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一种严重的手术后并发症,以往认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发生于欧美(40%~70%),国内杨刚等报告未行预防抗凝情况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病率40%。我们从1998年9月~2006年8月对22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采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来预防术后DVT,DVT发生率26.4%,有效地降低了DVT的发生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8):4250-4251
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17例全髋置换患者,将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59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58例患者为干预组,对照组采取一般常规方法:进行预防血栓的相关宣教,遵医嘱给予药物预防等。干预组在常规基础上采取进一步措施:护理部成立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护小组对相关知识进行普及教育,对全髋置换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制定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指南及健康教育执行单,同时成立血栓预防质控组,督导各项措施有效落实。观察两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肺栓塞发生率、死亡率。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肺栓塞发生率、死亡率无统计学意义。对全髋关节置换患者进行规范性预防措施并辅以管理手段,可以减少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全髋关节置换的适应证为髋关节严重疾患,最常见有股骨颈骨折、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原发性或继发性骨关节炎、创伤性骨关节炎等。全髋关节置换的目标是缓解疼痛,恢复关节活动度,改善功能,重建髋关节正  相似文献   

4.
人工髋关节置换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前国内外对于人工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与危险因素基本已达成一致意见;应用低分子肝素是目前最常用、效果最可靠的手段;对于低分子肝素的不良反应尚存在一定争论,多数研究认为,除了少量增加置换后出血以外,低分子肝素的应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5.
总结了40例髋关节置换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干预的方法.包括术前环境的舒适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术前准备和健康指导,术后康复训练、自理能力训练、患肢的观察及护理、药物预防等.认为术前、术后早期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预防及护理干预至关重要,可大大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与对策.方法 129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65例)和对照组64例.对照组给予基本预防护理,只给予一般护理措施、药物预防措施和心理支持;于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发病原因实施如下预见性术后DVT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经综合护理后继发深静脉血栓为2例明显减少,DVT发生率(3.08%)明显低于对照组(21.88%)(P<0.05).结论 对老年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施以有效的综合护理措施,可以降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徐明霞  周艳 《全科护理》2013,(28):2610-2611
[目的]总结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方法。[方法]将6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早期护理干预。治疗14d后观察两组病人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情况及病人术后关节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关节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为(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减轻病人的疼痛。  相似文献   

8.
《中国临床康复》2010,(43):8166-8166
3人工髓关节假体材料磨损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张建林(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骨一科,陕西省延安市716000) 推荐理由:文章比较不同人工髋关节材料的磨损性能,提出预防假体松动的措施。结果显示,髋关节手术的方法、假体安装的技术及关节负重引起的假体与宿主骨之间的微动等机械性因素可能是人工髋关节假体松动的启动因素,而生物学因素.磨损颗粒可能调节着人工髋关节假体松动的后期过程,  相似文献   

9.
对26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溶栓、抗凝、扩血管、解痉、抬高患肢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法,同时根据其病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16例治疗7-10 d症状消失,8例好转,2例无效。认为认真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发病原因,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治愈率。  相似文献   

10.
对26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溶栓、抗凝、扩血管、解痉、抬高患肢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法,同时根据其病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16例治疗7~10 d症状消失,8例好转,2例无效.认为认真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发病原因,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治愈率.  相似文献   

11.
背景深静脉血栓由于可继发致命性的肺栓塞和远期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已被公认为是一种严重的术后并发症.随着人工关节外科的不断发展和手术日益普及,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已倍受关注.目的观察髋臼周围动静脉的解剖位置及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中损伤情况,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设计单一样本观察,自身前后对照.单位大体解剖在湖州师范学院医学院解剖实验室完成,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浙江中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骨科完成.对象正常成年人体骨盆标本60具(男30具,女30具),选择浙江中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骨科2002-03/2003-08收治的全髋关节置换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方法大体实验于2003-03/05在湖州师范学院医学院人体解剖实验室进行.观察60具骨盆标本双侧髂外动静脉的解剖位置及股动静脉分支与髋臼的关系.为了观察方便,制作髋臼的12点划分模式图,从髂前上棘到髂前下棘作一条连线,该线的延长线与髋臼缘相交处即确定为12点,其他点按顺时针排列.对30例患者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周行双侧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髂外动、静脉及股动、静脉分支与髋臼的解剖关系.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③不良事件及副反应.结果正常成年骨盆标本60具,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3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髂外动静脉及股动静脉的解剖观察结果发现股动静脉分支旋股内外动静脉绕髋臼走行,且进入髋臼内;拉钩的安全位置在点12~3和5~9点为安全区,反之9~12点及3~5点为易损伤区.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术后进行双侧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发现有11例并发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7%.③不良事件及副反应3例出血达1 000 mL.为充分暴露手术视野,用拉钩阻挡肌肉等组织,即造成血管的长期积压,血流迟缓.结论人工全髋置换术易损伤髋臼血管内壁,从而导致血流减慢和血小板聚集,最终促使血栓形成.同时术中失血多,使血液黏稠导致血栓形成.根据易损伤区及安全区模式图可知,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可以减少的.  相似文献   

12.
背景:深静脉血栓由于可继发致命性的肺栓塞和远期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已被公认为是一种严重的术后并发症.随着人工关节外科的不断发展和手术日益普及,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已倍受关注.目的:观察髋臼周围动静脉的解剖位置及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中损伤情况,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设计:单一样本观察,自身前后对照.单位:大体解剖在湖州师范学院医学院解剖实验室完成,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浙江中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骨科完成.对象:正常成年人体骨盆标本60具(男30具,女30具),选择浙江中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骨科2002-03/2003-08收治的全髋关节置换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方法:大体实验于2003-03/05在湖州师范学院医学院人体解剖实验室进行.观察60具骨盆标本双侧髂外动静脉的解剖位置及股动静脉分支与髋臼的关系.为了观察方便,制作髋臼的12点划分模式图,从髂前上棘到髂前下棘作一条连线,该线的延长线与髋臼缘相交处即确定为12点,其他点按顺时针排列.对30例患者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周行双侧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髂外动、静脉及股动、静脉分支与髋臼的解剖关系.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③不良事件及副反应.结果:正常成年骨盆标本60具,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3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髂外动静脉及股动静脉的解剖观察结果:发现股动静脉分支旋股内外动静脉绕髋臼走行,且进入髋臼内;拉钩的安全位置在点12~3和5~9点为安全区,反之9~12点及3~5点为易损伤区.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术后进行双侧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发现有11例并发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7%.③不良事件及副反应:3例出血达1 000 mL.为充分暴露手术视野,用拉钩阻挡肌肉等组织,即造成血管的长期积压,血流迟缓.结论:人工全髋置换术易损伤髋臼血管内壁,从而导致血流减慢和血小板聚集,最终促使血栓形成.同时术中失血多,使血液黏稠导致血栓形成.根据易损伤区及安全区模式图可知,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可以减少的.  相似文献   

13.
杨金娣 《天津护理》2013,(6):485-486
目的:分析采用分级护理的方法对预防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178例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8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骨科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通过Autar评分后根据分级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Autar评分表对患者的评估结果采取分级护理后有利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THR)恢复期患者平地步行中下肢关节的三维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指导后续和早期康复.方法:采用运动重建实验室检测病例数据库资料分析的方法,选择在本院关节外科行THR后5-10年的患者14例为实验组,14例相匹配的健康人为对照组.采用Vicon Nexus、AMTI检测下肢三维运动学和动力学,应用Polygon分析步态周期中髋、膝、踝关节三维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结果:和对照组右侧下肢比较,术侧髋关节屈曲峰值力矩减小(P<0.05),膝、踝关节屈曲峰值力矩增大(P<0.05);峰值角度方面,术侧髋关节内收、内旋、外旋、后伸和膝关节内收以及踝关节内收、外展、内旋、外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侧和健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恢复期患者,通过同侧膝关节和踝关节屈曲力矩增加代偿患髋屈曲力矩的降低;同时为防止植入物松动和向外脱位,步行中患髋过度外旋并发踝关节过度内旋.另外,健侧下肢产生了与患侧下肢相似的运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在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R)前以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为依据确定的手术侧和非手术侧在步态上的差异性。方法:筛选16例即将做单侧TKR手术的患者,使用KSS评分、WOMAC、SF-36评判患者健康状况,并将KSS得分较低的一侧确定为手术侧。使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采集患者以自选步速赤脚穿袜行走时的步态数据,比较患者手术侧和非手术侧在时空、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上的差异。结果:KSS评分手术侧和非手术侧存在显著差异(P0.001),支撑期非手术侧显著长于手术侧(P=0.002),患者手术侧和非手术侧在矢状面及冠状面上膝、踝、髋关节转角曲线及关节力矩曲线总体相似,关节转角幅值和关节力矩峰值均为未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结论:单侧TKR术前患者行走时偏向于使用非手术侧,手术侧和非手术侧在关节活动能力和关节受载方面并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间歇性充气加压治疗的应用特点及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和治疗.方法;应用万方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以"髋关节置换,下肢深静脉血栓,间歇性充气加压,预防,治疗"为关键词,检索1980/2010时限内与间歇性充气加压治疗与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预防和治疗有关的文献.纳入与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素及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相关的文献,排除重复研究或较陈旧文章.结果: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共保留相关文献23篇.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主要与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流缓慢、血管内皮损伤以及止痛泵的应用和心理因素等相关.深静脉血栓的好发部位集中在股静脉、腓肠静脉和小腿肌间静脉丛;好发时间则集中在髋关节置换后1-7 d.间歇性充气加压治疗主要通过其机械效应及生物化学效应预防血栓形成.结论:间歇性充气加压对髋关节置换后的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形成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是一种安全、简便的物理疗法,但对高风险患者的治疗效果尚不能肯定,需结合药物行预防治疗,以获得较确切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28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0例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268例无下肢深静脉血栓。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大、吸烟时间长、术前下肢静脉有病变者、有糖尿病病史、有高血压病史、术前体质量指数>27 kg/m2、术中失血量>500 m L、术后未进行下肢辅助锻炼、术后卧床时间>4 d、血液高凝、有心房颤动史、合并肺部感染是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单因素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术前下肢病变、术中失血量>500 m L、血液高凝、高血压病史、心房颤动病史、肺部感染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较多,因此应重视这些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8.
背景:深静脉血栓是髋关节置换后常见的并发症,随着髋关节置换的广泛应用,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在逐渐升高。目的:研究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和发生机制以及药物治疗效果,为临床患者提供更好的防治选择。方法:对髋关节置换后的患者进行随访,统计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以及相关危险因素,用免疫生化检测的方法检测髋关节治疗前后炎性细胞因子和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水平,明确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机制,并给予低分子肝素进行预防治疗,明确防治应用效果。结果与结论:高龄、女性、肥胖、双侧髋关节同时置换、治疗时采用全身麻醉、应用骨水泥型假体、长期卧床、合并各种代谢性疾病均是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大多数文献研究显示O型血型属于保护因素。在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过程中炎性细胞因子和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水平提示血栓发生的风险。应用低分子肝素可以降低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人工关节置换后的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预防诊疗情况.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与人工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及预防有关的文献.检索时限为1998-01,2009-10.检索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因;诊断;预防.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共入选相关文献26篇.结果: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与年龄、性别、癌症病史、既往深静脉血栓病史、肥胖指数、麻醉术式、骨水泥因素、手术及创伤等多种因素有关,预防血栓除卧床休息,抬高患肢等一般治疗外,还需采用抗凝、溶栓和手术取栓等多种方法治疗.现多提倡联合应用2种或3种方法来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结论:早期深静脉血栓监测以及系统性抗凝预防深静脉血栓非常重要.目前仍然没有一种药物(或联合应用)能够完美解决人工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的问题,最佳药品及用药方式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