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洛伐他汀和抗氧化剂 (维生素 C、E、辅酶 Q1 0 )对冠心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67例冠心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分别给予洛伐他汀 (A组 2 8例 ) ;洛伐他汀加抗氧化剂 (B组 1 8例 ) ;抗氧化剂 (C组 2 1例 )治疗 ,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 4w、8w TC、LDL- C、NO、ET、PGI2 及 TXA2 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 4 w、8w,A组 TC、LDL- C、TXA2 下降 ,ET减少 ,NO增加 ,PGI2 增加 (均 P<0 .0 5) ;B组 TC、LDL- C、TXA2 均下降 ,NO增加 (P<0 .0 5) ,PGI2 增加 ,其中 4w ET下降 (P<0 .0 5) ,8w ET下降 (P<0 .0 1 ) ;C组各项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相关性检验显示 ,内皮功能的改善 (ET、TXA2 下降及 NO、PGI2 升高 )与血脂 (TC、LDL- C)下降无相关关系 (P>0 .0 5)。结论 洛伐他汀能够在降低血脂的同时改善内皮功能 ,加服抗氧化剂后此疗效更加显著 ,但内皮功能改善与血脂下降无关。  相似文献   

2.
血管内皮功能失调是动脉粥样硬化病理过程中的早期改变.血浆胆固醇水平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动物实验以及临床试验均显示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之前即可出现血管内皮功能失调,主要表现为内皮依赖舒张功能障碍.许多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发现降胆固醇治疗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和促进粥样斑块的消退,而且在短时间内出现显著的临床效益,远早于冠状动脉的病理形态学改变之前,因此推测降脂治疗对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有益[1,2].  相似文献   

3.
他汀类药物对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和氟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6 0例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 (5mg/d)或氟伐他汀组 (2 0mg/d) ,每组 30例 ,均治疗 8周 ,2 0例正常对照。采用超声多普勒于治疗前后对其进行血管内皮功能的测定。结果 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反应较对照组明显减弱 [辛伐他汀组 (3 38±5 48) % ,氟伐他汀组 (1 17± 5 15 ) % ,对照组 (17 5 8± 6 47) % ,P <0 0 0 1],而三组对硝酸甘油的反应差异无显著性 [分别为 (14 6 4± 6 6 8) % ,(14 46± 7 80 ) % ,(18 31± 6 84) % ,P >0 0 5 ]。辛伐他汀或氟伐他汀治疗 8周后均使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降低 ,同时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较治疗前亦有明显改善 [辛伐他汀组为 (14 6 8± 5 0 5 ) %比 (3 38± 5 48) % ,氟伐他汀组为(13 94± 6 6 8) %比 (1 17± 5 15 ) % ,P值均 <0 0 0 1],而治疗前后肱动脉对硝酸甘油的反应无显著性变化。结论 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受损 ,辛伐他汀或氟伐他汀治疗均可显著改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二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未合并冠心病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动脉僵硬度的影响。方法 30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应用辛伐他汀20 mg/d治疗12周,治疗前后分别采集空腹静脉血,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浆一氧化氮(NO)水平;应用动脉硬化测定仪测定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评价动脉硬化程度;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肱动脉血流速度积分(VTI),评价血管舒张功能。结果辛伐他汀治疗后患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PWV水平显著降低,血浆NO、肱动脉VTI值显著高于基线水平。结论辛伐他汀可改善无明确冠心病的高脂血症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动脉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5.
高甘油三酯血症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观察高甘油三酯血症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 30名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和 30名正常人采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血流介导和硝酸甘油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功能 ,并测定血浆内皮素和血脂。结果  (1)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较正常组明显减弱 [分别为(2 7± 2 0 ) %和 (15 0± 8 0 ) % ,P <0 0 0 1],而两组对硝酸甘油的血管舒张反应无显著性差异 [分别为 (15 0± 5 0 ) %和 (16 8± 9 0 ) % ,P >0 0 5 ]。 (2 )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 [(10 6 2 2± 19 16 ) μg/L]显著高于正常组 [(72 37± 14 0 6 ) μg/L](P <0 0 0 1)。 结论 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明显受损。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可能是高甘油三酯血症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使用两种剂量辛伐他汀的疗效与安全性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10mg组(A组,10mg/d)与20mg组(B组,20mg/d),每组30例,均治疗8周,20例正常对照,不予治疗。分别于用药前及疗程结束后查血脂并用超声测定肱动脉内皮功能,同时观察用药安全性。结果(1)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较对照组明显减弱(P<0.01)。(2)辛伐他汀10mg与20mg剂量均能有效降低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水平,并显著改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其中20mg剂量组疗效明显优于10mg剂量组。结论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受损,两种剂量辛伐他汀均能安全、有效地降低患者血清TC及LDL C并显著改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辛伐他汀20mg剂量组的疗效明显优于10mg剂量组。  相似文献   

7.
正常血管内皮的主要功能是抑制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的血管平滑肌收缩、血小板聚集、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白细胞粘附和血栓形成。内皮细胞损伤时,内皮功能失调,其抑制作用减弱或消失,其导致的缩血管物质释放增多、粘附分子表达、血小板聚集等均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许多研究表明,内皮细胞产生的血管活性物质,如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48例口服辛伐他汀,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和8周进行血浆内皮素-1(ET-1)、血清一氧化氮(NO)和血脂等指标测定;另选1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结果治疗前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组血浆ET-1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NO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辛伐他汀治疗4周后,ET-1、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均显著降低(P<0.01),NO显著升高(P<0.05),高密度脂蛋白虽亦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8周后血浆ET-1继续降低,血清NO继续升高,但两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存在明显的内皮功能损害;辛伐他汀不仅能够显著降低血脂,而且能够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胆固醇血症对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及前列腺素类物质在其中的作用.方法新西兰兔40只,随机分为3组普通饮食组、高胆固醇组和阿司匹林组,观测离体胸主动脉乙酰胆碱(Ach)诱导的舒张反应及凝血烷A2[BF(血栓素A2,TXA2)和前列环素(PGI2)代谢产物-凝血烷B2(血栓素B2,TXB2)及6-酮-前列腺素F1α的生成.为观测TXA2受体拮抗剂SQ29548对动脉舒张功能的影响,将普通饮食组及高胆固醇组又各分为对照动脉和SQ29548动脉.结果高胆固醇组动脉Ach诱导的舒张功能较普通饮食组和阿司匹林组减弱,有显著性差异(P<0.05);TXA2受体拮抗剂SQ29548显著改善高胆固醇组动脉Ach诱导的舒张功能障碍;Ach刺激状态下,高胆固醇组有内皮动脉TXB2的生成显著高于普通饮食组动脉,去内皮后这种差异丧失;高胆固醇组与普通饮食组动脉6-酮-前列腺素F1a的生成无显著差异.结论①高胆固醇血症引起的动脉舒张功能障碍与其增加内皮TXA2的生成有关.②小剂量阿司匹林可改善高胆固醇血症引起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高甘油三酯血症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 30例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和 30例正常人 ,采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血流介导的和硝酸甘油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功能 ,并测定血浆内皮素和血脂。结果  1.高甘油三酯血症组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较正常组明显减弱 [分别为 (2 7± 2 0 ) %和 (15 0± 8 0 ) % ,P <0 0 0 1],而两组对硝酸甘油的血管舒张反应无显著性差异 [分别为 (15 0± 5 0 ) %和 (16 8± 9 0 ) % ,P >0 0 5 ]。 2 高甘油三酯血症组血浆内皮素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 [分别为 (10 6 2 2± 19 16 ) μg/L和 (72 37± 14 0 6 ) μg/L ,P <0 0 0 1]。结论 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明显受损。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可能是高甘油三酯血症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1.
辛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作用的量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5mg,10mg,20mg)的辛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及其量效关系。方法共入选8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不服用辛伐他汀),辛伐他汀5 mg组、辛伐他汀10 mg组、辛伐他汀20 mg组、每组20例,治疗8周。采用超声法检测血流介导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同时观察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辛伐他汀治疗8周后,5 mg、10 mg、20 mg呈剂量依赖性显著降低血总胆固醇(分别降低9%,18%,29%)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分别降低12%、24%、35%),不同剂量组间P<0.05。对照组治疗8周后血脂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5 mg、10 mg、20 mg的辛伐他汀均可显著改善FMD[5mg:(3.41±2.99)%VS(7.46±5.11)%;10mg:(3.76±3.01)%比(7.98±4.92)%;20mg:(3.59±3.47)%比(8.09±6.10)%;P均<0.01]。但三组之间FMD的变化值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且FMD的改善与血TC、LDL-C水平的降低不相关。对照组FMD虽有轻度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辛伐他汀治疗后肱动脉内径、肱动脉对硝酸甘油的反应均无显著改变。结论辛伐他汀5 mg、10 mg、20 mg治疗8周后,可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但该作用无明显的量效关系,可能独立于调脂作用之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小板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测定30例高胆固血症或混合性高脂血症患者(治疗组)调脂治疗(氟伐他汀20mg/d,治疗4-8周)前后及3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脂,α-颗粒膜蛋白CD62p(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62p,CD62p),血糖及胰岛素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结果(1)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的CD62p分别为(5  相似文献   

13.
辛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作用的时效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改善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时效关系。方法共入选30例确诊冠心病患者,每天服用辛伐他汀20mg,进行1年随访。采用超声法检测血流介导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low mediated dila-tion,FMD),同时观察血脂水平、肝肾功能、血糖以及心肌酶学的变化。结果完成50周随访的25例冠心病患者,辛伐他汀(20mg/d)服后2周、4周、8周、12周及50周可分别使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降低18.9%、24.3%、29.0%、30.1%、29.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低20.1%、26.8%、34.7%、36.0%、35.2%。辛伐他汀治疗可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FMD较治疗前明显增加,2周:64%,4周:95%,8周:123%,12周:179%,52周:142%(2周、4周P<0.05;8周、12周、52周P<0.01)。FMD的改善与血清TC和LDL-C降低水平无显著相关,而与基础FMD有关。所有患者耐受性好,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患者2周时,血管内皮功能即有改善,8~12周达高峰,长期治疗能产生持续的血管内皮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冠心病 (CHD)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了 12 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一支以上主要冠状动脉狭窄≥ 5 0 %的CHD患者血清VEGF水平 ,并作相关分析。结果 :CHD组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 93.2± 12 6 .3)ng/L∶(12 0 .1± 31.5 )ng/L ,P <0 .0 1〕 ,双支和三支血管病变患者血清VEGF水平高于单支组〔(2 83.4± 85 .0 )ng/L ,(398.1± 10 5 .5 )ng/L∶ (191.7± 2 7.3)ng/L ,P <0 .0 1〕 ,随着血管狭窄程度的加重 ,血清VEGF水平升高越明显 ,两者呈显著正相关 (r =0 .78,P <0 .0 0 1) ,CHD并发高血压和 (或 )糖尿病对血清VEGF水平无显著影响 (P >0 .0 5 )。结论 :CHD患者血清VEGF水平升高 ,其升高程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叶酸能否改善冠心病患者支架术后的血管内皮功能.方法 共184例冠心病患者,在行冠状动脉支架术后,随机分为叶酸治疗(20 mg/d)92例和对照组92例.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以超声测定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FMD)变化来评价血管内皮功能,并观察两组间的差别.结果 叶酸治疗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低于对照组[(8.83±3.33)μmol/L比(13.18±5.08)μmol/L,P<0.01].叶酸治疗后,FMD由(4.72±1.73)%增加至(8.54±1.45)%,P<0.01.结论 叶酸治疗可能通过降低同型半胱氨酸以外的途径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对介入治疗后的冠心病患者发挥潜在益处.  相似文献   

16.
血脂康对冠心病纤维蛋白原、血粘度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国产血脂康在调脂治疗的同时对冠心病患者纤维蛋白原、血粘度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54例冠心病伴血清总胆固醇(TC)>5.2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12mmol/L患者口服血脂康(0,6,2次/d),治疗8周,观察治疗前、后TC、LDL\I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及纤维蛋白原、血粘度和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变化,另选择20例正常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结果:血脂康治疗8周后,TC、LDL-C和TG水平分别下降24.6%、34.1%和17.5%,HDL-C水平升高13.4%(P均<0.05或<0.01);纤维蛋白原和不同切变率的血粘度均显著降低(P<0.05或<0.01)。血脂康治疗前胰岛素敏感指数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而治疗后则明显升高(P<0.05)。结论;血脂康对于冠心病患者不仅能够有效调整血脂,而且还具有降低纤维蛋白原和血粘度及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有益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尿微量蛋白(mALB)与血管内皮因子(VEGF)相关性在冠心病(CHD)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64例CHD患者为观察组,30名健康成人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和稳定型心绞痛(SA)组,ACS组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和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分别测定mALB、VEGF、血糖、血脂、心肌酶,比较分析各组间mALB与VEGF、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CK—MB)的相关性。结果ACS患者mALB、VEGF水平明显高于sA患者及对照组(P均〈0.01),CHD组mALB、VEGF水平分别与CK—MB、血肌钙蛋白I(cTnI)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61、0.56、0.63、0.64,P均〈0.05或0.01)。结论检测mALB、VEGF水平对判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及冠心病的病情程度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冠心病侧支循环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目的:探讨血管内反细胞生长因子(VEGF)与冠心病侧支循环情况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0例无侧支循环的冠心病患者(A组)、17例有侧支循环的冠心病患者(B组)及20例正常对照组(C组)血清VEGF浓度。结果:B组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A组及正常对照组(P均<0.01),A组VEGF水平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有侧支循环的冠心病患者血清VEGF浓度明显升高,VEGF可能参与了冠心病侧支循环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肌氨肽苷注射液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将 14 6例冠心病患者分为肌氨酞苷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 ,各组又分别分为急性心肌梗死 (AMI)、陈旧性心肌梗死 (OMI)、不稳定型心绞痛 (UA)及稳定型心绞痛 (SA) 4个亚组。对照组 2 0例。分别测定各组治疗前后的血浆内皮素 (ET)、一氧化氮 (NO)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 (PAGTmax)、血栓素B2 (TXB2 )的变化。结果  1.治疗前 ,各AMI组与UA组的血浆ET、PAGTmax及TXB2 较对照组显著增高 ,NO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 ;OMI及SA组各参数均无显著性差异。 2 .肌氨肽苷治疗后AMI组与UA组的血浆ET、PAGTmax及TXB2 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NO呈显著性增高(P <0 .0 5 ,P <0 .0 1)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ET下降值分别与PAGTmax、TXB2 的变化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而常规治疗组治疗后各值与治疗前比较虽有变化 ,但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肌氨肽苷注射液可通过降低血浆ET水平和增加NO浓度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进一步发挥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