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通过CTA成像技术研究Willis环完整性与颅内动脉瘤发生的相关性,并探讨影响颅内动脉瘤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在本院行脑动脉CTA检查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是否存在动脉瘤分为病例组171例及对照组513例,按照Willis环的完整性将其分为I-IV四型,统计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Willis环各分型构成比,并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影响颅内动脉瘤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间Willis环完整性分型构成比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Willis环前、后循环均不完整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饮酒史、高血压史、Willis环变异与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Willis环前、后循环不完整是影响动脉瘤发生的重要因素,饮酒史、高血压史、Willis环变异是颅内动脉瘤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烟雾病合并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倪明  杨明琪  赵继宗 《北京医学》2003,25(3):155-157
目的 探讨烟雾病合并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以提供临床治疗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烟雾病合并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动脉瘤位置及治疗方法。结果 10例中8例表现为颅内出血,2例表现为缺血症状;8个动脉瘤位于Willis环周围,1个位于基底节,1个位于椎动脉;其中6例(7个动脉瘤)行外科治疗,均获良好疗效。结论 烟雾病合并动脉瘤根据其位置的不同,可分为累及Willis环的动脉瘤和累及侧支或烟雾病血管的动脉瘤。建议对Willis环周围的动脉瘤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对基底节或侧支血管的动脉瘤可予对症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原因之一,绝大多数发生于Willis环的前部。我科自1978年12月~1992年3月直接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28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脑动脉血管壁上的异常膨出.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通常被医生形象地称为“颅内炸弹”。这种脑血管病主要发生在Willis环前部循环的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以及Willis环后部循环的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具体部位多在动脉分又部、分支部或转弯部,以囊状为主。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应用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我科自2004年1月~2006年12月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16例Willis环前部动脉瘤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1):26-29
目的 经3D-TOF-MRA 观察Willis 环形态来探讨与颅内动脉瘤发生部位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8 年9 月~2020 年5 月我院所有行脑MRA 检查并同时做CTA 检查的患者435 例,依据颅内动脉瘤的有无分为动脉瘤组173 例、非动脉瘤组262 例。对各部位动脉瘤进行分组,大脑前交通动脉瘤组46 例、大脑中动脉瘤组35 例、大脑颈内动脉瘤组41 例、大脑后交通动脉瘤组51 例,并对Willis 环分型与动脉瘤的发生部位进行分析。结果 大脑前交通动脉瘤组与非动脉瘤组间Willis 环Ⅱ型、Ⅲ型、Ⅳ型构成比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Willis 环分型中的Ⅱ型、Ⅲ型、Ⅳ型所占比例(80.4%)高于非动脉瘤组(40.5%)。大脑后交通动脉瘤组与非动脉瘤组间Willis分型中的Ⅱ型构成比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Willis 环分型中的Ⅱ型所占比例(49.0%)高于非动脉瘤组(19.5%)。结论Willis 环不对称时与大脑前交通动脉瘤发生有统计学意义,Willis 环后部不对称时与大脑后交通动脉瘤发生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评价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全脑血管造影影像学表现和临床表现,综合分析动脉瘤的大小、部位、形态及检查方法。结果颅内动脉瘤单发病灶者33例,多发病灶者5例;发生于Willis环前部分的患者31例,发生于脑动脉远侧分支患者5例,发生于Willis环后半部分的患者2例;按动脉瘤大小分:小型9例,中型17例,大型10例,巨大型2例;按动脉瘤形状分:囊形动脉瘤26例,梭形动脉瘤12例。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共29例,其中26例为囊形动脉瘤,3例为梭形动脉瘤。结论DSA脑动脉造影能够准确诊断颅内动脉瘤,目前认为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Willis环前部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近3年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62例前组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手术时机及术后并发症。结果:62例65个Willis环前部动脉瘤中,手术成功夹闭62个,包裹1个梭形动脉瘤,2例手术前死亡,失去夹闭机会。根据格拉斯哥预后分级,本组62例患者中Ⅰ级4例,Ⅲ级6例,Ⅳ级4例,V级48例。结论:①显微外科治疗颅内动脉瘤可明显提高动脉瘤的治愈率;②颅内动脉瘤一旦确诊,应尽早治疗,避免等待期间动脉瘤破裂出血;⑧积极处理术后并发症,降低伤残率。  相似文献   

8.
颅内动脉瘤是较常见的脑血管病变。椎一基底动脉瘤也称作后循环动脉瘤,指来自颅内Willis动脉环后部的动脉瘤,文献报道占颅内动脉瘤的3.8%-15%。我科运用电解可脱弹簧圈(GDC)和水解可脱弹簧圈(DCS或DCS ORBIT)栓塞治疗后循环动脉瘤13例,获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Willis环变异与颅内动脉瘤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7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CT血管成像(CTA)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前交通动脉瘤与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的Willis环变异情况,探讨Willis环变异与颅内动脉瘤之间的关系。结果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单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A1段纤细或缺如占比分别为34.4%、62.5%、78.1%,与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的59.1%、31.8%、50.0%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生与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A1段纤细及缺如有关,后交通动脉瘤的发生与单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有关。  相似文献   

10.
Willis环动脉瘤术前评估准确性是保证手术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而伴随影像学技术在医学领域上的广泛应用,三维影像重建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于Willis环动脉瘤术前评估中,经重建后形成的立体图像可准确显示Willis环动脉瘤具体情况,对于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三维影像重建技术的发展史、术前评估Willis环动脉瘤的作用等,着重论述三维影像重建技术在Willis环动脉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CT血管三维成像技术显示Willis环形态及类型,探讨Willis环变异与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行头颅CTA检查的111例患者,分析前、后交通动脉显示率、胚胎性大脑后动脉发生率、A1及P1变异率情况,将其分为正常组、动脉瘤组及脑缺血组,并根据Willis环的完整性,分为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4种类型,比较分析3组之间Willis环类型及变异情况。结果 111例病例中,Willis环完整共有17例,占15.3%,Wills环变异共有94例,占84.7%。正常组Willis变异率为85.1%,动脉瘤组变异率为86.1%,脑缺血组变异率为89.2%;动脉瘤组与正常组整体变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1变异率、PcoA显示率、P1显示率及FTP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1变异率及PCoA显示率动脉瘤组高于正常组,P1变异率及FTP发生率正常组高于动脉瘤组;脑梗死组与正常组整体变异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变异率脑缺血组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CTA成像技术了解Willis环的变异情况,有助于探讨脑血管病发病机制,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Willis动脉环的形态变异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为临床治疗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对10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主动脉弓和全脑血管造影,应用A1优势征判断Willis前环的完整性,以大脑后动脉供血类型判断Willis后环的完整性。结果(1)103例病人中A1优势征者41.74%;大脑后动脉供血为基底动脉供血型者58.25%;颈动脉供血型者6.80%;混合供血型者34.95%。(2)共检出血管狭窄76例,临床症状和血管狭窄部位符合者61例(59.22%),Willis环形态变异占78.69%;不符者15例(14.56%),Willis环形态变异占86.67%;无狭窄血管27例(26.21%),Willis环形态变异占66.67%。结论Willis动脉环不完整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及发病后的血流动力学代偿密切相关;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可通过侧支循环造成临床症状和血管狭窄部位不符,为临床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520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aneurysm were operated upon and analyzed in respect to the location, shape and size of aneurysms, coexistent diseases, vascular spasm and bleeding. Aneurysm of carotid-posterior commumcating artery was seen in 53.6% of the patients, and saccular shaped aneurysm in 64.6%. Aneurysms in 76% 0f the patients were less than 15 mm in diameter; 53.4% of the patients had secondary hemorrhage within 14 days after the first rupture, and 65% had spasm of the parent vessel proximal to the aneurysm. A straight linear fronto-temporal incision with a 4X4 cm bone window was made to clip most aneurysms of the circle of Willis. Extra-intracranial arterial anastomosis was performed before clipping giant aneurysm from major arteries. Copper wire was successively in ducted into two giant aneurysms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脑血管造影(DSA)的特点。方法经CT、MR I确诊为脑梗死并行DSA检查的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脑动脉狭窄或闭塞情况。结果70例患者中,17例患者造影阴性,53例存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53例造影阳性患者中,44例存在责任血管,其中单纯颅外动脉狭窄12例,单纯颅内动脉狭窄24例,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8例;轻-中度狭窄11例,重度狭窄-闭塞33例,两者之间侧支循环的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所有脑动脉狭窄和责任血管中,颅内病变明显多于颅外病变,最常累及的病变部位是大脑中动脉(MCA)、颈内动脉(ICA)起始部和椎动脉(VA)开口,最常见的侧支循环是W illis环和软膜血管,严重的脑动脉狭窄更易引起侧支循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头颅CT血管造影(CTA)检查分析脑Willis环(CoW)分型与前交通动脉(ACoA)动脉瘤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16年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同时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CTA的1 184例住院患者分为2组,ACoA动脉瘤患者纳入ACoA动脉瘤组,无颅内动脉瘤患者纳入对照组,其中630例患者入组ACoA动脉瘤组,554例患者入组对照组。CoW分为前循环和后循环,前循环和后循环又各自分为a、b、c、d、e、f、g、h、i、j共10种解剖亚型。所有入组的患者根据解剖分型分别统计每种前循环和后循环类型的数目。比较各个解剖分型之间ACoA动脉瘤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前循环g亚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CoA动脉瘤组(P<0.05);ACoA动脉瘤组h型前循环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a、c、d型后循环发生率明显高于ACoA动脉瘤组(P<0.05);ACoA动脉瘤组g、h、i型后循环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ACoA动脉瘤的发生率与CoW的解剖变异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并探讨其在颅内血管畸形病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20例疑诊脑血管畸形及动脉瘤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检查,对图像进行多种模式的后处理。结果 20例检查中发现Willis环及分支动脉狭窄5例,先天性变异3例,烟雾病1例,AVM6例,动脉瘤5例。多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SCTA)准确的显示Willis环及主要分支,应用多种重建方式显示动脉瘤;明确显示动静脉畸形的所致的畸形血管团。结论 多层螺旋CT脑血管CTA是能够对临床疑诊血管畸形诊断的一种可靠检查方法,能无创的为临床治疗提供治疗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常规CTA与减影CTA(DSCTA)在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30例动脉瘤患者进行常规CTA和DSCTA重建,比较两种重建方式对动脉瘤检出率的影响。结果DSCTA对Willis动脉环近段动脉瘤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CTA,两者对Willis动脉环及其远段动脉瘤检出率无明显差别。结论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DSCTA明显优于常规CTA。  相似文献   

18.
64层螺旋CT减影与未减影技术对颅内动脉瘤术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减影与未减影技术脑血管成像方法及其在颅内动脉瘤术后评价中的价值。方法颅内动脉瘤夹闭术16例、栓塞术12例患者术后复查,全部行64层螺旋CT平扫、增强动脉期从颅顶向颅底扫描获得未减影数据。将动脉期数据减去平扫数据获得动脉的减影数据。对未减影和减影图像采用容积再现(VR)、薄层最大密度投影(TSMIP)、多平面成像(MPR)重建。结果颅内动脉密度较静脉密度明显高,血管减影图像与未减影图像相比,二者图像质量相似(P〉0.05)。减影图像去除了颅骨和瘤夹、弹簧圈的干扰;未减影图像则同时显示血管和颅骨、瘤夹、弹簧圈,对颅内血管与瘤夹关系显示直观,但弹簧圈伪影干扰大。1例左侧大脑中动脉夹闭术后载瘤动脉中断,1例右侧颈内动脉动脉瘤栓塞术后中断,所有患者全部动脉瘤夹无脱移,未见残动脉瘤残留。结论 64层螺旋CT同步扫描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技术,减影与未减影结合运用可准确评价颅内动脉瘤术后改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Willis动脉环前半环各组成血管的解剖变异特点。方法利用45具(9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硬脑膜完整的成人脑标本进行Willis动脉环前半环各血管显微解剖,观察和测量血管的形态和走行。结果约13.3%的标本大脑前动脉双侧A1段发育不均衡,约6.7%交叉对侧供应;前交通动脉简单型仅占37.8%,复杂型占60%。结论约60%以上的人脑Willis动脉环前半环存在变异,熟悉这一区域的变异对介入治疗和手术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经眉弓锁孔入路治疗鞍区附近及前颅窝底病变的手术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3年来收治的35例鞍区附近及前颅窝底病变的经眉弓锁孔手术经验.其中,垂体瘤12例,鞍结节脑膜瘤1例,颅咽管瘤2例,嗅沟脑膜瘤2例,前交通动脉瘤18例.均行经眉弓锁孔入路手术治疗.结果 17例肿瘤病变全切除15例,18例动脉瘤均行夹闭.1例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