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从粒系角度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通过自行制备抗bhG-CSF单克隆抗体,建立ELISA法,对54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患者(男31例,女23例,平均年龄36岁)进行血清G-GSF测定与研究。结果:70.4%CAA患者血清G-CSF水平升高(272.76±58.39ng/L),其血清G-CSF水平与白细胞计于呈负相关(为17.92±10.28/2×10^5有核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 G-CSF)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5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综合疗法的基础上加用rh G-CSF皮下注射(5μg/kg,qd),疗程3个月。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均较治疗前升高,CD3+、CD4+、CD8+均较治疗前下降(P均<0.05);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粒系增生程度及巨核细胞个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均<0.05),且观察组各指标及骨髓增生活跃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感染发生率、感染次数及抗生素应用天数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均<0.05)。结论 综合疗法联合rh G-CSF能迅速提高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疗效,减少感染发生率,促进患者造血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G-CSF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Ⅰ型(SAA-Ⅰ型)患者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病情、疗效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对SAA-Ⅰ型患者治疗前血清和治疗过程中G-CSF水平进行检测。结果:36例SAA-Ⅰ型患者中27例(75%)治疗前血清G-CSF水平高于正常,与血清G-CSF水平正常患者相比较,后者达到治疗有效所需疗程较短,且疗效较好;对7例患者进行动态观察显示,随着病情逐渐好转,患者血清G-CSF水平逐渐恢复正常。结论:检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G-CSF水平有助于判断患者的病情及预测其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血清集落刺激活性与免疫抑制治疗(IST)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造血祖体外培养技术检测SAA患者IST前后和健康献血员血清体外红系爆式集落刺激活性(BPA)及粒-巨噬细胞系集落刺激活性(GM-CSA),并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了本组患者IST前后和正常对照 组血清红细胞生素(Epo)水平。结果:初诊SAA患者血清BPA较正常对照显著增强(P〈0.0  相似文献   

5.
粒细胞集落刺激冈子具有刺激早期造血干细胞增殖、提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水平及增强中性粒细胞功能等多重体内牛物学效应.临床上,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已广泛用于治疗各类骨髓衰竭性疾患,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化疗后骨髓抑制及重型先天性中性粒细胞缺乏症等.本文就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及潜在诱导其克隆性演变的病理生理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血清粒系集落刺激因子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因子对造血的调控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粒系集落刺激因子(G-CSF)是一种特异性造血生长因子,它的异常,可以引起机体造血系统的病变;同时,G-CSF又受多种外来因素的影响。因此,血清G-CSF水平的变化,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机体病变的情况。本文着重阐述了不同疾病与状态时血清G-CSF的变化及意义。  相似文献   

7.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肿瘤坏死因子的研究赵青李树浓梁晓燕国内外一些学者都是从总体上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患者的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及其单个核细胞TNF的诱生水平的检测对再障与TNF的关系进行研究,且各家报道的结果也不一致。为进一步探讨再障...  相似文献   

8.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免疫功能障碍发生情况及可能导致免疫功能障碍的因素,分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表达与免疫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34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均接受免疫抑制治疗6个月。依据治疗6个月后患儿有无发生免疫功能障碍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比较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检测血清G-CSF水平,观察并分析血清G-CSF水平与治疗后发生免疫功能障碍的关系。结果:患儿经免疫抑制治疗6个月后,发生免疫功能障碍12例(35.29%),发生组血清干扰素-γ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组(P<0.05),G-CSF水平明显低于未发生组(P<0.05),而其他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血清干扰素-γ过表达、G-CSF低表达均是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经免疫抑制治疗后发生免疫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OR>1,P<0.05)。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G-CSF水平预测治疗后发生免疫功能障碍风险的曲线下面积为0.843>0.80,在指标cut-off值取6.614 pg/ml...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发病的免疫因素,为CAA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骨髓细胞半固体集落培养法检测粒-单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GM-CFU),同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CAA骨髓细胞培养GM-CFU产率明显少于正常对照组,(7.9±0.5)个/ml vs(88.7±2.7)个/ml(P<0.01);CAA骨髓细胞加正常血清培养GM-CFU的产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2.4±2.6)个/ml vs(88.7±2.7)个/ml(P<0.05),其中有21例的GM-CFU的产率(60.1±2.1)个/ml与对照相比较明显减少;CAA血清与正常骨髓细胞培养的GM-CFU为(105.6±3.2)个/ml,显著高于正常组。CAA组的CD3 、CD4 和CD4 /CD8 均比对照组降低,分别为(49.8±0.6)%vs(64.3±0.9)%(、29.7±0.4)%vs(38.6±0.3)%和(1.2±0.1)%vs(1.7±0.1)%(均P<0.01);CD8 细胞明显高于正常,(28.9±0.3)%vs(24.5±0.3)%(P<0.01)。结论CAA患者普遍存在着T细胞亚群失衡的免疫异常;CAA患者骨髓细胞中可能有抑制患者GM-CFU形成的因素,而血清中存在着升高的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其临床意义尚需进一步观察。GM-CFU体外培养联合T细胞亚群检测,可作为CAA异常免疫机制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寻降低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早期死亡率并提高疗效的方法。方法 采用前瞻性同期对照研究法,比较仅用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LG/ATG)和环孢菌素A(CsA)序贯强化免疫抑制治疗(SIIST)(36例)与SIIST联合造血生长因子(HGF)(37例),即并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红细胞生成素(Epo)或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Epo治疗SAA的疗效。结果 SIIST联合HGF治疗组和单用SIIST组比较不仅早期感染率(分别为24.3%和55.3%)、死亡率(分别为4.0%和16.7%)有所降低,有效率(分别为89.2%和63.9%)有所提高,而且血常规、骨髓象恢复速度加快,成分输血脱离时间及骨髓造血祖细胞体外培养均优于SIIST组。两种不同HGF方案治疗组之间未见明显区别,均耐受良好。结论 在ALG/ATL和CsA强化免疫抑制的基础上联合HGF治疗SAA,可降低早期死亡率、感染率、并获得较高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造血生长因子对成人再生障碍性贫血伴严重感染患者的疗效,对造血生长因子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作出评价。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治疗的再生障碍性贫血伴严重感染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免疫抑制治疗(IST),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统计并分析两组治疗的有效率以及治疗1月后感染相关死亡率、克隆性演变发生率,对造血生长因子安全性及有效性作出评价。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0%(38/4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0.0%(32/40),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死于肺部感染1例,死于败血症1例,感染相关死亡率为5.0%(2/40);对照组死于肺部感染2例,死于胃肠道感染1例,死于败血症3例,感染相关死亡率为15.0%(6/40),观察组感染相关死亡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1例,夜间阵发性血红蛋白尿2例,克隆性演变发生率10.0%(4/40);对照组出现夜间阵发性血红蛋白尿1例,克隆性演变发生率为2.5%(1/40),观察组克隆性演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造血因子对于控制成人再生障碍性贫血并发感染具有良好效果,且不明显增高克隆性疾病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Li YM  Liu XP  Li CW  Xu FY  Gong JY  Yu CL  Wang JX  Zheng YZ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0,31(10):688-692
目的 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AA)单体7(-7)克隆的演变.方法 应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分析81例核型正常的初诊AA患者及46例免疫抑制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uG-CSF,疗程大于6个月)治疗后AA患者的-7克隆.结果 81例初诊AA患者中,11例(13.6%)-7克隆阳性,阳性细胞比例5.4%~7.6%,-7克隆阳性患者疗效及生存率与-7克隆阴性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481和0.865),11例阳性患者(包括5例rhuG-CSF疗程大 于6个月者)治疗后-7比例均下降至正常,中位随访时间44个月,未发现转化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或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证据;追踪随访46例AA患者的-7克隆,治疗后3~6个月均为阴性,治疗后12~15个月5例阳性,中位随访时间48个月,FISH共检测到6例-7克隆阳性,均进展为MDS或AML,5例为-7核型.FISH检出阳性克隆的时间较常规核型分析提前3~18个月;应用HSH技术回顾性分析了4例转化为MDS或AML的AA患者初诊时标本,-7克隆均为阴性.结论 部分初诊AA患者具有潜在低比例的-7克隆,但与治疗反应及最终进展为克隆性疾病无关;rhuG-CSF可能促进-7克隆扩增,长期应用rhuG-CSF治疗的AA患者需用间期FISH技术密切监测异常克隆.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及骨髓中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CSF)、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水平变化 ,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 (AA)的免疫发病机制。方法用酶联免疫夹心法检测骨髓及血清中 G-CSF、TNF-α。结果 AA组骨髓及血清中 G-CSF及 TNF-α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相关分析发现 ,血清中 G-CSF水平、骨髓中 G-CSF水平与外周血白细胞数、骨髓中粒系比例均呈负相关 ;血清骨髓中 TNF-α水平与外周血白细胞数、血红蛋白、血小板、骨髓中粒系比例、红系比例、巨核细胞数均呈负相关。结论细胞因子网络失调在再障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长效睾丸酮合并环孢霉素A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9  
目的:探讨进一步提高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疗效的方法。方法:长效睾丸酮(TLD)单用(15例)及合用环孢霉素A(CsA)(30例)治疗CAA45例。按全国统一标准评定疗效,并采用甲基纤维素培养法观察治疗前、后骨髓造血祖细胞水平的变化。结果:TLD+CsA组有效率为83.3%,高于单用TLD组的60.0%,且TLD+CsA组有效者骨髓造血祖细胞(BFU-E及CFU-GM)恢复明显优于单用TLD组有效者并更为迅速,两组间无效者骨髓BFU-E及CFU-GM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TLD+CsA治疗CAA疗效不仅高于单用TLD,且其有效者血液学恢复更为完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强化免疫抑制疗法(IIST)联合两种不同方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3月至2007年12月lIST联合rhG-CSF治疗的176例SAA患者资料.方案A:96例患者IIST后1个月始用rhG-CSF,300μg/次,每周3次、2次、1次各用1个月;方案B:80例患者IIST前始用rhG-CSF 5μg·kg-1·d-1,直至造血功能出现恢复.比较两组的治疗反应、感染相关死亡率和克隆性演变发生率.结果 ①B组患者早期治疗反应率(67.5%)显著高于A组(37.5%)(P<0.01),且其获早期治疗反应时间明显提前.B组患者IIST后4个月内感染相关死亡率(6.3%)显著低于A组(16.7%)(P=0.034).B组患者4年总体生存率[(77.7±4.9)%]显著高于A组[(57.2±5.1)%](P=0.006).②IIST后4个月无效的难治性SAA患者,A组者停用rhG-CSF,B组者继续应用,两组12个月疗效、感染相关死亡率及总体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66、0.296、0.288),但B组患者转化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系白血病(MDS/AML)风险显著增高.③多因素分析发现疾病严重程度(RR=1.922,P=0.010)、是否有早期治疗反应(RR=5.749,P<0.01)为独立预后影响因素,且SAA转化为MDS/AML仅与rhG-CSF疗程相关(RR=1.004,P=0.017).结论 早期足量应用rhG-CSF联合IIST有助于造血功能恢复,并降低其感染相关死亡率,但延长rhG-CSF疗程并不能进一步提高难治性SAA患者的远期疗效,且增加其转化为MDS/AML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Ara—C、VP16单用或联合用药加G—CSF动员自身外周血干细胞(APBSC)的效果。方法:5例每天单用Ara-C4g/m2,连用2d;2例每天单用VP—16 500mg/m2,连用4d;2例Ara-C与VP-16联合用药,每天剂量Ara-C1g/m2、Vp-16100mp/m2,连用5d。WBC降至10×109/L左右时加用惠尔血5μg·kg-1·d-1至采集结束。CD34+细胞/MNC>1%时用CS3000 pl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APBSC。结果:CD34+细胞/MNC持续超过1%的平均时间为≥5.1d,9例单次采集即获得CD34+26.6×106/kg,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Ara—C、VP16单用或联合用药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自身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效率高,且安全,单次采集所获得造血干细胞的量可满足移植所需。  相似文献   

18.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Fas抗原的表达及血浆可溶性Fas,FasL?…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Fas(CD95)/FasL(CD95L)系统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夹心法检测32例再障患血浆可溶性Fas,FasL(sFas,sFasL),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CD34^+细胞,CD34^-细胞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s)Fas抗原的表达。结果 再障患骨髓CD34^+细胞Fas表达率显高于正常对照,且重型再障组较慢性再障组显增高,重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