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国产新型L/DL-聚乳酸与DL-聚乳酸接骨装置行骨折内固定的效果并比较两种可吸收材料的性能.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研究方法,用国产新型生物降解L/DL-聚乳酸材料制作接骨板、螺钉内固定装置,对16只狗进行下颌骨骨折内固定.并与另一种国产生物降解DL-聚乳酸接骨板、螺钉内固定相比较.采用大体、组织学、X线摄片、骨力学测试及材料理化性能检测等方法,观察术后2、4、8、20周时的内固定效果及材料降解吸收情况.结果所有狗双侧下颌骨骨折皆在对位良好的情况下愈合.L/DL-聚乳酸夹板固定侧骨力学强度在术后4、8周时高于DL-聚乳酸夹板固定侧(P<0.05).L/DL-聚乳酸的降解吸收较DL-聚乳酸慢,对机械强度的保持优于DL-聚乳酸. 结论L/DL-聚乳酸及DL-聚乳酸接骨板、螺钉均能保证下颌骨骨折的愈合,符合骨折内固定的生物力学原则.L/DL-聚乳酸有较高的机械强度,更适合于向小型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国产超高分子量聚D,L乳酸(PDLLA)小夹板螺钉在下颌骨骨折内固定中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将57例下颌骨单纯性线性骨折分为两组,分别行PDLLA小夹板螺钉内固定和小型钛板内固定。术后观察骨折段复位、咬合关系、咀嚼效能、伤口愈合及局部组织反应等情况。并采用B超观察PDLLA小夹板在患者体内的降解过程。结果PDLLA夹板组内固定术后骨折段的稳定性好,骨折愈合正常,咬合关系恢复良好,无一例出现无菌性炎症,与小型钛板组的疗效相似(P>0.05)。术后2个月咀嚼效能与小型钛板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4个月在B超图像上观察到PDLLA夹板开始降解,术后6个月可见夹板断裂,术后1年夹板已基本吸收,仅剩少许残留。结论在下颌骨单纯性线性骨折治疗中,PDLLA小夹板螺钉是一种比小型钛板更理想的骨折内固定系统。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应用小型接骨板坚固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临床经验。方法对应用小型接骨板行坚固内固定治疗的103例下颌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总结。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切口I期愈合,治疗效果满意;咬合关系良好、面部对称;影像学复查骨折线对位良好。结论小型接骨板坚固内固定辅以颌间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效果可靠,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王蓓 《中国医药指南》2014,(33):208-209
目的观察可吸收骨内固定夹板系统及螺钉治疗下颌骨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口腔科自2010年2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下颌骨骨折患者17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可吸收夹板及螺钉行颌面部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观察患者的伤口愈合、骨端固定、咬关系恢复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后无植入物过敏反应或排出,骨折固定区无骨段松动、移位,咬关系良好;所有患者创口均一期愈合。术后1个月出现1例下颌骨体部咬关系差。螺钉完全吸收并螺钉空洞完全骨化时间为1630个月,平均(18.9±9.6)个月。结论可吸收微夹板及螺钉系统治疗下颌骨骨折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稳定性及生物相容性,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前临床所用可吸收骨折内固定物降解吸收所需时间较长,机械强度不足,主要以治疗松质骨骨折为主,尚不能满足持重长管骨骨折内固定要求。为研制新型高强度可吸收骨折内固定物,采用自制高强度可吸收性偏磷酸钙纤维(CalciumMetaphosphatefibers,CMPf)为增强物,DL一聚乳酸(Poly-DL-LacticAcid,DL-PLA)为基质物,通过单向CMPf/DL-PLA薄膜叠加热压技术制备出CMPf/DL-PLA高强度可吸收骨折内固定复合材料。研究结果表明:CMPf/DL-PLA复合材料是一种具有良好细胞生物相容性、对机体无毒性、无致畸和致突变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前胫骨平台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4%,多为高能量暴力损伤,属关节内骨折,多采用手术治疗。其手术方法有:螺丝钉固定术;单接骨板螺钉内固定术;双接骨板内固定术。本院自1997年5月至2006年7月收治44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分别接受螺丝钉,及单、双接骨板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术后随访8~30个月,结果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3种手术方式治疗胫腓骨骨折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分析3种手术方式,即切开复位接骨板螺钉内固定术、外固定架复位固定术、绞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胫腓骨骨折的疗效与愈后观察。方法:根据骨折类型对我院2006年1月-2008年6月收治的胫腓骨骨折患者84例.分别采用接骨板螺钉内固定(54例)、绞锁髓内钉(12例)、外固定支架固定(18例),3种内固定方式固定治疗骨折,观察疗效和愈后。结果:所有病例随诊时间为6个月~2年,平均12个月。采用接骨板螺钉内固定术中,闭合性骨折10例均为一期愈合.开放性骨折36例中,2例为胫骨中下段粉碎性骨折,延迟愈合,未出现感染;采用绞锁髓内钉的12例闭合性骨折病例,20周均达临床愈合;18例开放性骨折作外固定架固定,12例24周基本达临床愈合。结论:3种固定方式各有其优缺点,应根据其胫骨骨折类型及软组织损伤污染情况,灵活选用,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罗轶  彭永岳  张晓峰  孙玉强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6):915-916,I0002
目的 探讨掌侧T形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方法 自2003年1月至2006年6月采用掌侧T形接骨板内固定或再加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52例.AO分型A3型13例,B2型5例.B3型7例.C1型10例,C2型12例.C3型5例。其中植骨9例,同时行尺骨内固定7例。结果 52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6~41个月.平均22个月,所有病例骨折愈合良好,无不愈合或延迟愈合。采用改良Mcbride评分和纽约骨科医院腕关节评估标准:优38例,良9例,可5例,优良率为90.4%。结论 掌侧T形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内固定稳妥可靠,可早期功能锻炼,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万聪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4):159-159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锁定加压接骨板(LCP)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疗效及其评价。方法:2003年5月~2008年1月.对22例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采取掌侧入路切开复位LCP内固定进行治疗。结果:术后所有患者随访8~18个月,平均15个月,全部骨性愈合,优良率为90.9%。结论:LCP接骨板是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不稳定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微型钛板加压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的疗效,并与钢丝内固定对比。方法:自1995年起收治的下颌骨骨折患者中,有126例分别采用微型钛板加压固定和钢丝内固定,对其骨愈合形式进行总结分析,讨论压力对下颌骨骨折愈合的影响。结果:加压固定为骨折的直接愈合,没有外骨痂形成,而钢丝固定则为传统的骨折愈合形式,有大量外骨痂形成。结论:加压固定的骨愈合质量、速度明显高于钢丝固定。  相似文献   

11.
严颖彬  穆洁  张兰成  刘浩  王志兴  张军  沈军  张萍 《天津医药》2016,44(10):1283-1286
目的 探讨包括囊内骨折在内的成人下颌骨髁突骨折的手术疗效。 方法 32 例 33 侧髁突骨折中, 囊内骨折 6 例, 采用耳前入路和 2 枚 18 mm 的长螺钉固定; 髁颈骨折 6 例 7 侧, 采用颌后穿腮腺入路及 1 块小型板固定;髁颈下骨折 20 例, 采用环下颌角入路和 2 块接骨板固定。 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 13.5 个月 , 随访期末平均最大张口度 37.5 mm。 32 例患者均获得良好的咬合关系和面部对称性。 7 例(21.9%)出现暂时性面神经瘫痪, 术后 3 个月均完全恢复, 1 例出现涎漏, 加压包扎后痊愈。 无永久性面瘫、髁头吸收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 对不同类型的髁突骨折采用适宜的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方法是取得良好手术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可吸收微夹板及螺钉系统治疗颌面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0年2月~2012年8月收治的颌面骨骨折患者18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可吸收夹板及螺钉行颌面部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观察患者的伤口愈合、骨端固定、咬合关系恢复等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后伤口均I期愈合,其中优15例(83.3%),良3例(16.7%);无植入物过敏反应或排出,骨折固定区无骨段松动、移位,咬合关系恢复良好,面部形态满意.螺钉完全吸收并螺钉空洞完全骨化时间为16~30个月,平均(18.9±9.6)个月.结论 可吸收微夹板及螺钉系统治疗下颌骨骨折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稳定性及生物相容性,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伴随大粗隆侧冠状骨折的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应用塑型钢板螺钉治疗大粗隆侧骨皮质损伤较为严重的粗隆间骨折,尤其外侧皮质骨纵向劈裂的骨折(冠状面骨折)共23例,15例随访6~19个月。结果获随访的15例中均已骨性愈合,14例已取出内固定。参照Katlstrom和Olerud评定标准,优13例,良2例。结论塑型钢板力学结构合理,利用钢板上螺钉孔的错位空间结构,可使螺钉避开外侧的纵向骨折线,固定相对牢固。笔者认为该方法可用于治疗粗隆间粉碎性骨折,尤其适用于大粗隆侧骨皮质纵向劈裂(冠状面骨折)的骨折。  相似文献   

14.
不稳定骨盆骨折61例手术治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耻骨联合分离或耻骨支骨折采用耻骨联合上弧形切口或腹股沟切口,用重建钢板或螺钉固定。髂骨骨折及骶髂关节脱位、骶骨骨折采用骶髂后入路或前入路,用钢板、拉力螺钉、骶骨棒固定。结果本组61例得到随访,平均随访23个月。复位按照Matta评定标准优良率为88.6%。按照Majeed的疗效评价标准优良率为77%。结论对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治疗,尽量选择早期手术切开复位及有效的内固定,可以获得骨盆外形恢复好、功能恢复快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高压氧治疗海水浸泡火器伤所致兔股骨开放性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实验实施时间2020年7月至2021年5月。84只新西兰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高压氧组。制作海水浸泡火器伤所致肢体开放性骨缺损模型,对照组彻底清创后,行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高压氧组彻底清创后,行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连续高压氧治疗7 d。通过X线摄片、定量PCR法、HE染色及生物力学分析评价各组治疗效果。结果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mRNA各组各个时间段均有表达,与对照组相比,高压氧组术后1 d[(2.97±0.25)比(2.39±0.24)]、3 d[(4.12±0.38)比(3.65±0.30)]、1周[(4.83±0.23)比(4.36±0.39)]、2周[(5.89±0.40)比(5.04±0.36)]、4周[(4.21±0.42)比(5.04±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12周,两组VEGF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观察:术后2周两组未见明显骨组织影,钢板及螺钉在位。术后4周两组骨缺损区有薄云状骨痂阴影,阴影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胫骨超关节外固定支架治疗Ⅱ、Ⅲ型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2003年3月至2006年12月间采用小切口开放复位、拉力螺钉或小支撑钢板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Ⅱ、Ⅲ型Pilon骨折13例。结果全部病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2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无延迟或畸形愈合。按Mazur评分标准,优4例,良6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83%。结论切口复位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固定的手术方法,具有创伤小、复位满意、固定可靠且并发症少等优势,是治疗高能量损伤后软组织条件不良的Pilon骨折的首选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介绍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的方法和经验。方法 手术治疗髋臼骨折36例,按Letoumel-Judet的方法分型,根据骨折类型和移位情况,分别采用Kocher-Langenleck入路20例,髂腹股沟入路9例,前后联合入路4例,延长髂股入路3例,应用重建钢板和拉力螺钉内固定。结果 平均随访18.5个月。复位按Maria标准。解剖复位24例,满意复位9例,不满意复位3例。根据改良Merled’Aubigne和Postel评分标准评估,优22例,良9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86.1%。结论 正确对髋臼骨折进行分型,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良好的复位及内固定是提高髋臼骨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寻求胸腰段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失败的原因和对策。方法随访观察108例胸腰椎骨折采用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发现108例术后患者中有11例发生椎弓根螺钉断裂。结果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折断原因为局部应力集中及异常活动,多为技术因素。结论导致术后发生椎弓根螺钉断裂的相关因素有:①胸腰段是断钉的好发部位;②脊柱骨折的严重程度;③术中是否行椎板减压、椎弓根螺钉置入是否准确、是否有过度撑开、骨折节段是否植骨融合;④内置物留置体内时间过长;⑤术后是否严格佩带支具;⑥椎弓根螺钉本身的设计缺陷。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撬拨复位中空钉内固定与切开复位钛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早期疗效比较。方法总结我科2010年2月~2013年9月跟骨骨折SandersⅡ、Ⅲ型60例,其中Ⅱ型34例,Ⅲ型26例;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经皮撬拨复位中空钉内固定、切开复位钛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并进行随访观察,采用Marryland 评分系统进行功能评定。统计两种方法的优良率,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两组差异性。结果6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38个月(平均18个月),临床疗效:31例行撬拨复位中空钉内固定者,患足功能优20例,良6例,中2例,差3例,功能优良率83.8%;29例行切开复位钛板内固定者,患足功能优18例,良6例,中3例,差2例,功能优良率82.8%,2种方法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17, P=0.971>0.05)。结论经皮撬拨复位中空钉内固定与切开复位钛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均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经皮撬拨复位中空钉内固定具有创伤微小,操作简便,固定可靠等优点,可以有效防止严重并发症,是一种临床比较实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微创经椎间孔腰椎融合的有限元模型,通过比较不同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特性,来探讨最适宜的固定融合方式。方法分别建立以下融合固定模型:单枚融合器+双侧椎弓根钉(A型);双枚融合器+双侧椎弓根钉(B型);单枚融合器+单侧椎弓根钉(C型);双枚融合器+单侧椎弓根钉(D型)。对各模型进行前屈、后伸、左屈、右屈、左旋、右旋、轴压加载,比较各模型的角位移、椎弓根钉及融合器的所受应力情况。结果各融合固定模型在不同工况下椎弓根钉及融合器所受应力的Von Mises峰值各有差异,但均在最大受力范围之内。各工况下四种模型角位移均较有限元模型减少,A/B型、C/D型相比角位移减少程度相当,而单侧椎弓根钉固定时脊柱稳定性较双侧椎弓根钉固定差。结论建立了不同固定方式的腰椎融合模型,验证了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中使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加单枚融合器置入可提供适当的稳定,可以作为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的固定方法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