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阳虚动风证古来有之,与阴虚阳亢所致风证有所区别,但少有"阳虚动风"之说,有部分医家将其称之为"阴风"[1]。因筋脉需要阳气的温煦和阴血的滋养才能活动自如,阳气虚同样会出现虚风内动。阳虚则寒,寒性收引,导致筋脉挛缩、屈而难伸。人身阳气以肾阳为根,肝阳同样离不开肾阳,故肾阳的作用至关重要。今仅以张仲景《伤寒论》中真武汤的证治为例,以窥其端倪,深入探讨阳虚动风的机理。  相似文献   

2.
著名男性病专家徐福松教授认为 :“阳痿不外虚实两端 ,实者责之于肝 ,虚者责之于肾”。阴茎的勃起 ,依赖气血的灌注 ,肾阴的濡养 ,肾阳的激发鼓动。若肝肾功能失调 ,气血经络失和 ,则发生阳痿。经脉是脏腑和宗筋之间运行气血的通道 ,若瘀血阻滞 ,经脉不通 ,虽气血阴阳不亏 ,宗筋不得充养 ,也会发生阳痿。治阳痿贵在疏肝解郁 ,平衡阴阳 ,活血通络。虫类药多入肝肾经 ,具有辛、甘、咸味。辛者走窜 ,具有通行经络、畅行筋脉的作用 ;甘者补益 ,又多为血肉有情之品 ,具有补肾填精、兴阳起痿的功效 ;咸者入血 ,具有通经活血、化瘀散结的特点。虫类…  相似文献   

3.
宗筋得起,是发于心,动于肝胆,以肾中精气为基础,籍命门之火鼓动蒸腾,使气血充盈于宗筋的综合作用。阳痿亦由五脏气化而病,五脏之化不能达于宗筋,宗筋失养是阳痿的基本病机。在肝则责之肝气虚而不升,肝之阴血亏虚和肝经不舒;在心则责之心中阴阳血气不足;在脾则责之脾中阳气虚而不运,或其阳气为湿浊困阻;在肺则责之宗气下陷;在肾则责之精气阴阳之不足。五脏皆可致痿,以五脏为核心,据证用方,是精准把握阳痿证治之法。  相似文献   

4.
阳痿多辨证为肾阳虚证,一般治疗以补肾为主,但不同疾病所致阳痿疗效不同,故阳痿当同证异治,根据不同疾病导致的阳痿,采用不同治法,不能局限于同证同治,方可获效.  相似文献   

5.
黎凯教授认特发性震颤病(ET)位在肝,与脑髓、脾、肾密切相关,为肝风内动,筋脉失养;或肝肾不足,肾精亏虚无以濡养筋脉而发为颤证;或热灼津液,炼液生痰,痰浊上扰清窍而动风;或阴亏血少,气血不足,难以濡养机体以致筋脉拘急而发病。临床特点以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为主。家族史和年龄是ET的重要危险因素,家族遗传患者的治疗效果远不及散发患者。责之于肝,故取穴以肝经为主,平肝熄风、柔肝养血止颤为基本大法,脏腑、经络辨证,循经取穴,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6.
徐重明  汪自源 《光明中医》2014,(7):1357-1358
为了深入研究肝系病的辨证规律,本文通过对肝阴肝阳的病机特点分析,分别从中焦土虚、肝阳不用;肝阳内郁、横逆犯脾;肝阳郁而化火内扰;阳用式微,肝脏血虚生寒;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寒凝肝脉;肝阴不足、水不涵木等6个方面作一定的探讨,以期发掘中医学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7.
泄泻作为消化科疾病,其慢性发作在临床中较为常见,杨小军教授基于阴阳辨证及五脏一体观,认为慢性泄泻多因阳气不足,温煦、固涩无力致水湿代谢失常、肛门失守、浊阴外泄。病位上,五脏为整体,魄门为五脏使,慢性泄泻可因五脏功能不调所致,不单责之于脾,脾胃虚弱、运化失司、肝气失调木乘其土、肾虚(火衰)火不暖土为其主因,且以肾阳不足为要。治疗上以益气温阳、五脏同调为原则,采用合方治疑难思想,选用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合痛泻要方为治疗基础方,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8.
庞宇舟 《广西中医药》1998,21(5):40-40,35
五更泄又名晨泻。本病历代医家多责之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治多温肾固涩为法;然施之于临床,奏效者有之,无效者也不少。对此,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及临床实践,认识到五更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仅责之于肾阳虚衰一端。现根据个人的认识体会,谈谈五更泄的治法,以求证...  相似文献   

9.
男子性功能障碍,属男性病科的一部分,包括阳痿、早泄、遗精、不射精等。前人多责之肾阳不振、肝经湿热下注。笔者近年治愈三十例,凡属肝气郁结者,喜用四逆散加味治疗,常收事半功倍之效。现仅举两案如下: 一、阳痿案郭××,男,24岁,农民,1987年4月27  相似文献   

10.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指出了阳气在人体中的重要生理作刚如同太阳对地球一样,人体若失去了阳气,生命也就不复存在。如果机体的阳气不足了。则人体各个器官的生理机能就会减退。上焦阳虚,则头目眩晕,呕恶气短:中焦阳虚则饮食不化。吞酸痞满;下焦肾阳虚衰,清阳不展,则神气昏沉,甚至出现阳痿、不孕;而所有脏腑之阳气乃发生于下焦肾阳,肾阳为诸阳之根。在临床中,我们只要掌握住这一条原则,许多疾病可以迎刃而解。笔者正是灵活地应用了这原则,在临床上治好了诸多顽固性疾病,现举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肾气丸与瓜蒌瞿麦丸所治之证均有口渴及小便异常的临床表现,但肾气丸证责之于肾气亏虚,瓜蒌瞿麦丸证责之于肾阳不足、气不化津;前方以阴中求阳、温补肾气取效,后方以温阳化气、生津止渴获功。  相似文献   

12.
于志强治疗高血压病经验方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津中医药大学于志强教授擅长治疗高血压病,他认为临床上本病实证居多,虚证较少;实责之于肝,多为风、火、痰、瘀上扰清窍;虚责之于肾,肾精不足。治疗上本着急则苦辛酸降以治标,缓则甘咸滋阴以治本的原则,实证重在治肝,虚证重在治肾。创立了降压护心煎I号、降压护心煎Ⅱ号分治实证与虚证高血压病,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阳痿是男科最常见的性功能障碍之一,严重影响身心健康.《扁鹊心书》一书开始提到"阳萎"一词,再到《慎斋遗书·阳痿》首次以"阳痿"命名.阳痿的病因病机复杂,与五脏的功能密切相关,且主要责之于肝肾.肾为先天之本,肾精、肾气充足,气血调和,一身之阳气才可以得到充分的调动.笔者在临床上运用针刺、温灸八髎穴,配上特色温灸督脉治疗阳...  相似文献   

14.
蜂斛吴萸汤治阳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蜂斛吴萸汤治阳瘘310006浙江省中医院魏睦森阳痿之症一般多责于肾阴不足,但与肝经寒凝亦有关。笔者早年随先父魏长春侍诊,曾见先父用吴茱萸汤加肉桂粉治愈阳痿4年余之病人,深感阳痿从肝论治颇含至理。此后又见阳痿病人除肝肾虚寒外,多兼脾阳虚馁。遂自拟蜂斛吴...  相似文献   

15.
摘 要 精血阳气亏虚,气化失常是老年人夜尿增多症的基本病机。气化失常,津液排泄障碍又可加重脏腑损伤,久病及肾。肾中真阳乃人生立命之根本,内阳外阴为人体阴阳的本体结构,昼日阳气出于阴,生发在外,内阳相对不足,以致肾中阳气不足,蒸腾气化功能下降,内外不得相顾;而夜间阳藏于阴,阳气回归本位,肾阳充足,则膀胱气化增强,津液故能出,因而夜尿增多。其病位虽在膀胱,但最终责之于肾中阳气不足和气化功能失调。治疗上当遵循寒者热之,虚者补之,“病在阳者,扶阳抑阴”的原则,施以扶助阳气,宣畅气化。肾阳得充,气化功能趋于正常,昼日仍有充足的阳气在内行使蒸腾气化之能,自然津液通达,夜尿减少。  相似文献   

16.
正肾阳虚证是由肾脏阳气不足,温煦功能减弱所引起,临床以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精神不振、舌淡胖苔白、脉沉弱无力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可兼见男子阳痿早泄,妇女宫寒不孕;或大便久泻不止,完谷不化,五更泄泻;或浮肿,腹部胀满;或心悸,咳喘等症。为了探索肾阳虚证的本质,研究温补肾阳方药的作用及其机制,建立中医肾阳虚证的动物模型是必不可少的环节。1造模方法1.1药物造模  相似文献   

17.
宋伯良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经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缓慢型心律失常之病位在心,责之于脾,根源在肾。病本乃心脾肾诸脏阳气虚损,病标为痰浊、瘀血阻滞。治疗当以扶正通阳为主,化瘀祛痰为标。温补肾阳既可温补一身之阳,亦能温补脾阳、心阳,常用黄芪、党参、白术、淫羊藿、仙茅、巴戟天、附子、肉苁蓉、杜仲、补骨脂、鹿角等。配以温阳疏风(如千姜、桂枝、细辛、麻黄、葛根)、活瘀化痰之剂,稍佐养阴之品(如熟地黄、黄精、首乌)。  相似文献   

18.
总结庄礼兴教授分型论治左旋多巴引发的帕金森病异动症(LID)的临证经验。认为LID以筋脉失约或失养为根本病机,临证将剂峰LID辨为肝阳化风型、肝肾不足型,肝阳化风型治当平肝熄风、舒筋止颤,方以镇肝熄风汤加石决明、珍珠母加减,肝肾不足型治当补益肝肾、育阴熄风,以大补阴丸为主方加减;将关期LID辨为痰湿中阻型、气血两虚型,痰湿中阻型治当化痰除湿、濡养筋脉,予温胆汤或二陈汤加减,气血两虚型治当补益气血、濡养筋脉,可以补中益气汤或八珍汤或参苓白术散为主方加减;将双相LID辨为少阳枢机不利型,治当和解少阳、调达枢机,予小柴胡汤加减。  相似文献   

19.
林佳  宁晓军  王蓉 《国医论坛》2022,37(1):55-57
宁晓军主任医师认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外因责之于风寒湿等外邪侵犯机体,或单独致病,或夹杂跌仆损伤合而为病,内因责之于气血、阴阳亏虚,因内伤致筋脉肉骨无化生之源,因虚发病,同时阳气亏虚,不能温煦机体,难以驱邪外出,迁延难愈.宁主任将针刺、刺血、艾灸、正骨及中药汤剂等多种治疗手段相互结合,气血阴阳筋骨六者同治,针药相合,各得其...  相似文献   

20.
1舒肝清热,滋补肝肾治疗阳痿 阳痿是临床上常见的男科疾病,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究其原因,除有少数患者是由于肾阴阳不足引起,多数年纪较轻者均是肝郁气滞,加之饮酒酿生湿热,而致肝郁化热伤阴,筋脉失养,终致阳痿不用。治疗上进行舒肝清热,滋补肝。肾之阴,收到了非常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