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内经》虽无六淫之名,但有六淫之实。六淫病因学说依据天人相应、四时五脏、阴阳理论,因六气太过淫胜、人体正气不足而形成,有关其致病性质和特点的论述,奠定了病因学说研究的基础,有效地指导临床辩证论治。  相似文献   

2.
《金匮要略》对于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本文就该书的理论特点略书管见,与同道共勉。 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 《金匮》在病因学上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指出自然界的正常气候是人生存的必要条件,异常的气候变化(六淫)又是使人致病的因素,据此提出了以六淫为主因的三因学说。例如:《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第二条“夫人秉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千般疢难,不越三条……” 在发病学上强调正与邪的整体观。六淫虽然是使人致病的因素,但是只要人的五脏真气充实,营卫通畅,抗病力强,则“正气  相似文献   

3.
任何疾病都是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患者机体所产生的某种病态反应。古代医家历来认为《伤寒论》所述疾病是因外感六淫而发,而《金匮要略》所载杂病则多由机体正气不足所致。然而杂病的病因十分复杂,并非仅仅包括内伤,外感六淫等邪气亦可导致杂病的发生,外邪致病理论亦是《金匮要略》发病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六淫”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六淫”是中医病因之一,作者将散载于医籍文献中有关资料搜集处理,分六淫之源由,六淫致病候,体盛抗六淫,讨论与体会四方面探讨,对研究病因学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毒邪为中医病因学说之一。近年来 ,由于临床实践的发展和现代病理机制研究的深入 ,使得对传统毒邪的认识得以深化和拓展 ,并逐渐成为现代病因学与治疗学研究中新的视点与热点。现将近年来毒邪研究相关文献概述如下。1 毒邪的概念毒的本意是指毒草 ,《说文解字》释 :“毒 ,厚也 ,害人之草。”在古代医药典籍中 ,毒具有多重含义 ,或言病邪 ,或言病证 ,或言药物 ,或言治疗等。就病因学而言 ,毒是指病邪。传统毒邪是指六淫之甚及六淫之外的一些特殊致病物质 ,如“风气相搏 ,变成热毒”及疫疠之毒、蛇毒等。随着现代医家对毒邪认识的深化 ,毒邪…  相似文献   

6.
“六淫”是中医病因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按照传统理论,人们常以为“六淫”是六种异常气候,尽属外感致病因家范畴,但从临床来看它不尽然,因为“六淫”侵犯人体后所引起的病理反应,除与六气有关外,还与人体的体质、反应性亦有很大关系。因此,有必要对“六淫”的概念重新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对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一至六版<中医基础理论>中中医病因学说若干病因概念六淫、七情、饮食、劳逸从逻辑关系上进行了讨论,认为从概念内涵上说,应改为六气异常(六淫)、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8.
本文讨论了《内经》六气病机理论中体现的选择论,即天人同气相求中双向随机选择的病机理论,论述了《内经》对天人相应内外六气的多层次关系的认识,以及中医六淫病因的关系客体属性,阐明了六淫致病同气相求的随机性、选择性病机。同时强调从《内经》的气化学说去研究中医六气病机和六淫病因,应立足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运用系统科学的选择论,正确地认识和发展中医病机学。  相似文献   

9.
<正>《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诊治杂病的专书,对疾病的产生、变化包含有外感邪气、脏腑自病及"房室、金刃、虫兽"等因素,其内容秉承"天人合一"思想的整体观点,表现了致病因素中的不和谐状态,对致病因素的分类,为后世中医病因学发展奠定了基础。1发病途径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第二条中提到:"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  相似文献   

10.
自先秦到明清外感病因学理论经历了数个不同发展时期。《内经》《难经》这两部经典著作总结当时及以前的医学理论,为外感病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外感病因学在仲景之《伤寒杂病论》中迅速发展,并在隋唐年间有所变化,但此时以伤寒为病因的地位仍未改变。外感病病因学的发展突破于宋金元,对传染病有了部分认识。明清时期,随着疠气学说的提出,外感六淫说和疠气学说共同构成了中医外感病因学,令中医外感病因学全面完善。  相似文献   

11.
《金匮要略》脾胃病证辨治思路与规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关于脾胃病内容丰富,在辨与治方面呈现出规律性的内容。其中在辨的目标上主要是辨其“证”,在辨的方法上主要是辨其八纲属性.在治的原则上遵循着审证求因,审因论治,包括审病变脏腑、病证属性等;其组方用药体现为围绕主症,结合病机,以组方用药。  相似文献   

12.
医圣张仲景在其所著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中,针对不同的病症,不同的选方用药,采用了不同的溶剂作为药物溶媒。其论述丰富而详尽,为我们现代选择适宜的溶媒以提高临床疗效,留下了丰富的经验与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13.
中风病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语言障碍是中风病的主症之一,通过对《金匮要略》、《伤寒论》等文献中,有关治疗该病的方药,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并对其用药规律进行研究,对于指导临床和科研组方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4.
解决疼痛是众多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患者就诊的目的,使用经典方《金匮要略》温经汤辨证治疗寒凝血瘀型的内异症疼痛,可收到良好的疗效。文章阐述了内异症的中医病因病机和《金匮要略》温经汤的组方原则,从而进一步表明辨证使用《金匮要略》温经汤治疗内异症疼痛的依据,并举2例病案。  相似文献   

15.
《金匮要略》方药用量与功效变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方荆中药物的用量与其功效有着密切的联系,中药的量效关系是方剂与药研究的重要内容.以<金匮要略>收载方剂为研究对象,分析方荆中药物的功效,并进行统计分析,绘制量效关系曲线.通过对量效关系曲线的分析,发现方荆中药物常用量相对集中,与其表现的功效具有一定的变化趋势.此外,药物用量还受主治病证、配伍关系、剂型等因素影响.从药物用量的角度对中药功效的多元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探索性的解释了方荆药物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6.
祖国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源远流长,《内经》中即有“喘呜”等称呼,《金匮》奠定了哮喘辨治的基础。元代朱丹溪首提“哮喘”病名,明清对哮喘的病因病机和治疗逐步发展完善,明代医家提出哮有“宿根”,反复发作,治疗宜“扶正祛邪”,并对哮与喘进行鉴别。清代医家总结有外邪、起居、饮食引发宿痰而致哮喘,也有遗传因素的“幼稚天哮”。治疗要分发作期和缓解期,要辨寒热虚实,和分肺脾论治,并倡导内外兼治和天灸疗法。  相似文献   

17.
陈修园是清代名医,善以通俗的语言阐述玄而难解的中医理论,为清代中医科普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一生著作颇多,《金匮要略浅注》是其众多著作之一。书中提出《金匮要略》与《伤寒论》互参的研读方法;需注释处以小字穿插于原文进行注解;具有尊崇经典、探本溯源,崇古不泥、敢于创新的特点。该书多方参考,博采众长,见解独到,是《金匮要略》不可多得的注本,为后学者开启方便之门。  相似文献   

18.
仲景创立六经辨证为总的辨证纲领,但在其诊疗过程中,却十分重视脾胃的生理病理作用,以脾胃盛衰作为疾病治疗转归的重要依据,这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理法方药各方面都有着体现,该文试从《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浅析仲景的脾胃学说。  相似文献   

19.
仲景脾胃学说临证启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将《内经》脾胃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对后世脾胃学说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追根溯源,历代脾胃大家,如李东垣、叶天士等,无不推崇仲景脾胃学术思想。作者通过系统学习仲景脾胃学说,结合临床实践,受益匪浅,仲景首创辛开苦降法治疗脾胃疾病,重视阳气的作用,推崇温补脾胃,重视脏腑气机的上下通畅,强调行气导滞。  相似文献   

20.
中医学整体思维是中国哲学思维在医学领域的具体应用与体现。“天人合一”整体思维是古代哲学思想的基本命题。而“天人合一”整体思维与《周易》、儒家、道家哲学思维有着深厚的渊源,因此,本文以《周易》、儒家、道家哲学思维为立足点,阐述《金匮要略》“天人合一”整体思维的哲学渊源,能丰富《金匮要略》理论的内涵,有利于把握《金匮要略》理论形成的轨迹和络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