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家系临床及分子遗传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Luo DC  Cai Q  Sun MH  Ni YZ  Tao CW  Chen ZJ  Shi DR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3):158-162
目的探讨总结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的临床和分子生物学特征,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分析总结温州地区12个HNPCC家系临床病理特征。用显微切割、微卫星不稳定性分析、免疫组织化学、直接DNA测序法,检测HNPCC患者肿瘤组织微卫星不稳定性状态,错配修复基因hMHL1和hMSH2蛋白水平表达及hMHL1和hMSH2基因种系突变。结果12个家系32例患者中,患第1癌的中位年龄45.2岁;75.0%的患者在50岁以前发病;51.1%的肿瘤位于脾曲近侧结肠,34.4%为多原发结直肠癌,53.1%为组织分化差的癌,68.8%为Dukes A、B期。12个家系中6个家系伴有7例肠外肿瘤患者;19例健在患者生存1~28年,13例死亡患者平均生存期6.4年。9例患者肿瘤组织均表现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其中5例患者表现hMSH2或hMLH1蛋白失表达(5/9);5个家系中3个家系存在hMH;1或hMSH2突变(3/5),其中有2个新发现的突变。结论HNPCC有特定的临床病理特征;检测错配修复基因hMHL1和hMSH2序列对HNPCC家系的成员具有指导价值;微卫星不稳定性和错配修复蛋白失表达是HNPCC的重要特征,可作为测序前的筛选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hMLH1及hMSH2基因启动子变异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PCR法扩增25例HNPCC患、20例散发性结直肠癌和10例非肿瘤患的hMLH1及hMSH2基因启动子序列,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对发现携带突变患的肿瘤标本进行hMLH1及hMSH2基因表达研究和微卫星不稳定(MSI)检测,同时用测序方法检测该患hMLH1及hMSH2基因编码序列的改变。结果55例检测样本中,C3.1及C3.2发现hMLH1启动子在-342位和-337位2处A插入变异,免疫组化检测该患hMLH1表达阴性,肿瘤MSI检测为MSI—H,而编码序列的检测未发现异常。结论 hMLH1/hMSH2基因启动子种系突变可能导致该基因的不表达,从而导致HNPCC结直肠癌的发生。错配修复基因编码序列正常的HNPCC患中可能存在该基因启动子突变。  相似文献   

3.
膀胱移行细胞癌微卫星不稳定性表达及机理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微卫星不稳定性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用PCR方法分析3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尿沉渣标本中微卫星不稳定性表达;用RT-PCR方法监测5种人类错配修复基因在膀胱癌细胞系mRNA转录水平的表达;用PCR方法检测膀胱癌细胞系BIU-87中错配修复基因hMLH1的启动子区域出现异常甲基化。结果 35例膀胱癌患者尿沉渣中,有31例(88.6%)可检出微卫星不稳定性表现;5种人的错配修复基因在BIU-87膀胱癌细胞系中有hMLH1和hMSH2表达缺失,而在正常近曲小管细胞系中都有表达;BIU-87细胞错配修复基因hMLH1的启动子区域出现异常甲基化,应用去甲基化剂处理后可检测到hMLH1的启动子区域的表达,再次去除去甲基化剂后叠不能检测hMLH1的启动子区域。结论 微卫星不稳定性与错配修复基因表达有关。甲基化对膀胱癌细胞系BIU-87错配修复基因hMLH1的表达具有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4.
错配修复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胰腺癌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胰腺癌错配修复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及蛋白表达的检测与微卫星不稳定性的分析,探讨胰腺癌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从35例胰腺癌病人的正常胰腺组织、癌组织中提取DNA;MSP法检测hMLH1及hMSH2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SSCP法检测标本中微卫星不稳定性发生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错配修复基因hMLH1及hMSH2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35例胰腺癌中hMLH1启动子甲基化发生率为60%(21/35),正常组织中未发现甲基化,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于hMSH2仅有1例胰腺癌出现启动子甲基化;35例胰腺癌中微卫星高度不稳定7例,低度不稳定14例,稳定11例,正常组织中没有出现微卫星不稳定,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微卫星不稳定的21例胰腺癌组织中有19例(90%)出现hMLH1启动子甲基化现象,微卫星稳定的ll例胰腺癌组织中仅有2例(6%)出现hMLH1启动子甲基化。hMLH1启动子甲基化在微卫星不稳定胰腺癌组织中常为缺失表达或低表达,在微卫星稳定胰腺癌组织中呈正常表达。hMSH2无论在MSI-H或MSI-L胰腺癌与正常胰腺组织中均无缺失表达,仅部分低表达。结论胰腺癌组织中错配修复基因的缺陷主要是hMLH1启动子甲基化,与胰腺癌微卫星不稳定性及蛋白表达缺失有关,在胰腺癌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是胰腺癌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胃癌错配修复基因表达与微卫星不稳定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胃癌组织错配修复基因hMLH1和hMSH2的表达情况,研究错配修复基因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评价错配修复基因表达与胃癌微卫星不稳定性的关系,探讨用免疫组织化学法预测错配修复基因缺陷引起微卫星不稳定性的可行性、灵敏度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散发性结直肠癌微卫星不稳定性民Mt-p53及bcl-2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了48例散发性结白肠癌中四个位点的微卫星不稳定性,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癌基因bcl-2、抑癌基因Mt-p53蛋白的表达。结果 ①48例散发性结直肠癌中四个微卫星位点D2S123、BAT-26、D17S261、D16S799的微卫垦不稳定性检出率分别为12.5%、18.8%、10.4%、8.3%;②Mt-p53蛋白和bcl-2蛋白阳性个分别为66.7%和77.1%;③微卫星不稳定性与mt-p53和bcl-2蛋白的表达均相差个显著(P>0.05)。结论 微卫星不稳定性引起散发性结直肠癌的RER途径是不同于由抑癌基因p53失活及癌基因bcl-2的激活引起的LOH途径的新致癌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一种敏感、稳定、高通量的结直肠癌微卫星不稳定(MSI)检测技术。方法105例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取其新鲜癌组织及正常肠黏膜,DNA提取,荧光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5个微卫星位点,应用GeneScan方法分析PCR产物。结果105例结直肠癌患者26例(24.7%)存在微卫星不稳定,其中MSI-H 14例(13.3%),MSI-L 12例(11.4%),MSS 79例(75.3%)。D5S346、BAT26、BAT25、D17S250、D2S123突变率分别为5.6%、8.6%、10.5%、8.6%、10.5%。结论应用荧光多重PCR可以高通量检测结直肠癌微卫星不稳定,敏感性高,结果可靠,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相关性结直肠癌(UC-CRC)中白细胞介素-6(IL-6)及微卫星不稳定(MSI)情况并探讨其在UC患者癌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鄂东医疗集团2013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17例UC-CRC患者及55例散发性结直肠癌(SCRC)患者术后病理标本资料并检测其癌组织标本中错配修复(MMR)蛋白hMLH1、hPMS2、hMSH2、hMSH6的表达情况;同时检测30例对照(非UC、UC-CRC、SCRC患者)、43例UC、17例UC-CRC及55例SCRC患者的血清中IL-6水平,并对SCRC及UC-CRC患者的癌组织中IL-6与MMR蛋白表达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17例UC-CRC的癌组织标本中出现错配修复基因缺失(dMMR)7例(41.2%),其中hMLH1和hPMS2蛋白表达缺失、hMSH2和hMSH6蛋白表达缺失存在明显相关性(P0.001);UC-CRC组患者血清中IL-6水平明显高于UC组(t=4.97,P0.001)及SCRC组(t=5.26,P=0.006)。由于病例数较少,未对UC-CRC癌组织中dMMR与IL-6蛋白表达进行统计学分析,而在SCRC癌组织中未发现dMMR与IL-6蛋白表达有关(rs=0.04,P=0.77)。结论与SCRC类似,MSI同样参与了UC-CRC的发生及发展过程,UC-CRC的MMR蛋白缺失更常见于hMLH1与hPMS2、hMSH2与hMSH6的共同表达缺失,未发现IL-6参与了结直肠癌的MSI相关癌变机制,而从有限的病例初步推测IL-6可能参与了UC-CRC患者M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散发性结直肠癌中错配修复基因杂合性缺失的发生情况。方法利用微卫星分析法对30例散发性结直肠癌6个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repairgenes,MMR)的杂合性缺失(lossofheterozygosity,LOH)进行了分析。结果6个MMR基因LOH的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分别为hMSH3(30%)、hPMS2(25%)、hMLH1(30.0%)、hMSH2/hMSH6(23.07%),hPMS1基因未发现杂合性缺失。结论在中国人散发性结直肠癌中,MMR基因通过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是结直肠癌发生的重要分子遗传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Jin HY  Cui L  Meng RG  Liu F  Yan YD  Ding YJ  Yao H  Fu CG  Yu DH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11):809-811
目的 探讨hMLH1及hMSH2蛋白免疫组化结合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家系筛选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2例符合Amsterdam标准的HNPCC患者和16例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标本进行hMLH1及hMSH2蛋白免疫组化检查和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结果 hMLH1及hMSH2蛋白免疫组化筛选HNPCC家系的敏感性为91.7%,特异性为87.5%;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75.0%;两者结合敏感性为91.7%,特异性为93.8%。结论 hMLH1及hMSH2蛋白免疫组化结合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筛选HNPCC家系敏感性和特异性明显提高,而且方法简单、经济,适合在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组织芯片在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NPCC)家系筛选中的价值。方法将22例HNPCC家系中结直肠癌患者和15例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蜡块制作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MLH1、hMSH2蛋白表达。结果常规免疫组化检测HNPCC组hMLH1或hMSH2阴性68.2%(15/22);散发性结直肠癌组hMLH1阳性14例、阴性1例(6.7%),hMSH2全部阳性。组织芯片检测HNPCC组hMLH1或hMSH2阴性77.2%(17/22);散发性结直肠癌组hMLH1阳性13例、阴性2例(13.3%);hMSH2全部阳性。应用常规免疫组化和组织芯片方法检测hMSH2其结果一致。对hMLH1常规免疫组化和组织芯片技术检测进行比较,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组织芯片检测技术是一种高通量的筛选方法,适合于回顾性HNPCC家系筛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胰腺癌中微卫星不稳定性(MSI)与hMLH1启动子甲基化及蛋白表达之间的联系,揭示胰腺癌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从35例胰腺癌患者的正常胰腺组织、癌组织中提取DNA;SSCP法检测标本中微卫星不稳定性发生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错配修复基因hMLH1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情况;MSP法检测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结果35例胰腺癌中微卫星高度不稳定7例,低度不稳定14例,稳定11例,正常组织中没有出现微卫星不稳定,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MLH1在微卫星不稳定胰腺癌组织中常为缺失表达。在微卫星稳定胰腺癌组织中呈正常表达。35例胰腺癌中hMLH1启动子CpG岛甲基化发生率为60%(21/35)。正常组织中未发现甲基化,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胰腺癌有关的错配修复基因hMLH1启动子CpG岛甲基化是hMLH1基因失活的重要机制,而hMLH1的表达失活则可能导致MSI的产生,促进胰腺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微卫星不稳定(MSI)结直肠癌患者的hMLH1、hMSH2和hMSH6种系突变特征和hMLH1启动子甲基化状态。方法对前瞻性收集的34例MSI结直肠癌患者检测其hMLH1、hMSH2和hMSH6种系突变,并研究其肿瘤的hMLH1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结果34例MSI结直肠癌中。共检测到MLH1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19例(55.9%)。19例MSI—H结直肠癌中检测到MLH1基因的甲基化14例(73.7%);15例MSI—L结直肠癌检测到MLH1基因的甲基化5例(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共发现8个hMSH2和hMSH6基因的突变,其中hMSH6基因突变3个,hMSH2基因突变5个。结论中国人MSI结直肠癌错配修复基因突变(未测到MLH1基因突变)和MLH1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检出率可能有别于国外MSI结直肠癌。  相似文献   

14.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错配修复基因是其致病的贵传学基础,目前已克隆的基因有hMSH2、hMLH1、hPMS1、hPMS2、hMSH6及hMSH3并检测到它们的突变。该基因的突变导致微卫星不稳定性是肿瘤发生的始动因素。而且,检测错配修复基因和微卫星不稳定性可以遴选HNPPC家族,进行长期的随访可以降低该病的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胃癌微卫星不稳定性及其与临床病理生物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微卫星不稳定性 (MSI)发生与胃癌临床病理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酚氯仿异戊醇法从胃癌组织切片中提取 DNA.组织切片中肿瘤成分不足 50%时采用显微微切割方法.以 PCR为基础的单链构像多态性方法分析胃癌组织分别在 BAT26、 BAT40、 D2S123、 D5S346和 D17S250 5个位点的微卫星不稳定性.结果按照微卫星不稳定性的发生频率将胃癌患者分为 3组 出现 2个或 2个以上微卫星位点不稳定性为高 MSI组( MSI-H);出现 1个位点不稳定性为低 MSI组( MSI-L);无 MSI发生为微卫星稳定组( MSS). 61例胃癌患者中, 12例( 19.7%)为 MSI-H, 11例( 18.0%)为 MSI-L, 38例( 62.3%)表现为 MSS. MSI-L组与 MSS组患者在胃癌各临床病理生物学参数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05),但这两组与 MSI-H组比较,在肿瘤的发生位置、 Lauré n分型、淋巴结是否转移和肿瘤分期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5). MSI-H型胃癌多发生于胃窦部,多见于淋巴结转移阴性、肠型和较早期胃癌,其发生与患者年龄、性别和肿瘤大小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MSI-H型胃癌与 MSI-L或 MSS型胃癌具有不同的临床病理学行为, MSI-H型胃癌与肿瘤位置、淋巴结是否转移、 Lauré n分型及肿瘤分期密切相关.微卫星不稳定性可能是胃癌发生的另一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错配修复基因hMLH1、hMSH2、hMSH3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启动子甲基化和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甲基化特异聚合酶链反应(MSP)检测正常膀胱上皮组织(13例)及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57例)hMLH1、hMSH2、hMSH3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其蛋白表达.结果 在正常膀胱上皮中,hMLH1、hMSH2、hMSH3均未发现启动子甲基化;在肿瘤组织中,hMSH2未发现启动子甲基化,hMLH1、hMSH3启动子甲基化阳性率分别为36.8%、49.1%,与正常组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在不同肿瘤分级(G1、G2、G3)间及不同临床分期(浅表性、浸润性)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显示:hMLH1、hMSH2、hMSH3蛋白表达在正常膀胱上皮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100%、92.3%,与肿瘤组织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9.6%、52.6%、40.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在不同临床分期(浅表性、浸润性)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hMSH2、hMSH3蛋白阳性表达率随肿瘤分级的增加显著降低,G1与G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肿瘤组织中,hMLH1和hMSH3启动子甲基化与蛋白表达具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 hMLH1、hMSH3蛋白表达受其启动子甲基化的调控,hMSH2蛋白表达不受其启动子甲基化的调控.错配修复基因hMLH1、hMSH2、hMSH3蛋白表达的缺失可能参与了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MMR)基因hMLH1和hMSH2的蛋白表达与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Elivision-两步法)检测48例符合修订后的《Bethesda指南》的HNPCC患者中hMLH1和hMSH2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定义两者同时表达阳性为MMR蛋白表达,分析其表达与HNPC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hMLH1蛋白的表达缺失率为20.83(10/48),高于hMSH2蛋白的表达缺失率(8.33%,4/48),Ρ<0.05;MMR蛋白的表达阳性率为70.83%(34/48)。MMR蛋白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相关(Ρ<0.05)。MMR蛋白表达缺失与表达正常者的总生存率分别为85.71%(12/14)和85.29%(29/34),两者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Ρ>0.05)。结论 hMLH1蛋白的表达缺失率高于hMSH2蛋白,hMLH1和hMSH2蛋白表达缺失与肿瘤的浸润深度相关,与患者的预后无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半定量检测胃癌组织中hMLH1、hMSH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情况,并与临床病理参数作相关分析。结果56例胃癌中,hMLH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75%,hMSH2蛋白为100%;在Ⅰ、Ⅱ期胃癌、胃窦部胃癌、淋巴结转移阴性胃癌中,hMLH1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并且hMLH1蛋白的表达与PCNA的表达在胃癌各期呈明显正相关(r=0.86,P<0.01)。结论hMLH1蛋白可能与早期和(或)胃窦部胃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检测肝门部胆管癌中错配修复基因hMLH1,hMSH2失表达情况,研究其与肝门部胆管癌临床特征的关系,并探讨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54例肝门部胆管癌组织、25例正常胆管中hMLH1,hMSH2表达,结合临床病理学资料及随访统计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 (1)在54例肝门部胆管癌组织中,hMLH1蛋白阳性表达24例,其阳性率44.4%;25例正常胆管组织中,hMLH1蛋白阳性表达23例,其阳性率92.0%;hMSH2蛋白癌组织阳性表达21例,其阳性率38.9%;hMSH2蛋白在正常胆管组织阳性表达21例,其阳性率84.0%.hMLH1,hMSH2在肝门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减少,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根据统计学检验,hMLH1,hMSH2表达与肝门部胆管癌Bismuth分型(P>0.05)、病人性别(P>0.05)、年龄(P>0.05)、肿瘤大小(P>0.05)无关,但与病理分级(P<0.05)和淋巴结转移(P<0.05)具有显著相关性.(3)hMLH1表达阴性组术后2年生存率明显低于表达阳性组(15%VS 45.4%,P<0.05).hMSH2表达阴性组术后2年生存率明显低于表达阳性组(23.5%VS44%,P<0.05).结论 hMLH1,hMSH2在肝门胆管癌中的失表达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中起重要作用,是判断预后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微卫星不稳定性 (MSI)在 10 %~ 15%的散发性结直肠癌病人中出现 ,根据 MSI的水平可分为三型 :高度 MSI(MSI- H)、低度 MSI(MSI- L )、微卫星稳定(MSS)。作者通过检测散发性结直肠癌病人 MSI- H,确立 MSI- H与病人预后的关系。方法  2 38例散发性结直肠癌病人 ,入选条件为 :肿瘤分期符合改良 ACPS- C期 (相当于 TNM 期 ) ,单纯手术治疗 ,未行化疗 ,随访时间至少 5年。从上述病人的石蜡包埋组织中分别提取正常及肿瘤 DNA,通过放射标记的 PCR技术扩增。作者检测了 7个微卫星标志系列 (BAT2 5、BAT2 6、c- myb、D5S34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