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胶原与羟基磷灰石复合人工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的胶原为颗粒型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的粘接成形剂,将HA-胶原复合材料植入狗下颌实验性骨缺损中,采用组织学、定量组织学和X线等方面法评价其骨缺损修复能力。研究结果发现HA-胶原复合人工骨具有良好的相容性、骨引导性,能与新骨形成紧密结合,抑制HA颗粒散动及改善其操作性能,胶原在植入后4周完全吸收。本研究表明,HA-胶原复合人工骨作为新的骨修复材料,人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较理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冷冻同种胚胎骨和羟基磷灰石(HA)复合移植修复兔实验性骨缺损,并与单纯HA植入比较,评价该复合材料的成骨作用和修复效果,并应用于临床修复上颌齿槽突裂35例.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骨诱导能力和骨引导作用,免疫原性低,能加速骨缺损的修复.所有病例的口鼻瘘和齿槽突裂得以修复,术后外形和功能良好,避免了自体骨移植的缺点,并发症少,短期随访效果满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植骨材料.  相似文献   

3.
冷冻胚胎骨和羟基磷灰石复合植入整复上颌齿槽突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采用冷冻同种胚胎骨和羟基磷灰石颗粒复合移植整复齿槽突裂22例,所有病例的口鼻瘘和齿槽突裂得以修复,术后外形和功能良好,X线片示植入材料生长良好,术前后免疫功能检测无显著性差异(P〉0.05),临床效果表明,该复合材料植入既避免了自体骨移植的缺点,又具备了胚胎骨和羟基磷石各自的优点,并发症少,短期随访效果满意,是一种较理想的齿槽突裂植骨材料。  相似文献   

4.
羟基磷灰石颗粒人工骨修复口腔颌面部骨缺损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羟基磷灰石颗粒人工骨修复颌面部各类类型骨缺损140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颈项磷灰石颗粒人工骨在临床应用中容易出现的有关问题及并发症的进行了讨论,并对羟基磷灰石颗粒人工骨存在的无成形笥及无骨诱导能力等缺点提出了自己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目的:寻找新的骨代用材料。方法:采用珊瑚转化多孔羟基磷石(CHA)作为移植物支架,用I型胶原作为rhBMP-2的缓释载体及赋形剂,将三者复合制成新型人工骨,进行了大鼠标准颅骨缺损骨移植实验。结果:CHA/胶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引导作用。rhBMP-2/CHA/胶原具有骨引导和骨诱导双重特性,其成骨效应明显优于单纯CHA/胶原植入。结论:该复合人工骨有可能成为临床修复骨缺损的有效材料。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用部分脱蛋白猪骨和脱矿同种异体骨复合,修复24只日本大耳白兔下颌骨缺损,采用同体对照法,分别与自体骨、单纯部分脱蛋白猪骨移植比较修复过程和效果。于术后2、4、8、12、16、24周处死动物,经肉眼、X线片、计算机伪彩色处理及密度量测X线片、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复合骨移植明显优于单纯部分脱蛋白猪骨移植,与自体骨移植效果相似。提示本复合骨为一种可供选择的既有一定机械强度,又有较好骨诱导力,组织  相似文献   

7.
纤维蛋白粘合剂与羟基磷灰石复合人工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的纤堆蛋白(FS)粘合剂作为颗粒型羟基磷灰石人工骨(HA)的粘接成形剂,将HA—PS复合材料植入狗下颌实验性骨缺损中,采用组织学、定量组织学、扫描电镜和X线等方法评价其骨缺损修复能力。研究结果发现,HA—FS复合人工骨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骨引导性,能与新骨形成紧密结合,阻止HA颗粒散动及改善其操作性能,PS在植入后2周完全吸收。本研究表明,HA—PS复合人工骨作为骨修复材料,具有良好组织相容性和较理想的操作性能。  相似文献   

8.
羟基磷灰石颗粒充填颌骨囊肿术后骨缺损31例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颌骨囊肿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病之一。常规手术方法治疗大中型颌骨囊肿后 ,不但遗留颌骨缺损 ,还需多次换药 ,疗程长 ,患者痛苦较大。作者自 1990年开始 ,以羟基磷灰石颗粒充填大中型颌骨囊肿术后骨缺损 31例 ,效果良好。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来源 北京口腔医院与航空工业部北京 6 2 1所研制的高纯度羟基磷灰石颗粒 ,呈乳白色 ,无臭无味。1.2 方法 术前 3d给以多贝尔氏液嗽口 ,每日 4次。如为根尖囊肿 ,患者给以根管治疗 (稍超充 )。常规消毒麻醉、切口、刮除囊肿 (及所含牙齿 ) ,生理盐水冲洗术腔后 ,取适量羟基灰石颗粒 ,用生理盐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体外条件下羟基磷灰石人工骨(HAB)材料的降解规律。方法:将材料放入磷酸盐缓冲液和蒸馏水中,观察在不同时间点其表面形态、重量、pH值、机械强度的变化。结果: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材料在磷酸盐缓冲液中4周时开始降解,8周当前重量丧失速度较快,8周后速度减缓;4-12周压缩强度降低幅度较大;pH值先降后升,28周时接近中性。结论: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材料具有一定的可降解性,材料降解引起材料压缩强度和pH值的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0.
致密多晶羟基磷灰石微粒人工骨引导新骨形成的示踪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实验采用荧光显微法,大体放射自显影和~(45)Ca掺入骨定量分析法示踪致密多晶羟基磷灰石微粒植入兔颅骨缺损后引导新骨形成过程,结果证实了该人工骨材料的骨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高压蒸气骨移植的组织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用SD系大白鼠28只,分为实验组(16只)和对照组(12只),实验组将大白鼠头顶骨部分切除,用高压蒸气处理后再植回原位;对照组将切除的骨不作任何其他处理再植回原位.术后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实验组自术后1周开始有新骨形成,和对照组相同.4周时新骨形成最旺盛,移植骨大部被新生骨取代.8周时宿主骨和移植骨完全是骨性连接.结果表明:高压蒸气骨是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能,并有一定机械强度的骨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12.
The ideal reconstructive material for cranioplasty is autogenous bone, however if it is not available the use of alloplastic materials is recommended. We present a case of 26-year-male patient who sustained compound depressed fracture of the frontal bone and associated anterior cranial fossa fracture following a road traffic accident. He was managed at hospital where the fractured bone fragments were removed but recently presented with watery discharge from nose (CSF rhinorrhoea) and cosmetic deformity of forehead. We describe the utilization of autogenous local frontal bone split calvarial graft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defect.  相似文献   

13.
高生物诱导活性复合人工骨整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建立家兔尺骨节段性骨缺损动物模型的基础上,首次采用羟基磷灰石-骨形成蛋白-胶原和羟基磷灰石-胶原两种不同复合人工骨材料分别整复骨缺损,经X线、大体、体视显微镜及组织学观察结果证实、HA-bBMP-C为复合人工骨骨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显著的相诱导及骨引导作用在植入整复骨缺损区,其促使新骨形成的速度、数量和质量均显著优于HA-Co复合人工骨,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3D打印生物活性玻璃陶瓷改性材料(AP40mod)对颅骨缺损的修复能力。方法 :将AP40mod制成支架材料,羟基磷灰石/磷酸钙复合材料(HA-TCP)作为对照材料。27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并在颅骨上制备极限缺损并采取不同方法处理缺损。A组为空白对照(制造全层缺损无任何植入物),B组为AP-40mod支架材料植入,C组为HA-TCP支架材料植入。植入后4、8、12周取材,通过大体观察,显微CT分析和组织学染色评价其成骨性能。结果:显微CT结果显示A组缺损区边缘向缺损内部有部分新骨形成且随着时间增加新骨逐渐增多,B组较C组材料吸收比率更高,材料与周围颅骨骨性结合更好,新骨形成更多。组织学观察显示,B组可见新的板层状骨组织、骨髓腔及骨细胞在AP40mod支架孔隙表面及内部形成。新骨的结构、成熟度、成骨量均较HA-TCP支架更好。结论:AP40mod材料在兔颅骨缺损中能与颅骨紧密结合,诱导新骨组织生成,能有效的修复颅骨缺损。  相似文献   

15.
血管化与非血管化移植骨同期种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Branemark种植技术,对双侧下颌骨体部大部切除患者同时行血管化和非血管化骨移植,同期植入种植体。本文就VBC和NVBG与种植体之间的骨结合及两种不同移植骨之间骨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6.
钛复合骨移植在下颌骨肿瘤术后骨缺损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钛复合骨移植在下颌骨肿瘤切除后即刻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用钛复合骨移植即刻修复 5 8例下颌骨肿瘤术后骨缺损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 31例 ,女 2 7例 ,年龄 9~ 6 5岁 ,平均 2 9岁 ,肿瘤术后缺损区 3cm×2cm~ 18cm× 4cm。手术方法包括 :钛板 +钛网 +碎骨 15例 ,钛板 +钛网 +处理后肿瘤骨 14例 ,钛板 +钛网 +自体肋骨 +碎骨13例 ,钛板 +钛网 +自体髂骨 +碎骨 16例。结果 术后经临床及X线检查 ,成功率为 91.4 %。结论 钛复合骨移植即刻修复下颌骨肿瘤切除后缺损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新型骨替代材料硅磷酸钙的生物相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新型骨替代材料硅磷酸钙的生物相容性,从而为其在骨缺损修复领域中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分别选用含10%、5%硅酸钙的硅磷酸钙,分别进行急性毒性试验、肌肉植入试验。结果:含10%与5%硅酸钙的硅磷酸钙无急性全身毒性,对肌肉组织无刺激,植入肌肉后呈降解趋势。结论:新型骨替代材料硅磷酸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自体髂骨游离移植一期植入种植体的动物实验研究,揭示自体髂骨游离移植同期植入种植体的愈合过程,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方法:选择16只健康成年雄性日本大耳白兔,在双侧髂骨制备髂骨缺损模型,游离移植自体髂骨,并同期分别在双侧髂骨植骨区及非植骨区植入自制圆柱状羟基磷灰石种植体。随机分成4组,每组4只。术后2周、4周、8周、12周各处死一组动物,切取标本。进行大体标本观察,放射线、组织学(脱钙HE染色)、扫描电镜检查、力学测试。结果:大体标本观察见各组种植体和髂骨结合紧密。肉眼见种植体和髂骨之间多为骨性结合,仅2周标本及4周实验组标本一些区域可见一薄层纤维样组织。放射线检查:2周标本可见有放射线透射区,实验组密度稍低于对照组密度;余各组种植体周围均未见明显的放射线透射区;4周标本实验组密度稍低于对照组;8周标本、12周标本实验组密度与对照组密度基本无差别。组织学及扫描电镜检查实验组与对照组种植体均与骨质形成不同程度的骨结合;对照组种植体比实验组形成更好的骨结合;各组种植体4周、8周、12周依次形成更好的骨结合。力学测试(反向推出实验)显示2周、4周、8周、12周骨结合实验组最大负荷分别是66.3N/cm2、143.9N/cm2、194.6N/cm2、248.3N/cm2。对照组最大负荷分别是108.6N/cm2、229.2N/cm2、307.1N/cm2、377.6N/cm2。结论:自体髂骨游离移植同期种植修复骨量不足区牙缺失是切实可行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9.
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珊瑚复合人工骨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研究将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hBMP-2)和珊瑚以一定的方式复合后,植入小鼠股部肌袋和兔颅骨标准大小缺损,以单纯珊瑚植入作对照,术后不同时间取材,通过组织学方法检测其骨诱导活性和骨修复能力.结果显示:rhBMP-2/珊瑚复合人工骨植入小鼠肌袋1周,诱导软骨形成,3周,形成编织骨,6周,形成含骨髓的板层骨,同时,珊瑚被部分降解吸收;复合人工骨植入兔颅骨缺损后,以引导成骨和诱导成骨双重机制完成骨修复过程,术后12周,植入物完全被成熟的骨组织取代,其骨修复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珊瑚.此复合人工骨具有骨传导和骨诱导活性,骨修复能力较强,是一种较理想的新型生物性植骨材料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上颌窦侧壁抬升植骨方法进行种植的优缺点和近远期效果。方法: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对28例患者行上颌窦侧壁抬升植骨种植。上颌窦底提升高度6.9mm-14.7mm,平均11.2mm。采用人工骨Bio-Oss或自体血提取的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plasma,PRP)与人工骨Bio-Oss混合填入上颌窦,用可吸收性胶原膜Bio-Gide覆盖。共抬升32侧,植入种植体57枚,均采用固定修复。种植后追踪时间9-62个月,平均28个月。观察方法为临床检查和X线检查,采用Wheeler存留标准评估,纳入Kaplan-Meier存留曲线统计。结果:在随访过程中,一颗植体在植入7个月后松动最终取出,其余植体稳定性良好,使用正常,患者满意,据Wheeler存留标准统计存留率为98.2%。结论:当上颌后牙区牙齿缺失且余留骨量不足时,通过上颌窦侧壁开窗抬升植骨可以有效增加骨高度,满足种植的骨条件,近远期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