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对血栓与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当血小板计数<20×109/L时,需输血小板以避免出血[1].现今自动化的血液分析仪一般采用电阻抗法计数血小板,其对血小板数及形态正常的标本结果比较可靠,但对于血小板数及形态异常和/或存在红细胞形态异常者,所得结果误差较大.  相似文献   

2.
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对血栓与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当血小板计数<20×109/L时,需输血小板以避免出血[1].现今自动化的血液分析仪一般采用电阻抗法计数血小板,其对血小板数及形态正常的标本结果比较可靠,但对于血小板数及形态异常和/或存在红细胞形态异常者,所得结果误差较大.  相似文献   

3.
张红素  冯梅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17):2558-2560
目的观察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对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出血事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6月在该院接受常规抗血小板治疗的124例冠心病患者病历资料。依据患者住院治疗期间泌尿系统、消化道出血情况,将患者分为出血组(15例)和未出血组(109例)。研究各组治疗前血小板计数、INR、FIB、TT及白细胞计数之间的差异。结果出血组血小板计数和FIB水平低于未出血组,INR和白细胞计数高于未出血组,TT短于未出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计数、INR、FIB、TT、白细胞计数水平与出血存在密切联系(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血小板计数低、INR高、FIB水平低、TT短、白细胞计数高是影响出血的重要因素。结论血小板计数和FIB水平低、INR和白细胞计数高、TT短的冠心病患者,在进行抗血小板治疗时易发生出血事件,以上因素是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出血事件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中国临床医生》2001,29(3):29-30
1 红细胞用于红细胞破坏过多、丢失或生成障碍引起的慢性贫血并伴缺氧症状。血红蛋白 <60 g/L或红细胞比容 <0 2时可考虑输注。2 血小板血小板计数和临床出血症状结合决定是否输注血小板 ,血小板输注指征 :①血小板计数 >50× 1 0 9/L ,一般不需输注 ;②血小板计数 ( 1 0~ 50 )× 1 0 9/L ,根据临床出血情况决定 ,可考虑输注 ;③血小板计数 <5×1 0 9/L ,应立即输血小板防止出血。预防性输注不可滥用 ,防止产生同种免疫导致输注无效。有出血表现时应一次足量输注并测CCI值。CCI=(输注后血小板计数 输注前血小板计数 )×( 1 …  相似文献   

5.
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预防和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aydos等初步证明了血小板计数与出血间的关系,即严重的出血血小板计数很少在20×10~9/L以上。Gmur等认为预防性的输注血小板,血小板计数阈掌握在稳定的病人为5×10~9/L,出血不严重或发热的为10×10~9/L,凝血障碍或需要手术的为20×10~9/L,一般应低于20×10~9/L。Heckman等在治疗78例急性白血病的病人中证实了上述结论,并发现在10×10~9/L或20×10~9/L输注差异无显著性。而本文作者建议把血小板计数10×10~9/L作为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参考值。为防止出血,血小板治疗的主要目的就是输血小板的数量必须使病人的血小板计数保持在预计水平之上。监控血小板输注结果常用的公式有纠正的计数增加率(CCI)、血小板回收率。内容包括输注血小板的剂量和病人的体表面积(BSA)或血容量,计算公式如下:  相似文献   

6.
低温保存血小板在外科手术的应用   总被引:50,自引:8,他引:50  
目的 研究低温保存血小板在外科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输注对象为外科患者术中、术后出血或血小板减少引起出血以及有严重出血倾向患者。观察指标①输注前、后 2h出血时间 ;②输后伤口停止出血时间 ;③输注前、后 1h患者血小板计数 ;④根据①、②和③的结果判断输注低温血小板是否有效 ;⑤术前、术后血小板计数 ;⑥不良反应。结果 出血时间 :输前 (9± 3)min ,输后 (4± 2 )min(P <0 .0 1) ;输后 1h比输前血小板升高 (5~42 )× 10 9/L ;止血有效率为 95 % (2 2 6 / 2 38)。血小板计数 ,术后比术前下降 (130± 6 9)× 10 9/L。过敏反应 4例 ,发热反应 5例。结论 输注低温保存血小板具有明显止血和提高外周血血小板计数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程彦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17):1360-1361,1363
目的探讨中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消化道出血与外周血血小板计数的相关性和影响因素,以及潜血试验消化道出血的筛检作用。方法对126例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9/L患者进行邻甲苯胺法、单克隆抗体Hb检测和人b联合转铁蛋白检测法潜血试验以及临床资料分析。结果邻甲苯胺法阳性率为25.4%,显著高于单克隆抗体Hb测和人Hb联合转铁蛋白检测(18.3%和19.0%,P<0.05)。24例人Hb联合转铁蛋白检测阳性患者血小板计数均为18.5±9.3×109/L,显著低于便潜血阴性组的35.6±19.4×109/L,P<0.01;血小板计数<20×109/L组人Hb联转铁蛋白检测阳性率为31.9%,显著高于小板计数(20~50)×109/L组(11.4%,P<0.01);9例血小板计数范围为20~50)×109/L的人Hb联合转铁蛋白检测阳性患者包括DIC 4例、肝硬化2例、使用抗血小板药物1例;15例血小板数<20×109/L人Hb联合转铁蛋白检测阳性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升至50×109/L以上后12例转为阴性。结论周血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9/L时患者消化道出血风险明显升高,凝血因子降低和抗血小板药物可加重风险;免疫胶金法便潜血试验敏感度、特异度好,适用于血小板减少患者消化道出血筛查和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出血的与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的关系。方法观察96例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的临床出血情况,监测出血时血小板计数、化疗前白细胞计数。比较不同年龄组、性别、疾病缓解状态的出血发生率;分析出血程度与血小板减少程度、白细胞计数的关系。结果 9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出血28例(ALL4例,AML(非M3型)16例,NHL1例,MM2例,HL1例,MDS4例),出血发生率为29.2%;≥55岁组出血发生率为44.2%(23/52),明显高于55岁组(11.4%,5/44)(χ~2=12.462,P0.05),而不同性别患者化疗后出血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组患者化疗后出血发生率为15.21%;未缓解组患者出血发生率为42.0%,较缓解组患者出血发生率高(χ~2=8.318,P0.05)。出血患者均有血小板减少,1-2级出血组和3-4级出血组患者的血小板减少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8,P0.01)。白细胞计数≥50×109/L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出血患者3-4级的出血发生率高于白细胞计数50×109/L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06,P0.05)。结论年龄≥55岁、恶性血液病未缓解可能为出血的危险因素;白细胞计数≥50×109/L可能为急性白血病患者3-4级出血的危险因素;血小板减少与恶性血液病患者出血相关,血小板20×109/L时出血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
EDTA依赖性血小板聚集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小板计数在血栓与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如今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亦被广泛应用,临床及实验室高度关注其准确性,尤其临床上无出血倾向而血小板计数〈50&#215;10^9/L之结果特别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和探讨。用EDTA—K2&#183;2H2O(1.5~2.2mg/ml血液)作为CBC的抗凝剂已被ICSH认定,  相似文献   

10.
危重患者血小板减少症发病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 研究ICU危重患者血小板减少症(TCP)的发病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方法 前瞻性观察267例ICU危重患者血小板计数等指标的变化,并比较TCP的发病与危重病评分、病种、出血、ICU住院时间和死亡率等的关系.结果 TCP发病率26.6%,比非TCP患者MODS、APACHEⅡ、SAPS Ⅱ评分更高,ICU住院时间延长,ICU死亡率上升.Logistic回归分析中,脓毒症是TCP高风险的独立致病因素,血小板计数最低值与高出血风险保持显著相关,而缩短TCP持续时间能显著降低出血发生;入院时三种评分系统高分值与高死亡率相关,住院期间大于30%幅度的血小板计数下降是ICU患者有统计学意义的死亡危险因素,而血小板计数最低值的恢复与降低死亡率相关.结论 脓毒症是ICU危重患者TCP的主要原因;血小板计数可以作为评估出血、死亡等预后的指标,其动态变化可以独立于并作为危重病评分系统的补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析外周血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检测对孕晚期产妇产后出血的预测效果。方法选取产后出血产妇34例作为观察组,正常产妇35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产妇的出血情况。结果观察两组产妇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及血红蛋白水平,发现两组产妇各指标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及血红蛋白水平的预测情况,发现纤维蛋白和D-二聚体的预测价值较大,血小板计数及血红蛋白无检测价值。结论外周血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对孕期产妇产后出血的预测效果显著,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总结1例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后出现持续性血小板减少导致出血患儿的护理.护理要点包括:消化道、鼻黏膜、股静脉置管穿刺点、皮肤黏膜出血的观察与护理;严密监测血小板计数,及时补充血小板;做好心理护理,以确保患儿在急性出血期间的安全.本例经外科手术取出封堵伞后,血小板恢复正常,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应用大剂量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HD-IVIG)对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PT)的治疗效果以及对母婴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58名PT患者的病因,比较分别用HD-IVIG、地塞米松治疗后PT患者的血小板变化幅值、血小板输注情况及对母婴预后的影响。结果HD-IVIG较地塞米松可显著升高血小板数量,输注例数血小板减少;对血小板计数<20×109/L者应于围术期使用血小板制剂。PT患者经HD-IVIG治疗后产后出血率为12.07%(7/58),产后出血量与血小板计数成负相关,未发现新生儿出血;分娩后2月内血小板计数除ITP外逐渐恢复正常。结论除个别病因引起的PT外,HD-IVIG治疗PT可使患者血小板升高迅速,减少血小板输注次数,是当前紧急救治PT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总结45例血液病患者单采血小板输注的护理。做好心理护理,讲解输注血小板的相关知识;输注前血小板最佳储藏温度是(22±2)℃,震荡保存,若患者体温≥38.5℃时先予退热处理;输注中输注速度一般60~100滴/min,尽量在1 h内输完,输注过程中每隔10 min到患者床边轻轻摇晃血袋,防止血小板聚集,并注意观察有无出现过敏症状;输注血小板悬液后,定期观察患者血小板计数,判断治疗效果;对于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重视观察患者的出血倾向,及时处理。输注单采血小板后1 h,40例患者血小板均有不同程度上升,5例于24 h测定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发现血小板计数未上升,其中3例反而有所下降,但出血现象明显好转;1例患者出现颅内出血死亡,其他未出现新增出血情况。  相似文献   

15.
血小板输注预防和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严重出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引起出血是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血小板制品的广泛应用,使许多因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而面临出血危险的患者得到有效治疗.但HFRS患者病情急、危、重、引起出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发症多,涉及全身各系统,笔者在以往综合性止血治疗的基础上,对血小板计数<30×109/L并有严重出血的患者,加用血小板治疗性输注;对血小板计数<30×109/L,并皮肤粘膜出血征兆或/和重要脏器出血先兆时,予以预防性血小板输注,取得了较好的止血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单采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的输注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采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的临床输注效果。[方法]76例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障碍患者输注单采血小板,随机分为两组,48例输注单采新鲜血小板,28例输注冰冻血小板,观察输注前后24h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及出血止血情况。[结果]输注新鲜血小板组与输注冰冻血小板组在止血效果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在提高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方面,新鲜血小板组明显优于冰冻血小板组。[结论]提倡新鲜血小板输注,冰冻血小板可以用于急救由于血小板减少导致的出血性疾病。  相似文献   

17.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导致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血小板、使血小板破坏为特征;是一种较常见的血液病.慢性ITP在儿童少见,30-40岁的妇女发病者最多,男女病例比为3-4∶1.慢性ITP的诊断为排除法.患者既可无临床症状,也可有与血小板减少相关的症状,如紫癜或粘膜出血.查体仅发现因血小板减少而致的出血点、紫癜,或粘膜出血.肝脾肿大或淋巴结肿大提示为其它的诊断.实验室检查显示单一的血小板减少,红细胞压积正常(除非因出血而致贫血),由细胞计数与分类计数正常;骨髓检查正常或巨核细胞数增高.血片检查显示血小板数减少,但巨大血小板数目增多.大  相似文献   

18.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出血性疾病,也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皮肤、黏膜或内脏出血,抗血小板抗体出现,覆盖抗体的血小板在单核巨噬系统被巨噬细胞破坏引起血小板减少症。重症ITP是①血小板计数 <10×109 /L,②血小板计数在 ( 10 ~ 30 )×109, 但伴有多部位出血或近期的出血量多导致重度贫血或休克 [1]。重症ITP病情来势凶险,可致内脏出血而危及生命。本文收集了本院住院的 27例重症ITP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 1999年 10月至2004年 11月间住院病…  相似文献   

19.
布氏杆菌病急性期患者血小板检测2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25例布氏杆菌病急性期患者的外周血血小板计数,观察其变化特点.方法:提取患者肘静脉血,检测血小板计数,对初诊时考虑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有出血表现的患者予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并用骨髓涂片染色法对巨核细胞进行计数分类.结果:25例患者中,血小板减少9例(36%),其中5例进行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IgG均升高,血小板相关抗体IgA升高2例.骨髓象示巨核细胞数量正常,颗粒型巨核细胞增多,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减少.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5~8 d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结论:血小板的变化有助于判断疗效,当血小板计数小于50×109/L或有出血表现时可酌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20.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30例围产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围产期护理方法。方法:对17例血小板计数≥50&#215;10^9/L及3例血小板计数(20~50)&#215;10^9/L无出血倾向者行常规护理。对3例血小板计数≤20&#215;10^9/L及7例血小板计数(20~50)&#215;10^9/L有出血倾向者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激素治疗无效者采用免疫球蛋白治疗。同时行输血小板及新鲜全血等支持治疗,主要针对手术、分娩前血小板〈50&#215;10^9/L、贫血或产时、产后出血者。对产后出血者使用止血药物。本组采用局部麻醉+静脉麻醉,并于胎儿娩出后立即于子宫肌壁或肌内注射缩宫素。结果:应用激素治疗者,7例治疗后血小板升高(4~5)&#215;10^9/L,3例激素治疗无效,血小板持续低于20&#215;10^9/L,行免疫球蛋白治疗后好转。随访1~3个月,平均2,2个月,所有病例PT、APTT及INR均正常,行剖宫产21例,异位妊娠自然分娩9例,娩出活新生儿30例,产妇情况良好。结论:正确的治疗和护理可减少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各脏器出血及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减少病死率,使产妇顺利度过围产期,分娩结局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