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报道22例侧脑室内脑膜瘤并总结其磁共振表现.方法回顾2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侧脑室脑膜瘤的MRI资料,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①好发部位为侧脑室三角区,占侧脑室脑膜瘤的95.5%.②肿瘤为类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体积较大,边界清晰.③MRI多表现为T1WI呈现等信号,T2WI呈等或略高信号,增强大部分呈均匀强化.结论侧脑室脑膜瘤磁共振表现典型,其发病年龄、性别及发病部位等具有特殊性,应用磁共振检查可以提高侧脑室内脑膜瘤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2.
张晓林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2):4407-4409
目的:分析侧脑室脑膜瘤的MRI特点,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侧脑室脑膜瘤8例,其中7例位于侧脑室三角区,1例位于侧脑室体部。8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侧脑室内脑膜瘤具有典型的MRI表现:病灶大多为类圆形,边界清晰、规则。T_1WI呈等信号、稍低信号,T_2WI呈略高信号、等信号、低信号,增强扫描大部分呈均匀强化;好发部位为侧脑室三角区,以成年女性多见。所有病例的病理类型均为纤维型。结论:侧脑室内脑膜瘤有较典型的MRI特点,结合发病部位及患者性别,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侧脑室脑膜瘤的MRI表现,以提高认识,为影像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侧脑室脑膜瘤的MRI资料,分析其MRI表现。26例病人中21例做MRI平扫及增强扫描,5例只行平扫检查。结果9例位于左侧侧脑室三角区,3例位于右侧侧脑室三角区且合并右侧额叶脑转移瘤,6例位于左侧侧脑室三角区及体部,8例位于右侧侧脑室三角区,其中3例合并脑实质转移瘤,5例合并肿瘤内出血;侧脑室脑膜瘤好发于中年人,多见于侧脑室三角区,肿瘤体积较大,形态不规则,信号不均匀,平扫时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低、等或略高信号,边界清楚,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结论侧脑室脑膜瘤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提高对侧脑室脑膜瘤的认识,提高对脑膜瘤术前诊断水平,对临床制定正确的手术方案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脑膜瘤的影像学特征与其增殖活性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脑膜瘤的放射影像学特征与其增殖活性之间的关系。 方法 对 46例脑膜瘤的 CT、MRI特征进行分析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SABC法检测瘤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 ,将其影像特征与相应的 PCNA标记指数 (L I)进行相关性研究。 结果 不同部位肿瘤 PCNA L I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肿瘤平均直径 >3.5cm组的 PCNA L I(12 .36 %± 9.6 9% )高于平均直径≤ 3.5 cm(4 .42 %± 3.6 6 % ) ;肿瘤分叶状生长组 (15 .89%±6 .5 4% )高于圆球形生长组 (5 .2 8%± 2 .93% ) ;有瘤周水肿组 (13.6 1%± 8.14% )高于无水肿组 (3.88%± 3.30 % ) ;瘤 -脑间界面清楚组 (4 .12 %± 2 .32 % )低于无明显界面组 (14.5 7%± 7.2 7% ) ;肿瘤钙化组 (3.39%± 2 .2 1% )低于无钙化组 (14.2 4%± 8.2 3% ) ;瘤内坏死或出血组 (16 .5 7%± 7.41% )高于无坏死或出血组 (4 .2 6 %± 2 .17% ) ,差异均有显著性 (P<0 .0 5 )。 结论 肿瘤生长部位与 PCNA L I不相关 ,而肿瘤大小、形态、瘤周水肿、瘤 -脑组织界面、钙化、瘤内坏死或出血等放射影像学特征与 PCNA L I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表明脑膜瘤的一些影像学特征与其增殖活性相关 ,术前可根据肿瘤的影像学特征对其预后和治疗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5.
钙化性脑膜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钙化性脑膜瘤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本院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钙化性脑膜瘤患者的CT和MRI表现,全部病例均行CT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36例钙化性脑膜瘤CT表现为高密度的团块状钙化,骨窗上密度不均,无强化,19例周围见低密度的水肿区,17例未见明显的水肿区,5例脑膜瘤与颅骨内板间可见线状低密度影;而MRI表现T1WI 脑膜瘤信号主要为等信号和略低信号,T2WI 脑膜瘤信号主要为等信号、略高信号、略低信号,16例边缘区可见厚环状或小斑片状的低信号影,增强扫描T1WI肿瘤可见明显强化,9例可见脑膜尾征.结论:CT与MRI相结合能更全面观察钙化性脑膜瘤的特征,对提高诊断的正确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囊性脑膜瘤的CT和MRI表现及相关临床特征,提高特殊类型脑膜瘤的认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囊性脑膜瘤的影像学和相关临床资料。结果:囊性脑膜瘤主要发生于大脑凸面和大脑镰旁,多为实质肿块和囊腔并存,囊腔大小不等。肿瘤实质CT平扫呈等或稍高密度;T1WI为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均匀强化。囊壁强化多见于NautaⅢ型,"硬脑膜尾"征多见于NautaⅠ型和Ⅱ型。结论:CT和MRI能明确肿瘤实质部分和囊腔的相对位置关系有利于囊性脑膜瘤诊断并区分NautaⅡ型和Ⅲ型,囊液的MRI信号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其形成机制,增强MRI可对手术切除范围提供关键信息。  相似文献   

7.
侧脑室脑膜瘤8例磁共振成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膜瘤是常见的颅内肿瘤之一,但发生于脑室内者少见[1].作者对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侧脑室内脑膜瘤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磁共振质子波谱(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对其影像学表现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多发性脑膜瘤是脑膜瘤中罕见的类型 ,CT普及应用以前报道极少 ,其术前正确诊断较困难 [1~ 3] ,容易漏诊或误诊。1995年以来 ,我科应用高速螺旋 CT检查头部共 190 0 0例次 ,共检出脑膜瘤 174例 ,其中诊断为多发性脑膜瘤 17例( 9.8% )。现结合有关文献作进一步探讨。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全组患者 17例 (部分病例为外院手术后复发 ,再来我院检查并治疗 ) ,男 2例 ,女 15例 ,年龄 3 5~ 77岁 ,平均 5 4 .4岁。均经 CT检查并由手术、病理证实。1.2 临床症状 多发性脑膜瘤的主发症状多种多样 ,本组头昏、头痛 10例 ,癫 7例 ,嗜睡…  相似文献   

9.
侧脑室脑膜瘤的MRI诊断(附16例病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侧脑室脑膜瘤的MRI表现特点,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侧脑室脑膜瘤16例,其中男3例,女13例,年龄为15-69岁,平均年龄33.9岁,16例均行MRI平扫与增强,2例行单体素(SVS)氢质子波谱(1HMRS)扫描.结果 侧脑室脑膜瘤好发于侧脑室三角部(8/16);边界清晰,呈类圆形(7/16)或分叶状(9/16);T1WI 表现为等(11/16)、稍低(5/16)信号,T2WI呈等(7/16)、稍高(6/16)、稍低(3/ 16)信号,增强扫描多数(11/16) 呈明显均匀强化;肿瘤内可有囊变坏死(5/16),大多数(12/16)瘤周无或轻度水肿;2例行1HMRS表现为NAA峰低矮或未见,Cr峰下降,Cho峰增高,出现倒置的Ala双峰.病理类型纤维型(13/16)多见.结论 侧脑室脑膜瘤有相对特征性的MRI表现特点,结合患者发病年龄及性别、MRS表现等可以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CT,MRI眶内、球外良性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及增强扫描对其诊断意义。方法:使用GEMAX640CT机进行薄层扫描的图像重建。MRI检查使用HTIACHI0.3T永磁扫描机。13例做了CT增强检查,5例做了MRI增强检查。结果:血管瘤7例,炎性假瘤6例,脑膜瘤2例,泪腺混合瘤6例,神经纤维瘤2例,视神经鞘瘤1例,筛窦发育异常1例,单纯眼肌肥大17例,眶内静脉曲张1例,眼眶骨膜下脓肿1例。结论:①MRI较CT有较高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正确率。②MRI是鉴别良恶性肿瘤的有效手段。③除囊性、骨膜下脓肿及血管因素的良性占位外,增强CT,MRI扫描对良性眼眶病变的定性诊断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1.
李雪峰于建刚  杨国强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2):1101-1102,F0003
目的探讨脑裂畸形的CT与MRl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5例脑裂畸形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结果本组15例脑裂畸形中共检出20条裂隙。融合型6例。分离型9例;单侧发病12例13条裂隙,其中位于大脑半球左侧8例8条裂隙,位于大脑半球右侧4例5条裂隙;双侧发病3例共7条裂隙,其中1例3条裂隙。脑裂畸形影像学均表现为大脑半球的横行裂隙,边缘衬有薄厚不均的灰质,裂隙均位于外侧裂池上方中央前、后回周围,所有病例均与蛛网膜下腔相通。伴透明隔阙如8例,灰质异位5例,胼胝体发育异常1例,蛛网膜下腔囊肿2例。结论脑裂畸形的CT与MRI表现具有特征性,对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是脑裂畸形的主要检查手段,尤其MRI是最佳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1资料与方法搜集总结7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脑膜瘤的CT资料,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30~55岁。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重点对肿瘤的部位、与脑膜的关系、边缘、密度、强化程度和方式、钙化的多少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董江宁 《安徽医学》2010,31(3):266-269
目的分析微、小脑膜瘤CT与MRI的早期平扫征象,改进扫描方法,提高早期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小脑膜瘤CT、MRI平扫与增强资料,其中5例同时做CT与MRI检查。采用GE Lightspeed Plus 4排螺旋CT机及GESigna Profile 0.2 T开放式永磁型MRI机。常规CT10 mm层厚扫描后,减薄为5 mm薄层观察。MRI常规平扫后加扫另一方位的FLAIR序列;MRI增强后加扫延迟20 min的薄层增强扫描序列,层厚3 mm、层间距1 mm。结果CT平扫征象:脑皮质旁稍高密度小结节3例;结节内微细沙粒状钙化1例,周边低密度环线影1例。MRI平扫征象:脑皮质旁小结节15例,脑沟内微小结节3例;瘤周环线影7例,瘤周小血管移位3例,邻近的脑回推压轻度移位15例;瘤周轻度水肿2例。液体衰减翻转恢复序列(FLAIR)瘤体结节高信号者16例、低信号者2例。注射Gd-DTPA薄层增强瘤体结节均明显强化,其中均匀强化者15例,不均匀强化者3例,脑膜尾征的11例。结论合理使用CT与MRI扫描技术可有效提高微、小脑膜瘤检出率;正确认识CT、MRI平扫的早期征象结合增强表现有利于早期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MSCT)及磁共振(MRI)对肛周脓肿诊断的价值。方法对20例临床怀疑肛周脓肿或伴有肛瘘的患者进行MSCT或MRI检查,并通过手术进行验证。结果 20例肛周脓肿或伴有肛瘘病例均在手术前通过MSCT或MRI较好的病灶显示和准确诊断,肛周脓肿及肛瘘的显示与术中所见吻合,在病灶及肛瘘的支路显示方面,MRI的显示效果更好。结论 MSCT和MRI都可以对肛周脓肿或伴有肛瘘患者进行准确的术前诊断,在对病灶的显示尤其是复杂肛瘘的支路显示方面,MRI具有更加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完全钙化型脑膜瘤的CT与MRI特征及病理学表现,以提高对其诊断准确性。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完全钙化型脑膜瘤患者资料8例,男3例,女5例,年龄51~78岁(平均56岁)。行CT检查者8例,增强扫描2例;行MRI检查者7例,均行平扫加增强扫描;同时行MRI与CT检查者7例。结果 8例均完全钙化,均匀性全瘤钙化者5例,厚环状钙化者1例,多发散在点条状钙化者2例。全部均行手术切除,病理结果为纤维型5例,砂粒型3例。CT平扫肿瘤呈高密度为主的混杂密度团块状钙化,骨窗上密度不均,增强扫描高密度区无强化。2例周围见低密度的水肿区。MRIT1WI呈明显低信号、稍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呈低信号、等信号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明显不均匀强化,低信号区亦有强化,可见"脑膜尾征"者4例。结论 CT与MRI结合能更全面观察(显示)完全钙化型脑膜瘤的特征,对提高诊断的正确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隐匿性病变所致单侧侧脑室积水的CT表现和可能性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不明原因”的单侧侧脑室积水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本组病例的单侧侧脑室积水首先出现侧脑室体部和额角扩大,然后逐渐出现三角部、颢角和枕角扩大。76例中46例有头部外伤史,14例有发热、头痛、颈抗等类似颅内感染的表现。结论“不明原因”的单侧侧脑室积水CT检查首先表现为侧脑室额角和体部扩大,继之为三角部、颢角和枕角的扩大;可能性原因为既往颅脑损伤、感染、先天性病变及局灶性病变等。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骨梗死的影像学诊断要点。方法对16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骨梗死患者行X线、CT及MRI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并将骨梗死分为早期和中晚期,总结其影像学特征,观察其病理改变。结果早期骨梗死,X线平片无明显异常,MRI表现为典型的地图样表现。中晚期骨梗死,X线平片可见不规则的斑片状骨密度增高影,CT示病变呈不规则多发类圆形高密度病灶。MR 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结论 MRI检查对早期骨梗死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当怀疑骨梗死时,应常规行MRI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木村病的CT、MRI表现。方法对13例经手术切除并病理证实的木村病的影像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临床体征均为一侧或两侧颌面部、上肢、腋窝、腹股沟无痛性肿块,及局部淋巴结肿大,并伴随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升高。5例病灶分别位于腮腺、下颌区、颈部、腹股沟区及腋窝,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结节状影,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8例病灶分别位于腮腺、泪腺、耳周、下颌区、上肢,表现为边界模糊的斑块状影,增强扫描大多强化不均匀。结论木村病的CT、MRI表现有其特征性,结合病史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木村病与其他病变的鉴别。  相似文献   

20.
肝泡性包虫病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Xu M  Ge X  Kong C  Zhang L  Yu L  Wang L  Ma L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4):249-252
目的 探讨肝泡性包虫病在B超、CT和磁3共振成像(MRI)影像学检查中的图像特征,以提高术前诊断率。方法 收集1984年1月至2000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46例肝泡性包虫病患者的术前影像学检查资料(均行B超和CT检查,12例行MRI检查),对照手术病理所见进行分析。结果 基于泡球蚴的基本病理形态、组织结构与病程发展演变的特殊影像学征象,可归纳为病灶浸润(41例,89.1%)、钙化(39例,84.8%)、液化空洞(37例,80.4%)3种类型,这3种类型可以并存。在3处类型中共发现9项具有特异性诊断意义的图像特征,即晕带征、钙化征、年轮征、内陷征、空腔征、岩洞征、半岛征、小泡征与地图征。结论 肝泡性包虫病具有特异性影像学征象,在9项具有特异性诊断意义的图像特征中,只要确认其中1项,即可确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