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者,男性,66岁。患者于1991年7月因上腹部隐痛、食欲不振、返酸、暖气、消瘦、间断黑便在我院行胃镜检查示:胃癌,行胃癌根治术,术后病理:胃小弯溃疡型低分化腺癌,侵及深肌层达浆膜,小弯淋巴结转移3/3、术后以MAF方案辅助化疗三周期。1993年9月复查时发现肝转移、腹腔内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予以MFP方案方疗三周期,疗效达到部分缓解,1994年3月至1996年6月一直间断行免疫及中药扶正固本治疗,1996年6月复查腹部CT:肝脏及腹腔内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病灶已完全消失。其后一直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2.
1临床资料 患者,女,59岁。因“颈部淋巴结转移癌3个月”于2015年7月29日就诊我院。患者2015年4月发现左颈部淋巴结肿大,于外院行颈部淋巴结切除术,术后病理显示:淋巴结转移性腺癌,癌细胞呈巢状或条索状浸润,可见腺管样排列,细胞大小较一致,细胞质丰富,细胞核明显,病理性核分裂可见(图1);免疫组化:CK(+)、EMA(+)、CAM5.2(+)、CK7(+)。  相似文献   

3.
1病案摘要 患者男性,53岁。2003年因“上腹部不适1个月”在当地医院行胃镜示:胃小弯中-高分化腺癌。于2003年10月23日在全麻下行胃癌根治术,术中见肿瘤位于胃小弯侧,大小约3 cm×4 cm,质硬,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周围淋巴结无肿大。术后病理报告:胃小弯溃疡型中-高分化腺癌,  相似文献   

4.
1病历摘要 患者女性,50岁。因“胃癌术后3周”入院。患者2009年1月起感上腹部饥饿痛;2009年5月初,上腹不适加重,无恶心呕吐,大便稀薄,食欲及体重无明显下降;2009年7月初,出现血便。2009年7月15日胃镜检查示:胃角癌,活检示:腺癌,中低分化,HP(+);CT示:小网膜囊淋巴结肿大,考虑胃癌伴小网膜囊淋巴结转移。2009年7月25日于长海医院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残胃空肠毕Ⅱ式吻合术”,术中探查示肿块位于胃体下部,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45岁,于2003年12月无意发现右乳外上象限3cm×4cm肿块。质硬,无痛,活动度差。在当地医院行右乳腺癌根治术,术后病理示:右乳腺实体癌。淋巴结转移2/14,ER(+),PR(-),CerbB2(+)。临床分期T2N1M0。行术后辅助化疗7周期(紫杉醇+阿霉素)。2004年8月患者开始出现面部、双上肢、胸部出现紫红色斑,大片状并逐渐融合,  相似文献   

6.
胡岳棣  盛桂凤  董益忠  张亚平 《癌症进展》2009,7(3):345-346,344
1病例报告 患者,男,43岁,汉族,于2004年6月26日行“直肠癌根治术(Mile’s)”;术后病理:直肠溃疡型腺癌1-2级,侵及粘膜下层,大小5×3cm,浆膜下纤维组织增生,切缘未见癌转移,肠系膜淋巴结4枚反应性增生。术后2004年7月-12月予草酸铂/5-Fu辅助化疗6个周期,2004年8月查CT示后腹膜淋巴结转移,未及时调整方案。因腰背酸痛伴双下肢麻木乏力进行性加重近1月,  相似文献   

7.
汪颖  冯丹  傅强 《肿瘤研究与临床》2011,23(12):864-864
患者 女,57岁。于2009年初以上腹部隐痛不适起病,当地医院行胃镜检查示胃窦腺癌。于2009年3月27日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胃窦低分化腺癌,部分呈印戒细胞癌,浸透胃壁全层及浆膜外脂肪组织,神经束衣见癌浸润,送检上切缘见癌浸润,胃大弯淋巴结(3/4)见癌转移,胃小弯淋巴结未见癌浸润(0/4)。  相似文献   

8.
患者,67岁,老年女性,于2004年1月8日行右乳腺癌根治术。术后病理示右乳腺乳晕区单纯癌,中间型,组织学Ⅲ级,乳头(+),伴派杰病,皮肤(+),中上、中下、中外、中内(-),淋巴结a/20,病理学分期:T4bNlbivM0,ⅢB期。免疫组化:ER(-),PR(-),Her2(-)。术后行CMF方案辅助化疗6周期,未行内分泌治疗及放疗。患者于2008年4月发现右胸壁手术瘢痕处出现质硬结节,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63岁。因“上腹隐痛1个月”于2012—04—28在临西县人民医院行胃镜检查示,胃体溃疡;病理示,部分上皮细胞高度异型增生,个别细胞明显癌变。2012-05—02在硬膜下麻醉于该院行胃癌根治术,术后病理示,胃小弯低分化弥散性腺癌侵犯全层并侵出浆膜,肿瘤大小9cm×6.5cm,上下残端均阴性,淋巴结(0/18)。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性,54岁。因左乳腺肿块术后9个月,左腋下肿物2个月于1996年8月20日入院。病人于入院前9个月因左乳房肿块在山东医科大学附院行乳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报告:左乳腺浸润性导管瘤,腋窝淋巴结4/6转移。ER(++),PR(-)。术后用CMF方案化疗2周期。未行放疗及内分泌治疗。人院查体:左胸部呈乳癌根治术外观,左腋下触及一直径2cm的淋巴结,左腋后线第7、8肋水平分别触及直径2cm、1.2cm的淋巴结各1枚。3枚淋巴结均质硬,活动度差,触痛。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部检查未发现异常。ECT:静注一To-MDP7eq3小时后检查,第4、11胸椎…  相似文献   

11.
1病案摘要 患者男性,63岁,因“左侧胸闷,咳嗽半年,痰中带血1月”于2006年5月13日入院。胸部CT检查示:左肺上叶中央型肺癌,伴左肺上叶阻塞性炎症。行纤维支气管镜活检示:恶性肿瘤。腹部彩超及头颅CT检查均未见异常。于2006年5月16日行左肺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检查示:“左上肺”恶性肿瘤,结合免疫组化结果考虑为肉瘤样癌,支气管切缘(-),支气管旁淋巴结0/3(-)主动脉窗淋巴结0/2(-)。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D2式淋巴结清除术对胃癌患者的预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对217例胃癌手术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分成对照组(108例胃癌患者进行D0/D1式淋巴结清除术)和实验组(109例胃癌患者进行D2式淋巴结清除术),术后病理确诊分期,对比两组的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本组患者不同分期的5年生存率实验组:对照组分别为Ⅰ期90%(27/30):87.8%(29/33),P=0.878;Ⅱ期89.7%(35/39):47.2%(17/36),P=0.003;Ⅲ期52%(13/25):18.2%(4/22),P=0.008,Ⅳ期6.6%(1/15):5.8%(1/17),P=0.474。D2:DO/D1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7.5%:21.3%,P=0.302,其中D0/D1、D2的手术死亡率均为0。结论:胃癌的D2式广泛性淋巴结清除术是安全的,能够显著地改善Ⅱ~Ⅲ期胃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化疗联合中药治疗晚期肝癌达完全缓解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临床资料 患,男性,40岁,广西浦北县人,因右上腹痛2天于2003年2月27日第一次入院。入院时体检:心率96次/min,血压12/8kPa(90/60mmHg)。右上腹肌紧张,局部压痛,轻度反跳痛。右下腹穿刺抽出暗红色不凝液体。血AFP1600ug/L。肝CT:肝右叶巨块型肝癌(6.5cm×10.0cm)并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急诊行“肝右叶第6、7段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肝细胞性肝癌(中度分化型)。术后诊断:原发性肝癌并发肝破裂。患住院3周出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性,46岁。半年前因进食阻挡感及柏油样便,在山东省立医院诊为贲门癌,于1997年6月26日在全麻下行贲门癌切除,食管、胃弓下吻合术。术后病理为“贲门溃疡型低分化腺癌,侵及浆膜,小弯侧淋巴结4/5(+),胃左动脉旁淋巴结4/6(+)”。术后给予...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47岁。因反复上腹部持续隐痛8个月于1996年4月15日入院,入院前1周在本院门诊行胃镜检查示:胃癌(溃疡浸润型)其父亡于胃癌,母亡于肺癌。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右乳外下象限扪及约3×3cm肿块,质较硬,边界不清,表面不平,活动度差,无压痛,腹平坦,剑突下轻压痛,无反跳痛。初步诊断:1.胃窦癌;2.右乳肿块,性质待查。于1996年4月22日,在全麻下行胃癌根治术,右乳肿块活检术,快速冰冻切片为右乳导管癌,即行右乳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胃窦部小弯侧溃疡型低分化腺癌,部分印戒细胞癌形态,胃小弯,胃大弯淋巴结8/8,贲门旁淋巴结2/2,右乳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具备保留乳房条件的早期乳腺癌行保留乳房手术+术中放疗+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的可行性及优点。方法回顾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乳腺科2007年6月至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136例保留乳房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保留乳房手术+术中放疗62例(术中放疗组),使用9MeV电子线21Gy一次照射,其中行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41例(ALND组),行SLNB21例(SLNB组);保留乳房手术+术后全乳照射74例(术后放疗组),照射剂量为50—60Gy(5~6周,照射25~30次)。比较术中放疗组与术后放疗组手术及伤口愈合时间、放疗费用和美容效果;并记录两组放射性损伤、肿瘤复发及死亡事件;记录SLNB组与ALND组肩关节功能、患肢水肿及感觉异常、皮下积液等并发症。计量资料和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结果与术后放疗组相比,术中放疗组的手术时问和切口愈合时间延长[M(QR):120(15)min比90(15)min,P=0.00;M(QR):13(4)d比8(1)d,P=0.00],放疗费用少[M(QQ):3500(200)元比14100(1000)元,P=0.00],美容效果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2%(59/62)比86.5%(64/74),P=0.09],并且放射性损伤轻。保留乳房手术+术中放疗组有2例局部复发、2例远处转移、1例死亡;而保留乳房手术+术后放疗组有1例局部复发、3例远处转移、无死亡病例;两组皆无对侧乳腺癌发生。ALND组有3例肩关节功能障碍、7例患肢水肿、10例患肢感觉异常、5例皮下积液;而SLNB组轻度肩关节功能障碍、Ⅰ度患肢水肿、皮下积液各1例。结论保留乳房手术+术中放疗具有单次照射、部位剂量确切、费用低、美容效果佳、保护周围脏器等优点。同时,SLNB可避免肩关节功能障碍、患肢水肿及感觉异常、皮下积液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1 临床资料 例1上消化道出血 患者男,70岁,胃癌术后第一周期化疗后1个月入院,行第二周期化疗。患者于1999年11月13日以“胃体癌”在安徽省立医院行全胃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胃体浸润型细胞癌,侵及全层,胃大弯淋巴结、小弯淋巴结均未见转移癌,既往有青霉素过敏史。入院时查体:T 36.6℃,P 63……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淋巴结转移(cN+)喉癌颈清除术后颈部复发相关因素、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1992~1999年我院收治的cN+喉癌行颈清除术53例,对其颈部复发率、复发时间、淋巴结分布、局部治疗、复发影响因素及预后进行探讨。结果:cN+喉癌颈清除术后颈部复发率为24.53%(13/53);3和5年生存率为39.62%和35.52%,颈部复发组生存率与无复发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17;复发主要位于清除侧颈部(9/13),复发淋巴结位于Ⅱ、Ⅲ和Ⅳ区84.62%(11/13);颈部复发多在18个月内(12/13);颈部复发行挽救手术者治疗效果好。病理分化程度(P=0.6717)、病变部位(P=0.966)、临床分期(P=0.244)、初治颈清除术式(P=0.579)、颈清除术后颈部是否放疗(P=0.457)不影响颈部复发率,N分期(P=0.042)影响颈部复发。结论:cN+喉癌颈清除术后颈部有无复发与生存率无关;复发多位于行颈清除术侧颈部(Ⅱ、Ⅲ和Ⅳ区);N分期影响颈部复发;出现颈部复发者行挽救手术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43岁.因上腹部饱胀不适半年,2003年10月行胃镜检杳,活组织病理检查病理示:胃窦癌.于2003年10月10日行胃窦癌根治术,术中见:近胃窦部约1.5cm×1.0 cm大小的溃疡性病灶,未侵及浆膜层,胃周淋巴结无肿大,盆腔、大肠、小肠、肝脏均未见转移灶.遂行胃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浸润性溃疡型低分化腺癌伴部分印戒细胞癌,肿瘤浸润至浆膜外脂肪组织.胃大弯淋巴结0/3(+),胃小弯淋巴结1/10(+),上下切端未见癌组织残留.  相似文献   

20.
胃癌细胞功能分化表型与侵袭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建立一种胃癌细胞功能分类新方法,探讨胃癌细胞功能分化表型与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按癌细胞功能分化方向和状态,将361例胃癌分为5型。结果(1)吸收功能分化型(AFDT):82例,占22.7%,13.6%(9/66)男性伴肝脏转移。(2)黏液分泌功能分化型(MSFDT):54例,占15.0%,有98.1%(53例)病变侵透浆膜。(3)吸收-黏液产生功能双向分化型(AMPFDT):180例,占49.9%,女性占34.4%,雌激素受体表达率为71.7%,均明显高于其他型;19.4%女婿姓伴卵巢转移。(4)特殊功能分化型(SFDT):13例,占3.6%,69.2%(9/13)属弥漫性神经内分泌系统来源。(5)无功能分化型(NFDT):32例,占8.9%,59.4%(19例)伴淋巴结转移。5组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58.5%、28.6%、24.7%、60.0%和28.1%。结论 胃癌细胞功能分类方法可为判断不同类型胃癌的生物学行为及侵袭转移特点提供有益信息,癌细胞功能分化表型与其相应的基因型以及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内在联系有待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