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曲马多与氯胺酮超前镇痛的静脉麻醉用于子宫切除术的麻醉效应.方法选择96例择期子宫切除手术病人随机分为3组,每组32例,分别在手术切皮前经硬膜外导管注入曲马多25mg(Ⅰ组),氯胺酮30mg(Ⅱ组),生理盐水0.5ml(Ⅲ组),术后均采用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PCEA),观察项目:(1)3组子宫切除手术病人中的手术时间.(2)2%利多卡因麻醉用药总量.(3)术后疼痛开始时间.(4)术后PCEA用药量.(5)PCEA镇痛的不良反应(恶心、呕吐).(6)PCEA镇痛后VAS评分.结果3组病人,在手术时间上无统计学意义,术中麻醉药用量,Ⅰ组、Ⅱ组与Ⅲ组相比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Ⅰ组与Ⅱ组之间差异元显著性(P>0.05),术后疼痛开始时间,与Ⅲ组相比较,Ⅰ组与Ⅱ组均明显延长(P<0.05),PCEA术后用量依次为Ⅲ组>Ⅰ组>Ⅱ组,3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CEA的VAS评分,3组间无差异.结论手术切皮前经硬膜外小剂量曲马多或氯胺酮均降低术后病人对PCEA镇痛药的需要量,但氯胺酮的硬膜外超前镇痛效果较曲马多更有效.  相似文献   

2.
硬膜外舒芬太尼超前镇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超前镇痛作用。方法:择期子宫全切手术患者40例,年龄20~60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Ⅰ组在切皮前硬膜外注入舒芬太尼10μg,Ⅱ组为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2ml。观察术中硬膜外用药量,术后感觉疼痛时间,镇痛药用量及术后VA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上无统计学差异。术中麻醉药用量,与Ⅱ组比较,Ⅰ组明显减少(P〈0.05),术后疼痛开始时间,Ⅰ组比Ⅱ组明显延长(P〈0.05),PCEA术后用药量Ⅱ组〉Ⅰ组,两组VAS评分相似。结论:切皮前硬膜外注入小剂量舒芬太尼,能明显降低术后患者PCEA用药量,具有明显超前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硬膜外腔注入氯胺酮进行超前镇痛用于子宫切除术术后镇痛效果.方法:30例子宫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Ⅰ组15例 ,氯胺酮0.3 mg/kg 生理盐水稀释成6 ml 于手术切皮前硬膜外腔注入; Ⅱ组(对照组)15例 ,生理盐水 6 ml 于手术切皮前硬膜外腔注入.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并发症的发生.结果:Ⅰ组13例术后无痛(VAS0~1分)占86.7 %,Ⅱ组5例占33.3 %,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 ,术后VAS评分Ⅰ组明显低于Ⅱ组(P<0.01) .呼吸抑制、头痛、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幻觉等副反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硬膜外腔注入氯胺酮进行超前镇痛可降低创伤导致的疼痛致敏作用 ,镇痛效果优于单独使用罗哌卡因 ,更有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静脉推注和肌肉注射小剂量氯胺酮对妇科腹腔镜手术病人的超前镇痛作用。方法45例ASAⅠ~Ⅱ级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15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后3 min静脉推注0.15 mg/kg氯胺酮(V组)、肌肉注射0.15 mg/kg氯胺酮(M组)和空白对照组(P组),术后1 h、3 h、6 h、16 h和24 h分别记录疼痛评分(VAS)及恶心、呕吐、嗜睡、幻觉、做梦等副作用。结果V组和M组术后6 h内VAS评分差异显著低于P组(P<0.01),而在6 h后3者VAS评分无显著差异;V、M组在术后各时点VAS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恶心、呕吐、嗜睡、幻觉、做梦等副作用发生率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0.15 mg/kg氯胺酮术前预先静脉推注或肌肉注射均可明显减轻腹腔镜手术病人术后疼痛,但氯胺酮肌肉注射可避免静脉给药后血药浓度高峰的过早出现,从而可增加氯胺酮术前给药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5.
不同镇痛方法用于妇产科术后的临床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疼痛治疗方法对妇产科手术后病人的影响。方法选择麻醉效果确切、行全子宫切除术或剖宫产手术的妇产科病人90例,随机分为三组,Ⅰ组采用哌替啶100mg必要时肌注;Ⅱ组采用单次硬膜外术后镇痛;Ⅲ组行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观察术后6、12、24、48h各时间段的镇痛效果、肛门排气时间及并发症。结果术后6、12、24、48h,Ⅰ组病人VAS评分均明显高于Ⅱ组和Ⅲ组(P<0.01),术后24、48h,Ⅱ组VAS评分明显高于Ⅲ组(P<0.05)。结论术后PCEA不但使病人无痛,且有利于病人咳嗽排痰及肠蠕动,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氯胺酮超前镇痛对术后自控镇痛效果和应激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观察氯胺酮超前镇痛对下腹部手术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及自控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45例子宫肌瘤患者均于硬膜外麻醉行全子宫切除术,随机分为3组,即Ⅰ组:对照组,术前不施行超前镇痛;Ⅱ组:切皮前30 min静脉注入氯胺酮0.2 mg•kg-1;Ⅲ组:切皮前30 min将氯胺酮30 mg加入实验剂量(2%利多卡因4或5 mL)中注入硬膜外腔。3组术后均连接Graseby9300镇痛泵行患者自控硬腺外镇痛(PCEA),镇痛药物为0.2%罗哌卡因加50 mg•L-1吗啡。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2天晨抽取静脉血,采用改良荧光法测定血浆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皮质醇水平,并于术后不同时间点观察视觉模拟(VAS)评分、镇痛泵首次触发时间、吗啡消耗量、有效触发次数以及术后恶心、呕吐和皮肤瘙痒的发生率。 结果:从术后4 h至48 h 3组患者的VAS评分均升高,Ⅰ、Ⅱ、Ⅲ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Ⅱ、Ⅲ两组PCEA泵首次触发时间明显延长,镇痛期内按压次数、吗啡总消耗量、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减少。Ⅰ组术后E及NE水平均高于术前,Ⅱ、Ⅲ组术后第1天E、NE水平均高于术前,第2天E、NE水平与术前无差别,与Ⅰ组术后第2天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小剂量氯胺酮经硬膜外腔或静脉途径行超前镇痛能减轻下腹部手术术后儿茶酚胺和皮质醇的增高反应,提高患者自控镇痛效果,减轻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和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舒芬太尼用于骨科手术病人超前镇痛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骨科手术病人不同时机舒芬太尼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术后镇痛的效果及不良反应,以探讨舒芬太尼超前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择期骨科全麻术后舒芬太尼PCIA病人60例,随机平均分为3组:超前镇痛Ⅰ组(P Ⅰ组),麻醉诱导前5 min静注舒芬太尼0.08 μg/kg,手术结束前30 min开始PCIA;超前镇痛Ⅱ组(PⅡ组),手术结束前30 min开始PCIA;对照组(C组),手术结束拔管后开始PCIA.记录术后1,4,24和48 h的疼痛评分、镇静评分、舒芬太尼用量、病人自控镇痛(PCA)总按压次数、PCA有效按压次数、并发症和病人满意度等.结果 术后1 h,P Ⅰ组和PⅡ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P Ⅰ组镇静评分明显高于C组(P<0.05).舒芬太尼用量P Ⅰ组、PⅡ组、C组依次增多,PCA总按压次数P Ⅰ组少于PⅡ组和C组(P<0.05),P Ⅰ组腹胀和尿潴留发生率低于C组(P<0.05).术后72 h病人满意率PⅠ组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 麻醉诱导前5 min静注舒芬太尼0.08μg/kg、手术结束前30 min开始舒芬太尼PCIA的超前镇痛与术后开始的PCIA相比,镇痛效果更好,药物用量和不良反应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8.
向锋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9):1204-1206
目的:比较不同超前镇痛时间点应用地佐辛对前列腺癌根治术术后镇痛的作用效果。方法:将50例ASAⅠ~Ⅱ级择期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Ⅰ、Ⅱ组,Ⅰ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10 min静脉给予地佐辛0.05 mg/kg,Ⅱ组于手术结束前10 min静脉给予地佐辛0.05 mg/kg。2组患者术后均采用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PCA)。观察术后12和24 h患者PCA的总按压次数和PCA有效按压次数,术后2、4、6、12和24 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和舒适评分(BCS评分)评价患者的疼痛强度和满意度,同时观察2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结果:与Ⅱ组比较,Ⅰ组术后12和24h的PCA总按压数和PCA有效按压数以及芬太尼使用量均降低(P<0.05~P<0.01);Ⅰ组患者术后2、4、6和12h的VAS评分均低于Ⅱ组,而BCS评分均高于Ⅱ组(P<0.01);2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诱导前应用地佐辛进行超前镇痛联合芬太尼PCA具有良好术后镇痛效果,且能减少术后芬太尼的用量,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剂量新斯的明硬膜外超前镇痛对妇科病人术后疼痛和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子宫肌瘤挖除术病人随机分为三组:Ⅰ组病人术前20分钟硬膜外注入新斯的明0.7mg行超前镇痛;Ⅱ组病人关腹时硬膜外注入新斯的明0.7mg;Ⅲ组不用新斯的明镇痛.术后均不用镇痛泵,疼痛较剧时采用哌替定50mg肌注.观察术后2h、6h、12h、24h的疼痛评分、哌替定的使用情况、术后肛门第一次排气时间等.结果Ⅰ组病人24h以内镇痛效果较佳,各时点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病人,使用镇痛药的时间明显延迟和次数减少,且无明显副作用(P<0.05).Ⅰ、Ⅱ组病人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明显早于Ⅲ组病人(P<0.05).结论小剂量的新斯的明行硬膜外超前镇痛可较好地缓解术后疼痛、减少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且促进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而无明显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0.
温来友  吴震  黄玉琴  黄兵  苏春蕾  乐伟 《重庆医学》2012,41(32):3435-3437
目的观察布托啡诺复合氯胺酮不同给药途径对超前镇痛的影响。方法 12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择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全子宫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6组,每组20例。Ⅰ组术前硬膜外腔注射布托啡诺1mg和氯胺酮20mg,静脉注射5mL生理盐水;Ⅱ组术前硬膜外腔注射布托啡诺1mg,静脉注射氯胺酮20mg;Ⅲ组术前硬膜外腔注射氯胺酮20mg,静脉注射布托啡诺1mg;Ⅳ组术前静脉注射布托啡诺1mg和氯胺酮20mg,硬膜外腔注入5mL生理盐水;Ⅴ组术前硬膜外腔注射5mL生理盐水,静脉注射5mL生理盐水;Ⅶ组术前静脉注射5mL生理盐水,硬膜外腔注入5mL生理盐水。术后患者均采用连续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记录术后1、2、4、8、12、24hVAS评分,记录术后24hPCEA用量,观察术后不良反应。结果前4组术后4、8、12、24hVAS评分明显低于Ⅴ、Ⅵ组,而Ⅱ、Ⅲ组的评分显著低于Ⅰ、Ⅳ组。术后24hPCEA局麻药用量,前4组显著少于Ⅴ、Ⅵ组,Ⅱ、Ⅲ组显著少于Ⅰ、Ⅳ组。各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布托啡诺复合氯胺酮硬膜外腔注射加静脉注射方式超前镇痛效果优于硬膜外腔或静脉注射单一方式。  相似文献   

11.
硬膜外小剂量氯胺酮在不同给药时间的超前镇痛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硬膜外小剂量氯胺酮在不同给药时间的超前镇痛效果。方法60例行剖宫产术的病人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分别在切皮前(A组)、手术后(B组)硬膜外注入氯胺酮30mg,切皮前硬膜外注入生理盐水1ml(C组),术后均采用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PCEA)。观察术中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SpO2、新生儿Apgar评分,术后感觉疼痛时间、镇痛药用量、术后VAS评分和副作用。结果3组病人术中BP、HR、SpO2及新生儿Apgar评分皆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疼痛开始时间,与C组比较,A组和B组均明显延长(P<0.01),A组和B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PCEA术后用药量依次为C组>B组>A组,3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术后排气时间及PCEA的VAS评分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C组比较,A组和B组副作用发生率均显著降低(P<0.05),A组和B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硬膜外小剂量氯胺酮能降低术后病人PCEA时镇痛药的需要量,尤其切皮前用药更能有效地发挥超前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2.
赵琳  章燕  岑建文 《医学综述》2013,19(11):2094-2096
目的探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应用地佐辛联合罗哌卡因超前镇痛的镇痛效果。方法怀来县中医院于2011年6月至2012年1月择期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Ⅱ级)96例,采用区组随机化分组法分成超前镇痛组和术后镇痛组,各48例。超前镇痛组于手术结束前30 min子宫切除后残端缝合时静脉滴注地佐辛0.1 mg/kg;并于切皮前在每个切口周围用0.5%罗哌卡因3 mL进行阻滞、术毕拔套管时盆腔喷洒0.25%罗哌卡因15 mL;术后镇痛组在手术结束后、自主呼吸恢复、拔除气管插管后单纯给予静脉滴注地佐辛0.1 mg/kg。术后30 min、2 h、6 h、12 h、24 h对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分并记录术后止痛药的需求情况及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超前镇痛组术后30 min、2 h、6 h、12 h、24 h 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后镇痛组。超前镇痛组没有患者术后需要止痛药,术后镇痛组却有9例。两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地佐辛联合罗哌卡因术前应用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中能起到超前镇痛作用,可安全、有效地减轻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预先经不同给药途径给予不同剂量地佐辛用于全麻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方法全麻下行甲状腺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4组(n=20):Ⅰ组生理盐水2ml静脉注射(对照组)、Ⅱ组地佐辛0.1mg·kg^-1静脉注射、Ⅲ组地佐辛0.2mg·kg。静脉注射、Ⅳ组地佐辛0.2mg·kg。肌内注射,均于切皮前10min给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舒适评分法(BCS)评价术后2、6、12及24h时的镇痛效果,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Ⅲ组、Ⅳ组术后2、6、12h时VAS评分低于组及Ⅱ组(P〈0.05);BCS评分4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术后不良反应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全麻甲状腺手术患者于切皮前10min肌内注射地佐辛0.2mg·kg^-1可达到满意的术后镇痛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地佐辛预先镇痛对下肢骨科手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择期行下肢骨科手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D组(地佐辛组)和C组(对照组),两组均为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D组在切皮前lOmin静脉注射地佐辛5mg/2ml,而C组则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ml。术后以地佐辛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观察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与满意程度评分(BCS)。结果与C组相比,D组术后VAS评分降低而BCS评分提高(P%0.05),术后PCIA的总按压次数和实际按压次数均减少(P〈O.05)。结论下肢骨科手术在切皮前应用地佐辛有预先镇痛效应,能减少术后镇痛药的用量,提高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一定剂量咪达唑仑与双侧颈浅丛罗哌卡因区域阻滞两种不同超前镇痛方式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全身麻醉下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A 组在麻醉后切皮前10 min,以0.25%的罗哌卡因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每侧注射5 ml;B 组在麻醉后切皮前10 min,静脉推注0.5 mg/ kg咪达唑仑注射液;C 组患者不做处理。三组术后4 h 内均不予任何镇痛处理,4 h 后根据患者要求,给予一定量的杜冷丁。所有病例均不予镇痛泵持续镇痛处理。分别观察并记录术中生命体征变化、术后并发症情况;记录术后1、2、3、4 h 患者安静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首次使用镇痛药时间、使用镇痛药的用量等。结果术后观察的各时间点,A 组、B 组 VAS 评分均小于 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第4小时VAS 评分,A 组〈 B 组〈 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首次使用镇痛药时间 A 组〉 B 组〉 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镇痛药用量 A 组〈 B 组〈 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甲状腺手术中,术前应用双侧颈浅丛罗哌卡因区域阻滞或静脉注射一定剂量咪达唑仑,患者术后均能获得良好的镇痛效果,并降低患者额外镇痛药量,延长术后镇痛药使用时间,提高患者术后满意度。而术前双侧颈浅丛罗哌卡因区域阻滞较静脉注射咪达唑仑,降低患者使用额外镇痛药量更多,延长术后镇痛药使用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布托啡诺注射液对鼻内镜术术后的镇痛效果及超前镇痛作用。方法:选择择期行鼻内镜手术患者80例,采用随机方法分为术前给药组(Ⅰ组)和对照组(Ⅱ组),每组各40名。Ⅰ组于术前15 min缓慢静脉注射布托啡诺1mg,Ⅱ组不给药,分别观察术后2、4、8、12 h和24 h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结果:Ⅰ组术后2、4、8、12 h VAS评分均显著低于Ⅱ组(P<0.05),但术后24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托啡诺注射液术前给药可有效缓解鼻内镜术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芬太尼复合氟比洛芬酯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ASA Ⅰ~Ⅱ级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成3组:芬太尼组(F组)、芬太尼复合氟比洛芬酯组(KF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在常规麻醉的基础上,F组患者切皮后45 min静脉注射芬太尼2.0 μg/kg;KF组患者切皮前10 min和手术结束即刻分别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 mg/kg,并于切皮后45 min追加芬太尼2.0 μg/kg;C组患者不做特殊处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双盲评估患者术后拔管即刻、3,6,12 h、第1,第2,第3,第7天的疼痛程度,观察术后48 h内其他镇痛药的使用情况以及术后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3组患者年龄、身高、体重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F组患者术后拔管即刻、3,6,12h、第1,第2天的VAS评分均比F组和C组患者低(P<0.05);F组患者术后拔管即刻VAS评分低于C组(P<0.05),术后3,6,12h、第1,第2天F组和C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第7天3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48 h镇痛药用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静脉注射芬太尼复合氟比洛芬酯可减轻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的术后早期疼痛,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甘敏  张飞文  黄映淮 《河北医学》2011,17(7):922-924
目的:探讨曲马多对于瑞芬太尼麻醉之后出现早期疼痛的临床预防效果。方法:90例在静脉麻醉联合喉罩下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患者,分为3组(每组30例),分别在手术近结束缝合皮肤的时候,行静脉注射曲马多2mg,/Bg(A组),氯胺酮0.5mg/Bg(B组),生理盐水2mL(C组)。所有的患者均以丙泊酚、瑞芬太尼以及罗库溴铵进行麻醉诱导,手术中以丙泊酚、瑞芬太尼来维持麻醉,手术毕送入麻醉后恢复室。在患者出现了中等程度的疼痛(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6分)的时候,给予曲马多2mg/Bg,并记录术后的苏醒时间、患者的喉罩拔除的时间、手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率、VAS评分、以及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不良反应。患者苏醒之后30min内进行评分,以VAS≥6分为镇痛失败。结果:该3组患者在手术结束之后苏醒时间、患者喉罩拔除的时间及各时点的血压、心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在患者苏醒后的1min,10min,20min,0.5h,4h的VAs评分中,A组和B组均低于C组(P〈0.05);在镇痛药物的使用率方面,A组和B组均低于C组(P〈0.01),且A组低于B组(P=0.01);手术后患者的躁动率,A组和B组均显著的低于C组(P〈0.01)。结论:曲马多对瑞芬太尼麻醉后的早期疼痛有着明显的预防性作用,与氯胺酮相比较,效应更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剂量氯胺酮预先镇痛是否会对上腹部手术所致细胞因子反应产生影响。方法:30例ASAⅠ-Ⅱ级择期上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人。在静脉麻醉药物诱导气管插管后,A组为对照组;于切皮前5 min给予生理盐水5 ml。B组为氯胺酮一组,于切皮前5 min给予氯胺酮0.2 mg/kg。C组为氯胺酮二组,患者于切皮前5 min给予氯胺酮0.6 mg/kg。分别于麻醉诱导前及手术结束后抽取静脉血分离血清,用放免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结果:3组的TNF-α、IL-8水平在麻醉前及手术后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A组的IL-6水平在手术后明显升高(P<0.05),B、C组IL-6水平在手术后与麻醉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但与A组的IL-6手术后水平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0.2-0.6 mg/kg的氯胺酮预先给药可抑制上腹部手术时细胞因子IL-6的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