(含不同剂型和规格),其中抗感染药居首位(34种,34.34%),其次为中药制剂;给药途径以静脉用药为主(94例/次,59.49%);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应加强和重视ADR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