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魏莉莉 《中原医刊》2001,28(4):41-41
目的:观察分析乳磨牙拔除的原因和乳磨牙病变造成的危害。方法:总结537例595个乳磨牙拔除的原因。结果:拔除乳磨牙的原因:(1)滞留;(2)根尖外露刺伤颊、舌粘膜;(3)慢性根尖周炎。结论:龋病及其并发症是导致拔牙的主要原因。对龋病应早防早治,并注意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3.
Dyract复合体是一种新型的牙体修复材料 ,兼有复合树脂和玻璃离子的优点。最近有许多研究认为 Dyract复合体能在乳牙修复方面替代银汞合金 [1~ 3]。为探讨其可行性 ,我科于1997年 6月~ 1998年 6月应用 Dyract和银汞修复乳磨牙的 类和 类洞 ,并对疗效进行比较。1 材料和方法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门诊 5~ 7岁的儿童患者 70名 ,其中男性 44名 ,女性 2 6名 ,每个儿童有双侧成对、病情相似的患牙。患牙有浅中龋 ,需做 类或 类洞修复。牙髓活力正常 ,无自发痛 ,叩痛阴性。共 6 0对患牙需 类洞修复 ,32对患牙需 类洞修复。材料和设备 …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根管治疗技术保留乳磨牙,观察其疗效。方法:乳磨牙根尖周病和牙髓病先开髓和拔髓,再做根管预备1~3号,冲洗、消毒,最后根管充填。结果:468例中395例成功,占84%;73例好转,占16%。结论:乳磨牙做根管治疗是一种疗效好、治疗效果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1995~1998年我们对患急慢性根尖周炎、牙髓坏死、坏疽的儿童乳磨牙采用空管疗法,其中资料完整者253例,共306颗乳牙,经临床、X线牙片观察,效果较理想,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年龄 253例患者年龄最小3岁,最大10岁,其中3~8岁236例,此年龄段正处于乳磨牙牙根稳定期,即从乳磨牙牙根形成到开始吸收的阶段。1.2 牙位 由于乳切牙牙根的生理性吸收较早,为便于临床观察,选择第一、二乳磨牙做治疗牙,其中上颌131牙,下颌175牙。1.3 药物配方 粉剂:华素片1.5mg,甲硝唑0.2mg,强的松5mg。液体丁香油适量。1.4 操作方法 常规制洞,开髓,清理…  相似文献   

6.
马厚英 《中原医刊》2005,32(15):35-35
目的探讨干髓术治疗乳磨牙坏死、坏疽、急慢性根尖周炎疗效,并与根管充填法比较。方法 常规制备洞形.揭髓室顶.简单地根管预备.根管消毒.最后充填。结果 干髓术治疗乳磨牙与根管充填治疗乳磨牙。在临床疗效上无明显差异,但在治疗时间、所需费用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针对儿童治疗牙不配合的心理特点及乳牙的解剖生理特征.采用干髓术治疗乳磨牙既节省时间,又节省费用。  相似文献   

7.
徐彩东 《中外医疗》2008,27(30):44-44
目的 观察Vitapex糊剂在乳磨牙牙髓治疗中临床效果.方法 将合作患儿中随机取100颗牙为A组行根管治疗注入Vitapex糊剂;取另100颗牙为B组,导入ZOE糊剂;欠合作志儿中随机取100颗牙行干髓治疗为c姐.结果 术后一年随访,A组成功率98.79%B组成功率89.16%,C组成功率72.63%,A与B、C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Vitapex糊剂在乳磨牙牙髓治疗中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8.
陈传胜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4):156-156
目的探讨儿童乳磨牙保存治疗的方法和必要性方法对214颗不同疾病的乳磨牙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干髓治疗(B组)和碘仿糊剂根充(A组),螺纹钉辅助固位,冠修复等不同方法进行保存治疗。结果A组107颗患牙70颗显效,29颗有效,8颗无效;B组107颗患牙25颗显效,45颗有效,37颗无效结论碘仿糊剂根充治疗乳磨牙疗效确切,是治疗乳磨牙患牙髓、根尖病的一种有效方法;乳磨牙通过合理的治疗,正常功能可以得到保存。  相似文献   

9.
陈峥 《中外医疗》2013,(29):67-68
目的 观察窝沟封闭应用于第二乳磨牙预防龋齿的疗效.方法 临床选择200例儿童采用自身对照方法,选取左侧上下第二乳磨牙作为实验组,对侧同名牙为对照组.并经过2年左右的临床观察.结果 实验组窝沟封闭保留率随时间延长而下降.实验组患龋率(3.43%)明显低于对照组(16.57%).结论 窝沟封闭有效经济,可大大降低龋齿发病率,提高儿童口腔健康水平,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验证氟保护漆防龋的有效性 ,降低乳磨牙继发龋的发生率。方法 :6 - 7a的 1 4 0名儿童的 32 4颗乳磨牙龋齿为研究组 ,同年龄段的 1 5 0名儿童的 372颗患龋乳磨牙为对照组 ,研究组为氟保护漆涂布窝洞 +银汞合金 ,对照组为常规的银汞合金充填。结果 :一年后研究组有 1 32名儿童回访 ,检查修复体 30 6个 ,继发龋牙数 1 5个 ,继发龋发生率 4 .9% ;对照组 1 37名儿童回访 ,检查修复体 343个 ,继发龋数 5 8个 ,继发龋发生率 1 6 .9% ,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结论 :氟保护漆能有效降低乳磨牙继发龋 ,是预防乳磨牙继发龋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牙槽骨高度降低对上颌前磨牙桩核冠修复后应力分布的影响,为临床桩核冠修复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锥束CT扫描数据建立牙槽骨高度不同的上颌前磨牙桩核冠修复模型,根据牙槽骨高度将实验模型分为3组(牙槽骨高度正常、牙槽骨吸收25%、牙槽骨吸收50%),每个实验模型分别采用金合金铸造桩和玻璃纤维桩修复。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对每个模型分别进行200 N的垂直加载和侧向加载,分析牙槽骨高度降低对桩核冠修复后应力分布的影响。结果:牙槽骨高度正常时牙本质内等效应力峰值最小,金属桩修复时垂直加载和侧向加载下应力峰值分别为22.570 MPa、66.354 MPa,纤维桩修复时垂直加载和侧向加载下应力峰值分别为16.480 MPa、58.103 MPa。 牙槽骨吸收25%时,金属桩修复时垂直加载和侧向加载下应力峰值分别为27.690 MPa、95.192 MPa,纤维桩修复时垂直加载和侧向加载下应力峰值分别为18.260 MPa、68.452 MPa。牙槽骨吸收50%时牙本质内等效应力峰值最大,金属桩修复时垂直加载和侧向加载下应力峰值分别为37.363 MPa、135.010 MPa,纤维桩修复时垂直加载和侧向加载下应力峰值分别为24.291 MPa、110.170 MPa。结论:随着牙槽骨降低,牙本质内应力分布增加。修复材料的弹性模量会对应力分布有一定影响,但牙槽骨高度对应力分布的影响比桩核材料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锥束计算机断层摄影(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在下颌第三磨牙(mandibular third molars,MTM)萌出状态对下颌第二磨牙(mandibular second molars,MSM)牙槽骨缺损中的评价效果.方法 选择兰州大学口腔医院2018年6月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研究对成人安氏Ⅱ1分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治疗前的锥形束CT(CBCT)进行三维重建,测量切牙牙槽骨的高度和厚度,探讨成人安氏Ⅱ1分类错牙合不同垂直骨面型牙槽骨高度及厚度是否存在相关性,为临床上此类错牙合的诊断、矫治及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筛选CBCT,将测试对象分成高、均、低角3组,每组20例,应用Invivo 5 软件进行测量,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不同垂直骨面型切牙牙槽骨高度及厚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成人安氏Ⅱ1分类错牙合牙槽骨高度和厚度与垂直骨面型之间存在相关性。(2)成人安氏Ⅱ1分类切牙牙槽骨厚度,高角组最薄,低角组最厚。(3)成人安氏Ⅱ1分类切牙牙槽骨高度,高角组最高,低角组最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观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的锥形束CT,研究上颌窦底黏膜增厚与缺牙区部分解剖结构的关系,为上颌窦底黏膜增厚患者的上颌窦提升术与缺失牙种植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22年5月于天津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科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科拍摄锥形束CT的患者资料,筛选出上颌单侧单颗后牙缺失的患者103例,通过CBCT三维重建,并以上颌窦底黏膜是否增厚(>2 mm)作为分组标准,测量牙槽骨高度、宽度、上颌窦外侧壁血管至窦底距离、上颌窦外侧壁厚度,以同一患者自身两侧指标的差值为统计值,分析上颌窦底黏膜增厚是否对缺牙区部分解剖结构存在影响。结果 最终纳入上颌窦底黏膜增厚组56例,非上颌窦底黏膜增厚组47例。对其指标进行统计,其中两组患者的牙槽骨高度差值存在差异,上颌窦底黏膜增厚组大于非上颌窦底黏膜增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6)。两组间的牙槽骨宽度、上颌窦外侧壁厚度、上颌窦外侧壁血管至窦底距离的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持续存在的上颌窦底黏膜增厚可能与缺牙后牙槽骨高度的变化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15.
牙动度参数与牙槽骨高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杨瑟飞  施生根  张铭  彭栗 《医学争鸣》2002,23(3):210-212
目的 提取牙动度信号中与牙槽骨高度有关的参数,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以离体上颌中切牙为实验牙,硅橡胶模拟牙周膜,甲基丙烯酸甲酯模仿牙槽骨,用FX-1型牙动度测量系统采集、处理不同牙槽骨高度时的牙动度信号。结果 牙动度信号中的幅值Q、斜率K随牙槽骨高度降低而减小,牙槽骨高度为16.99,14.99,11.38和7.01mm时,Q值分别为74,59,58和56mV,K值为0.022,0.022,0.021和0.018;时间参数值t1,t2随牙槽骨高度降低而增大且与之呈显负相关,相应地t1值分别16.7,17.3,17.4和18.0ms,t2值为4.9,4.8,5.0和6.3ms。结论 在FX-1型牙动度测量系统中提取的时间参数值t1,t2是反映牙槽骨高度变化的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新型生物陶瓷材料iRoot BP Plus和三氧化矿物凝聚体(mineral trioxide aggregate, MTA)作为盖髓剂应用于乳磨牙牙髓切断术的疗效进行评价,比较两者成功率,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通过检索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电子病历数据库,筛选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门诊就诊、有乳磨牙诊断为慢性牙髓炎、行牙髓切断术的患儿,选择符合纳入标准且盖髓剂为iRoot BP Plus或MTA的患牙,盖髓剂为iRoot BP Plus的患牙全部纳入实验组(iRoot BP Plus组),使用倾向评分匹配法选择性别、年龄、牙位、医生级别、牙髓状态、冠部修复方式和随访时长作为协变量进行1∶1匹配盖髓剂为MTA的患牙纳入对照组(MTA组)。收集各组患牙治疗前自觉症状、临床检查、影像学表现、治疗情况、随访情况,比较两组治疗成功率,并分别分析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132例患儿,178颗患牙,每组各89颗,平均随访时间(462±99) d,截止至2019年12月,iRoot BP Plus组和MTA组成功率分别为89.9%、93.3%, iRoot ...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生物陶瓷材料(iRoot BP Plus)作为盖髓剂用于乳牙牙髓切断术的临床可操作性和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到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三门诊部儿科就诊患者,在乳磨牙的牙髓切断术中使用生物陶瓷材料作为盖髓剂,以治疗时间为观察开始时间,以最后一次拍摄X线片的时间为观察终点时间,对患牙进行定期随访观察1年以上,每次复诊时记录患牙的临床检查和X线片检查情况,将患牙预后归为N、H、P0、PX、PY五类,N为临床和X线均未见异常,H为临床未见异常,X线表现为牙根生理性吸收,P0为临床未见异常,X线出现牙髓钙化、牙根吸收等改变,但暂时无需治疗,PX为临床出现或未出现异常,X线出现根尖周病变,需要根管治疗或拔除,PY为乳牙早失;其中N、H定义为成功,P0、PX、PY定义为失败。结果:截至2018年9月,共纳入患牙40颗(患者34人),初诊年龄为3.1~8.5岁,平均(4.7±1.2)岁,观察时间12~24个月(中位时间16个月),患牙预后符合N的牙齿34颗,符合H的2颗,符合P0的1颗,符合PX的3颗,符合PY的0颗。使用生物陶瓷材料作为盖髓剂的乳磨牙牙髓切断术12个月成功率95%。结论:使用生物陶瓷材料作为盖髓剂进行乳牙牙髓切断术取得满意疗效,可以作为盖髓剂用于乳牙牙髓切断术的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8.
胡洁  张凯  刘珊珊  徐丽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0,45(6):742-744, 747
目的对改良式牙槽嵴裂植骨术修复牙槽嵴裂的术后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分析44例单侧牙槽嵴裂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改良式牙槽嵴裂植骨术组(A组)22例和常规牙槽嵴裂植骨术组(B组)22例。术后第3、6、12个月进行随访,比较2组病人的术后植骨成功率及骨缺损处的体积变化。结果A组术后成功率为82.8%(18例)高于B组的50.0%(11例)(P < 0.05);术后第3、6、12个月时缺损区域植骨存活比A组均高于B组(P < 0.05)。2组病人术后第3个月时植骨存活比均高于第6个月和第12个月(P < 0.01),第6个月和第12个月植骨存活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单侧牙槽嵴裂病人,改良式牙槽嵴裂植骨术可有效提高术后植骨存活率,术后骨量恢复明显增加;术后骨吸收主要发生于术后前6个月,6~12个月时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骨原发性淋巴瘤(PLB)的影像学特点,提高临床骨原发性淋巴瘤的影像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骨原发性淋巴瘤的X线平片、CT及MRI特点.结果 男10例,女8例,平均年龄(40.6±5)岁,单发16例,多发2例.股骨5例次,腰椎4例次,髂骨、胸椎各3例次,颅骨、胫骨各2例次,骶椎、肱骨各1例次;X线及CT表现为浸润型4例,溶骨型7例,硬化型1例,混合型5例,囊变型1例,明显骨膜反应3例,合并病理骨折5例,16例有明显软组织肿块,MRI检查:病变在T1WI多呈低或等信号,T2WI多呈等或稍高信号,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 (1)骨原发性淋巴瘤影像学上缺乏特征性表现,X线、CT及MRI综合分析,有助于明确诊断、鉴别诊断.(2)全身症状轻,骨皮质破坏的范围相对小而软组织肿块大,骨膜反应轻,MRI的T2WI信号不高,增强扫描多呈明显强化,是其相对特征性影像学特点.  相似文献   

20.
实验性牙槽骨吸收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建立实验性大鼠牙槽骨吸收模型的方法.方法 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实验组SD大鼠局部注射大肠杆菌(E.coli,E)内毒素即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E-LPS),对照组在相同时间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检测实验牙位牙体-牙周联合标本骨密度(Bone Mineraldensity, BMD)、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破骨细胞计数、HE染色组织病理学检查,评价实验性牙槽骨吸收模型的建立是否成功.结果 实验组大鼠实验牙位牙槽骨BMD(0.220±0.026)低于对照组(0.328±0.023)(P<0.05),破骨细胞数目(7.800±2.683)高于对照组(0.334±0.200)(P<0.05).实验组大鼠牙槽骨表面出现Howship陷窝,陷窝内可见破骨细胞.对照组大鼠牙槽骨表面光滑完整,未见明显破骨活动.结论 局部注射E-LPS能制备稳定、可靠的实验性大鼠牙槽骨吸收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