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在血管内超声(IVUS)检测到的破裂斑块部位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冠状动脉的血流变化。方法选择2007年6月至2011年5月接受择期冠状动脉造影(CAG)并行PCI的冠心病患者36例,按IVUS所见,将患者分为有破裂斑块(RP)组18例和无破裂斑块(CTL)组18例,应用校正的TIMI帧数法(cTFC),研究PCI术后冠状动脉的血流变化。结果 RP组共发现18处破裂斑块,破裂斑块空腔面积平均为(3.3±2.8)m2,破裂斑块处斑块负荷平均为68.7%±12.1%,CTL组为69.2%±11.7%。RP组平均cTFC由术前25.5±8.0降为22.1±5.3(P=0.13),CTL组则由术前25.2±7.6下降到15.1±4.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CTL组相比,在破裂斑块处行PCI后冠状动脉血流TIMI帧数下降不明显,可能与该处介入后冠状动脉微小血管功能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2.
血管内超声指导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对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指导作用及对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4年1月接受双支架治疗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62例,随机分为IVUS组(32例)和冠状动脉造影组(30例),比较两组冠状动脉主支和分支近端和远端最小管腔直径(MLD)、最小管腔横截面积(MLA)、参照管腔直径(RLD)及病变长度、植入支架直径和长度,并记录术后12个月支架内血栓、靶病变血运重建(TLR)、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 IVUS组主支和分支MLD 高于冠状动脉造影组(P>0.05),MLA、RLD、植入支架直径和长度均高于冠状动脉造影组(P<0.05),IVUS组支架内血栓、TLR、MACE发生率均低于冠状动脉造影组(P>0.05)。结论 IVUS指导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双支架植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有助于优化支架植入,改善PCI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冠脉血管内超声显像(IVUS)对冠心病的冠脉病变特点研究及在冠脉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8例拟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PCI)患者,冠脉造影显示单支病变,在支架置入前,应用IVUS观察靶血管的斑块特点(软斑块、纤维斑块、钙化斑块及混合斑块)以及偏心程度,测量血管的最小腔径及腔面积、斑块面积,在支架置入后测量血管的最小腔径及腔面积、斑块面积,观察支架的位置,测量支架的对称指数、支架的贴壁程度及支架展开满意度.结果 28例冠心病患者共置入36枚支架,在支架置人后,最小血管腔径及腔面积均较置入前增大,斑块面积缩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支架置入后IVUS检查所有支架位置满意,能完全覆盖病变,两端无夹层,30例支架扩张满意,3例未充分扩张,3例贴壁欠佳,占支架置入的16.7%,在更换大一号低顺应性球囊高压扩张或用原球囊更高压力扩张(18~22 atm)后复查IVUS达到满意标准.结论 IVUS可清晰显示冠脉内血管的斑块特点、偏心程度、血管腔径、血管腔面积及斑块面积,在支架置入前可指导选择支架的大小,支架置入后可观察支架的位置、贴壁情况,支架扩张是否充分,是评价冠脉支架置入较理想的方法 .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 IVUS)指导下介入治疗前降支( LAD)病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LAD近段或中段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28例。比较利用冠状动脉造影指导下判定的拟置入支架的参数和应用IVUS指导下判定的拟置入支架的参数。以IVUS获得的参数作为最终置入支架参数。结果造影指导下预判支架长度为(30.5±11.6)mm,IVUS指导下预判支架长度为(29.2±11.4)m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影指导下预判支架直径为(2.93±0.36)mm,IVUS指导下预判支架直径为(3.14±0.39)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2例造影和IVUS提示血管相对正常节段不同的患者,造影指导下预判支架长度为(29.5±11.2)mm,IVUS指导下预判支架长度为(29.3±11.5)m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影指导下预判支架直径为(2.91±0.35)mm,IVUS指导下预判支架直径为(3.13±0.40)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IVUS指导行LAD介入治疗,获得的支架直径大于应用造影指导获得的支架直径。获得支架长度两种方法无差异。少数情况下,应用IVUS发现的血管相对正常节段与冠状动脉造影不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检查(IVUS)指导下行冠状动脉旋磨术(RA)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重度冠状动脉钙化冠心病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12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RA及PCI治疗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将其分为A组(n=20)与B组(n=22)。A组患者直接行RA治疗,B组患者在IVUS指导下行RA及PCI治疗。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化验资料等。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6、12个月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及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化验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6、12个月MACCE及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IVUS指导下行RA及PCI治疗重度冠状动脉钙化冠心病患者安全有效,但并未显示IVUS在RA及PCI中的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评估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特征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膨胀的影响。方法 271例接受PCI术及IVUS检查患者,根据IVUS检查结果 分为非钙化组(n=101)、钙化组(n=170),钙化组根据临床表型又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n=123)、稳定型心绞痛(SAP)组(n=47)。比较两组临床基线资料、血管造影和IVUS检查结果,分析支架膨胀不全的影响因素。结果 钙化组患者当前吸烟、多支血管病变比例高于非钙化组(均P<0.05)。PCI术中钙化组旋磨术(RA)、切割球囊(CB)应用比例明显高于非钙化组(均P<0.01),非顺应性球囊(NCB)扩张压力高于非钙化组(P<0.01),支架长度明显长于非钙化组(P<0.01)。SAP组斑块长度、斑块负荷、最大钙化弧度指标高于ACS组(均P<0.05)。ACS组血栓性病变比例高于SAP组,且靶血管存在明显正性重构(P=0.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最大浅层钙化弧度(OR=2.093,95%CI:1.144~3.829,P=0.017)和支架长度(OR=5.371,95%CI:1.696~16.534,P=0.023)与支架膨胀不全密切相关。结论 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最大浅层钙化弧度和支架长度与支架膨胀不全密切相关。IVUS对冠脉钙化病变特征判断、PCI术中指导及支架膨胀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临床军医杂志》2016,(11)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下介入治疗左前降支(LAD)病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LAD近段或中段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28例。比较冠状动脉造影指导下判定的拟置入支架的参数与IVUS指导下判定的拟置入支架的参数。以IVUS获得的参数作为最终置入支架参数。结果造影指导下预判支架长度为(30.5±11.6)mm,IVUS指导下预判支架长度为(29.2±11.4)m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影指导下预判支架直径为(2.93±0.36)mm,IVUS指导下预判支架直径为(3.14±0.39)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2例造影和IVUS提示血管相对正常节段不同的患者,造影指导下预判支架长度为(29.5±11.2)mm,IVUS指导下预判支架长度为(29.3±11.5)m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影指导下预判支架直径为(2.91±0.35)mm,IVUS指导下预判支架直径为(3.13±0.40)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IVUS指导行LAD介入治疗,获得的支架直径大于应用造影指导获得的支架直径。获得支架长度两种方法无差异。少数情况下,应用IVUS发现的血管相对正常节段与冠状动脉造影不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大脑动脉瘤对患者预后与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20年8月在本院诊治的大脑动脉瘤患者156例,随机分为介入组与夹闭组各78例。夹闭组给予开颅夹闭手术治疗,介入组给予血管内介入治疗,调查患者的预后情况并检测患者的应激反应指标表达变化情况。结果介入组的手术时间与术后住院天数少于夹闭组(P<0.05),住院费用多于夹闭组(P<0.05)。介入组术后14天的血管破裂出血、脑积水、血管痉挛、颅内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为2.6%,低于夹闭组的17.9%(P<0.05)。介入组术后14天的预后Glasgow状态好于夹闭组(P<0.05)。两组术前一天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术后3天、术后7天、术后14天低于术前1天(P<0.05),介入组低于夹闭组(P<0.05)。结论相对于夹闭手术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大脑动脉瘤能提高患者的近期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患者的应激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内多普勒超声测量冠脉血流速度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利用冠状动脉内多普勒血流钢丝(FloWire) 测量21 例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和12 例正常冠状动脉的血流速度。结果:左前降支冠脉狭窄远端的平均最大血流速度(APV) 、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DPV) 和舒张期与收缩期流速比值(DSVR) 均显著低于正常组测值。结论:应用冠脉内多普勒超声技术可评价正常和冠脉狭窄病变患者的冠脉血流速度,这为定量研究冠脉血流动力学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 分析总结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在原位肝移植后血管并发症中的作用和意义.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原位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患者的血管腔内介入治疗资料与随访结果. 结果 31例患者中单纯肝动脉并发症11例,门静脉并发症11例,腔静脉并发症6例,合并肝动脉与门静脉并发症1例,合并腔静脉、肝静脉、门静脉复杂并发症1例,脾动脉窃血综合征1例.均成功进行了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共置入肝动脉支架13枚,静脉支架21枚,进行肝动脉栓塞1例,部分性脾动脉栓塞2例,单纯腔静脉球囊扩张1例,1例患者肝动脉局部灌注溶栓后置入肝动脉支架,1例患者先后置入腔静脉、肝静脉与门静脉支架各1枚,1例患者同时置入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支架.所有血管腔内介入操作成功有效,技术成功率100%,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2.9%,并且并发症经处理无后继影响.随访中除1例肝动脉于支架置入后19天发生再狭窄外,其余血管至随访结束未出现明确再狭窄. 结论 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安全有效,技术成功率高而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理想的微创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4.
刘洁银鲍骏苏衡施晶晶尚晖蔡文渊王锡惠过云峰高长征陈翀昊李云飞吴学明王广艳顾鑫王晓彦 《介入放射学杂志》2023,(10):960-964
目的评价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药物涂层球囊(DCB)介入治疗冠心病患者原位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2月至2022年12月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及DCB治疗的64例冠心病患者,根据IVUS检查结果分为大血管组(n=40,血管直径≥2.75 mm)和小血管组(n=24,血管直径<2.75 mm)。比较两组患者DCB治疗前后IVUS检测指标,术后10个月晚期管腔丢失(LLL)、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大血管组、小血管组DCB术后即刻最小管腔直径分别为(3.60±0.89)mm、(3.09±0.7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血管组DCB术后即刻最小管腔面积、最小管腔直径大于术前,斑块负荷明显低于术前(均P<0.05)。随访10个月CAG复查时,大血管组、小血管组LLL分别为(0.15±0.08)mm、(0.12±0.04)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均无MACE发生。结论IVUS指导和充分预处理后DCB介入治疗原位冠状动脉大血管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P.Stolzmann C.L.Schlett P.Maurovich-Horvat A.Maehara S.Ma H.Scheffel 刘辉佳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2,(6):604-605
目的系统评价和比较用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评估斑块负荷和血管内超声技术间的差异,并评估应用迭代算法是否会引起诊断结果变化。方法收集9例病人的冠状动脉CT成像数据及血管内超声的数据。CT影像采集采用滤波反投影及迭代算法进行重建,基于模型的迭代算法和自适应统计,在匹配准CTA及血管内超声的284个交叉部分后,由2名阅片医师在所有影像中随机选取并手工圈定斑块的横截面积。结果由血管内超声测定的斑块负荷平均为(63.7±10.7)%,与CTA测定的结果显著相关(R=0.45~0.52;P<0.001)。但结果显示CTA高估了约(10±10)%斑块的负荷,在滤波反投影重建自适应统计和基于模型的迭代重建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5),CTA过高地评估了小斑块、偏心性及钙化性斑块(P<0.001)。CTA及血管内超声斑块负荷的重现在阅片者间的差异较小,分别为CTA<1%、<4%和血管内超声<0.5%、<1%(P<0.05)。在CT重建算法间无显著不同(P>0.05)。结论应用CTA进行斑块负荷评估与应用血管内超声测量在阅片者间有较低的差异和显著相关性。诊断的准确性和阅片者判断的准确性不依赖于影像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血管内超声(IVUS)和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VUS-VH)检查方法分析冠状动脉分叉处斑块的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2006年6月-2011年10月行选择性冠脉造影检查患者147例,用IVUS和IVUS-VH分析患者冠状动脉分叉近端、远端以及分叉处的对侧和内侧斑块负荷及其组成成分。结果冠状动脉分叉处血管对侧壁的斑块负荷百分数为47%±14%,大于内侧壁的35%±1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叉血管对侧壁的钙化成分为34%±31%,亦大于内侧的22%±2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冠状动脉分叉对侧低剪切力血管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重,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钙化成分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7.
《临床军医杂志》2017,(11)
目的利用超声技术探讨冠心病(CHD)患者外周血管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沈阳军区总医院2016年1—4月临床上确诊为CHD的患者52例(CHD组),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健康组),对两组研究对象均进行外周血管的超声检查。CHD组依据冠脉造影检查(CAG)结果显示累及的冠脉支数又分为3个亚组,其中,单支组17例,双支组16例,三支组19例。测量的主要内容主要有各段血管的管腔内径、内-中膜厚度(IMT)、收缩期血流速度(PSV)、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斑块的大小等指标,并估算斑块的Crouse积分。分析相关数据,探讨外周血管病变与冠状动脉疾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组比较,CHD组患者的颈部血管内径增加,下肢血管的内径减小,且随着冠脉受累支数的增加差异更显著;CHD组IMT、粥样斑块检出率以及斑块的Crouse积分均比健康组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简单相关分析结果表明,IMT、斑块的Crouse积分均与冠脉病变的Gensini评分有关,其中,颈动脉IMT、股动脉IMT、颈动脉斑块的Crouse积分、股动脉斑块的Crouse积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8、0.69、0.53、0.58,均为正相关。结论外周血管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有一定相关性,且随着外周血管粥样硬化程度的加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也随之加重。外周动脉的超声检查作为一种简便、有效、可重复性好的检查手段,可以为CHD的早期筛查、预防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8.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76岁,因“发作性胸痛半年余,加重1周”入院。查体:脉搏74次/min,血压138/73 mm Hg(1 mm Hg=0.133 k Pa),口唇无发绀,肝颈静脉反流征阴性,双肺呼吸音清。心界正常,心率74次/min,律齐,无杂音。心电图检查示V1-5导联ST-T变化。心肌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cTn)I 2.46μg/L,诊断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罪犯病变前降支近中段弥漫性重度钙化狭窄,最重处95%狭窄(图1(1)),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3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影响冠状动脉 (冠脉 )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成功的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在 2 0 0 0年 6月至 2 0 0 3年 4月间对 5 2例冠脉慢性闭塞病变患者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PCI) ,其中 30例闭塞冠脉成功开通 (开通组 ) ,2 2例闭塞冠脉无法开通 (未开通组 )。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和预后。结果 与未开通组比 ,开通组高血压的发生率 (5 3%对 2 3% )较高 (P <0 .0 5 )。推测的血管堵塞时间较短 (P <0 .0 1) ,总胆固醇含量较低 ,分别为 (4 .8± 0 .85 )和 (5 .6± 1.5 )mmol/L(P <0 .0 5 ) ,闭塞病变呈平齐截断或有桥侧支或在分支开口附近或病变长度较长者比例较低 (17%对 4 5 % ,P <0 .0 5 ) ;随访期无胸痛胸闷者比例较高 (73%对 5 0 % ,P <0 .0 5 ) ;再次PCI ,外科冠脉旁路手术和再次住院的联合终点少 (13%对 36 % ,P <0 .0 5 )。结论 冠脉慢性闭塞病变的PCI成功率与推测的堵塞时间和闭塞病变的形态有关。闭塞病变开通者临床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