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PALgG)与巨核细胞及血小板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竞争法定量测定126例TTP患者PALgG值,同时计数其巨核细胞及血小板数量。观察巨核细胞成熟发育情况。结果:在PALgG增高的TTP患者中,当PALgG在110~600nr/10^7PA范围时,巨核细胞数的增加与PALgG值的增高呈正相关,PALgG>600ng/10^7pA时呈负相关。随着PALgG值的增加,巨核细胞的成熟发育也受到明显阻碍,PALgG值的增加与血小板数的减少呈负相关。结论:TTP患者的PALgG与巨核细胞、血小板数量及巨核细胞成熟发育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根据近年来的文献报道,概述了血小板生成素(TPO)的研究进展。人TPO基因长度约为6.2kb,含有6个外显子和个内含子。所有外显子-内含子的连接符合GT/AG规则。其cDNA克隆由1774个核苷酸附加一个多聚腺苷酸尾巴构成,它是一个1059个核苷酸的可译框架,是一种单拷贝基因。转录起始位点位于其DNA-1949位的胞嘧啶外,在转录起始位占上游1.4kb的序列中没有通常哺乳动物启动子的基序和TATA  相似文献   

3.
血小板生成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小板生成素研究进展临床实验科李文,朱美财主题词:血小板生成素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是一种刺激巨核细胞增殖、分化和成熟,并影响血小板生成的重要细胞因子,是维持循环血小板水平恒定的主要生理调节剂。五十年代,人们在探讨体液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探讨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与血小板相关抗体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方法对140例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进行PAIgG、PAIgM、PAIgA3项联合检测。结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伴血小板减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PAIg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血液肿瘤组和肝病患者组PAIg阳性略高于正常对照组。ITP、SLE的PAIgG、PAIgA、PAIgM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肿瘤组和肝病患者组则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PAIg的检测有助于了解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机制,必要时也可作为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5.
血小板从粘附(PadR)、聚集到发生释放反应等过程中有复杂的形态变化,其中血小板伸展为重要的形态变化。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均证实血小板具有伸展特性(PSA)。但是PSA与血小板粘附、聚集功能(PagR)的关系研究甚少。本实验采用Brcddin变法测定P...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 TPO 基因注射法对健康小鼠血小板的促生成效果。将带有 TPO cDNA 的pcDNA3 质粒按60μg/只剂量注射到昆明小鼠后肢内侧肌肉内,每天断尾采血,对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一定时间内采股骨骨髓推片,计数单位面积内的巨核细胞数。以同期未注射的小鼠作为对照组。结果显示,在基因注入后的第三天起即出现血小板和巨核细胞增多。在所观察的三周内,血小板有一可持续一周的高水平期,平均约为同期对照的184% ,最高可达三倍以上。计数高峰后血小板计数在高于对照水平上呈波动状态。小鼠脾脏出现以巨细胞增生和内皮细胞活化为特点的组织学变化,提示TPO 具有刺激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黄燕苹  徐铭宝  莫晨  吴小娥 《武警医学》2012,23(12):1085-1086
血小板减少是恶性肿瘤化疗的常见不良反应,由于它可能导致自发性出血,从而制约了化疗药物的剂量和疗程,对化疗的效果有着严重的影响。同时,严重的出血事件也是危及恶性肿瘤患者生命的原因之一。血小板生成素是一种针对血小板生成的造血生长因子,对血小板的生成有着明显的刺激作用,增加中重度骨髓抑制患者的血小板水平。我科2005-01至2011-6因大肠癌住院化疗出现血小板减少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血小板输血的广泛临床应用 ,血小板计数的增加值低于预期理论回升值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地突出 ,止血效果也较差 ,临床上将此种现象称为血小板输注无效。1 输注无效的定义  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输入正常血小板后 ,大约 15 %维持在循环血液内 ,3 0 %~ 40 %为脾脏所扣留。同位素标记测定 ,血小板在体内寿命为 8 5~ 10 4d ,检测输后 1h与 18h、2 4h的血小板计数与输注前比较 ,可计数出血小板回升值〔1〕。如输注后1h回升值 <3 0 % ,18~ 2 4h <2 0 % ,或体内存活少于 2d ,即为输注无效。判断输注无效的另一常用指标是血小板增加较正…  相似文献   

9.
血小板输注应用的进展,要求体外长期保存血小板.低温保存是目前公认的长期保存的最好方法.本研究用体外回收率、血小板聚集试验、血小板低渗休克试验与透射电镜观察等手段,研究了不同降温方法与冻存条件下血小板的活力.发现:用自动控温装置降温效果最好.选用5%DMSO抗冻剂与1℃/min降温率为最好冻存条件.血小板低温损伤主要发生在降温时融合热释放期(-6℃以上).一20℃冻存是不可取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在冻存后严重下降,有必要进一步研究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0.
二甲基亚砜冷冻保存血小板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将3~4%二甲基亚砜(DMSO)置于-80℃冰箱冷冻保存血小板,获得与国外报道5~6%DMSO于-80℃或-196℃液氮中冷冻保存血小板基本相同效果。本研究DMSO含量低,能较好的保持血小板功能,就是冷冻保存半年以上血小板,在临床输用也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DMSO具有抗凝集作用,临床输注前要进行清洗,可提高血小板活力,增加临床输注效果,减少输血副作用。  相似文献   

11.
应用Sepharose2B柱可制备出高活性的凝胶过滤血小板(gelfil-teredplatelet,GFP)。加入钙和纤维蛋白原后,ADP可诱导其发生聚集,说明它仍保留血小板的活性。加入EGTA和钙调素抑制剂(TFP)可抑制GFP的聚集,说明钙调素可能参与血小板的聚集。  相似文献   

12.
血小板输注应用的进展,要求体外长期保存血小板.低温保存是目前公认的长期保存的最好方法.本研究用体外回收率、血小板聚集试验、血小板低渗休克试验与透射电镜观察等手段,研究了不同降温方法与冻存条件下血小板的活力.发现:用自动控温装置降温效果最好.选用5%DMSO抗冻剂与1℃/min降温率为最好冻存条件.血小板低温损伤主要发生在降温时融合热释放期(-6℃以上).一20℃冻存是不可取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在冻存后严重下降,有必要进一步研究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临床上血小板计数有显微镜法和电子仪器自动计数法两种方法。我们同时应用JT IR血细胞分析仪和显微镜法对 20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患者进行了血小板计数,结果见表 1,仪器法计数明显低于手工法 (t=3 77,P<0 01)。表 1 ITP患者仪器法和显微镜手工法血小板计数结果比较 (×109 /L)样本仪器法手工法样本仪器法手工法1 40 60 11 36 422 37 42 12 8 143 52 60 13 …  相似文献   

14.
飞行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飞行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变化,在飞行前后即刻,对92名歼-6男性飞行员采耳血进行血小板(PC)与聚集堆(PAGC)计数,同时对其中18名飞行员进行了动态观察(飞行后即刻、10、20、30、60min采耳血,测定血小板与聚集堆个数)。结果表明,飞行后PC与PAGC分别明显减少(P<0.01)和增加(P<0.001),二者呈负相关,这种变化多数人自飞行后20min开始恢复,60min时接近飞行前水平,为可逆过程。飞行后PAGC中的PC明显多于飞行前。上述变化与年龄和飞行时间有关。提示飞行应激是影响血小板聚集功能变化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观察飞行环境对飞行员(PLT、MPV与PDW)分布的影响。方法对141名吉林地区军事飞行员和309名健康体检者PLT、MPV与PDW进行了比较结果 141例军事飞行员PLT、MPV与PDW均值分别为188.7±40.6×10^9/L、10.1±0.84 fL和16.47±0.41 fL,对照组为204.9±45.3×10^9/L、9.59±0.92 fL和16.31±1.06 fL。结论吉林地区军事飞行员PLT低于健康体检者(P〈0.01),MPV和PDW分别高于健康体检者(P〈0.01,P〈0.05)。  相似文献   

16.
血小板计数是血液检查的一个重要指标 ,它的升高与降低 ,与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以及手术、药物和病人的自身因素密切相关 ,正确认识血小板计数的动态变化 ,有助于临床的诊断、治疗及合理用药。1 血小板计数减少1 1 肝病及肝硬化 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未做脾切除手术的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患者血小板计数均可减少。肝硬化患者血小板数量下降最为明显。过去大多认为 ,肝硬化患者脾大可引起血小板分布异常及脾功能亢进 ,使血小板破坏增多所致。近年来发现 ,肝炎病毒 (乙肝、丙肝 )是泛噬性病毒 ,其对骨髓巨核细胞有抑制作用 ,使其成熟不良…  相似文献   

17.
18.
化疗依然是目前癌症治疗中最主要的措施之一。化疗所致的严重粒细胞减少症随着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等造血刺激因子的应用而得以明显改善,由此而加大的化疗剂量也大大提高了癌症患者的治愈率或缓解率。但随之而来...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血小板单采术联合药物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的效果。方法:将ET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羟基脲、抑制血小板聚集药物及改善微循环药物治疗;观察组行血小板单采术后,按照对照组用药方案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高黏滞血症改善和血小板恢复正常所需时间分别为(2.5±1.2)天和(6.75±1.3)天,对照组分别为(7.5±1.1)天和(19.6±4.5)天,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血小板单采术联合药物治疗ET效果显著,且可缩短治疗时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