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过度表达时对细胞凋亡、c-JUN、p-JUN与p-JNK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用TNFct、TUNEL、c-JUN、p-JUN与p-JNK免疫组化染色观察SD大鼠与转小鼠TNFQ基因大鼠缺血1h再灌注24h时的细胞凋亡、c-JUN、p-JUN与p-JNK的表达。结果:与SD大鼠相比,转小鼠TNFα基因大鼠缺血1h再灌注24h后.脑组织凋亡细胞显著增多,c—JUN、p-JUN与p-JNK过度表达显著,以上指标变化均显著高于SD大鼠。结论:TNFα的过度表达加剧缺血性脑损伤,其机制可能为c-JUN、p-JUN与p-JNK的过度表达。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转小鼠TNFα基因大鼠脑缺血再灌流不同时间TNFα表达的动态变化及其对小胶质细胞激活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用TNFα、整合素QM(OX42)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转小鼠TNFα基因大鼠未缺血脑组织及缺血1h再灌注3h、12h、24h、72h、7d时的TNFα表达及小胶质细胞激活状态。结果:转小鼠TNFα基因大鼠缺血1h再灌注3hTNFα表达较未缺血脑组织明显增加,并达峰值,缺血1h再灌注12~72h,TNFα表达仍较显著,但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少,再灌注7d时,TNFα表达接近缺血前水平。转小鼠TNFα基因大鼠脑组织小胶质细胞缺血1h再灌注3h小胶质细胞极显著地被激活,并达峰值;缺血1h再灌注12h、24h、72h、7d时脑组织小胶质细胞与未缺血脑组织比较显著被激活,但随时间的延长,小胶质细胞激活状态逐渐接近缺血前的水平。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TNFα表达的动态变化与小胶质细胞激活的动态变化完全一致,提示脑缺血再灌注后小胶质细胞的激活主要与TNFα的过度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ɑ(TNFɑ)过度表达对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及脑缺血梗死灶体积的影响。方法:用TNFɑ、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髓磷脂、整合素ɑM(OX42)免疫组化染色观察SD大鼠与转小鼠TNFɑ基因大鼠未缺血脑组织的TNFɑ表达及3种神经胶质细胞穴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与少突神经胶质细胞雪的激活状态。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SD大鼠与转小鼠TNFɑ基因大鼠缺血1h再灌注72h后,先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再断头取脑四氯氮唑(TTC)染色计算脑梗死体积。结果:转小鼠TNFɑ基因大鼠与SD大鼠相比,未缺血脑组织见TNFɑ表达,且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与少突神经胶质细胞呈肥大和增生性变化;缺血1h再灌注72h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显著增高,脑梗死灶体积显著增大。结论:未缺血时脑组织TNFɑ的表达可明显激活3种神经胶质细胞,TNFɑ的过度表达可使脑缺血时神经功能明显恶化及脑梗死体积明显增加,提示TNFɑ的过度表达可明显加剧缺血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过度表达对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及脑缺血梗死灶体积的影响。方法:用TNFα、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髓磷脂、整合素αM(OX42)免疫组化染色观察SD大鼠与转小鼠TNFα基因大鼠未缺血脑组织的TNFα表达及3种神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与少突神经胶质细胞)的激活状态。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SD大鼠与转小鼠TNFα基因大鼠缺血1h再灌注72h后,先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再断头取脑四氯氮唑(TIC)染色计算脑梗死体积。结果:转小鼠TNFα基因大鼠与SD大鼠相比,未缺血脑组织见TNFα表达,且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与少突神经胶质细胞呈肥大和增生性变化;缺血1h再灌注72h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显著增高,脑梗死灶体积显著增大。结论:未缺血时脑组织TNFα的表达可明显激活3种神经胶质细胞,TNFα的过度表达可使脑缺血时神经功能明显恶化及脑梗死体积明显增加,提示TNFα的过度表达可明显加剧缺血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5.
Wu G  Xue RL  Lv JR  Li W  Lei XM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1,31(8):1298-1303
目的通过观察全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海马回Fas、TNFR1蛋白的表达与细胞凋亡及Bcl-2过度表达时对其表达的影响,探讨全脑缺血再灌注后Bcl-2过度表达对Fas、TNFR1介导凋亡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PO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Bcl-2过度表达组(BT组)。采用4-VO法建立SD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HE染色、免疫组化和TUNEL方法检测Bcl-2、Fas和TNFR1在CA1及CA3区的表达及细胞凋亡。结果 HE染色显示:IR组CA1区缺血48 h后神经元数目减少,排列紊乱,间质水肿;CA3区少数细胞结构不清。BT组变化不明显。免疫组化染色显示:Fas在IR组中CA1区6 h达高峰,BT组强度弱于IR组(P<0.05)。TNFR1在IR组CA1区24 h达到高峰,BT组强度弱于IR组(P<0.05)。两者PO组CA1、CA3区表达为阴性。细胞凋亡检测:IR组在缺血再灌注后6h,CA1、CA3区凋亡细胞开始增加,24~48 h为高峰。BT组弱于IR组(P<0.05)。结论 Fas和TNFR1蛋白在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及CA3区都有表达,只是表达强弱及细胞分布不同,提示死亡受体参与了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Bcl-2过度表达能减弱Fas和TNFR1蛋白在全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表达,明显减少凋亡细胞数,提示Bcl-2过度表达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丹参对大鼠肝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丹参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时肝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 (Bcl-2和 Bax)表达的作用。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 (SO)组、缺血再灌注 (IP)组及丹参 (SM)治疗组 ,并根据再灌注不同时间点再分为 7个亚组。后 2组缺血时间均为 30 min。分别于再灌注 0、1、6、12、2 4、48、72 h后采取肝脏组织标本。分别采用原位末端标记 (TU NEL)技术和免疫组化 ,检测大鼠肝组织细胞凋亡及 Bcl-2、Bax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缺血再灌注组细胞凋亡 1h开始出现 ,12~ 2 4h达峰值 ,Bcl-2、Bax的表达增强 ;2 4h后凋亡峰缓慢下降 ,Bcl-2、Bax的表达陆续减弱。丹参治疗组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于 1~ 72 h各时间点 Bcl-2表达增强 ,Bax表达减弱 ,凋亡细胞数明显减少 (P<0 .0 5 ,P<0 .0 1)。结论 :丹参可通过增强 Bcl-2表达 ,抑制 Bax表达 ,而抑制肝脏缺血再灌注时肝细胞凋亡。因而可以预防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细胞凋亡及调控基因bcl-2、bax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为脑复苏的研究及治疗开辟新的思路。方法:雄性Wistar大鼠5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15min再灌注1、6、12、24、48、72h组。采用大鼠4条血管阻断方法制备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TUNEL法观察不同再灌注时间组海马CA1区细胞凋亡的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Bcl-2及Bax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脑缺血损伤后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凋亡细胞逐渐增多,至再灌注48h达到高峰,72h后减少。Bcl-2表达至再灌注12h时达高峰,再灌注24~72h组逐渐减弱。Bax表达至48h达高峰,再灌注72h减少。结论:Bcl-2于再灌注早期表达增强,Bax于再灌注中期表达增强,Bcl-2/Bax比例失衡可能是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随机将48只雄性SD大鼠分为4组: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阿托伐他汀预处理组.阿托伐他汀预处理组在模型制备前用阿托伐他汀20mg/kg连续灌胃10d,1次/d;假手术组及缺血再灌注组用相同体积的等渗盐水连续灌胃10d.以线拴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于缺血2h再灌注24 h后行5分制神经功能评分,并断头取脑分别测定脑梗死体积、凋亡细胞数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 (Caspase-3)、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Bcl-2)表达.[结果]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和阿托伐他汀预处理组神经功能缺损较为严重,脑梗死体积增大,凋亡细胞数目增多,Caspase-3、Bcl-2表达显著增加(P<0.01).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阿托伐他汀预处理组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小,凋亡细胞数及Caspase-3表达降低,Bcl-2表达增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有神经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阿托伐他汀上调脑组织中Bcl-2、下调Caspase-3表达,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新生大鼠缺氧缺血再灌注后即刻早期基因c-jun的表达与海马神经元的凋亡.方法:49只7d龄SD大鼠经弹性管穿线阻断右颈总动脉3 h,予低氧1 h,制备缺氧缺血脑损伤(HIBD)模型,并于再灌注3 h、6h、12 h、24 h、48 h、96 h、7 d处死大鼠,取脑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海马CA1、CA3区c-Jun蛋白的表达.采用TUNEL染色法计数海马CA1、CA3区凋亡神经元.8只7 d龄SD大鼠仅手术不行HIBD及再灌注(对照组).结果:海马CA1、CA3区c-Jun的表达和凋亡细胞数于HIBD再灌注3 h、6 h、12 h、24 h、48 h、96 h均高于对照组(P<0.05),c-Jun的表达于再灌注6 h达高峰,锥体神经元凋亡于再灌注24 h达高峰.再灌注7 d组c-Jun蛋白的表达及凋亡细胞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Jun可能参与轻度HIBD后神经元的凋亡与修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干预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内质网分子伴侣GRP78(endoplasmic reticulummolecular chaperon)和GADD153(growth arrest and DNA damage-inducible gene 153)表达变化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抗凋亡的内质网应激机制。方法将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干预组24只、模型对照组24只和假手术组6只,制作大鼠心肌再灌注损伤模型。阿托伐他汀干预组和模型对照组再灌注2 h6、h、24 h、48 h分别分为4个亚组,每个亚组动物6只。通过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检测GRP78和GADD153表达变化。结果假手术组大鼠偶可见凋亡细胞,对照组和干预组大鼠缺血再灌注2 h缺血周围区可见少量凋亡细胞,再灌注6 h凋亡细胞有所增多,再灌注24 h凋亡细胞数量达高峰,再灌注48 h凋亡细胞有所减少(P<0.05或0.01)。相同各时间点比较,干预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或0.01)。假手术组大鼠心尖部相应区域心肌细胞未见明显GRP78及GADD153阳性表达。对照组和干预组大鼠再灌注2 h后心尖部GRP78表达开始增加,6 h达高峰,24 h时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1)。在相应时间点,干预组的GRP78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和干预组大鼠缺血周围区GADD153从再灌注6 h开始在神经细胞内明显表达,并逐渐增强,于再灌注24~48 h达高峰(P<0.01)。在相应时间点,干预组的GADD15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干预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细胞内质网伴侣GRP78和GADD153的表达可能是阿托伐他汀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抗凋亡的内质网应激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和病理改变,探讨高压氧与甘露醇联合作用对不同时相肢体缺血再灌注大鼠的凋亡及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204只SD大鼠随机分组,各组均持续缺血8 h,分别行再灌注0,4、24、72 h,连续5 d经甘露醇和/或高压氧干预,制备石蜡切片检测大鼠肌肉组织中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的表达;以大鼠腓肠肌制备电镜标本,观察骨骼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所有干预组较Control组在再灌注后4、24、72 h 3个时点Bax含量均显著降低;HBO组、甘露醇-HBO组较Control组在再灌注后4、24 h 2个时点Bel-2均显著升高.甘露醇组较Control组在再灌注后4 h Bcl-2均显著升高.高压氧治疗后,骨骼肌细胞肿胀及炎性细胞浸润均较轻,微血管内几乎无微血栓形成,肌小节极少断裂.质膜较少破坏,少数线粒体肿胀,髓样结构形成.高压氧与甘露醇联合作用显著优于单用高压氧或甘露醇(P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参附注射液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期间肝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Pringle’s法建立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模型。5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参附治疗组(SF组)。在规定时间检测肝细胞Bcl-2、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细胞凋亡,同时观察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细胞凋亡指数在各时间点IR组显著增多,SF组较IR组显著减少而高于S组。与IR组比较,SF组的Bcl-2蛋白表达在再灌注6h、24h提高的显著;而Caspase-3蛋白表达在再灌注2h、6h下降的显著。结论:参附注射液通过抗细胞凋亡途径保护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SF通过下调Caspase-3表达,同时上调Bcl-2表达而抑制再灌注时肝细胞凋亡,减轻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后视网膜细胞凋亡的动态变化。方法42只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只;实验组按照缺血时间段1h、6h、12h、24h、48h、72h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通过结扎大鼠劲总动脉1h后再灌注.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内凋亡细胞。结果再灌注后,细胞凋亡主要在内核层和外核层表达。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6h逐渐出现细胞凋亡,24h细胞凋亡达到高峰,然后细胞凋亡逐渐减少。结论细胞凋亡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阐明细胞凋亡与Bcl-2和Bax蛋白表达在大鼠肢体缺血及再灌注不同时相中的变化和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大鼠股动脉夹闭模型,阻断股动脉血流5h后进行再灌注。设立缺血组及再灌注组。再灌注组设立1、3、6、12、18、24h6个检测时相,检测肌肉组织中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变化情况(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细胞凋亡现象(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及电镜方法)。结果: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24h内)。凋亡指数(AI)及Bax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性升高,Bcl-2蛋白在短时间内升高,而后逐渐下降,Bcl-2/Bax比值逐渐降低;AI与Bax蛋白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与Bcl-2蛋白表达水平呈显著负相关(3~24h),与Bcl-2/Bax比值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肢体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有细胞凋亡机制参与,Bcl-2/Bax的比例关系向促进细胞凋亡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吕建瑞  马宏钟  薛荣亮 《医学争鸣》2006,27(16):1449-1452
目的: 研究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ERK在SD大鼠海马的表达及热休克预处理对其表达的影响,以阐明ERK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机制. 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n=30),缺血再灌注组(IR组,n=30),热休克预处理组(HSP组,n=30),以四血管法建立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大鼠置于42℃中15 min行热休克预处理,全脑缺血6 min后2, 6, 12, 24 h, 3, 5 d再灌注后处死,取海马组织行HE染色,ERK免疫组化染色,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 结果: IR缺血再灌注后2 h ERK在CA1区开始表达,24 h达到高峰,5 d仍有表达,CA3区弱于CA1区,同时CA1区细胞损伤明显,HSP组ERK在CA1和CA3区相应时点均弱于IR组(P<0.05),细胞损伤轻微,凋亡细胞减少(P<0.05). 结论: 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ERK过度表达参与了神经元损伤过程,热休克预处理通过下调ERK过度表达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姜黄素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p53表达的影响。方法制作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姜黄素处理组(CU组)和对照组(SC组),分别于再灌注后2、6、24、72h和7d时观察大鼠视网膜和视网膜毛细血管细胞的凋亡情况,并检测视网膜Caspase-3酶的表达活性及p53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各组模型均制作成功,细胞组织学检查可见CU组损伤明显轻于其他组。CU组视网膜和视网膜毛细血管的细胞凋亡数量均显著多于SH组(均P〈0.01),但显著少于IR组(P〈0.01);CU组p53表达水平及Caspase-3酶活性均显著强于SH组(均P〈0.01),但显著弱于IR组(P〈0.01)。结论姜黄素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调控凋亡相关基因p53蛋白的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高小鹏  王永光  马伟 《陕西医学杂志》2011,40(10):1278-1280
目的:探讨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库普弗细胞(KCs)中Chemerin的表达及意义。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ontrol group),缺血再灌注组(IRI group)0h组、1h组、6h组、12h组、24h组。建立大鼠常温下部分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于再灌注后0、1、6、12、24h分离库普弗细胞(KCs),用免疫组化和RT-PCR测定KCs中Chemerin蛋白与mRNA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0h组KCs中无或少量Chemerin,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后1h KCs中Chemerin蛋白和mRNA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5),12h达到最高峰,至24h仍有高表达。结论:KCs可能是大鼠肝脏HIRI局部产生Chemerin的主要来源之一,其可能在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七氟烷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toll样受体4(TLR4)、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1.0MAC七氟烷后处理组(S1组)、1.5MAC七氟烷后处理组(S2组),根据再灌注时间分为6h、12h、24h、48h亚组(n=10)。采用Zea Longa线栓法制备缺血-再灌注模型,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C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TLR4、TRAF6蛋白表达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TLR4、TRAF6mRNA表达,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结果:与C组各亚组比较,I-R组可见明显神经功能缺损、缺血侧大脑半球梗死、脑组织细胞凋亡,七氟烷后处理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降低,大脑梗死体积显著减小,细胞凋亡指数(AI)显著降低(P<0.05),且S2组显著优于S1组(P<0.05);组内比较,再灌注24h组脑梗死体积、细胞凋亡指数(AI)显著高于其他亚组(P<0.05)。与C组各亚组比较,I-R组相应亚组TLR4、TRAF6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七氟烷处理后有所降低(P<0.05),且S2组显著低于S1组(P<0.05);组内比较,再灌注后24h组TLR4、TRAF6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高于其他亚组(P<0.05)。结论:七氟烷后处理可减轻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损伤及神经功能缺损,降低脑组织TLR4及TRAF6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析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新生SD大鼠凋亡诱导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7日龄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脑缺血再灌注组(B组)和药物治疗组(C组),每组各12只。采用Longa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C组大鼠在脑缺血2 h后及24 h时给予药物灌注,其余2组给予大鼠注射等量的0.9%氯化钠注射液。实验结束后,采用Longa 5分制标准评分法在24 h时对大鼠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大鼠的组织磷酸化c-jun氨基末端激酶、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进行检测,同时采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对神经细胞凋亡、TTC染色测脑梗死体积进行相关检测。对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及凋亡水平进行评价。结果:A组仅有一小部分凋亡细胞,B、C 2组在灌注24 h后可以发现大量的凋亡细胞,细胞核均呈棕褐色,主要分布在缺血脑组织中周围;C组脑梗死程度较B组减轻(P<0.01)。结论: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以起到保护新生SD大鼠神经细胞的作用,避免发生缺血缺氧性脑损伤,这种糖蛋白与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7):868-871
目的:研究丁苯酞对大鼠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选择雄性SD大鼠作为实验动物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丁苯酞组(NBP组),采用线栓法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并在再灌注前给予6mg/kg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进行干预。再灌注后12、18、24h时,测定脑组织中细胞凋亡的数目以及细胞凋亡分子、氧化应激分子的含量。结果:再灌注12、18、24h时,三组大鼠脑组织中凋亡细胞数目的分析如下:I/R组大鼠脑组织中凋亡细胞的数目显著多于Sham组,Fas、FasL、BNIP3、Caspase-3、Caspase-9的蛋白表达量以及ROS、MDA的含量均显著高于Sham组,CAT、SOD的含量均显著低于Sham组;NBP组大鼠脑组织中凋亡细胞的数目显著低于I/R组,Fas、FasL、BNIP3、Caspase-3、Caspase-9的蛋白表达量以及ROS、MDA的含量均显著低于I/R组,CAT、SOD的含量均显著高于I/R组。结论:丁苯酞能够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反应的途径来减轻大鼠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