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餐后高血糖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餐后高血糖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相关性。方法:观察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异常(IGT)及糖尿病(DM)三组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分析餐后高血糖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IGT、DM组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IFG组(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餐后高血糖与心血管疾病危险性指标呈正相关。结论:餐后高血糖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应重视控制餐后高血糖,降低心血管疾病患病率。 相似文献
4.
以往大多数的医生和病人只把空腹血糖作为诊断和疗效监测的惟一指标。实际上 ,餐后 2小时血糖是诊断的金标准 ,是评估疗效的真正尺度。回顾我院诊治的 10 6例患者 ,研究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取 10 6例全部空腹血糖≤ 14 0mg/dl的Ⅱ型糖尿病患者 :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 2小时血糖诊为糖尿病者 3 2例 ;空腹血糖控制良好者 74例。其中男 4 7例 ,女 5 9例 ;年龄 4 1~ 80岁 ;病程最长者 3 0多年 ;有并发症者 4 6例。研究方法 :空腹血糖控制良好的 74例患者酌情测餐后 2小时血糖 3~ 5次 ,取平均值 ,再按病程划分 5个阶段。结果 :见表表 1 0… 相似文献
5.
王云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6,5(9):974-976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多年来,对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糖尿病治疗需达到的目标以及实测的血糖值,多以空腹血糖为主。近年来,餐后高血糖在糖尿病的诊断、糖尿病治疗目标以及慢性并发症发病机制上的重要性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以往临床上往往忽略了这类人群,有的甚至出现了慢性并发症时才被发现,延误了治疗时机。本文将对餐后血糖测定的意义及餐后高血糖治疗进展加以叙述。 相似文献
6.
资料与方法
2004年1月~2005年1月我院内科共收住糖尿病人63例。我们对63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程序化健康教育,其中男48例,女15例,年龄36~72岁,平均为45±5岁。平均空腹血糖9.56±3.0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为11.02±2.92mmol/L。合并冠心病13例,合并脑血管病11例,同时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者36例,糖尿病足9例。每位病人入院后,我们都对患者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患者在服药前先要分清是基础血糖高还是餐后血糖高,才能选择合适的降糖药。如果是基础血糖高,应选择降基础血糖的药物;如果是餐后血糖高,则应选择降餐后血糖的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前观点,糖代谢在糖调节受损和糖尿病阶段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性[1]。单纯空腹高血糖型糖尿病(IFH)和单纯餐后高血糖型糖尿病(IPH)可能分别是单纯糖耐量受损(IGT)和单纯空腹血糖受损(IFG)病情进一步加重的结果,因此IFH和IPH可能存在不同的病理机制和发病基础。本文比较了我院近 相似文献
9.
目的进一步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100g馒头餐试验,对8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空腹血清胰岛素值进行测定。胰岛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抵抗采用稳态模型(HOMA-β和HOMA-IR)进行计算。结果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均与HOMA-IR(分别r=0.364,P<0.01;r=0.312 P,<0.01)和糖化血红蛋白(分别r=0.358,P<0.01;r=0.344,P<0.01)呈正相关,与HOMA-β呈负相关(分别r=-0.442 P<0.01,r=-0.311 P<0.01)。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r=0.814 P<0.001)。结论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和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的主要原因,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对空腹血糖有着较大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460例老人体检者的空腹。餐后二小时血糖浓度的测定分析。提高对糖尿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460例空腹和餐后二小时血糖的浓度.结果餐后二小时血糖测定值在糖尿病诊断上明显高于空腹血糖.结论在糖尿病的诊断上应对患者进行空腹和餐后二小时血糖同时监测,以免在糖尿病的诊断上出现漏诊。 相似文献
11.
12.
拜唐苹控制2型糖尿病餐后高血糖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拜唐苹控制 2型糖尿病餐后高血糖的疗效。方法 对 36例 2型糖尿病患者 ,在合理饮食、运动和口服磺酰脲类 二甲双胍降血糖药治疗基础上 ,空腹静脉血糖≤ 7.0mmo1 L ,餐后 2h静脉血糖≥ 11.1mmol L者加服拜唐苹 50mg ,一日 3次 ,观察 3周。观察期前、中、后各测空腹静脉血糖和胰岛素早餐后 2h静脉血糖和胰岛素并监测血脂和肝、肾功能。结果 服用拜唐苹后 ,对降低餐后高血糖的疗效评定 :显效 9例 ( 2 5.0 % ) ;有效 2 4例 ( 6 6 .7% ) ;弱效 3例 ( 8.3% ) ,总有效率达 91.7%。空腹血糖稍有降低和血胰岛素浓度无升高 (P >0 .0 5) ,血脂异常有改善 (P <0 .0 1)。观察中部分患者有一过性轻度腹胀、腹痛 ,无低血糖 ,无肝、肾功能损害。结论 拜唐苹控制餐后高血糖效果明显 ,不增加胰岛 β细胞负荷 ,可改善血脂异常 ,有助于糖尿病二级、三级综合性防治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视网膜病变(DR)与餐后血糖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7年6月来该院就诊的T2DM患者86例,根据视网膜病变程度分为眼底正常组(38例)、眼底渗出组(27例)及眼底增殖组(21例).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1h血糖(1hPG)及餐后2h血糖(2hPG).结果:各组间FPG、1hPG及2hPG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DR与FPG、1hPG及2hPG呈正相关(P<0.05).HTH结论:T2DM患者DR餐后血糖水平明显升高,这可能与DR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16.
17.
餐后高血糖的危害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而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生物作用障碍或两者同时存在引起的 ,显著高血糖的症状包括有多尿、烦渴、多食、体重下降。高血糖所引起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有酮症酸中毒或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 (或高渗性综合征 )。自从胰岛素问世以后 ,酮症酸中毒的病死率已明显降低 ,高渗性综合征多见于中老年轻型的糖尿病患者 ,也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儿童时期的慢性高血糖可以伴随生长障碍 ,成人慢性高血糖 85%以上发生在2型糖尿病及糖耐量降低 (IGT)患者 ,但至今广大的医务人员和患者还缺对它们的正确认识 ,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血粘度水平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发生和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4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20名正常人进行FBG、2hPBG、血液流变学检测,应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进行DR的诊断、分期。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 diabeticretinopathy,NDR)组和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retinopathy,NPDR)组,NPDR组进一步分为DR-Ⅰ,DR-Ⅱ,DR-Ⅲ组。结果:NPDR组2hPBG高于ND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FBG水平NPDR组与NDR组之间无差异(P〉0.05);血流变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及全血低切还原粘度、血浆粘度、血沉K值、红细胞变性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NPDR组、NDR组与对照组(正常人)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但NPDR组之间及NPDR组、NDR组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DR的程度和进展与2hPBG水平、血流变学密切相关,FBG并不是一个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理想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观察诺和锐30对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的治疗效果。方法: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分别应用诺和灵30R和诺和锐30治疗2周。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及早餐后2小时血糖(2小时PG)。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PG分别为10.6±1.4mmol/L,11.5±1.6mmol/L;2hPG分别为14.4±1.1mmol/L,15.2±0.8mmol/L。治疗后FPG,诺和灵30R组和诺和锐30组分别为6.0±0.4mmol/L,6.1±0.4mmol/L,二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2小时PG,诺和灵30R组和诺和锐30组分别为10.4±0.4mmol/L,8.0±0.4mmol/L,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两种药物均可很好地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诺和锐30在降低餐后高血糖方面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