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PET/CT图像采集时间对图像质量和病灶检出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不影响图像质量和病灶检出率前提下缩短PET/CT图像采集时间的可行性。方法18例接受PET/CT检查的患者,在CT扫描后按1、2、3min/床位依次进行3次PET扫描,共得到54帧图像。患者按体重分为以下3组:(1)45~60kg(7例),(2)61~75kg(7例),(3)76~90k(4例)。由2位有经验的医师共同阅片确定每例患者病变的位置和数目,图像质量由2位医师独立判断。结果3min/床位PET/CT图像上共检出127个病灶,其中最小的病灶直径约为3mm,除1min/床位图像漏检3个病灶外,其他所有病灶均能被1min/床位、2min/床位的图像识别。(1)~(3)组患者在3min/床位采集图像上识别的病灶数分别为71、41、15个,第1组患者的所有病灶在3种不同采集时间图像上均能被识别,第2组患者1min/床位采集图像遗漏了3个病灶,而2min/床位图像识别出的病灶数与3min/床位图像相同。第3组患者的所有病灶在3种采集图像上也均能被识别。1、2min/床位的PET图像质量均较3min/床位图像差,1min/床位图像质量最差,主要表现为图像本底噪声高、对比度差。3组患者中,第3组患者图像质量最差。结论对体重低于60瞻患者,1~3min的采集时间,病变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而对体重60k以上患者,建议选择2~3min/床位的采集时间,对病情较重或不合作患者,根据需要可考虑选择1min/床位的采集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校正方法对SPECT/CT心肌灌注显像图像质量及半定量结果的影响。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Tcm-MIBI)运动负荷及静息心肌灌注显像患者,均进行CT衰减校正(CTAC)和双能窗散射校正(SC)。分别重建CTAC、SC、CTAC+SC以及无衰减校正和散射校正(NOC)图像。利用靶心图获得不同校正状态左心室各壁段的放射性计数百分比,以及运动负荷和静息图像灌注缺损半定量评分,比较不同校正状态下缺血心肌图像质量和半定量结果的差异。结果运动负荷显像左心室心尖部、下后壁、间壁、侧壁放射性计数百分比在不同校正方法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负荷总体灌注不足率、负荷灌注总评分、静息-负荷差异总评分在不同校正方法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在SC图像中明显高于NOC图像(P均<0.05),在CTAC+SC图像中明显高于CTAC图像(P均<0.01)。目测比较SC图像缺血心肌的稀疏程度明显高于NOC图像,CTAC+SC图像明显高于CTAC图像,其中以CTAC+SC图像对缺血部位的显示最为清晰。比较不同校正状态缺血心肌放射性分布评分,缺血程度为3分的比例在SC图像中明显高于NOC图像(X^2=4.953,P=0.026),在CTAC+SC图像中明显高于CTAC图像(X^2=7.216,P=0.007)。结论不同校正状态下左心室缺血心肌图像质量及半定量结果出现明显差异,SC能显著改善缺血心肌的显示,尤其在CTAC图像中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不同衰减校正方法及无衰减校正对PET显像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衰减校正(CTAC)、137Cs衰减校正(CsAC)及无衰减校正(NOAC)对PET图像质量和标准摄取值(SUV)的影响.方法 对Jaszczak模型及30例患者行PET/CT显像,均分别重建CTAC、CsAC和NOAC图像.30例患者中显像未见异常者9例,肺癌7例,肝癌4例,胰腺癌3例,肠癌7例.目测比较模型显像在CTAC、CsAC和NOAC时图像分辨率、均匀性的差异,计算CrAC、CsAC时模型显像均匀区各层面感兴趣区(ROI)的最大和最小百分比非均匀性(Nut),比较在CTAC和CsAC时平均SUV的差异.在图像上对患者正常软组织和骨组织、18F-脱氧葡萄糖(FDG)高摄取病灶以及高密度残留钡剂区勾画ROI,比较各ROI CTAC和CsAC的平均SUV差异,以及CTAC、CsAC和NOAC的图像差异.采用SPSS 12.0软件,2组数据间比较行配对t检验.结果 目测比较模型显像的图像分辨率,在CTAC和CsAC时无明显差异,NOAC图像中心区域的分辨率明显下降;CTAC和CsAC图像均匀性明显优于NOAC.CTAC图像Nut为(23±2)%(最大)、(19±1)%(最小),均匀性优于CsAC[Nut为(29±3)%(最大)、(23±2)%(最小)],两者平均SU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0.1和1.0±0.1;t=0.367,P=0.719).患者正常软组织及FDG高摄取病灶CTAC和CsAC时的平均SU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71±0.20和0.75±0.23,t=-2.159,P=0.054;5.50±4.80和5.70±5.00,t=-2.032,P=0.0.54);在正常骨组织及高密度残留钡剂区中,CTAC的平均SUV明显高于CsAC(1.37±0.29和1.18±0.36,t=7.960,P=0.001;1.82±0.62和0.92±0.20,t=3.451,P=0.018).正常软组织、骨组织及FDG高摄取病灶的CTAC和CsAC图像差异不影响诊断效果.高密度残留钡剂区在CTAC图像上表现为FDG高摄取伪影,而CsAC及NOAC图像上为正常摄取.结论 CTAC和CsAC的图像分辨率无明显差异,CTAC的图像均匀性优于CsAC,两者图像质量均明显优于NOAC;CTAC对高密度物质的SUV可明显高估,且可出现FDG高摄取伪影.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SPECT/CT肺灌注显像中肺段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的精确定位方法.方法 分析12名健康成人的肺灌注断层图像、CT图像及二者的融合图像,按CT解剖命名标准对肺灌注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图像上肺段进行划分.即右肺10段:上叶尖段、后段、前段,中叶外侧段、内侧段,下叶背段、内基底段、前基底段、外基底段、后基底段;左肺8段:上叶尖后段、前段、上舌段、下舌段,下叶背段、前内基底段、外基底段、后基底段,并总结3个层面肺段分布的特点.结果 确定了左右肺在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上的典型层面及各个肺段的主要分布特点:(1)横断面双肺由肺尖至肺底选取11个层面:胸锁关节层面及以上,主动脉弓上缘层面,主动脉弓层面,奇静脉弓层面或气管杈层面,右肺上叶支气管层面或左肺动脉层面,左肺上叶支气管层面或右肺动脉层面,中叶或舌叶支气管层面,底干支气管层面,下肺静脉层面,上下底段静脉层面,底段静脉层面;(2)双肺由内向外分别选取6个层面,左肺:左肺门层面,左主支气管杈层面,左肺动脉叶间部层面,心尖层面,心尖左侧第一层面,心尖左侧第二层面;右肺:右肺门层面,中间支气管杈层面,叶间动脉层面,叶间动脉分杈层面或右心房右侧第一层面,右心房右侧第二层面,右心房右侧第三层面向外;(3)冠状面双肺由前向后选取7个层面:胸锁关节层面,升主动脉层面,肺动脉杈层面,气管杈层面,中间支气管层面,底段总静脉层面,胸主动脉层面.结论 按该研究方法划分肺段,可为肺灌注断层图像中肺段的精确定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SPECT/CT肺灌注显像中肺段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的精确定位方法.方法 分析12名健康成人的肺灌注断层图像、CT图像及二者的融合图像,按CT解剖命名标准对肺灌注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图像上肺段进行划分.即右肺10段:上叶尖段、后段、前段,中叶外侧段、内侧段,下叶背段、内基底段、前基底段、外基底段、后基底段;左肺8段:上叶尖后段、前段、上舌段、下舌段,下叶背段、前内基底段、外基底段、后基底段,并总结3个层面肺段分布的特点.结果 确定了左右肺在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上的典型层面及各个肺段的主要分布特点:(1)横断面双肺由肺尖至肺底选取11个层面:胸锁关节层面及以上,主动脉弓上缘层面,主动脉弓层面,奇静脉弓层面或气管杈层面,右肺上叶支气管层面或左肺动脉层面,左肺上叶支气管层面或右肺动脉层面,中叶或舌叶支气管层面,底干支气管层面,下肺静脉层面,上下底段静脉层面,底段静脉层面;(2)双肺由内向外分别选取6个层面,左肺:左肺门层面,左主支气管杈层面,左肺动脉叶间部层面,心尖层面,心尖左侧第一层面,心尖左侧第二层面;右肺:右肺门层面,中间支气管杈层面,叶间动脉层面,叶间动脉分杈层面或右心房右侧第一层面,右心房右侧第二层面,右心房右侧第三层面向外;(3)冠状面双肺由前向后选取7个层面:胸锁关节层面,升主动脉层面,肺动脉杈层面,气管杈层面,中间支气管层面,底段总静脉层面,胸主动脉层面.结论 按该研究方法划分肺段,可为肺灌注断层图像中肺段的精确定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中不同密度人体组织及残留钡剂对CT衰减校正(CTAC)的影响。方法20例PET/CT显像患者,分别重建CTAC及^137Cs衰减校正(CsAC)图像。选择所有病例全身不同密度的正常组织及残留钡剂处勾画感兴趣区(ROI),分别测量CTAC及CsAC图像相同部位的标准摄取值(SUV)及相应部位的CT值。比较所测部位CTAC和CsAC的平均SUV差异及两者间图像差异。结果在所有非骨组织(脑组织除外)中,CTAC平均SUV较CsAC低17%(t=-5.328,P〈0.001);在骨组织中,CTAC较CsAC高16%(t=7.960,P〈0.001);在高密度钡剂中,CTAC较CsAC高98%(t=3.451,P=0.018)。在所有不同密度人体组织中,CTAC和CsAC图像间差异不影响诊断效果;在高密度钡剂中,于CTAC图像上见明显^18F—FDG异常高摄取伪影,而CsAC图像上为正常摄取影。结论不同密度人体组织及残留钡剂在CTAC和CsAC时SUV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CTAC对骨组织及残留钡剂的SUV明显高估,并在残留钡剂区域造成图像伪影。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31ISPECT/CT对^131I全身平面显像(WBS)不能确定性质的摄碘灶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DTC患者56例,男19例,女37例,年龄20~85(45±15)岁。于^131I治疗后第5天行^131IWBS,对^131IWBS不确定的摄碘灶进行^131ISPECT/CT显像。采用四格表,检验对比分析2种显像的差异。结果”。IWBS共显示摄碘灶288处,其中不能明确诊断的摄碘灶108处(37.5%)。经^131ISPECT/CT显像后,108处中27处摄碘灶被明确诊断为DTC转移灶(25.O%),71处被确定为非DTC转移灶(65.7%),分别为鼻、口腔、唾液腺、上颌窦囊肿、残留甲状腺组织、胸腺、胆囊炎、胃肠道、子宫、体表污染等非特异性摄取;其余10处^131ISPECT/CT也不能明确定性(9.3%)。与^131IWBS相比,^131ISPECT/CT提高了对DTC转移灶和非转移灶的鉴别能力(X2=102.35,P〈0.01)。结论对DTC患者^131IWBS难以判别的摄碘灶,^131ISPECT/CT可提高临床鉴别诊断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治疗活度131I SPECT/CT显像对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的诊断增益价值和其对临床诊疗决策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131I治疗的404例DT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9例、女性315例,年龄21~69(46.3 ± 5.9)岁。所有患者均首次行131I治疗,剂量为1.11~9.25 GBq,治疗后第5天行全身前、后位131I平面显像,同时对其探测到的摄碘灶加做SPECT/CT显像,单独依据131I平面显像和SPECT/CT显像将摄碘灶定性为残甲、颈部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不确定性病灶。依据CT的解剖定位信息,计算SPECT/CT显像对131I平面显像显示的摄碘灶的原始诊断的修正比例,从而评估SPECT/CT显像对DTC患者临床诊疗决策的影响。131I平面显像与SPECT/CT显像之间的分布差异采用McNemar和McNemar-Bowker检验进行评估。 结果 404例DTC患者的131I平面显像共检测出927个摄碘灶。SPECT/CT显像对131I平面显像显示的927个摄碘灶中的179个摄碘灶具有诊断增益价值,准确解释了131I平面显像不能定性的118个摄碘灶。SPECT/CT显像对11.9%(48/404)的DTC患者具有诊断增益价值,1.7%(7/404)患者的诊疗决策发生了改变。131I平面显像与SPECT/CT显像结果在摄碘灶定性诊断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69,P<0.001),SPECT/CT显像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灶的显示明显优于131I平面显像(McNemar检验,P<0.05)。 结论 治疗活度131I SPECT/CT显像对DTC患者具有诊断增益价值,并对其临床诊疗决策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甲状旁腺病灶重量对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双时相平面显像及其 SPECT/CT早期断层融合显像诊断灵敏度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17年2月至2018年10月在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经手术病理学确诊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22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13例,年龄28~73(50.77±8.79)岁。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99Tcm -MIBI双时相平面显像、99Tcm-MIBI SPECT/CT早期断层融合显像,以术后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按切除的病灶重量将全部病灶分为两组,A组:病灶重量≤1.00 g,B组:病灶重量>1.00 g。采用χ2检验分析两种显像方法对不同重量组的诊断效能。 结果 22例患者中,共切除病灶58个。99Tcm-MIBI双时相平面显像对A、B两组的诊断灵敏度分别为47.83%(11/23)和84.00%(2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5,P=0.008);99Tcm-MIBI SPECT/CT早期断层融合显像对A、B两组的诊断灵敏度分别为78.26%(18/23)和85.19%(23/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P=0.525)。99Tcm-MIBI SPECT/CT早期断层融合显像对A组的诊断灵敏度高于99Tcm-MIBI双时相平面显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7,P=0.033)。99Tcm-MIBI SPECT/CT早期断层融合显像对B组的诊断灵敏度高于99Tcm-MIBI双时相平面显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906)。 结论 甲状旁腺病灶重量对99Tcm-MIBI双时相平面显像诊断灵敏度有影响,当病灶重量较小时,99Tcm-MIBI双时相平面显像对其的诊断灵敏度较低;而病灶重量对99Tcm-MIBI SPECT/CT早期断层融合显像的诊断灵敏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双时相显像在肺部病灶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8例临床疑诊肺癌患者,均行早期和延迟^18F—FDG PET/CT显像。计算早期及延迟显像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并计算2次显像SUVmax变化率(ASUV)。以SUVmax〉2.5和ASUV〉20%作为诊断肺癌的标准。患者最终诊断均经组织病理学、细菌学或治疗后随访证实。采用SPSS13.0软件,SUV组间比较用t检验,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SUVmax、ASUV对肺部病灶的定性诊断价值。结果(1)78例患者中肺癌60例,良性病变18例(增殖性病变16例,占88.89%)。肺癌组(9.92±5.33和7.94±4.17,t=10.19)和良性病变组(8.54±6.61和7.21±5.74,t=8.23,P均〈0.01)延迟SUVmax均明显高于早期SUVmax;肺癌组与良性病变组间早期和延迟显像SUVmax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0和-0.91,P均〉0.05);肺癌组与良性病变组ASUV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26.04±14.73)%和(18.09±24.09)%,t=1.67,P〉0.05]。18例良性病变患者中有2例延迟显像SUVmax较早期减低,而肺癌患者延迟显像SUVmax均无减低。(2)以SUVmax〉2.5和ASUV〉20%为诊断肺癌的标准,其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33%(56/60)和63.33%(38/60)、22.22%(4/18)和50.00%(9/18)、76.92%(60/78)和60.26%(47/78)、80.00%(56/70)和80.85%(38/47)、50.00%(4/8)和70.97%(22/31);根据SUVmax和ASUV得到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1(Z=1.38,P〉0.05)和0.56(Z=0.65,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肺部病灶临床疑诊为肺癌的患者,如良性病变以增殖性病变为主,则^18F—FDG PET双时相显像良恶性鉴别诊断临床应用价值不大;但延迟SUVmax减低可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SPECT显像不同断层重建方法对Hoffmann模型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放射性线源及Hoffmann模型,进行SPECT配平行孔低能高分辨准直器断层采集。对线源图像和Hoffmann模型图像均用滤波反投影(FBP)法和有序子集最大期望值迭代(OSEM)法进行断层重建。对线源重建图像计算2种重建算法的半高宽(FWHM)值,视觉评价2种方法重建的Hoffmann模型图像,并比较2种重建方法的重建时间和模型特定感兴趣区(ROI)。采用SPSS15.0软件,2种重建方法的脑叶及基底节ROI与小脑ROI计数比值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平行孔低能高分辨准直器采集的线源断层图像经FBP法和OSEM法重建,FWHM值分别为18.77mm,12.62mm。OSEM法重建所得Hoffmann模型总的图像质量、基底节区的显示以及核团分辨程度均优于FBP法。FBP法和OSEM法重建时间分别为80s和100s,均在临床允许范围之内。OSEM迭代与FBP法脑叶及基底节ROI与小脑ROI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32,P=0.750)。结论在现有软硬件技术条件下,平行孔低能高分辨准直器配合OSEM法优于FBP法,可获得空间分辨率和图像质量较好的Hoffmann模型重建图像。  相似文献   

12.
18F-FDG PET与67Ga全身显像对淋巴瘤分期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P田显像与^67Ga全身显像对淋巴瘤患者分期的临味价值。方法经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淋巴瘤的23例患者,治疗前均行^18F—FDG PEF显像与^67Ga全身显像。PET显像为静脉注射^18F-FDG 111~185MBq(按体重2.22MBq/kg),45~50min后行全身显像。^67Ga全身显像为静脉注射370MBq^67Ga,48~72h后行前位和后位颈、胸、腹和盆腔局部全身显像。图像分析采用定性分析方法,有异常放射性摄取增高的部位为阳性病变。结果^18F-FDGP田显像23例患者均阳性,共发现53个病灶;^67Ga全身显像示19例(82.6%)阳性,发现44个病灶(83.0%)。肿瘤病灶35.8%(19个)在头颈部,20.8%(11个)在腹部,34.0%(18个)在纵隔,9.4%(5个)在盆腔。^18F-FDG PET与^67Ga全身显像结果比较示,在19例患者中44个病灶两者显像结果一致。PET显像发现的53个病灶中,^67Ga全身显像有9个病灶阴性,分别位于头颈部(1个)、腹部(4个)、盆腔(2个)和腋窝(2个),病灶直径范围为0.6~3.2cm。结论^18F-FDG PET显像在淋巴瘤分期中明显优于^67Ga全身显像。^67Ga显像诊断的灵敏度受病灶大小和位置的影响较PET显像更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模型试验对能谱 CT 显示消化道出血图像的情况进行分析。方法:取一装有适量清水的透 X 线的方形塑料容器模拟肠腔。将对比剂稀释至3%浓度以模拟高压注射器3mL/s 的注射流率状态,通过连接有3F 微导管的微量注射泵以7种不同流率(0.00、0.05、0.1、0.2、0.3、0.4、0.5 mL/min)注入水中模拟不同流率出血量。上述每种条件均通过双能 CT(GE discovery CT750HD)进行能谱模式扫描。所有图像按单能及混能模式重建后传送至 ADW4.5工作站。在出血区域和清水区域分设感兴趣区,经 GSI 软件后处理得到最佳对比噪声比单能图像(60 keV)。分别对60 keV单能图像以及140 kVp 混能图像的 CNR 值进行测量并使用配对样本 T 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3位对本实验过程未知的具有10年工作经历以上的腹部影像诊断学医师对所有图像(以随机的顺序)中的出血情况进行主观评估。结果:与140 kVp 混能图像相比,60 keV 单能图像的 CNR 值在不同模拟出血量以及不同期相(3%,0.5 mL/min,1.45:1 in AP,1.35:1 in PP;0.4 mL/min,1.50:1 in AP,1.18:1 in PP;0.3 mL/min,1.44:1 in AP,1.11:1 in PP;0.2 mL/min,1.26:1 in AP,1.37:1 in PP;0.1 mL/min,1.16:1 in AP,1.26:1 in PP;0.05 mL/min,1.34:1 in AP,1.17:1 in PP)均有所提高。3名放射医师在60 keV 单能图像上均对7种模拟出血情况进行了准确的诊断,而在对混能图像的评估中,3名医师均未发现0.05 mL/min条件下的出血征象。结论:与140 kVp 混能图像相比,60 keV 单能图像在不同流率、不同期相时均能提供具有更佳信噪比的显示出血情况的图像。60 keV 图像能提高 CT 诊断微量出血情况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几种常用的SPECT门控核素心肌灌注显像(GSPECT MPI)图像迭代重建方法对相位分析的影响。方法对所选的30例患者应用Philips Cardio MD系统采集GSPECTMPI图像,分别使用滤波反投影(FBP)、最大似然一最大期望值(MLEM)、带三维分辨率恢复的MLEM(AST)、带衰减校正(AC)的MLEM及带AC和蒙特卡罗散射校正(ACSC)的MLEM对GSPECT数据进行重建。将重建数据传递至SyncTool,以测量左心室不同步参数(相位标准差和直方图带宽)。使用配对t检验比较由FBP和以上各种迭代法所得到的左心室不同步参数。结果负荷GSPECTMPI相位分析结果中由FBP、MLEM、带AC的MLEM、带ACSC的MLEM、AST所得到的相位标准差分别为11.6°,10.9°,11.2°,11.6°,11.4°;直方图带宽分别为35.7°,34.3°,35.1°,36.9°,35.1°。静息GSPECTMPI相位分析结果中由上述5种方法所得到的相位标准差分别为15.2°,14.5°,15.4°,15.4°,14.8°;直方图带宽分别为47.3°,46.4°,46.4°,47.9°,46.1°。负荷显像时从各迭代方法和FBP所得到的左心室不同步参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1.179~1.554,P均〉0.05),静息显像时各参数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值-0.714—0.666,P均〉0.05)。结论标准FBP重建已足够用于精确的相位分析,SyncTool测量左心室不同步的技术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5.
不同处理方式对FDG PET图像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重建方式对全身18F-脱氧葡萄糖(FDG)PET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5例正常对照者和5例恶性肿瘤患者全身18F-FDG PET显像(皆同时进行发射和穿透扫描),所有受检者的原始资料分别采用多种重建方式(无衰减滤波法重建,衰减滤波法重建,衰减迭代法重建),同时分析不同衰减平滑方法(Nonquantitative 和Gaussian)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无衰减校正影像存在身体中间组织衰减明显,组织结构显示不清,病变容易变形,伪影多,图像质量差,病灶定位较困难,不能定量计算标准取值(SUV)等缺点,衰减校正滤波法重建图像在显示组织结构,定位病变及定量计算方面较非常衰减法好,但图像质量仍较差,衰减校正迭代法重建图像质量好,组织结构显示清楚,伪影少,病灶无变形,定位及定量都较准确,明显优于衰减和非衰减校正滤波法,衰减平滑方法对滤波法影响大,用Nonquantitative法明显优于Gaussian法,衰减平滑方法对迭代法影响较小,Gaussian法比Nonquantitative法略好。结论:不同重建方式对18F-FDG PET图像质量影响很大,以衰减校正迭代法重建(衰减平滑方法为Gaussian)图像质量最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心脏三维重塑技术对减少心脏生理性运动伪影、提高心肌血流灌注显像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1年8月首次就诊者20名.其中8名根据年龄、临床症状、ECG、CTCA等资料排除其患冠心病可能性,12名在2周内接受CAG检查,结果均为阴性.行99Tcm-MIBI常规MPI,通过心脏三维重塑专用软件对心肌断层图像进行三维重塑处理.由2位有经验的核医学科医师在双盲情况下,通过目测结合极坐标靶心图行定量分析,获得心肌核素稀疏或缺损的节段数以及心肌各壁的放射性计数百分比,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三维重塑前后图像差异.结果 所有受检者中,心脏非三维重塑模式可见10个放射性稀疏节段,而三维重塑模式仅见4个稀疏节段.采用三维重塑模式可减少心尖和前壁放射性稀疏伪影.非三维重塑模式心尖和前壁放射性计数百分比分别为(78.05 ±0.83)%、(74.50±2.35)%,三维重塑后分别为(84.05±1.32)%、(81.10±1.45)%,2种处理模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心尖=11.854,t前壁 =9.413,P均<0.05).前侧壁、后侧壁、前间隔、后间隔、下壁和后壁非三维重塑模式与三维重塑模式放射性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876、1.330、1.690、2.014、0.167和1.868,P均>0.05).结论 心脏三维重塑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心脏生理性运动引起的心脏伪影,其图像质量明显优于非三维重塑模式.  相似文献   

17.
SPECT-CT——核医学影像技术的新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确的解剖定位一直是具有功能特异性的SPECT所追求的目标.SPECT与CT融合系统为临床诊疗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其良好的定位功能进一步巩固了SPECT的临床地位.在心脏病学中,SPECT-CT可提供准确的衰减图或心功能影像,有利于早期和更准确的诊断.在肿瘤病学中,可对神经内分泌瘤等原发或转移病灶的位置、性质等作出准确判断,有利于临床制定切实可行的诊疗措施.在常规核医学的应用中,能够较为准确地寻找感染灶以及为肺栓塞形态学-灌注缺损关系的评估提供精确的方法.SPECT-CT带来了清晰的解剖图像并加快了工作流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和评价采用宝石能谱 CT 单能量成像及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技术门静脉图像的质量,并将其与传统多排螺旋 CT 的门静脉图像进行对比分析。方法:搜集临床有恶性肿瘤病史、治疗后随诊行上腹部增强扫描检查的患者90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 A 组(最佳 CNR 单能量组)、B 组(60keV+40%ASiR 组)及 C 组(常规螺旋 CT组),每组30例。A 组门静脉期采用能谱扫描模式扫描,双电压快速切换;从扫描数据中重组出40~140keV 能量段的101组单能量图像,得出门静脉主干 CNR 随能量变化曲线,进而得出能谱 CT 成像中最佳能量点的单能图像;B 组门静脉期采用能谱扫描模式扫描,双电压快速切换,从扫描数据中重组出60keV 的单能量图像,并加上40%的 ASiR。C 组门静脉期采用常规肝脏增强扫描模式扫描得到门静脉期扫描图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图像中门静脉、肝实质的平均CT 值及其差值、图像噪声及 CNR。由2名放射科医师在盲法下对3组图像进行主观图像质量评分。结果:门静脉最佳CNR 单能量水平集中在55.87keV 左右。在 A、B、C 组图像的 CNR 分别为6.81±1.87、8.09±2.29、3.30±1.08,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28±0.58分、4.35±0.56分和3.58±0.46分。A、B 组的 CNR 和图像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 C 组(P <0.001)。结论:MSCT 门静脉成像中最佳 CNR 单能量与60keV+40%ASiR 图像较常规螺旋 CT 图像成像质量大大提高,均可在临床血管成像方面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新生儿床旁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胸片图像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新生儿床旁胸片103例,由2位医师分别在PACS工作站上进行图像质量评级,并且分析影响摄片质量的因素.结果 在参评的胸部床旁摄影片中,曝光条件合适的,即lgM值在1.8~2.2区间的有73份(占70.9%),两位观察者之间的评级一致性为优(Kappa值=0.93),其间两医师所评甲片率分别为36.9%和32.0%,废片率均为0.其中,影像噪声、体位不正、对比度差及异物伪影等因素为影响摄片质量的主要因素,观察者之间的一致性为优(Kappa值=0.87).结论 新生儿床旁CR胸片质量的影响因素是可控的,通过仔细的操作及后处理可获得高质量的图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