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细菌耐药性机制的研究与新药开发Ⅱ药物作用靶位被或发生突变的耐药机制与新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
细菌包膜通透性的分子基础与细菌耐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现象日益严重,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重视,许多学者从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出发,从细菌学、生物化学及遗传学角度对细菌的耐药机理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指出细菌发生耐药的本质主要有下列几方面原因: 相似文献
3.
抗生素药性的主动外排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机制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细菌产生酶对抗生素的修饰与灭活;药物作用靶点发生改变;膜通透性下降;膜产生主动外排作用;生物被膜的形成,膜的主动外排机制是由各种外排蛋白系统介导的把抗生素等药物从细菌细胞内泵出的主动排出过程,外排系统具有能量依赖性,底物广泛性,系统多样性及功能复杂性的特点;与常用抗生素,合成抗菌药,染料,去污剂及金属离子的多重耐药性密切相关,尤其对四环素,氯霉素及氟喹诺酮类药等广谱抗菌药的作用更为明显;其生理功能与正常物质转运和代谢有关,以利血平为代表的外排泵抑制剂能有效地对抗主动外排作用的产生,此类抑制剂将是防制细菌多重耐药性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4.
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对细菌内毒素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释放细菌内毒素潜能和速率的不同。方法;选择5种不同类型抗菌药物单独或联合作用于大肠埃希氏菌,比较4h期间游离内毒素,同时作菌落计数和细菌形态学检查,结果:亚胺同/西司他丁杀菌作用和释放内毒素最快,但释放内毒素量较少,头孢他啶释放内毒素较快而量较多;环丙沙星释放缓慢并中量;阿米卡星释放缓慢且量最小;头孢曲松致细菌丝状体形成,杀菌并释放内毒素最慢但量最大;阿米卡星和头孢曲松 相似文献
5.
细菌RND(resistance-nodulation-cell division)外排泵是一类由内膜转运蛋白、周质融合蛋白、外膜外排蛋白组成的蛋白复合体,能够将抗菌药物和多种小分子化合物如毒素、染料、洗涤剂、脂质、群感信号分子等排出细菌细胞外。通过影响RND外排泵的组装和功能,可逆转多重耐药性的发生与防止耐药性的发展。细菌具有多种外排泵,本文以RND外排泵为代表,介绍与其结构以及外排药物的转运和调控机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6.
细菌的耐药机制—外膜屏障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革蓝氏阴性细菌为一层通透性屏障即外膜所包围。亲水性化合物能通过膜孔蛋白的充水性通道跨越外膜。例如,对大肠杆菌的研究表明,所有β-内酰胺抗生素均能充分利用膜孔蛋白通道。膜孔蛋白通道属非特异性的,故可以推测低亲水性化合物如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及氯霉素也能利用这类通道。例外的是某些抗生素能作为特异性自然通道的拟配体(见后)。疏水性的喹诺酮类先与二价阳离子络合,再扩散通过脂双层结构。氨基糖苷类则通过挠乱某些细菌带高阴电荷的脂双层结构进行扩散。膜孔蛋白通道非常狭窄,能对大分子及疏水性化合物的穿透形成有效屏障。外膜屏 相似文献
7.
在超级细菌和人类的战斗中,超级细菌似乎占有优势。细菌和其它的微生物是发展耐药菌株的专家。人类似乎不十分擅长开发新药。当抗药性感染已成倍增加时,仅有少量的来自于新产品供应线的新抗菌素进人市场。据美国感染疾病学会的报道,从1983年以来,新抗菌素的批准已减少了75%。 相似文献
8.
9.
抗生素耐药与临床用药紧密相关,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关注。除了药物失活、靶点改变这些已经熟知的耐药机制以外,细菌外排泵的作用也是抗生素耐药的重要原因。外排泵在细菌中普遍存在并且底物十分广泛,其表达对多种细菌的先天耐药和后天耐药都有贡献。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细菌,外排泵导致的耐药是其耐药的主要原因,因此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外排泵产生的耐药成了不可忽略的因素。这也给新药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已经有研究以外排泵为靶点开发新药,而开发能够规避外排泵作用的新型抗生素也是克服外排泵耐药的一个途径。本文从分类,结构,调控以及抑制剂等方面对近年来细菌外排转运体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的探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胆囊结石是我国的常见病与多发病。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发病率逐年上升[1]。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机制比较复杂,一般认为与胆汁胆固醇超饱和、胆汁促抗成核因子平衡紊乱以及胆道系统动力学异常有关。近年来人们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从人的胆固醇结石中分离出细菌DNA,从而使细菌与胆固醇结石的形成关系成为一个研究热点。本研究就此作一综述。1胆固醇结石中细菌的发现一般认为,正常状态下Oddi括约肌与胆汁的流动以及胆汁的生理环境可有效地抑制细菌的侵袭与繁殖。然而幽门螺杆菌在胃黏膜的成功分离与胃肠道疾病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靶位超声导入抗结核药物治疗包裹性胸腔积液的治疗效果及其相应的护理措施,为I}缶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方法将68例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患者住院后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而治疗组患者则利用靶位超声导入抗结核药物离子进行治疗。2组均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和壁层胸膜厚度。并根据其病情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以促进患者康复。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8%高于对照组的6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药前2组壁层胸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药后48h后治疗组壁层胸膜开始变薄,但与注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药72h和3个月后壁层胸膜厚度差异均薄于注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注药后壁层胸膜厚度逐渐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注药72h和3个月后壁层胸膜厚度薄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靶位超声导入抗结核药物离子治疗可明显提高包裹性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根据病情程度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3.
选用大肠杆菌k-12及其耐利福定菌株,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发现利福定明显抑制~3H-尿苷掺入敏感菌,而耐药菌掺入则不受抑制,加用膜通透剂EDTA后,~3H-尿苷掺入耐药菌受到明显的抑制;~3H-利福定透入耐药菌的量明显低于透入敏感菌的量,用EDTA后,透入耐药菌中的~3H-利福定显著增加。结果提示:细菌包膜屏障通透性降低使药物进入菌体减少是细菌对利福定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15.
黄曦 《现代食品与药品杂志》2011,(1)
1超级细菌的定义超级细菌是对所有抗生素都有强耐药性的一类细菌的统称,这一类细菌的共性是对几乎所有的抗生素都有很强的耐药性。随着近年来抗生素滥用问题日益严峻,超级细菌家族已经越来越大。2008年发现携有特殊基因新德里金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综述国内外在主动外排系统介导细菌产生替加环素耐药机制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查阅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和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以"替加环素""耐药"等为关键词,使用布尔逻辑算符"and"进行检索,收集从2004-2013年以来有关主动外排系统介导细菌产生替加环素耐药机制的研究文献进行归纳。结果:主动外排系统在细菌产生替加环素耐药的机制中占重要地位,参与耐药形成的外排泵家族包括耐药节结化细胞分化(RND)家族、多药及毒性化合物外排(MATE)家族与主要易化子(MFS)超家族。在医院常见的革兰阴性耐药菌如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中,RND家族外排泵是介导上述细菌产生替加环素耐药性的主要原因;在革兰阳性致病菌中,MATE家族参与替加环素耐药性的产生;而主要MFS超家族中的TetA外排泵仅介导沙门氏菌对替加环素的耐药性。结论:细菌对替加环素耐药的现象有增多趋势,临床上应慎重、合理地使用替加环素;主动外排系统在细菌产生替加环素耐药的机制中占关键地位,进一步研发外排泵抑制剂,可遏制细菌对替加环素耐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细菌耐药性机制的研究与新药开发Ⅲ细菌细胞膜渗透性改变和外泵系统的耐药机制与新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8.
19.
细菌耐药性机制的研究与新药开发I 细菌产生钝化酶的耐药机制与新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
目的为了了解本院胆道手术患者胆道感染细菌的特点,药敏情况,为选用廉价,有效的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年2月到2006年12月间226例普外科行胆道手术患者术中抽取胆汁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226例手术患者共培养出细菌77株,阳性率分别为大肠埃希菌、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肠球菌、枸橼酸杆菌、变形杆菌、施氏假单胞菌、草绿色链球菌、葡萄球菌。年龄大于60岁者细菌培养阳性率明显增加且阳性率随疾病严重程度加重而增加。结论胆道手术患者胆道感染以G-细菌为主,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率和感染严重程度相关,年龄大于60岁者细菌培养阳性率明显增加且阳性率随疾病严重程度加重而增加。经验性用药应首选头孢类药物和炭青霉烯类药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