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80例手术证实的室间隔缺损中,11例手术记录提示右房增大,此现象多见于缺损较大、隔瓣后缺损和伴右室流出道狭窄者。经分析此80例的平片,并与30例手术证实房缺者的平片对比,作者认为室缺伴右房增大可借以下表现与房缺鉴别:①正位示左下缘较长且凸出或上方较饱满、圆隆;②左前斜位见心后缘较长,心膈角较钝或接近直角,心后透亮三角影较小;③左房增大;④肺动脉段较平坦或突出度较轻。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对成功实施ASD封堵术的30例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别于术前24h、术后48h及术后3个月记录三尖瓣口及肺动脉瓣口多普勒血流频谱,测量三尖瓣口舒张早期及舒张晚期血流速度(E峰、A峰),及肺动脉瓣口血流峰值、平均流速和速度时间积分。结果:ASD封堵治疗术后三尖瓣口E峰、A峰峰值速度及肺动脉瓣口血流速度、积分和压力阶差显著降低。结论:超声心动图能够方便检测ASD封堵治疗术前后右心血流动力学改变,反映右心功能改变,为临床评价掌握ASD术后的恢复情况提供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导管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关闭儿童膜周室缺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2 0 0 2年 6月~ 2 0 0 4年 7月 32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患儿接受经导管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的介入治疗 ,年龄 3~ 15岁 ,平均 (6 .1± 2 .8)岁 ,体重 12~ 31kg(18.9± 5 .1kg) ,所有病例术前检查证实为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PVSD) ,缺损大小 (8.91± 2 .2 6 )mm(4~ 13mm) ,分流口大小 (3.3±1.1)mm(2 .3~ 7.0mm) ,距离主动脉瓣 (4 .2 1± 2 .10 )mm(0 .5~ 8mm) ,有假性室隔瘤形成 7例 (其中 2个及以上分流口 2例 ) ,部分右房室瓣组织附着 19例。术后定期行TTE及临床检查随访。结果 本组封堵技术成功率 10 0 % ,堵塞后即刻完全封堵率 90 .6 % ,术后 6个月完全封堵率 96 .9% ,仅 1例存在无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少许残余分流。除术中有一过性房性、室性早博 ,室性心动过速 ,房室传导阻滞 ,束支传导阻滞 ,无一例发生Ⅲ°AVB ,栓塞 ,溶血 ,封堵器脱落 ,心内膜炎等并发症 ,仅 2例 (6 .3% )有轻微主动脉返流 ,2例有轻度右房室瓣返流 ,术后病理生理及血流动力学有明显改善 ,LVDd、LVDs、LA术后明显缩小 ,MPA流速、MV流速术后明显减慢。随访时间 6个月至 1年零 10个月。结论 经导管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下狭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对 1995年 12月— 2 0 0 0年 12月收治的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下狭窄 10例 ( 7例为瓣下膜性狭窄 ,3例瓣下肌性圆锥致瓣下狭窄 ) ,根据不同类型狭窄选择不同手术方式 ,在彻底矫治主动脉瓣下狭窄的同时修补好室间隔缺损。结果 该方法提高了手术效果 ,无手术中晚期死亡。所有患者术后复查心脏彩色超声显示 :室缺修补完善 ,主动脉瓣下血流通畅 ,左心室与主动脉峰值压差 <2 0mmHg ,主动脉峰值流速 1.2~ 2 .4/(min·s)。结论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下狭窄导致的左心室负荷加重 ,左心室高电压均应该尽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先天性心脏病(下简称先心病)为临床较常见的心脏疾患。二维超声心动图结合声学造影和多普勒频谱检查对各种先心病的检查诊断有着重要价值。本文总结我院1986年8月~1987年2月对30例房间隔缺损、空间隔缺损(下简称房缺、室缺)术前超声心动图显象结果与手术所见进行了对比观察,现报道如下: 资料 本组30例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51/2~30岁。儿童组(4~15岁)20例,成年组(16~31)岁)10例,室缺17例,房缺8例,房缺室缺共存5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介入法建立犬房间隔缺损(房缺)模型提供相关的应用解剖资料,分析DSA下建立犬房缺模型的操作要点.方法 解剖测量15只(雄9,雌6)健康成年杂交犬心脏标本,得出犬房间隔的相关解剖参数;分析5只活体犬心脏三维CT结果,根据获得的透照体位及角度对20只犬进行房间隔穿刺.结果 房间隔长(17.8±4.3)mm,宽(14.5±3.8)mm,卵圆窝长(11.2±2.7)mm,宽(8.7±1.9)mm.卵圆窝中点距冠状窦口中点(7.2±1.3)mm;距膜性房间隔中点(9.9±1.5)mm;距右房室瓣隔侧瓣中点(13.6±3.1)mm和距主动脉隆凸底部的中点(12.1±2.3)mm.卵圆窝中点距左房室瓣前瓣中点距离为(11.3±1.9)mm.房间隔平面与矢状面成角15°±5°,与冠状面成角75°±5°,采用右前斜75°±5°行犬房间隔穿刺,20只犬中18只成功建立房缺模型,1只因心脏压塞死亡,1只因误穿入左室死亡.结论 建立犬房缺模型应该根据犬房间隔解剖特点和空间位置,来把握DSA下房间隔穿刺的操作要点.  相似文献   

7.
60例室间隔缺损X线、二维超声、右心导管与手术对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经手术治疗的60例室缺X线、二维超声心动图、右心导管与手术所见的关系认为:1、X线平片对绝大多数单发缺损及典型多发缺损都能作出正确诊断,缺损小、分流量少时平片诊断价值明显受限。缺损大或隔瓣后缺损易引起肺动脉高压及右房增大,本组出现右房增大45%,平片误诊8例中有4例因右房增大而误诊为房缺,因此在鉴别诊断时要充分认识这一点。2、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为无创性、简单、快速,诊断准确可靠,是检查先心病的首选方法。3、右心导管检查可检测右心房室及肺动脉的压力和血氧,并能计算分流量大小,对制定手术方案有重要意义,但血氧的影响因素较多,缺损小分流量少时也容易漏诊,诊断时对上述检查资料需全面分析,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室缺的定位及大小测量的准确性。方法:用彩超对123例室缺进行定位及大小测量,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彩超定位与手术结果完全符合者112例(91.06%),基本符合者6例(4.88%)。不符合者5例(4.07%)。缺损大小的测量用分流的血流束过隔宽度与手术测量的缺损大小相近,而单用二维声像图测量的缺室大小则小于手术测值。结论:彩超对室缺的定位诊断及缺损大小的测量与手术结果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71例室间隔缺损进行超声诊断,诊断符合率95.8%,分型符合率67.6%,误诊3例。准确的室缺分型有利于临床手术方案的确定,室间隔大小测量与超声术中测量相关性良好。肺动脉压的估算相关良好。通过提高声像图及多普勒与室缺解剖及血流改变特点关系的认识,最大限度的减少差误。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71例室间隔缺损进行超声诊断,诊断符合率95.8%,分型符合率67.6%,误诊3例。准确的室缺分型有利于临床手术方案的确定,室间隔大小测量与超声术中测量相关性良好。肺动脉压的估算相关良好。通过提高声像图及多普勒与室缺解剖及血流改变特点关系的认识,最大限度的减少差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封堵室间隔缺损(VSD)时封堵器左室伞盘经主动脉瓣上释放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根据经胸超声心动图(TTE)选择符合介入治疗条件的27例VSD患者,常规建立导丝轨道,输送长鞘沿导丝轨道从右室侧通过VSD进入主动脉瓣上,不按常规方法使传送鞘管头端进入左心室心尖处,而是在主动脉瓣上释放封堵器左室伞盘,而后回撤跨过主动脉瓣,按常规释放右室伞盘。经TTE检查和左心室造影(LVG)确认封堵成功后释放封堵器。结果27例患者全部封堵成功。1次封堵成功24例,再次更换封堵器封堵成功3例。左心室造影VSD直径为4~11mm,封堵器为6~12mm。所有患者术后即刻心脏杂音消失、TTE及LVG检查确认封堵成功。操作时间28~75(46±10)min,X线透视时间12~21(11.6±3.8)min。术后3d、1个月及6个月分别行TTE、心电图、X线检查,全部患者无残余分流,封堵器位置固定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封堵器经主动脉瓣上释放左室伞盘的方法封堵VSD安全、高效,特别适用于难度较大的VSD封堵,该方法简化了封堵器释放程序,缩短了操作及透视时间,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手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介入封堵治疗房间隔、室间隔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6例先天性房间隔、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6例患者均操作顺利,术后造影及超声检查均未见残余分流,主动脉瓣及三尖瓣无反流,心脏听诊杂音消失。术后一个月及三个月复查,封堵器位置良好,无移位,无残余分流。2例室缺患者在术后第二天出现不同程度传导阻滞,经异丙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等治疗后好转。结论介入封堵治疗是一种痛苦小。效果好,住院时间短,并发症低的先心病微创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嵴内型室间隔缺损(IVSD)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50例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患者中,有10例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确定为IVSD,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4~44岁(平均21岁).术中常规左心室造影,以明确IVSD的诊断;符合通过VSD建立股动静脉轨道,应用7~9F输送鞘释放封堵器.8例采用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型号为6~8 mm或14~16 mm,2例采用国产对称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型号为7~10 mm.分别于术后3、6和12个月时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结果:10例患者左心室造影显示右后向左前分流束,均封堵成功.术后1例出现微量主动脉瓣返流.术后随访10例患者均无异常改变.结论:嵴内型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安全、手术成功率高,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456例(男236例,女220例)膜周部VSD患者,年龄3~48岁,平均(14±9)岁。6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7例合并房间隔缺损及1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和房间隔缺损者同时应用其他封堵装置治疗合并的畸形。结果456例患者,术前经胸超声检测VSD直径为2.3~18 mm(平均6.2 mm),VSD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0.5~6 mm(平均2.3 mm),术中心室造影测量VSD直径为1.3~20 mm(平均6.4 mm),VSD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0.5~6 mm(平均2.4 mm)。448例封堵成功。所选封堵器大小为4~22 mm(平均8.6 mm)。发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6例(1.3%),溶血2例(0.4%),封堵器明显移位1例(0.2%)。6例AVB患者,5例均恢复正常窦性心率,1例安装永久起搏器。1例(0.2%)术后6月复查,有微量残余分流,1年后消失。6例(1.3%)术后新出现主动脉瓣微量返流,10例(2%)术后即刻新出现三尖瓣少量返流,1例(0.2%)术后5d新出现三尖瓣中量返流,1例(0.2%)术后6月新出现三尖瓣少量返流。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膜周部VSD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疗效可靠、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含血STH2液加入外源性磷酸肌酸(CP)后对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进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20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CP治疗组在含血STH2心灌注液中加入CP,对照组用等量含血STH2液,分别在术后16h、第6天,采集患儿静脉血,测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钙蛋白(cTnT),同时在术后观察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第6天检查患儿左室射血分数,肺动脉压力。结果CP治疗组术后CK-MB、cTnT、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左室射血分数、肺动脉压力较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改善。结论CP加入心停搏液中能显著提高心肌保护作用,同时可间接降低肺动脉压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房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术中监测的方法和价值。方法9例房间隔缺损(ASD)、14-例室间隔缺损(YSD)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下行经心导管封堵术。结果超声监测下8例ASD封堵成功,1例因缺损口太大,封堵器无法固定而失败。14例VSD封堵成功,其中1例VSD术后有轻微残余分流。结论超声心动图在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监测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DE)对先天性心脏病诊断的漏诊、误诊情况,提高确诊率。材料与方法:21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男11例,女10例,进行CDE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CDE对干下型室间隔缺损漏诊率为11%;对右窦瘤的误诊率为50%;对窦瘤破裂的误诊率为81%;对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脱垂的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超声探测时应仔细调整声束角度,多方了解合并畸形,明确分流信号,方可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PAVSD)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患者的64层螺旋CT资料,重点了解肺动脉闭锁的分型、肺血管发育、体-肺动脉侧支供血情况,计算全肺动脉指数,观察合并其他心内畸形等.结果:64层螺旋CT诊断42例PAVSD,其中Ⅰ型11例,Ⅱ型14例,Ⅲ型9例,Ⅳ型8例,由未闭动脉导管为主供血19例,主要的主-肺动脉侧支血管共计83支.手术治疗15例,结论:MSCT是一种无创、简便、优良的心脏成像方法,在显示固有肺动脉及体肺侧支血管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