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4月~2015年5月在本科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患者405例,其中男性202例,女性203例,左侧224例,右侧181例,年龄28岁~93岁,平均(61.43±27.82)岁,总结翻修原因以及手术处理方法等。[结果]假体松动280例,其中柄松动87例,臼松动39例,柄和臼假体均松动154例;翻修前假体平均使用时间6个月~24年,平均(6.68±4.82)年。感染66例,其中16例一期旷置,待感染控制后二期再行假体置入;其余50例均行一期翻修假体置入。关节不稳所致脱位15例,均为闭合复位失败或保守治疗失败, 3例行单纯切开复位, 3例更换内衬和股骨头,1例更换股骨侧假体,3例更换髋臼侧假体,3例行全髋翻修。聚乙烯衬垫磨损但假体无松动14例,8例予以更换内衬和股骨头,4例更换髋臼侧假体和股骨头,2例行全髋翻修。股骨头置换术后髋臼磨损11例,5例仅置换髋臼侧,更换股骨头假体,6例行全髋翻修。股骨柄假体周围骨折11例,以捆绑带固定或钢板螺钉固定或更换加长柄假体结合内固定等治疗。假体机械断裂6例,予以更换假体。股骨柄假体偏心距过大导致疼痛1例,予以更换股骨柄假体。髋臼螺钉位置不当导致坐骨神经症状1例,予以调整髋臼假体和螺钉位置。[结论]假体松动是人工髋关节翻修最常见原因,其次为感染、脱位、聚乙烯磨损、股骨头置换术后髋臼磨损、假体周围骨折等;人工髋关节翻修的方案需根据假体失败的原因、患者具体情况以及医生的经验等因素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2.
髋关节发育不良的髋臼重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Shen B  Pei FX  Yang J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6):1001-1005
目的 总结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和功能障碍的经验。方法  1998年 4月至 2 0 0 2年 4月 ,对 96例 112髋 (双侧 16例 )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患者进行了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 ,半脱位 73髋 ,低位脱位 18髋 ,高位脱位 2 1髋。髋臼侧均采用真臼位置重建 ,其中骨水泥固定 16髋 ,非骨水泥固定 96髋 ,植骨 11髋 ;采用常规置换 83髋 ;磨削加深髋臼后 ,安置小号髋臼假体 2 7髋 ;髋臼外上缘自体股骨头植骨加深髋臼后 ,安置小号髋臼假体 2髋。结果 患者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 ,未发生感染或血管神经损伤 ,患肢长度平均延长 1 7cm。随访 85例 98髋 ,平均随访 3 5年 ,关节疼痛缓解 ,活动功能满意 ,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 33 9分恢复到平均 89 3分 ,无假体松动和翻修病例。X线片显示 ,关节假体位置正常 ,人工髋臼的平均外展角4 4° ,宿主骨对臼杯的平均覆盖率为 96 6 % ,金属臼杯与宿主髋臼之间未见透光线 ;11髋髋臼侧植骨病例中 ,植骨块与宿主骨愈合良好 ,未见骨吸收现象。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患者的有效方法 ;术前应充分考虑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原发及继发性病理改变 ,尽可能在真臼位置重建髋臼  相似文献   

3.
Wu LD  Xiong Y  Yan SG  Yang QS  He RX  Wang QH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6):1006-1009
目的:评价非骨水泥臼杯加自体股骨头植骨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的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21髋)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女性18例,男性2例,平均年龄50岁,采用非骨水泥臼杯加自体股骨头植骨螺钉固定重建髋臼侧。臼杯置于真性髋臼水平,所有病例由于髋臼缺损而需要行自体股骨头植骨。平均植骨块覆盖的臼杯比例为31%(10%~45%)。8髋植骨块覆盖小于25%,13髋位于25%-50%之间。平均随访时间4.7年(1.5—8年)。采用改良Harris评分对结果进行评估。术前及随访时进行摄片观察。结果所有植骨块均获得愈合。无植骨块塌陷和髋假体松动。改良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6分增加到89分。术前除1例双髋发育不良外,下肢不等长均超过2cm,术后只有2例仍有双下肢不等长超过1cm。3髋的植骨块外侧非支撑臼杯部分出现轻微的骨吸收。3髋发现有BrookerⅠ度异位骨化,1髋Ⅱ度异位骨化。结论:使用非骨水泥臼杯加自体股骨头植骨重建髋臼侧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可获得良好结果。该方法在植骨块支撑臼杯不超过50%的情况下,髋臼固定可靠,可保留髋臼的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评估髋臼翻修过程中假体同定螺钉的安全区域,测试四象限系统的有效性.方法 2006年12月至2008年1月,制备11例(22髋)正常国人冷冻骨盆髋标本,剔除肌肉组织后每例标本固定在仰卧位置,安装假体前后拍摄X线片,测量髋臼旋转中心的位置变化.右侧半髋用于评估超大(Jumbo)髋臼假体和高中心髋臼假体同定螺钉的安全区.左侧半髋用于评估3种重建加强环固定螺钉的安全区(臼内区和臼外区).结果 超大髋臼假体前上象限和前下象限发生了神经或血管损伤.高中心髋臼时除了后上象限后半部和后下象限以外其余象限均发生了神经或血管损伤.Müller重建环在前上象限(臼内12(和臼外区)发生了神经或血管损伤.Ganz重建环在前上象限(臼内区和臼外区)和臼顶区发生了神经或血管损伤,Butch-Schneider重建网笼在前上象限(臼内区和臼外区)和坐骨同定钉(当出骨长度大于15 mm时)发生了神经或血管损伤.结论 应用Jumbo非骨水泥假体和重建环时可以参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时叙述的安全区.高中心髋臼手术时,我们常用的阴象限方法需要改进,前上象限及后上象限前部和臼顶区为不安全区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使用非水泥髋臼假体处理髋臼内陷的适应证、手术技术以及术后疗效.[方法]从1998~2009年,共38人(46髋)伴有髋臼内陷的患者接受非骨水泥臼杯的全髋关节置换术,男34髋,女12髋,平均年龄45岁.其中14髋术中行自体骨移植,术后随访1~8年(平均3年).回顾分析手术技术,使用Harris、Charnley评分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用髋关节止侧位X线片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平均Harris评分由术前的48.5分提高到末次随访的85.1分,平均Charley评分由9.1分提高到15.7分.术后股骨头中心位置较术前外移、下移.所有患者髋臼组件稳定,没有出现明确的假体松动、断裂、移位、脱位或移植骨的重吸收.[结论]使用非水泥臼杯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根据骨缺损情况结合自体骨移植,能有效治疗各种程度的髋臼内陷,恢复髋臼旋转中心的解剖位置,短中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双锥面螺旋臼及加长矩型柄在髋关节翻修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评价Zweymiiller双锥面螺旋臼及加长矩形柄在人工全髋关节翻修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自1996年11月~2001年1月,对55例56髋行髋关节翻修手术,男26例.女29例;年龄30~80岁,平均59岁。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前诊断为股骨颈骨折27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强直性脊柱炎3例,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1例。初次行股骨头置换18例19髋,其中骨水泥固定3例3髋,非骨水泥固定15例16髋;全髋关节置换37例37髋,其中骨水泥固定25髋,非骨水泥固定12髋。术后20髋因髋关节严重疼痛、36髓因无菌性假体松动行关节翻修术。翻修手术中.16髋行髋臼植骨术,其中自体碎屑植骨15髋.异体大块植骨1髋。所有病例均使用双锥面螺旋臼及加长矩形柄系统固定。术后随访时间为5~63个月,平均31个月。结果:术后随访32例33髓.所有患者髓关节基本无疼痛,X线片示髋臼和股骨柄假体位置满意,无松动和感染征象,髋臼植骨处愈合良好。3例股骨柄假体正位X线片仅Ⅰ出现约1mm宽的透亮带,临床检查无松动迹象。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0.6分(10~71分)提高到术后的平均80.4分(55~97分)。结论:对于髋臼环完整需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病例,使用Zweymiiller双锥面螺旋臼及加长矩形柄系统固定牢固,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成人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hip,DDH)髋臼假体的选择和手术方法。方法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24例26个髋;年龄41~68岁,平均52岁。按照Perner分型,其中Ⅰ度10髋应用普通髋臼假体置换,Ⅱ度9髋选用螺旋臼假体,Ⅲ度5髋及度Ⅳ2髋选用小号髋臼假体,真臼部位安置髋臼假体,均为生物型固定,无结构性植骨。结果随访0.5~3.5年,假体与骨床结合牢固,患髋关节疼痛消失,关节功能基本正常,Harris评分平均86分。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成人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有效方法,针对髋臼病变程度的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类型髋臼假体置换,配合术中的正确操作能简化手术,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采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对接受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Crowe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进行术前评估,确定髋臼大小、骨缺损程度,并在此基础上辅助手术设计、假体选择及骨缺损修复.方法 2011年3月至10月,共10例(13髋)CroweⅣ型高位脱位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接受THA治疗.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2~74岁,平均42岁.所有患者术前行髋关节三维CT扫描,然后将扫描数据输入Superlmage软件重建骨盆及髋臼.重建后在不同角度精确评估真臼位置,测量真臼大小及前后柱厚度,评估骨缺损程度;将髋臼试模、骨缺损修复材料(钽金属垫块)按1:1大小扫描输入计算机系统,进行术前模拟安放,确定髋臼假体大小、安放位置;髋臼假体安放后评估遗留的骨缺损,确定骨缺损修复材料,进行骨缺损修复模拟测试.结果 9例(12髋)术中实际安放髋臼假体型号与术前计算机辅助设计一致,1例(1髋)假体型号较术前设计大一号.所有患者髋臼安放位置与术前计划一致,均安放于真臼.髋臼骨缺损修复按术前设计:4髋因髋臼顶部骨缺损明显(臼顶部骨性覆盖<70%),采用钽金属垫块修复骨缺损,以增强髋臼的稳定性;7髋采用Harris法自体股骨头植骨修复骨缺损;2髋髋臼杯植入后臼顶覆盖可,术中未植骨.结论 对Crowe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者行计算机辅助下THA术前设计,有助于术前精确评估真臼发育情况、大小及髋臼骨缺损,提高手术治疗精确性.  相似文献   

9.
成人髋臼发育不良全髋置换的髋臼重建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时臼杯假体安放的方法及其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对48例(56髋)髋臼发育不良行全髋置换时,部分应用髋臼内陷成形术向内或内下方加深髋臼并选择小型臼杯假体。通过Ranawat三角测量术前及术后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的水平和垂直距离,应用Mark髋臼四分法判断臼杯假体的实际位置。行Harris临床评分及X线检查做为疗效判定标准。结果Ranawat三角测量,术前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的水平距离平均为18.2 mm,术后为1.52 mm;术前垂直距离平均为10.26 mm,术后为5.68 m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ark髋臼四分区中,臼杯假体位于内侧区者为46髋,其中内下区34髋。术前Harris评分为32.5~60.3分,术后为76.6~96.5分。无假体松动和移位,无翻修病例。结论在髋臼发育不良行全髋置换的髋臼重建中,应强调向内方或内下方加深髋臼,接近于真臼安放臼杯假体,以尽量恢复髋关节理想旋转中心;选择小型臼杯假体以获得髋臼宿主骨的良好覆盖,减少髋臼植骨的机会。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骨水泥固定的Charnley型人工全髋置换术患者10年以上X线随访,探讨骨水泥型人工全髋的固定效果、松动及影响寿命的因素等。方法:获得10年以上随访的38例45髋作为研究对象,平均随访14.6年。X线包括术后及最后随访时髋关节正侧位片。结果:髋臼假体松动有24髋(53%),其中明显松动(definite loosening)14髋(13%),可能松动(possible loosening)10髋(22%)。臼杯磨损共35髋(78%),平均磨损率为0.123mm/年;股骨假体柄松动有12髋(27%),其中明显松动8髋(18%),可能松动4髋(9%)。假体柄周围骨溶解18髋(40%)。本组45髋中8髋(18%)行翻修术,其中4髋因髋臼假体松动单纯髋臼假体翻修,其余4例行髋臼和股骨假体全部翻修。结论:骨水泥固定的Charnley型人工全髋置换术后10年以上长期随访结果,股骨假体的固定效果较好,但髋臼假体的固定效果并不满意。聚乙烯臼杯磨损不可避免,作为人工关节材料,聚乙烯对金属的关节组合应重新考虑。采用改良的骨水泥固定方法对人工全髋假体的早期稳定性和长期寿命非常重要。从髋臼假体的固定效果来看,金属臼(metal shell)假体的非骨水泥固定效果优于聚乙烯臼的骨水泥固定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total hip resurfacing arthroplasty,THRA)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继发骨关节炎的中期疗效。方法2005年3月至2006年6月,采用THRA治疗DDH患者25例,女18例,男7例;30~59岁,平均48岁;双髋1例,共26髋。根据Hartofilakidis分型,半脱位22髋,低位脱位4髋。采用Conserve-plus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表面置换假体,髋臼假体为非骨水泥固定,股骨头假体采用低黏骨水泥固定。临床随访采用Harris评分,测量髋臼外展角、垂直距离、水平距离、股骨柄干角、髋臼假体覆盖率;记录髋臼和股骨假体周围透亮线及骨溶解;以各种原因所致翻修或影像学松动为随访终点。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3年以上,平均随访3.5年。截至随访终点无翻修或影像学松动。患者的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6分提高至术后平均92.1分,26髋均为优。术后轻度跛行2例,所有患者均无迟发感染、术后股骨颈骨折、术后残余股骨头坏死、术后假体松动、脱位、术后异位骨化。髋关节活动度:屈曲由97.5°增加至127.5°,外展由19.3°增加至40°,外旋由23.2°增加至42.5°,内旋由4.2°增加至28.5°。X线片显示:关节假体位置正常,髋臼假体平均外展角为41.6°,髋关节旋转中心位置平均下移6.2 mm、内移15 mm,股骨柄干角平均146.4°。宿主骨对臼杯的平均覆盖率为94.4%,1例宿主骨与臼杯界面在2区出现透亮线,宿主骨与股骨假体柄界面无一例出现透亮线。结论THRA治疗成人半脱位型及低位脱位型DDH继发骨关节炎具有良好的中期疗效,熟练的手术技术和正确的适应证选择是降低中远期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骨水泥固定的Charnley型人工全髋置换术患者10年以上X线随访,探讨骨水泥型人工全髋的固定效果、松动及影响寿命的因素等.方法:获得10年以上随访的38例45髋作为研究对象,平均随访14.6年.X线包括术后及最后随访时髋关节正侧位片.结果:髋臼假体松动有24髋(53%),其中明显松动(definite loosening)14髋(13%),可能松动(possible loosening)10髋(22%).臼杯磨损共35髋(78%),平均磨损率为0.123mm/年;股骨假体柄松动有12髋(27%),其中明显松动8髋(18%),可能松动4髋(9%).假体柄周围骨溶解18髋(40%).本组45髋中8髋(18%)行翻修术,其中4髋因髋臼假体松动单纯髋臼假体翻修,其余4例行髋臼和股骨假体全部翻修.结论:骨水泥固定的Charnley型人工全髋置换术后10年以上长期随访结果,股骨假体的固定效果较好,但髋臼假体的固定效果并不满意.聚乙烯臼杯磨损不可避免,作为人工关节材料,聚乙烯对金属的关节组合应重新考虑.采用改良的骨水泥固定方法对人工全髋假体的早期稳定性和长期寿命非常重要.从髋臼假体的固定效果来看,金属臼(metal shell)假体的非骨水泥固定效果优于聚乙烯臼的骨水泥固定效果.  相似文献   

13.
背景:Zweymüller钛制双锥面螺旋臼以其良好的初始稳定性在人工髋关节松动翻修病例中取得良好效果,但其用于股骨头置换术后髋臼底磨损翻修病例的报告鲜见。目的:探讨Zweymüller钛制双椎面螺旋臼用于股骨头置换术后髋臼底磨损翻修术中的应用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9年12月采用Zweymüller钛制双椎面螺旋臼翻修术治疗14例股骨头置换术后髋臼底磨损病例,男8例,女6例;年龄59~78岁,平均71.2岁;均为单髋;术前Harris评分18~64分,平均42.5分。术后根据髋臼假体安装的牢固程度决定下床时间。术后评估:①评估手术满意度;②X线片观察假体位置、与周围骨质匹配情况以及假体骨界面愈合情况;③并发症及副作用;④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6年,平均48个月。无一例出现感染、脱位等并发症。①随访时均无关节疼痛,患者自我满意度评价非常满意9髋,满意4髋、基本满意1例;②X线片示髋臼假体位置良好,假体与周围骨质匹配良好,无松动和感染征象;③无一例出现伤口感染、脱位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④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提高至78~95分,平均84.5分。结论:双椎面螺旋臼适用于股骨头置换术后髋臼底磨损病例的翻修术,方法简单,成功率高,早期稳定性良好,中期随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Charnley型人工全髋置换术后10年以上随访的X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骨水泥固定的Charnley型人工全髋置换术患者10年以X线随访,探讨骨水泥型人工全髋的固定效果、松动及影响寿命的因素等。方法:获得10年上随访的38例45髋作研究对象,平均随访14.6年。X线包括术后及最后随访时髋关节正侧位片。结果:髋臼假体松动有24髋(53%),其中明显松动(definite loosening)14髋(13%),可能松动(possible loosening)10髋(22%)。臼杯磨损共35髋(78%),平均磨损率为0.133mm/年;股骨假体柄松动有12髋(27%),其中明显松动8髋(18%),可能松动4髋(9%)。假体柄周围骨溶解18髋(40%)。本组45髋中8髋(18%)行翻修术,其中4髋因髋臼假体松动单纯髋臼假体翻修,其余4例行髋臼和股骨假体全部翻修。结论:骨水泥固定的Charnley型人工全髋置换术后10年以上长期随访结果,股骨假体的固定效果较好,但髋臼假体的固定效果并不满意。聚乙烯臼杯磨损不可避免,作为人工关节材料,聚乙烯对金属的关节组合应重新考虑。采用改良的骨水泥固定方法对人工全髋假体的早期稳定性和长期寿命非常重要。从髋臼假体的固定效果来看,金属臼(metal shell)假体的非骨水泥固定效果优于聚乙烯臼的骨水泥固定效果。  相似文献   

15.
全髋关节置换结构性植骨治疗髋臼发良不良伴股骨头坏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全髋关节置换、结构性植骨治疗髋臼发育不良伴股骨头坏死的近期手术效果。方法:对9例髋臼发育不良伴股骨头坏死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结构性植骨术的治疗,髋臼杯置于真臼,之后行髋臼结构性植骨。结果:平均随访3.5年,除1例患者夜间睡眠时发生髋关节后脱位,其余病例均未出现脱位。术后3个月X线片提示结构性植骨块愈合良好,假体无移位,患髋活动灵活。结论:全髋关节置换、结构性植骨治疗髋臼发育不良伴股骨头坏死近期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分析H/GI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假体中、远期疗效。[方法]对1992~2000年采用H/GI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假体置换21例(21髋)患者的临床病历和X线片进行回顾性研究。临床随访根据Harris进行评分,X线随访根据DeLee等髋臼分区进行观察。[结果]截止2010年5月10日,随访到19例(19髋),平均随访时间15年(10~18年)。19例中3髋臼杯进行了翻修,集中在术后9~12年。X线片示髋臼假体明确松动3髋、可能松动5髋,内衬磨损率为每年(0.27±0.10)mm。翻修手术中取出的假体表面的骨生长不满意。[结论]H/GI髋臼假体的中、远期疗效不满意。导致较高假体失效率原因包括内衬与金属臼杯设计不合理和过多的螺钉、螺钉孔有关的骨溶解与假体松动。  相似文献   

17.
可吸收螺钉治疗股骨头骨折伴髋关节后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可吸收螺钉治疗股骨头骨折伴髋关节后脱位的效果。方法髋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26例股骨头骨折伴髋关节后脱位患者,股骨头骨折均采用可吸收螺钉固定;Ⅲ型合并股骨颈骨折者采用钛质空心螺钉固定,Ⅳ型合并髋臼骨折者采用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固定髋臼骨折。结果26例均获随访,时间15~48个月。按D′Aubigue-Postel评分法:优10例,良13例,中1例,差2例(1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合并髋周异位骨化)。未出现可吸收螺钉断裂及异物反应现象,无深部感染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股骨头骨折伴髋关节后脱位采用髋后外侧入路、可吸收螺钉及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可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中,单纯骨性关节炎及髋关节发育不良对髋臼安装角度的影响及两组病例疗效比较。[方法]自2006~2009年,本科共实施全髋表面关节置换术20例23髋,病因包括单纯骨性关节炎10髋及髋关节发育不良13髋。手术假体均采用金属对金属大直径表面置换假体,股骨侧骨水泥固定,髋臼侧生物型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近期随访(6个月~3年),随访包括临床评估和放射学评估。两组患者术前术后Harris评分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无一发生术后脱位、股骨颈骨折等并发症。其中单纯骨性关节炎患者术后臼杯外展角25.6°~56.0°(平均43.9°±9.9°),平均髋臼覆盖率达95.8%。髋臼发育不良患者术后臼杯外展角22.4°~69.3°(平均46.8°±12.9°),髋臼覆盖率达84.3%。[结论]金属对金属大直径表面置换假体在治疗单纯骨性关节炎及髋关节发育不良早期临床疗效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是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行髋关节表面置换术中,髋臼假体外展角离散度要明显高于单纯骨性关节炎组,其髋臼杯假体外展角度控制要难于单纯骨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内陷的处理方法及早期疗效。方法 2006年7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继发性髋臼内陷症21例28髋,男12例17髋,女9例11髋;年龄26~68岁,平均56.3岁;原发疾病:类风湿关节炎9例14髋,强直性脊柱炎6例8髋,感染4例4髋(结核和化脓性关节炎各2例2髋),髋臼骨折畸形愈合2例2髋;轻度髋臼内陷6髋、中度髋臼内陷12髋、重度髋臼内陷10髋。患者均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单纯植入生物型臼杯6髋,打压植骨后直接植入生物型臼杯18髋,直接植入骨水泥杯2髋,打压植骨后骨水泥杯固定2髋。结果术后21例28髋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78个月,平均42个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7±4.1)分,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平均(45±3.3)分,较术前有显著差异,优22髋,良6髋,优良率100%。臼杯平均外翻角(42±3.5)°。植骨均骨性融合,无臼杯再次内陷及松动。髋关节活动度增加:屈曲增加(64.3±4.5)°,外展增加(20.5±3.5)°,内旋增加(16.5±2.5)°,外旋增加(19±2.5)°。末次随访时X线片显示所有假体均获得骨性稳定。术前股骨头内陷3~30 mm,平均13 mm;术后股骨头内陷0~5 mm,平均2 mm。人工股骨头旋转中心外移3~28 mm,平均10.5 mm。假体位置良好,无松动、下沉,植骨与髋臼融合,无髋臼再次内陷。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臼内陷时,恢复患髋股骨偏心距及髋臼旋转中心,可获满意早期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髋臼螺钉在非骨水泥全髋置换术中对髋臼假体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5年8月在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骨科行非骨水泥全髋置换术114例(117髋)病例资料,患者根据术中是否植入髋臼螺钉分成两组,其中A组无螺钉组59髋,B组螺钉固定组58髋。分别在术后3个月、12个月、24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对病人进行随访,评估并比较影像学的改变及Harris评分。A组57髋B组56髋获得完整随访资料,平均随访(5.7±1.6)年。以Kaplan-Meier法分析两组假体生存率。 结果A组平均手术时间(t=2.213, P<0.05)、术中出血量均小于B组(t=2.342, P<0.05);随访末期,A、B组术后平均Harris评分为(95.0±2.1)分及(93.0±5.5)分(P>0.05);A、B组术后3个月、12个月、24个月分别有4髋(7.0%)、3髋(5.3%)、1髋(1.8%)和1髋(1.8%)、2髋(3.6%)及2髋(3.6%)出现髋臼周围透亮线;A组1髋术后4年出现骨溶解,B组2髋出现骨溶解。以影像学证明假体松动作为失败标准,计算两组假体平均随访(5.7±1.6)年生存率分别为97%和9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髋臼骨质条件良好时是否使用髋臼螺钉固定对臼杯的稳定性无明显影响,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植入髋臼螺钉不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