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择2009年1月~2013年4月我院接诊的148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试验组98例患者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对照组50例患者采用前路内固定融合术进行治疗。术后,采用相关的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对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试验组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92.9%)明显高于对照组(72.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11.8289,P〈0.01)。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效果良好,明显优于前路内固定融合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后路内固定融合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88例进行随机分组。研究组44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前路内固定融合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手术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28/44),对照组为72.7%(14/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80,P〈0.01)。研究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188.2±36.5)、(268.8±28.6)min]、切口长度[(118.2±23.8)、(223.6±34.6)mm]、术中出血量[(522.3±112.8)、(814.8±202.6)m1]、住院时间[(8.8±2.4)、(19.6±6.2)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529、16.648、8.367、10.775,P均〈0.01)。结论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胸腰段骨折具有较好临床疗效,可提高手术安全性、加快患者的康复、符合患者的美学观点等,较前路人路手术具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0):3750-3751
目的探究脊柱胸腰段骨折应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前路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住院天数、患者椎体前后缘高度、后凸Cobb角变化、楔变指数以及手术前后ASIA分级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患者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后凸Cobb角变化、楔变指数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ASIA分级比较有显著差异,观察组的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临床疗效显著,可在临床治疗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304-305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患者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前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治疗组患者接受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基本指标以及手术治疗效果。治疗组术中出血量720.2±119.4ml、手术时间160.2±37.1min、住院时间12.4±5.1d,显著低于对照组835.5±130.2ml、199.6±52.9min、21.9±5.4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有效率(96.0%)显著高于对照组(7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一年后,两组患者椎体前后缘高度、楔变指数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后路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手术治愈率,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5.
将我院收治的84例胸腰段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实施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对照组实施后路内固定非植骨融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两组患者术后椎体前缘压缩率、Cobb角、Frankel等级及VAS评分均与术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Frankel等级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随访1年椎体前缘压缩率和Cobb角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VAS评分提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疗脊柱胸腰段骨折复位的临床疗效显著,术后患者椎体恢复情况良好,,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6.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在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中的疗效。[方法]对2004~2008年期间本院住院治疗的80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0例患者施行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为观察组,对照组40例患者行前路手术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脊柱矫形、神经功能、并发症及住院天数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脊柱矫形、神经功能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内固定融合术与前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在脊柱矫形及神经功能恢复方面同等有效,但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具有损伤小、患者住院时间短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前路椎体部分切除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09年6月采用前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46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随访结果比较,观察其局部脊柱的稳定性和神经功能恢复。结果46例患者术后无神经功能损害加重,所有患者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0.5—5年,平均2.2年。X线片提示后凸Cobb角由术前平均26°恢复到3°,畸形得到纠正,植骨均已融合,伤椎高度平均恢复94.5%,未出现钉棒松动、断裂。神经功能ASIA分级恢复A级2例,B级2例,C级4例,D组10例,E组8例(χ^2=16.327P〈0.01)。结论对于来自椎管前方压迫的脊柱胸腰段骨折采用前路减压具有减压彻底、神经功能改善率高、Ⅰ期内固定植骨融合成功率高、脊柱稳定性好等优点,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SS)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应用技术。方法:应用GSS系统对34例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进行复住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T10 2例,T11 4例,T12 10例,L1 8例,L2 5例,L3 3例,L4 2例。采用后路减压,短节段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结果:34例均获随访,最短1年。术后椎体高度平均恢复91.5%(80%-100%)。31例畸形矫正,3例残留轻度后凸。33例植骨融合良好.1例未融合。均无钉棒折断、松动及退出。神经功能按Frankeal分级,除4例全瘫和3例无神经症状病例外,27例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GSS系统操作简便,复位理想,固定牢靠,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有效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AF固定系统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经验。方法:采用AF固定系统治疗34例脊柱胸腰段骨折,随访、总结、分析手术疗效。结果:34例病人术后随访7~22个月,脊柱生理弯曲、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理想,骨折复位确切,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满意总效率达91%。结论:AF脊柱内固定系统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复位确切,固定可靠,重建了脊柱的生理弯曲,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理想,骨折复位确切,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满意,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
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55例采用GSS内固定治疗,于术后进行X线和CT检查,经过0.5~2年的随访,具体评价项目为:固定和复位效果的评价(术后伤椎椎体前缘和后缘的高度及脊椎Cobb角恢复情况)、功能恢复效果评价(脊柱生理弯曲度及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术后伤椎椎体前缘和后缘的高度均明显高于术前,术后脊椎Cobb角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生理弯曲度和神经功能恢复良好。GSS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是一种相对安全,且治疗效果良好的简单而先进的手段之一,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胸腰段脊柱爆裂型骨折是脊柱骨折最常见的类型,常伴有脊髓损伤,应积极手术抢救脊髓神经功能,同时进行脊柱复位内固定.经椎弓根短节段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是脊柱外科飞跃之一[1~7].我院先后使用Dick[1]、CD、RF[8]、SF、AF[9]等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结果表明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具有损伤小、固定节段少、固定可靠、复位效果良好等优点,特别是AF系统结构简单、操作简化,复位固定可靠、疗效佳.  相似文献   

12.
1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20):3596-3597
目的分别采用前路与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探究其对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后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前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椎体变化、神经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两组后凸角、椎体高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术后脊柱后凸角低于对照组,椎体高度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感觉评分、运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65%)低于对照组(2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前路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效果更显著,可有效改善脊柱后凸角及椎体高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同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207-208
目的探究对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方案进行治疗的效果,并观察患者的脊柱高度及功能恢复情况。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8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列表法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经后路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则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方案进行治疗。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椎体高度丢失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受伤伤锥椎体复位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采用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方案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恢复患者的脊柱高度及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6):3741-3742
选取2011年11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脊柱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外侧骨融合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后路手术内固定的方式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情况、手术之后的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缘高度和Cobb角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结果在进行治疗之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情况基本一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治疗后虽然两组患者的评分情况具有所下降,但是观察组患者下降的幅度更加明显,差异显著(P<0.05);在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缘高度和Cobb角情况方面,观察组患者的恢复情况更好,差异显著(P<0.05);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在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方式进行疗效更加明显,能够改善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缘高度和Cobb角情况,降低VAS评分情况,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1998年初始.针对目前脊柱椎弓根内周定器械结构复杂,操作繁锁的缺点,研制出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固定牢固的内固定器械,经12例的临床应用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行后路切开复位,后半椎板、全椎板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横突植骨或小关节植骨融合等相应处理。结果经6~18个月随访,术前A级4例,其中术后恢复至D级3例,C级1例;术前B级7例,其中术后恢复E级4例,D级3例;术前C级9例,其中术后恢复至D级3例,E级6例;术前D级1例,术后完全恢复至E级。结论胸腰段椎体骨折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对重建脊柱稳定性及充分椎管内减压为神经损伤恢复提供良好的条件,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可靠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胸腰段脊柱内固定术后辅以支具治疗的疗效。【方法】对52例胸腰段脊柱患者内固定术后采用胸腰骶支具TLSO治疗。每3~6个月摄站立位或仰卧位正侧位X线片随访观察分析患者的内固定器械稳定性和脊柱植骨融合率。[结果]46例获得2年以上的临床随访,平均时间20.6个月。有1例后路内固定(钉棒系统)发生断裂松动,且有相应并发症发生。脊柱损伤节段的融合时间平均5.6个月,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率约为96%(44/46),8个月全部融合。【结论】脊柱内固定术后行支具治疗的患者,可早期行功能锻炼以减少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支具增强了患者内固定器械的稳定性,减少了疲劳性断钉、断棒现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后路手术内固定的方法对于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0年6月至2014年7月在封丘县人民医院骨接受治疗的脊柱骨折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按就诊的时间先后将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接受治疗的患者39例为对照组,以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到封丘县人民医院骨科接受治疗的患者39例为研究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方法,研究组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的方法,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手术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的方法治疗脊柱骨折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