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小儿颞叶癫痫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癫痫类型,临床主要为精神运动性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脑电图(EEG)表现一侧或双侧颞区慢波伴有棘波或尖波。较常见的原因是海马硬化或颞叶占位。手术切除效果良好,但其定位却较为复杂。传统的癫痫诊断主要依靠EEG,但癫痫波的检出率仅为50%~60%。MRI的应用从形态学上发现癫痫病因,而磁共振波谱(MRS)则作为1种检测脑内代谢和生化成分的唯一无创性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
小儿颞叶癫(癎)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癫(癎)类型,临床主要为精神运动性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脑电图(EEG)表现一侧或双侧颞区慢波伴有棘波或尖波.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共振(MR)和质子磁共振波谱(MRS)在颞叶癫癇定位诊断中的作用.方法15例经脑电图(EEG)检查确诊为颞叶癫癇并接受手术治疗的顽固性颞叶癫癇患者进行MR和MRS检查,MR检查包括海马区域,MRS检查测定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及胆碱复合物(Cho)的浓度并计算NAA/(Cr+Cho)值.结果MR检查发现15例中海马硬化11例,4例未发现异常;MRS检查13例患者颞叶NAA/(Cr+Cho)值异常,其中单侧异常8例,双侧异常5例,以患侧为重.两者结合可对14例患者定位.结论MR和MRS可分别从影像学和化学递质改变的角度为颞叶癫癇定位提供依据,两者结合可对颞叶癫癇进行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睡眠脑电图(EEG)在癫诊断中的价值及适应证。方法:对50例癫患者进行睡眠及常规清醒EEG检查。结果:常规清醒EEG20例出现样放电,睡眠EEG35例出现样放电(P〈0.05)。样波检出率与年龄(P〈0.05),临床发作类型,睡眠周期有关。结论:常规睡眠EEG可显著提高样放电的检出率,对癫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处软膜下横纤维切断术(MST)联合其他术式对难治性颞叶癫(ITLE)的疗效。方法92例ITLE患者,术前均行脑电图(EEG)、头颅CT及磁共振(MR I)检查,其中34例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54例行单电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检查。经定侧定位后行手术治疗。92例患者中41例行病灶切除加致灶切除加MST,33例行标准前颞叶切除加MST,18例行标准前颞叶切除加胼胝体切开加MST。手术在皮层电极或深部电极监测下进行,并在显微镜下操作。结果满意(癫发作停止)53例(57.6%),其中有25例已停服抗药;显著改善(发作频率减少75%以上)21例(22.8%);良好(发作减少50%~75%)9例(9.8%);效差或无效(发作频率减少不足50%)9例(9.8%)。本组总有效率为90.2%,显效率为80.4%。结论MST联合病灶或(和)致灶切除治疗ITLE,既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又能保留更多的脑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颞叶皮层是否影响海马硬化型颞叶癫的发生和传播,为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实验组和对照组病人。实验组为海马硬化型颞叶癫10例,取其手术切除的颞叶皮层组织作为实验组标本。对照组6例均为与实验组患者同期住院手术患者,其中无癫发作史的颞叶良性肿瘤2例(脑膜瘤1例,胆脂瘤1例);无癫发作史的脑外伤者4例,取其术中必须切除的颞叶皮层组织作为对照组标本。用免疫组化的方法(使用Chemicon公司生产的SABC试剂盒)标记两组标本中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于光镜(×100)下计数,对两组GABA能神经元个数进行比较,同时观察实验组颞叶皮层光镜(×100,×200)下其它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实验组GABA能神经元数量较对照组少,具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颞叶皮层可见神经元丢失、变性以及胶质细胞增生等病理组织学改变。结论颞叶皮层亦参与海马硬化型颞叶癫的发生和传播过程,在手术治疗海马硬化型颞叶癫时,采取前颞叶切除术式可能更合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患者继发癫癎的临床特征及其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对我院1998~2003年227例MS住院患者临床资料、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头颅MRI及脑脊液(CSF)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6例(7.05%)继发癫癎发作,发作类型以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多见,尚有单纯部分性运动发作、复杂部分性运动发作、视觉性作发,发作性语言障碍等.1例出现全身性痉挛性癫癎持续状态.在癫癎活动期,所有患者脑电图均有轻到中度异常(各联波率普遍减慢),部分出现局灶性单个尖波、棘波、尖-慢复合波、棘-慢复合波等癎样放电.MRI提示中枢神经系统内多个病灶,部分患者CSF IgG指数升高或寡克隆区带阳性.结论:MS患者癫癎发生率较高,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变及其伴随的免疫反应有关,临床上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8.
颞叶癫痫的临床特征脑电图改变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颞叶癫痫的病因、临床特征、发作期及发作间期脑电图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对23例诊断为颞叶癫痫的住院病人的临床特征、脑电图和神经影像学资料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患中有18例有强直阵挛性发作(GTCS),21例有复杂部分性发作(CPS),其中5例合并有单纯部分性发作(SPS)。患常规脑电图和24h脑电监测(Video-EEG,VEEG),共记录到18次临床发作,均为CPS。VEEG除一例正常外,8例主要表现为起源于单侧或双侧颞叶或额叶的棘波。常规脑电图3例未见明显异常,其余均有单侧或双侧颞叶的棘波、棘慢波综合、尖波、尖慢波发放,19例蝶骨电极14例为阳性。2例患服丙戊酸钠,其余患停服原抗癫痫药,改为卡马西平(得理多),发作控制出院。结论:颞叶癫痫是一组部分性症状性癫痫综合征,多表现为复杂部分性发作,病因多为血管畸形、良性肿瘤、海马硬化。EEG常见单侧或双侧颞叶的棘波。卡马西平(得理多)是治疗颞叶癫痫的首选药物,正确的诊断可以提高对病因和对症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在癫诊断和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癫患者的临床和动态脑电图资料,比较动态脑电图与常规脑电图的结果及样放电在清醒期和睡眠期出现的频率。结果46例患者动态脑电图异常为33例(71.7%),常规脑电图5例(10.9%);动态脑电图检出样放电29例(63.0%),常规脑电图检出3例(6.5%);11例在觉醒期和睡眠期均有样放电,仅见于睡眠期有18例,样放电主要出现在NREM睡眠Ⅰ~Ⅱ期;5例监测到临床发作,11例监测到非特异性脑电图异常,15例患者的癫发作类型得到了修正。结论癫患者动态脑电图的异常率和样放电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脑电图,样放电在睡眠期的出现频率明显高于清醒期,主要出现在NREM睡眠Ⅰ~Ⅱ期,局灶性慢波和纺锤波减少对癫的诊断有一定价值,动态脑电图有助于癫的诊断、定位和分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难治性癫痫患者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PET)、视频脑电图监测 (VEEG)、颅内脑电图(Intracranial EEG)以及MRI结果,探讨18脱氧葡萄糖(FDG)PET及MRI对致痫灶进行定位的应用价值. 方法:难治性癫痫患者65(男44,女21)例,平均年龄(30.1±18.5)岁,均行VEEG,发作间期PET及MRI检查,42例进行了手术治疗,其中13例行颅内电极埋藏术,所有患者均术后1 mo复查MRI,定期电话随访,根据Engel疗效分级评估手术疗效,比较PET, MRI和VEEG在对致痫灶的术前定位准确性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结果:① 58例癫痫患者发作间期脑皮层为低代谢表现,3例癫痫患者发作间期脑皮层为高代谢表现,4例癫痫患者发作间期脑组织代谢未见明显异常. ② FDG PET病变定侧率高于VEEG,FDG PET低代谢灶检出率高于MRI. ③ 42例手术患者中,属于Engels疗效分级Ⅰ级的30例手术切除部位定为准确的致痫灶,颅内EEG, FDG PET, VEEG与 MRI定侧定位准确性分别为96.7%, 90.0%, 76.7%, 53.3%,经χ2检验,颅内EEG, PET与MRI有显著性差异(P<0.05). ④ MRI阳性患者比MRI阴性患者的手术效果好;单侧颞叶低代谢手术效果好;颞叶癫痫手术效果优于颞叶外癫痫;PET示局灶性脑组织代谢减低者,手术效果优于伴有其他部位皮层代谢改变者. 结论:发作间期FDG PET对癫痫灶定位的灵敏度和准确性优于MRI和头皮EEG,头皮EEG, MRI及FDG PET相结合可帮助临床医生确定病灶部位、选择手术适应证和预测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引起颞叶癫(TLE)的海马区胶质瘤的病理特点。方法TLE伴海马区占位患者6例,男2例,女4例,术前最长癫发作病史4年。回顾性分析6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6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均为胶质瘤,其中血管中心性胶质瘤(AG)1例,毛细胞星形细胞瘤(PA)1例,星形细胞瘤1例,少突-星形细胞瘤1例,少突胶质细胞瘤1例,胶质母细胞瘤1例。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均呈强阳性。术后5例癫发作消失,1例复发并行二次手术。结论以TLE为主要表现的海马区胶质瘤病理学以低级别胶质瘤常见,分型广泛,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多发性硬化 (Multiple sclerosis,MS)患者继发癫的临床特征及其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 :对我院 1998~2 0 0 3年 2 2 7例 MS住院患者临床资料、脑电图 (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头颅 MRI及脑脊液 (CSF)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6例 (7.0 5 % )继发癫发作 ,发作类型以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多见 ,尚有单纯部分性运动发作、复杂部分性运动发作、视觉性作发 ,发作性语言障碍等。1例出现全身性痉挛性癫持续状态。在癫活动期 ,所有患者脑电图均有轻到中度异常 (各联波率普遍减慢 ) ,部分出现局灶性单个尖波、棘波、尖 -慢复合波、棘 -慢复合波等样放电。 MRI提示中枢神经系统内多个病灶 ,部分患者 CSF Ig G指数升高或寡克隆区带阳性。结论 :MS患者癫发生率较高 ,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变及其伴随的免疫反应有关 ,临床上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3.
He H  Shen T  Chen X 《中华医学杂志》2001,81(20):1242-1245
目的 探讨质子磁共波谱分析(^1H MRS)、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和脑电图(EEG)对颞叶癫痫定侧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择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顽固性颞叶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行^1H MRS、PET和EEG定位,并行单侧前颞切除术。根据手术病理和随访结果评价诊断价值。结果 用连续视频监护头皮EEG定位,15例中的13例定位于一侧颞,其中5例伴有对侧传导。另2例因头皮EEG无法定位而行颅内电极EEG,手术最终以头皮EEG或颅内EEG的定位结果进行。手术病理示各种程度的海马硬化表现,术后随访12例癫痫控制,3例发作减少,提示EEG定位全部准确。用^1H MRS定侧,12例定侧准确(80%),1例定侧错误,另2例无法定侧。MRS发现双侧异常5例(33%)。用FDG-PET定侧,14例准确,1例错误,发现双侧异常2例。结论 ^1H MRS、PET和EEG都是对颞叶癫痫定侧诊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颞叶癫痫患者的临床症状、视频脑电图(VEEG)表现、影像学特点,以期为颞叶癫痫的诊断和定位定侧提供依据。方法:对34例颞叶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颞叶癫痫的临床表现、发作间期、发作期脑电图特征、影像学改变。结果:颞叶癫痫常常出现特征性的感觉先兆,颞叶癫痫最常见的发作形式为复杂部分性发作。口咽自动症和手自动症常见于颞叶癫痫。颞叶癫痫发作间期EEG常表现为局限于颞叶的癫痫样放电、非癫痫样放电异常或两者皆有。发作期EEG常表现为起源于颞叶的节律性改变和电活动的演变,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寻找病因。结论: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发作间期、发作期记录到的颞区或以颞区为主的脑电图改变,结合影像学检查有助于颞叶癫痫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脑电图(EEG)发作起始形式对颞叶癫痫(TLE)患者进行癫痫灶定位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析52例确诊为TLE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共273次发作的发作期EEG。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长程视频脑电图(V-EEG)检查及头颅磁共振(MRI)检查,术中均行皮层脑电图(ECoG)监测进一步定位癫痫灶并在其指导下完成手术,且术后在最少1年的时间内Engel术后效果评估为1级。根据MRI检查结果将52例患者分为海马硬化组、非海马硬化组两组进行对比。 【结果】 通过分析发作起始头皮EEG形式结合MRI检查,MRI提示分入海马硬化组的患者癫痫灶定位率达89.7%,以θ节律、δ节律为能定位的主要脑电发作起始形式。 【结论】 TLE发作期EEG在癫痫灶定位中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记录分析发作起始期的脑电活动能提供更多更准确的定位信息。  相似文献   

16.
非癫样发作(non-epileptic seizure,NES)或称非癫发作事件,是指多种原因引起的阵发性临床发作,不伴有发作期脑电图的性放电,发作持续数秒或数分钟[1]。临床上极易误诊为癫。现将我科3年来确诊的42例NES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2009年2月—2012年2月收治42例NES患者,男25例,女17例;年龄<6个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合并癫痫患儿的临床、脑电图(EEG)特征。方法对110例孤独症谱系障碍合并癫痫患儿的临床特点及EEG进行分析。结果孤独症谱系障碍合并癫痫患儿中,癫痫发作类型以局限性发作最为常见(68%),其中59%是复杂局限性发作。其他较常见的发作形式是强直性发作(36%)和热性惊厥(24%),强直-阵挛性发作、失张力发作、不典型失神发作等发作形式也可出现。EEG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异常,包括背景活动减慢、阵发性快活动、阵发性δ活动、阵发性θ活动等非特异改变22例,以及局灶性、多灶性、弥散性尖(棘)波、尖(棘)慢波活动等癫痫性放电88例,其中位于颞叶38例(43%),额叶22例(25%),中央区16例(18%),枕叶12例(14%);病变部位双侧局灶性68例(62%),单侧局灶性34例(31%),弥散性异常改变8例(7%)。结论孤独症谱系障碍合并癫痫患儿存在不同类型的癫痫发作形式,局限性发作为其最常见的发作形式,大部分为复杂局限性发作。EEG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异常,部分出现癫痫样放电,EEG异常多起源于颞叶,多双侧出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锂-匹罗卡品颞叶癫模型大鼠致后性发作的行为学特点及海马结构病理改变的动态变化。方法将所有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大鼠腹腔依次注射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发癫持续状态(SE)后,观察其自发性癫发作(SRS),分别于SE后1周至10周5个不同时间点取材,Nissl染色和Timm染色分别观察海马神经元损伤及苔藓纤维出芽(MFS)的变化。结果注射匹罗卡品后84%的大鼠可诱发出SE,经过10~20d的缄默期后,可观察到Ⅰ~Ⅲ级的反复SRS,病理学检查可见海马神经元的损伤及齿状回内分子层MFS。结论锂-匹罗卡品颞叶癫模型与人类颞叶癫有类似发作特点及病理改变,是一种理想的颞叶癫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9.
戴辉  赖力  周翰  兰琦  李忠  付凯 《四川医学》2012,33(2):348-350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和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H-MRSI)对颞叶癲痫(TLE)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5例经临床表现和脑电图诊断的颞叶癫痫患者和15例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一次性行MRI检查及两侧海马结构的1H-MRSI检查。结果 MRI发现5例患者单侧海马硬化。1H-MRS可对8例患者进行定侧诊断,其中3例有双侧颞叶病变。将两种检查方法结合起来可对10例准确定位。结论1H-MRS对颞叶癫痫定侧敏感性高于MRI,MRI诊断海马硬化特异性较高。两者相结合可提高术前定位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18F-FDG PET/CT显像在颞叶癫癎术前的定位作用.方法:对53例临床诊断为颞叶癫癎患者行EEG检查及Discovery LS PET/CT扫描仪显像,其中的38例在皮质脑电图(ECoG)监测下行手术治疗,比较EEG、术中ECoG及病理结果与18F-FDG PET/CT显像定位的一致性.结果:53例患者均获得清晰的脑解剖与功能双重显像;颞叶癫癎的PET/CT显像敏感性为94.3%(50/53); PET结果阳性的50例中,多种EEG检查发现有明确癫样放电者为42例(85.0%),其中明确有定侧意义32例与PET/CT结果完全或基本一致的占93.8%(30/32),定侧结果相反2例.38例接受手术者,PET/CT结果与术中ECoG定位完全或基本相符的32例,相反6例,所有患者病理结果均证实为海马硬化或萎缩;以ECoG监测结果为标准,PET/CT对癫癎灶检出的特异性为84.2%(32/38).结论:18F-FDG PET/CT可以实现颞叶癫癎的解剖与功能双重显像,是颞叶癫癎灶术前定位较为灵敏有效的一种无创检查,但其显像结果的解释必须慎重,尤其应强调PET/CT结果与EEG结果的一致性是病灶定侧定位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