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手术指征、子宫切口单层缝合的临床效果、安全性及预后。方法我院妇产科自1991年8月~1996年8月,共行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单层缝合104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047例当中具备手术指征的955例,无手术指正的92例。结果子宫切口单层缝合无一例发生并发症,其满意率100%。结论(1)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的适应证才能有效地预防各种手术并发症,保证母婴安全。(2)剖宫产子宫横切口单层缝合操作简便,创面小,愈合良好,并发症少,疗效确切,易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不全破裂的早期诊断、处理及预防。方法2006年1月-2009年1月发生瘢痕子宫不全破裂13例,术前临床症状加B超检查确诊,手术从原切口进入宫腔,取出胎儿,修剪原切口周围瘢痕组织,1-0可吸收线连续缝合浆肌层,再间断包埋缝合切口,术后常规预防感染,加强宫缩治疗;胎盘植入2例尽量取出胎盘,修整切口,活动性出血明显者用1-0可吸收线"8"字缝扎止血,术后加服米非司酮150mg/d共3d。结果母婴均痊愈出院。42d后来院复查,B超探查8例子宫下段处有线状较强回声,肌层回声均匀,余未发现异常;胎盘植入2例,随防3个月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呈阴性。结论早期B超检查能提高瘢痕子宫不全破裂确诊率,确诊后急诊剖宫产,胎盘部分植入者加服米非司酮并预防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双层连续缝合法辅助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应用于剖宫产产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剖宫产产妇11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7例。两组均行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对照组采用单层连续缝合法,观察组采用双层连续缝合法。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情况(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恶露持续时间、住院时间)、术后1年子宫切口瘢痕憩室发生率及切口并发症。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恶露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盆腔粘连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观察组子宫切口瘢痕憩室发生率及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双层连续缝合法辅助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应用于剖宫产产妇能降低产后子宫切口瘢痕憩室发生率,改善盆腔粘连情况,降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剖宫产子宫切口缝合术式与子宫切口假腔(cesarean scar defect)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阴道四维B超观察改良新式剖宫产中“连续套锁缝合(continuous lock catch suture)”及“连续单层缝合(Continuous single-layer closure)”在子宫切口缝合后患者子宫切口假腔发生的情况(阴道B超追踪术后4d、42 d、1年、2年子宫切口情况).计算切口假腔的发生率.[结果]行“连续单层缝合”子宫切口的患者,子宫切口假腔发生率显著低于行“连续套锁缝合”子宫切口的患者(2.74% vs 6.76%,P<0.05).[结论]子宫切口假腔的发生与子宫切口缝合术式相关,“连续单层缝合”子宫切口的缝合术式可有效降低子宫切口假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第二次剖宫产子宫瘢痕切除对产妇术后恢复、子宫瘢痕憩室形成的影响。方法 52例拟行第二次剖宫产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6例。观察组,术中将原子宫瘢痕切除后缝合子宫切口;对照组,不切除原瘢痕直接缝合切口。比较两组子宫切口处理缝合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血性恶露持续时间、术后24 h血红蛋白水平,并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术后42 d、术后6个月、术后1年子宫切口处残余肌层厚度,观察术后1年憩室形成情况,测量憩室最大深度及憩室容积。结果 观察组的子宫切口处理缝合时间长于对照组,恶露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B超测量子宫切口残余肌层厚度大于对照组,术后1年子宫切口憩室发生率(15.4%)低于对照组(42.3%),憩室最大深度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血红蛋白水平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子宫瘢痕切除有利于子宫切口组织构建恢复,减少瘢痕憩室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B超评估瘢痕子宫阴道分娩的可行性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B超评估瘢痕子宫阴道分娩的可行性。方法:B超评价剖宫产后再次妊娠瘢痕子宫的综合指标:(1)子宫下段前壁完整无缺损。(2)瘢痕部分厚度达0.3-0.4cm。(3)无过度变薄区。结果:从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才83例中,经B超筛选出56例,40例阴道试产成功,成功率达71%。结论:应用B超评价妊娠子宫下 段横切口 瘢痕的综合指标,了解子宫瘢痕愈合情况,可用于鉴定经阴道试产的危险性和安全性,有利于降低剖宫产率,不增加新生儿危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缺陷应用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选择经阴道彩超及宫腔镜诊断的剖宫产切口瘢痕缺陷患者8例,在全麻下进行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放置举宫杯后分离子宫膀胱腹膜返折,宫腔镜定位后切除子宫切口瘢痕缺陷部位组织,缝合子宫肌层,再用宫腔镜进行评估。结果 8例患者手术顺利,平均手术时间为(86.24±25.36)min,平均术中出血量(93.25±28.24)ml,术后经期由原来的(13.00±3.65)d缩短至(5.85±1.54)d(P0.05)。1例合并不孕症患者术后妊娠。结论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缺陷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子宫肌层切口单层缝合法的优越性和可行性。方法 将10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两组,即子宫肌层单层缝合组和传统双层缝合组,观察两组子宫切口缝合时间、剖宫产手术时间、术时出血量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单纯缝合子宫发口缝合时间明显缩短(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时出知量及术后恢复民政部均无显性差异。结论 子宫肌层单层缝合方法是安全有效的,值行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超声对剖宫产术后子宫恢复情况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B超观察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恢复情况。方法我院对2005年2月~2006年2月500例剖宫产术后常规于术后第4d行B超检查患者子宫大小、宫腔及切口愈合情况进行观察,并根据不同愈合情况再随访观察。结果术后患者子宫切口愈合情况按声像图表现分为4型:1.子宫切口愈合良好413例(占82.60%);2.宫腔积血192例(占38.40%);3.宫旁血肿13例(占2.6%);4.子宫切口愈合不良24例(占4.8%)。结论B超能动态观察剖宫产术后宫腔积液及切口变化情况,对防治剖宫产后术后病率及晚期出血等并发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如今我国剖宫产率已高达30%-50%。剖宫产手术方式大多数取子宫下段横切口,子宫切口感染及产后出血是剖宫产术后的主要并发症。我们对我院300例剖宫产术后的子宫切口愈合情况用B超监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自1990年5月至1991年12月,我院共作剖宫产196例,其中单层连续全肌层缝合102例,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手术方法:依次切开腹壁各层及子宫下段,挽出胎儿及附属物后,用4或6把组织钳钳夹子宫切口,然后用1号铬制肠线自切口一侧角外0.5~1cm开始贯穿或8字缝合。连续单层缝合肌肉全层,用4号丝线连续或间断缝合子宫浆膜层。如为腹膜外剖宫产,用4号或1号丝线缝合腹横筋膜和膀胱前筋膜2~3针后,依次缝合腹壁各层。  相似文献   

12.
按随机原则,取剖宫产术子宫切口单层缝合80例、双层缝合50例,用二维超声对子宫切口愈合及缝线吸收情况进行定期随诊、对比观察。结果表明:术后60天缝线完全吸收率,单层缝合组为92%(74/80),双层缝合组为78%(39/50);伤口出血及/或感染率,单层缝合组为0,双层缝合组为4%(2/50)。本文提示,剖宫产子宫切口单层缝合较双层缝合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新式剖宫产术与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两种剖宫产腹壁切口不同选择对其术后并发症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率情况,探讨减少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率的有效方法。方法 1998年9月~2008年9月在本院仅行1次剖宫产及选择两种不同腹壁切口、随访3年内诊断患有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产妇,对两者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3 150例采用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产妇3年内患有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为24例;2 942例采用新式剖宫产术产妇3年内患有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为56例,两者发生率有明显统计学差别(P〈0.01)。结论在减少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率,选择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纵切口)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诊断产后子宫有无胎盘残留及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情况的价值。方法采用B超对3050名(其中剖宫产1000例,平产2050例)产后3~40d的产妇进行检查。结果发现胎盘残留57例,内膜炎49例,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欠佳26例。结论宫内不均匀区及剖宫产术切口处隆起明显及回声欠均匀是产后子宫出血的主要征象。B超在产后的应用能及时为临床提供诊断,动态随访观察子宫内及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情况,对防治产后出血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临产前后采取两种剖宫产术式的产妇的腹部切口及子宫切口愈合情况。方法 施行新式剖宫产术的产妇400例为观察组,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产妇400例为对照组,在手术后5~7d进行超声检查,对临产前后的两组产妇的腹部切口及子宫切口愈合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已临产的产妇腹部切口与子宫切口愈合情况和施行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相比较无显著差异。临产前的产妇实行新式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则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腹部切口愈合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 新式剖宫产术不适宜用于临产前的产妇。剖宫产术后应常规行B超检查了解切口愈合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凶险型前置胎盘患者行剖宫产术时保留子宫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3年12月住院分娩的凶险型前置胎盘患者48例,其中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入住患者16例作为对照组,2011年11月至2013年12月入住的患者32例作为研究组。对照组行传统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胎盘娩出后胎盘附着面可吸收线间断缝合止血,如出血汹涌难以控制立即行子宫切除术。研究组行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但子宫切口适当上移,尽量手取胎盘,之后尽量下推子宫膀胱反折腹膜,在手指引导下,可吸收线白宫颈外口水平以上间断缝合子宫下段数针止血,检查宫腔内胎盘附着面有出血汹涌处对症缝合,然后放置子宫下段水囊一枚压迫止血。如遇胎盘剥离困难,则钳夹胎盘面,切除胎盘组织,创面可吸收线缝合。经以上处理仍出血汹涌,则立即行子宫切除术。比较两组术中失血量及子宫切除率。结果对照组术中失血量(6600±721)ml,子宫切除率68.7%;研究组术中失血量(3100±432)ml,子宫切除率25.0%。两组相比,研究组术中失血量少,子宫切除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改良后的手术方式治疗凶险型前置胎盘效果显著,可减少术中失血量,降低子宫切除率。  相似文献   

17.
剖宫产是解决难产的重要手段之一。我院于1995年1月~1996年12月在102例剖富产术中,采用了腹部横切口皮内缝合术,现将此术式与同期腹壁纵切口皮内缝合剖宫产术100例作对照分析。1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我院将近2年的剖宫产的患者随机分为腹壁横切口组(102例)和腹壁纵切口组(100例)两组。两组病例均为单胎初次剖宫产术,一般情况、手术指征条件均相似,具有可比性。方法:取下腹耻骨上3cm处,相当于腹壁自然皱壁作横弧形切口约10~12cm,深达筋膜层,横弧形剪开腹直肌前鞘,腹外斜肌筋膜,于切口中点错夹腹直肌前鞘上绿,向脐方向锐性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评价新式剖宫产术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97~2008年间本院521例剖宫产术,本科室在新式剖宫产术基础上作了一些调整,通过其手术时间、手术至胎儿娩出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病率和新生儿Apgar评分的临床观察,分别就改良新式(A组)、下腹纵切口子宫下段(B组)和下腹pfannenstial横切口(C组)的剖宫产术进行比较。结果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在手术时间、手术至胎儿娩出时间以及术后排气时间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Apgar评分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新式剖宫产术临床应用效果优于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和下腹pfannenstial横切口剖宫产术,说明本科室对新式剖宫产术式的改进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19.
二维超声对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情况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二维超声观察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不同愈合状况的超声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对本院292例剖宫产术后及转入我院8例患者。共300例。于剖宫产术后7~10天行B超检查并进行随访。结果:300例患者剖宫产子宫愈合情况:(1)完全愈合270例占90%;(2)愈合欠佳者26例占9%;(3)未愈合者4例占1%。结论:二维超声能动态观察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及宫腔积液的变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是唯一能直接观察子宫伤口愈合情况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现将我院近1a来收治的妊娠合并巨大子宫肌瘤3例报道如下. 1 病历摘要 例1:女,28岁.LMP:2009-12-11.孕3个月B超提示子宫前壁肌瘤约9.2 cm×8.5 cm,孕39周复查B超提示子宫下段肌瘤10.8 cm×9.5 cm.2010-09-15行剖宫产术,术前配血、备血,同时向患者及家属交待病情.术中见子宫下段右侧有一肌瘤结节,约12 cm×10 cm × 10 cm,在膀胱反折肌瘤下缘处作一横行切口,娩出胎儿、胎盘后,子宫收缩好,常规缝合子宫切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