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对内毒素肺损伤的治疗机制,观察其对体内神经肽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制作绵羊慢性肺淋巴瘘模型,应用大肠杆菌内毒素静脉滴入导致急性肺损伤并使用大剂量Dex防治利用放免方法测定血浆,肺淋巴液神经肽含量及血浆皮质醇(CS)含量变化。结果:内毒素致伤后血浆,肺淋巴液中血管活性肠肽(VIP)和P物质(SP)含量及血浆CS含量明显升高,大剂量Dex可明显抑制这一变化。结论:大剂量Dex对抗内毒  相似文献   

2.
内毒素休克大鼠血浆内皮素(ET)含量增高,一氧化氮(NO)含量下降。本实验检测了肝脏一氧化氮合酶(NOS)的活性,拟阐明内毒素休克对肝损伤时NO含量变化的影响。实验采用大鼠尾静脉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10mg/kg),复制Wistar大鼠内毒素休克模型...  相似文献   

3.
胃肠激素在肠易激综合征病理生理学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胃肠激素参与其发病过程,其中VIP、CCK和胃动素与IBS的主要症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胃肠激素作为神经介质,根据其分布和释放的区域,在IBS发病机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贾友苏 《解剖学报》1998,29(2):213-215,I018
为了解神经肽对舌下腺分泌的功能意义,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了5只Wistar大鼠舌下腺内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和神经肽Y(NPY)的定位。结果表明,大鼠舌下腺纹状管上皮细胞分别呈SP、VIP和NPY免疫反应性,腺泡细胞为阴性。本研究提示,SP、VIP和NPY可能参与舌下腺分泌活动和局部血液供应的调节  相似文献   

5.
大鼠心房室结区血管活性肠肽神经的分布和定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图像分析和放射免疫测定研究了大鼠心房室结(AVN)区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分布和含量,发现房室结区不仅含有VIP神经纤维而且含有VIP神经细胞。结果提示AVN的VIP能神经可能在房室传导等心功能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选择性抑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对内毒素性休克的影响目的:了解一氧化氮(NO)在内毒素致感染性休克时所起的作用,及选择性抑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对感染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将公羊16只,随机分为2组,用内毒素持续静脉注射诱发内毒素性休克。...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正常肠淋巴液对内毒素休克小鼠肺、心、肝等器官损伤以及MAPK信号通路主要信号分子p38 MAPK、ERK1/2和JNK磷酸化水平的影响。方法: 引流18只BALB/c雄性小鼠正常肠淋巴液,去除细胞成分后用于内毒素休克的干预。18只小鼠均分为假休克组、内毒素休克组与肠淋巴液干预组(n=6);腹腔注射脂多糖(LPS,35 mg/kg),复制小鼠内毒素休克模型;在LPS注射60 min后,淋巴液干预组小鼠经股动脉注射正常淋巴液(全血量的1/15);整个实验过程监测平均动脉血压(MAP);在腹腔注射LPS后6 h或相应时点,心尖穿刺取血,检测反映心肌和肝细胞损伤的生化指标;同时,留取固定位置的肺、心肌和肝组织,部分观察组织形态,部分检测p38 MAPK、ERK1/2和JNK的磷酸化水平。结果: 内毒素休克组与肠淋巴液干预组小鼠在腹腔注射LPS后90 min多个时点的MAP显著低于假休克组,肠淋巴液干预组小鼠MAP在腹腔注射LPS后80 min、90 min、190 min、210 min、240 min、250 min、340 min、350 min和360 min显著高于内毒素休克组。假休克组小鼠肺、肝和心肌组织结构基本正常,内毒素休克组小鼠出现了一定的结构损伤,肠淋巴液干预组小鼠组织损伤较轻;内毒素休克组小鼠血浆AST、ALT和CK-MB活性高于假休克组,肠淋巴液干预组小鼠血浆CK-MB活性亦高于假休克组,AST和LDH-1活性低于内毒素休克组。注射LPS后6 h,小鼠肺组织p38 MAPK、ERK 1/2和JNK的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心肌和肝组织的这些指标未见显著变化;输入正常肠淋巴液降低了内毒素休克小鼠肺组织p38 MAPK以及心肌组织p38 MAPK、ERK 1/2和JNK磷酸化水平。结论: 输入正常肠淋巴液可减轻内毒素休克小鼠的器官损伤,降低肺组织p38 MAPK磷酸化水平。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观察休克时小肠因素在肺损伤中的作用。家兔随机分为SMAO休克组(n=11)和假休克组(n=8),结果发现,肠系膜上动脉夹闭(SMAO)60分钟再灌注,肺毛细血管通透指数(PCPI)和肺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增加,肺泡和支气管充血、水肿、出血及肺I型细胞结构损伤,肠病理损伤与肺损伤间有明显相关关系,但未见PaO2下降。用SMAO90分钟猫的SMV血血浆灌注离体大鼠肺标本(实验组,n=9;对照组,n=8),致被灌注肺的肺动脉灌注压、PCPI和灌流液中MDA含量及乳酸脱氢酶活性显著升高,提示缺血小肠再灌注时释放的体液因素可直接引起肺损伤。  相似文献   

9.
一氧化氮对大鼠内毒素血症肠道的保护作用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用一氧化氮(NO)合酶抑制剂硝基左旋精酸(L-NNA)及其底物左旋精氨酸(L-Arg)对比观察了两者对内毒素血症大鼠肠道损伤的影响,并从白细胞,自由基及血流改变等方面探讨了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用L-NNA(4mg/kg)抑制NO合成可加重内毒素(10mg/kg)引起的肠微血管和粘膜损伤,表现为肠组织伊文氏蓝含量增加,二胺氧化酶活性降低,同时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及丙二醛含量明显升高,肠血流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能量代谢的角度探讨肠组织与心肌、骨骼肌等肠外组织在失血性休克及复苏后组织损伤的差异性。方法:采用大鼠失血性休克复苏模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三磷酸腺苷(ATP)、二磷酸腺苷(ADP)和一磷酸腺苷(AMP)含量;生化及比色法测定黄嘌呤氧化酶(XO)、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失血性休克后肠组织、心肌和骨骼肌ATP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对照的26.3%、30.7%和62.8%;复苏后,心肌、骨骼肌ATP含量明显高于休克组;失血性休克及复苏后,肠组织XO活化及MDA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SOD活力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其脂质过氧化程度较心肌和骨骼肌严重。结论:失血性休克及复苏后不同组织能量代谢变化及组织损伤程度存在差异性,肠组织能量代谢障碍及损伤程度重于心肌、骨骼肌等肠外组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对内毒素刺激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内皮素分泌的影响。方法应用体外培养法及放免测定法,观察内毒素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泌ET的影响及山莨菪碱(654-2)对内毒素刺激的ET合成的影响。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内毒素在1~20μg/ml时能刺激ET释放,10μg/ml时达高峰,20μg/ml时反而有所下降。(2) 10μg/ml内毒素作用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6h内增加不明显(P>0. 05),在 10h、20h及 30h时明显增加(P均<0.001)。(3) 0.02mg/ml山莨菪碱对内毒素(10μg/ml)刺激ET升高抑制不明显(P>0.05),而0.1mg/ml及0.5mg/ml时抑制明显(P均<0.001)。(4)与对照组比较,山茛菪碱(0.5mg/ml)对 10μg/ml内毒素刺激的 ET释放在 6h内抑制不明显(P>0. 05),而在10h、20h及30h时抑制明显(P分别<0.05、<0.001和<0.001)。结论内毒素能刺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T的释放,这种刺激作用呈时间及剂量相关性变化,山莨菪碱能抑制内毒素刺激的ET的升高,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笔者观察了大鼠失血性休克(HS)对内毒素诱导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产生的影响及其细胞来源,并结合休克后组织内脂多糖结合蛋白(LBP)mRNA的表达变化,对其分子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静脉注射LPS后90min,HS+LPS组血浆TNFα水平分别较HS组高20倍(P<0.01),LPS组高2.7倍(P<0.05);休克和复苏后,外周血白细胞产生TNFα的能力明显受抑,而肝Kupfer's细胞产生TNFα的能力却明显增强;休克后不仅肝组织内LBPmRNA表达增多,肺、肾组织内LBPmRNA也相继表达增加。研究结果提示,失血性休克能显著增敏内毒素诱导TNFα的产生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休克后组织内LBP表达上调有关,组织巨噬细胞群(如Kupfer细胞)可能是休克后细胞因子产生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3.
炎症反应是创伤后机体早期变化之一。失控性炎症反应所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对机体构成严重损害。1992年,Deitch提出了“二次打击”假说,认为机体在受到任何一种损伤后往往处于一种致敏状态,任何一种继发性损伤如感染,即使作用轻微,但只要超过宿主清除能力,则可引起一系列放大的连锁反应,如细胞因子增加,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增强以及微循环紊乱等,从而造成多器官系统功能损害。创伤、休克后脓毒症、MODS可能循以下途径发生、发展创伤、休克等应激状态(首次打击)一方面引起机体LBP/CD14系统(内毒素受体)表达上调,使机体对内毒素敏感性增高(致敏阶段);另一方面,由于免疫抑制,肠道通透性增高以及菌群紊乱等因素,促进肠源性内毒素易位,并聚积于局部组织(二次打击)。组织内毒素通过上调的LBP/CD14系统激活多种炎性细胞,释放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I、PLA2等)。另一方面则进一步加重肠粘膜损伤,促进内毒素移位,致使炎症反应不断放大、加重,最终导致全身失控性炎症反应SIRS和MODS(多器官功能紊乱)。 如何阻止和减轻创伤后内源性内毒素移位及其所致MODS的发生,一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受《金匮要略》“中风病”用“填窍熄风”之法,“使旧风去而新风不受”的观点及中医治疗“血脱(创伤引起的失血性休克)”的启发,提出了“填窍熄风方(大黄20g,当归、川芎、龙骨、牡蛎、矾石各10g)”。以防失血休克胃肠粘膜损伤和细菌及内毒素移位为重点,从多方面、多途径阻止休克进一步发展,制止MODS发生。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大黄、当归、川芎单独应用时,均能在某些环节上发挥较好的抗休克作用。如大黄能明显降低失血性休克大鼠肠粘膜通透性,阻止肠道内毒素吸收,对应激性胃肠粘膜病变有明显治疗作用。大黄、当归、川芎对胃肠粘膜血运障碍均有明显改善作用,都能清除氧自由基、对某些细胞因子的释放有调理作用,大黄和川芎嗪对许多肠道致病菌有抑制作用等。因此运用“填窍熄风方”,发扬祖国医学的优势,来保护胃肠道细胞,调理细胞因子的释放,从多层次制止MODS发生,对休克的防治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SD大鼠ES(内毒素休克,内毒素0.8mg/100gb.w.iv)为模型,观察了CCK-8抗ES过程中平均动脉血压(MAP)血液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脂质过氧化产物二醛(MDA)及吞噬细胞化学发光(PCL)的变化,实验结果:CCK-8可使ES大鼠MAP回升,血浆SOD活性升高(P〈0.01),MDA含量减少(P〈0.05),吞噬细胞本底发光增强,峰值增高,峰时缩短(P〈0.05),结果表明CC  相似文献   

15.
俞晓峰  黄策 《现代免疫学》1996,16(3):190-192
细菌内毒素(LPS)是引起革兰氏阴性菌(GNB)败血症休克的重要始动因素,LPS通过与宿主体内相应受体结合,诱导效应细胞释放多种炎性细胞因子,如TNF-α、IL-1和IL-6等。动物模型和临床研究表明,LPS攻击动物或GNB感染患者的血循环中炎性细胞因子均可明显增加,且与预后的关系密切。因此,针对LPS致病过程特点以及细胞因子在GNB败血症休克中的作用,寻找有效降低败血症休克病死率的方法已成为当今抗感染免疫研究领域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放兔测定方法观察了电刺激迷走神经及缺氧过程中猫入,出肺血P物质和血管活性肠肽含量变化。结果表明,电刺激迷走神经后,出肺血SP浓度明显高于入肺血(P<0.05),而入,出肺血VIP浓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猫自由吸入低氧气体(10%O2)后3-4min,平均肺动脉压已达并持续在高水平,同时出肺血SP浓度明显高于入肺血(P<0.05),而出肺血VIP浓度变化不明显。结果提示:迷走神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内毒素休克早期大鼠血浆TF、TFPI的变化。结果:静脉给予内毒素的大鼠MAP呈进行性下降,至120min时降至(58±25)kPa,TF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而TFPI无显著改变(P>005)。血浆TNF含量明显增高(P<001),ATⅢ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WBC计数减少(P<001),PL计数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内毒素休克早期休克组织因子凝血途径易化因素增强,而拮抗因素不变或减弱  相似文献   

18.
山莨菪碱对急性失血性休克家兔白细胞变形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观察了急性失血性休克家兔白细胞变形能力的变化及山莨菪碱对其的影响。结果显示,休克时白细胞滤过指数明显高于休克前(P<0.001),且随休克时间的延长,滤过指数逐渐增高。应用山莨菪碱治疗后,白细胞滤过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和休克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与休克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本文结果提示,山莨菪碱具有明显改善白细胞变形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内毒素和TNF-α诱导的人体IL-8释放〔英〕/VanDeventerSJH…//JInfectDis。─1993,167(2)。─461~464研究了用低剂量内毒素或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静脉攻击健康人体时诱导的IL-8释放。实验分两组,第1...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异丙嗪对家兔内毒素性发热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方法:复制家兔内毒素性发热模型,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血清SOD的活性,用改良巴比妥酸微量法测定血清MDA的含量。结果:异丙嗪不仅完全抑制内毒素性发热,而且降低正常体温,该剂量的内毒素引起发热时,血清SOD活性和MDA含量未见明显改变,而静脉注射异丙嗪(25mg/kg)却引起血清SOD活性降低(P<005)和MDA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内毒素性发热时血清自由基水平未见明显改变,而该剂量的异丙嗪有显著抑制内毒素性发热的作用并影响血清SOD和MDA的产生和代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