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代医家对眩晕有主风、主痰、主火、主虚之说.<内经>指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上气不足,脑为之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认为本病在肝在脑,病因属风属虚.后世在此基础上有所阐发,金元刘河间认为由于风火;朱丹溪则认为"无痰不作眩";明代张景岳宗<内经>上虚作眩之说,强调无虚不作眩.在临床实践中,眩晕常以虚中夹实而以虚为主者多见.根据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笔者归纳眩晕治疗三法,即清上,补虚,逐痰.  相似文献   

2.
<正>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素问》有"头眩"、"掉眩"之称,《灵枢经》称"眩晕"、"目眩"等。《东垣十书》曰:"眩晕,言其黑运旋转,其状目闭眼暗,耳转耳聋,如立舟车之上,起则欲倒",记载了本病的典型症状。本病为临床常见疾病,关于病因病机自古医家各有论述,《内经》中认为眩晕属肝所主,与髓海不足、血虚、邪中等多种因素有关;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丹溪心  相似文献   

3.
明代著名医家龚廷贤,幼承庭训,精研<内经>、<难经>及金元诸家学说,贯通医理,著有<寿世保元>、<济世全书>、<万病回春>、<种杏仙方>等,曾任太医院医官.临证遵古而不拘泥,治多奇中,其治疗眩晕有独到之处.龚廷贤认为,眩晕与冒眩同义,"眩者言其黑,晕言其转,冒言其昏"[1].临床表现为目闭眼眩,身转耳聋,如立舟车之上,起则欲倒.多由风寒暑湿或气血亏虚,真阴真阳不足,痰浊上泛所致.  相似文献   

4.
辨治眩晕尚须考虑瘀作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恒芳 《中医杂志》2001,42(1):59-60
眩晕是临床常见病症,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之状,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仆。对于眩晕的病因及治疗,历代医籍的论述,主要有主风、主火、主痰、主虚之说。如《内经》提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认为其病在肝,在脑,病因属风、属虚;金元刘河间认为由于风火;朱丹溪则认为“无痰则不作眩”;明代张景岳宗《内经》上虚作眩之说强调“无虚不能作眩”。现今对眩晕的辨证论治亦从以上理论。但从临床实践中可知,由血瘀所致眩晕者亦不乏其例。  相似文献   

5.
<正>眩晕是中医内科常见病症,眩即眼花,晕指头晕,因二者常并见,故统称眩晕。其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晄白,甚则晕倒。《证治准绳》云:"眩谓眼黑眩也。"眩晕病因病机十分复杂,历代医家多有阐发。《灵枢·口问》曰:"上气不足,脑为之满,耳为之苦倾,目之为眩"的记载;刘完素主风火生眩论,李东垣谓脾虚生眩;朱丹溪主张"无痰不作眩";张介宾力倡"无虚不作眩"。《素问·至真要大论》  相似文献   

6.
<正> 眩是眼花,晕是头运。轻则闭目即止,重则如坐舟车之上,起则欲倒,或伴有恶心呕吐,心悸自汗等症。故《寿世保元》谓:“眩者言其黑,晕者言其转,冒者言其昏,眩晕之与眩冒,其义一也。其状目眩,身转耳鸣,如立舟车之上,起则欲倒。”本病临床较为常见,多见于耳源性眩晕、眼源性眩晕、贫血、高血压病、神经官能症等。眩晕之因,有外感、内伤之别。外感为六淫之邪,上犯清窍所致。内伤有虚实之分,  相似文献   

7.
小柴胡汤为<伤寒论>和解少阳之主方,有疏利三焦、调达上下、和畅气机之功,备受历代医家所推崇.然伤寒之方并非专为伤寒而设,该方配伍巧妙、效果奇特,经后世医家的探求发挥,主治病症之多,适用病证之广,远远超过少阳病之范围.  相似文献   

8.
眩晕验案三则如东县人民医院(226400)邢巨星,陈沛关键词眩晕眩晕是临床常见的病证之一。《寿世保元》谓“其状目眩,身转耳鸣,如立舟车之上,起则欲倒”。笔者宗前贤之训,治疗眩晕效果较满意,现录验案三则如下,以飨同道。1肝阳上亢眩晕案赵某,男,56岁,...  相似文献   

9.
祖国医学对眩晕病认识很早,约在公元前三世纪,就有关于眩晕的记载。《如黄帝内经·素问》“愤愤欲吐”。《灵枢·口问》:“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其后于《东垣十书》中有“眩者言其黑运转旋,其状目闭眼暗,身转耳聋,如立舟船之上,起则欲倒”。这类对眩晕病的记述医籍中很多。再如对“眩”的解释:《说文·释名》:“眩者悬也,目视动乱,如悬物,摇摇然不定也”,晕则为头脑晕旋,视物皆转。古人在造字命名中已给了确切含义。我国古医家不但对眩晕的临床现象观察仔细,记载精确,对眩晕的治疗也积累了丰富经验。祖国医学认为眩晕多以内因为主,与肝、  相似文献   

10.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是仲景为少阳伤寒而设的主方.<伤寒论>日:"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少阳为三阳之枢,一旦邪犯少阳,徘徊于半表半里之间,外与阳争而为寒,内与阴争而为热,故往来寒热;少阳经脉络肝属胆.故邪在少阳则经气不利,少阳相火郁而为热,循经上扰则口苦、咽干、目眩,从而胸胁苦满;胆热犯胃,胃失和降,故见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小柴胡汤不但独效于伤寒的少阳经,只要深刻领会方义,略有加减,即可广泛的运用于临床各科.  相似文献   

11.
眩晕是目眩与头晕的总称.眩为眼花,视物模糊;晕为头晕,如坐舟车,旋转不定.眩晕是病人的一种自觉症状,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可伴有恶心、呕吐、汗出、欲仆等症状.眩晕可见于诸多疾病,如颈椎病、梅尼埃病、高血压、低血压、脑动脉硬化症、神经官能症、贫血、耳源性眩晕等.  相似文献   

12.
眩指目眩,眼前发黑,视物模糊;晕指头晕,患者自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临床上二者常同时出现。故多以眩晕并称。在《金匮要略》中有如:癫眩、头眩、目眩、冒、冒眩、目瞑、眩等多种名称,本文将这些症状统一按眩晕来论述。《金匮要略》对眩晕没有按独立成篇来论述,而是分散在九篇中,共约十九条原文。大致可以分为:阳虚水饮,水气上冲;阴阳两虚;上焦阳虚;虚阳上浮;  相似文献   

13.
“骨繇”是指骨节纵缓且摇动不安的一种病证。《灵枢》中也有记载。1976年曾遇一患骨繇的病例,关节弛缓无力,肢体摇摆呈阵发性,虽然能够行动,但步态不稳,足踏若绵,眩晕如坐舟车之中。病已4月,久治不效。我用熄风、柔肝、涤痰、潜阳诸法,也毫无效验。后因其人有鼻塞流黄涕等症,试据“胆热上移于脑,则辛颊鼻渊”而用清胆之法,不期鼻渊尚未显效,而肢摇眩晕先止,因悟《内经》“旨繇取之少阳”之义。后仿此又治三例,均获良效。病例1:孙××,女,49岁。既往有轻度动脉硬化。于1979年10月初操办其子婚事,不免烦劳,10月4日晚突眩仆,扶到床上稍息片刻,目眩略定,但  相似文献   

14.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统称为"眩晕"[1]。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较多类似论述,称为"头眩"、"目眩"、"眩冒"、"目瞑"等,本文对《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相关条文归纳总结,从五脏出发浅要分析张仲景对眩晕病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眩晕是目眩和头晕的总称。眩是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不清;晕是指头晕或感觉自身或外界物体旋转、不能站立等。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眩晕。轻者闭目自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至昏仆等症状。  相似文献   

16.
眩晕是一种常见病 ,缠绵难愈 ,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包括了现代医学的梅尼埃病、高血压、贫血、动脉硬化等病。眩即目眩 ,视物昏花 ;晕即头晕 ,谓头部运转不定之感觉。两者合一即为眩晕。轻则闭目即止 ;重则如坐舟车 ,立则欲倒 ,伴恶心呕吐等症状。引起眩晕的病因虽多 ,但归纳起来不外有风、痰、火、虚及外感所致。风眩 :多由长期忧郁恼怒 ,以致肝郁化火伤阴 ,或肾阴虚损导致肝阴不足 ,均可引起肝阳偏亢 ,肝风内动 ,即所谓“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痰眩 :如饮食不节 ,伤于脾胃 ,以致水谷不能化生精微 ,聚湿成痰 ,痰浊中阻 ,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  相似文献   

17.
“瞑眩”原指昏糊眩晕之意,语出《尚书·说命》“药不瞑眩,厥疾弗瘳”,其意是指病人服药后,若不产生昏糊眩晕的反应,则药物对顽证痼疾就很难奏效,现在即泛指服药后没有一定的药物反应,治疗效果则欠满意。历代医家对“瞑眩”现象均较重视,如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对此记载频多,如《伤寒论》46条曰:“太阳病,脉  相似文献   

18.
眩晕是以头晕目眩为主症的疾病。患者头晕眼花,如坐舟中摇摇不定,甚则欲倒。并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等症。然而眩和晕又有一定的区别,《医学统旨》云“眩者玄也,谓忽然眼见昏乱,少顷方定。晕者运电。谓头目若坐舟车而旋转也。甚至于卒倒而不知者。”因此,眩指视物幌动不定、或称眼花、亦称目眩。晕指运转昏冒、或感身体倾摇不稳。所以“晕”,亦有称“运”者,寓有运动不定之义。由于  相似文献   

19.
痰瘀互结、毒损心络导致高血压病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仲景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宋·朱肱<类证活人书>涉及痰瘀互结致眩晕的思想;杨士瀛在仁斋直指方>中认为眩晕与眩冒同义,对瘀血致眩形成了初步认识;宋金元成为痰瘀眩晕理论发展的历史转折期;明朝医家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对痰眩、瘀眩理论分别进行了详细描述;清代医家将痰眩与五脏联系起来;当代沈绍功等首次提出"痰瘀互结、毒损心络"为原发性高血压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病因病机,祛痰化瘀、解毒通腑法为其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面瘫中医学称为"口眼歪斜"、"吊线风",多数医家认为风寒为主要致病因素,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灵枢·经筋>曰:"足阳明之筋……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不开……有热则筋驰纵缓不胜收故僻."<金匮要略>指出:"脉络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仅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景岳全书·非风>谓:"凡非风口眼?斜……本由肝血之虚,肝血虚则燥气乘之,而木从金化,风必随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