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蛛网膜下腔出血影像学特点及其预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是一致残率及死亡率较高的疾病 ,正确诊断对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回顾性总结我院1 993年 1 0月~ 1 998年 3月 1组自发性 SAH的 CT、MRI和DSA表现 ,目的是提高 SAH病因诊断 ,阐述其并发症 ,评价SAH的发展过程和预后。1 材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94例病人 ,其中男 5 2例 ,女 42例 ,年龄 5~ 78岁。临床表现主要包括 :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呕吐 6 9例次 (其中 1 8例次发病前有情绪波动史 ) ,昏迷、大小便失禁1 7例次 ,抽搐 2 1例次 ,颈项强直、凯尔尼格征、布鲁津斯基征阳性等脑膜刺激征 75例次 ,三叉神…  相似文献   

3.
4.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新生儿颅内出血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CT的应用可使该病的诊断更加客观、简便和准确,并对脑缺血之缺氧程度的判断以及治疗和预后也很有意义.本文收集了有完整资料的新生儿SAH 64例,就其CT表现和病理机制及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特殊CT征象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表现,提示新征象。材料和方法:对110例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CT平扫资料,分析不同的出血和积血部位形成的不同CT图像特征。并与60例成人SAH的CT表现加以对照.结果:发现三个特殊CT征象:(1)矢状窦旁征(△征)87例(79.0%)-血液积聚于矢状窦及窦汇旁.(2)天幕缘征(Y征)55例(50.0%)-血液积聚于小脑天幕缘上下。(3)边缘模糊征91例(82.7%)-血液积聚于纵裂池内,深入至大脑半球内侧面脑沟内.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由于出血部位不同可形成不同的CT表现。作者提出三个新征象:矢状窦旁征,天幕缘征,边缘模糊征.对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探讨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影像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79例临床证实、CT资料齐全的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患儿的CT特征,所有患儿均在初治疑诊后3~48h内经常规CT扫描。结果 CT扫描证实,79例中镰刀征15例(19.0%),三角征28例(35.4%),表现为侧裂池、前后纵裂池高密度影17例(21.5%),小脑幕增宽19例(24.1%)。结论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CT表现具有特征性,有助于判定病情严重程度,预测患儿预后,以及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9.
仲华  王芳  魏万礼  马龙 《人民军医》2001,44(2):83-84
新式剖宫产是由Stark改进的子宫下段剖宫产术[1] 。主要特点是手术时间短 ,自切皮到胎儿娩出仅需 5min ,手术切口以撕拉开为主 ,故要求麻醉诱导迅速、效果确切、肌肉松弛良好。 1998年 4月 1999年 1月 ,我们对 50例行新式剖宫产者分组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和硬膜外阻滞麻醉 ,并进行对比观察 ,发现前者具有起效快、用药量少、肌松好、麻醉效果确切、对胎儿呼吸抑制轻、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50例 ,平均年龄 2 5 6岁 ;平均孕龄38 8周。头盆不称 2 0例 ,羊水过少 6例 ,胎儿宫内窘迫 8例 ,妊高症 6例 ,先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0.5%盐酸罗哌卡因单次蛛网膜下腔阻滞对剖宫产产妇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急诊行剖宫产术的孕产妇,随机分为2组,于L2~3间隙行蛛网膜下腔穿刺,分别注入0.5%盐酸罗哌卡因3ml(A组)或0.5%盐酸布比卡因3ml(B组)。记录2组患者最高阻滞平面及到达最高阻滞平面所用时间,术中输液量和手术时间,记录麻醉前、麻醉后5min、麻醉后10min、麻醉后20min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变化。结果 2组患者最高阻滞平面均在T7,最高阻滞平面达到时间、术中输液量、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MAP在麻醉前后变化不明显;B组MAP在麻醉后5min、麻醉后10min、麻醉后20min下降明显,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HR麻醉后变化不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0.5%的盐酸罗哌卡因腰麻对血压的影响要显著小于同浓度的盐酸布比卡因,对患者循环功能影响小,安全性高于盐酸布比卡因,适用于急诊剖宫产术的麻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羟考酮联合曲马多在蛛网膜下腔麻醉产妇中预防剖宫产术寒战的疗效。方法选取自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20例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0例。待产妇分娩后均出现持续1 min的寒战,常规组产妇注射曲马多,观察组注射羟考酮联合曲马多。比较两组产妇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NF-κ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水平,以及治疗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1. 7%(55/60),显著高于常规组的81. 7%(49/6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观察组产妇的hs-CRP、NF-κB及VEGF水平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15 min后,两组产妇的MAP、Sp O2明显降低,且观察组MAP、Sp O2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产妇的恶心、呕吐发生率,Apgar评分及寒战发生情况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羟考酮与曲马多联合用药,可明显提高行蛛网膜下腔麻醉的剖宫产产妇的寒战缓解有效率,改善产妇炎性因子及MAP、Sp O2水平。  相似文献   

12.
【摘要】 近年来随着穿刺技术及其设备的不断更新, 连续蛛网膜下腔麻醉 (CSA) 因具有起效快、镇痛完善、肌松效果好、麻醉时间长、 操作简便等优点在低位骨科手术术中麻醉和术后镇痛中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为更好地指导 CSA 在骨科手术术中麻醉和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本文对 CSA 在骨科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了有完整临床资料的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65例,就其发病机理、CT表现特点及两者关系进行分析、讨论。总结了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CT图像上的一个直接征象和四个间接征象。并将其分为三型。作者认为CT应作为本病的首选检查和必查项目。  相似文献   

14.
西宁地区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诊断(附20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西宁地区(海拔2260m)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高海拔地区410例新生儿头颅CT扫描,对其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200例、新生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92例,脑实质内出血6例、脑室内出血8例、硬膜外及硬膜下出血各1例、其他2例。结论:CT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能清楚显示其出血部位、范围及程度,对患儿损伤小、无痛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不同给药方式对于瘢痕子宫剖宫产产妇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淮南新华医院收治的70例瘢痕子宫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将所有产妇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35例。两组在第2~3腰椎间隙蛛网膜下腔穿刺成功后,A组采取葡萄糖注射液与布比卡因单向注药;B组采取葡萄糖注射液与布比卡因双向注射。观察两组术前、术后麻醉平面,记录麻醉前(T0)、麻醉后改平卧位即刻(T1)、5 min(T2)、15 min(T3)及手术结束时(T4)各时间点心率、血压的变化情况以及手术时间、术中补液量、术中不良反应及新生儿阿氏(Apgar)评分。结果 B组术前、术后的麻醉平面均高于A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牵拉反应、恶心呕吐、血压下降的发生率及麻黄素的使用率均高于B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术中出血量及液体输入总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长于B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产妇娩出新生儿的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神经阻滞布比卡因穿刺双向注药的麻醉效果好,麻醉平面适度,对新生儿影响小,用于瘢痕子宫的剖宫产手术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17.
近年来由于Holter的临床应用和动态监测,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合并心电图异常两者之间的研究逐渐深入,尤其是病理学研究为SAH合并心电图异常提供了有说服力的组织学证据。现就SAH合并心电图异常的病因,病理、治疗及其预后综述如下。 一、SAH的心电图异常 常见的异常形态有高尖P波(在Ⅱ导>2.5mm),P-R间期缩短或延长,病理性Q波,ST段抬高或压低,T波直立,低下、双向成倒置,宽大或u波反向;传导障碍除P-R间期延长外,还可有结性心律和房室分离;其它心律失常有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Torsade de pointe室性心动过速,Q-T延长和房颤,也可合并心肌梗塞,严重者可发生室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新的改良技术和方法。方法选择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行改良式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术并鞘内注药治疗,对照组行传统间断腰椎穿刺术并鞘内注药治疗,评价其疗效。结果治疗组颅内压控制平稳,脑膜刺激减轻,减少了并发症和后遗症,效果较好,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改良式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明显优势,且疗效显著,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新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常见于外伤、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烟雾病、肿瘤等,蛛网膜下腔出血使血管痉挛,使细胞继发性损害,早期应用尼莫地平能改善血管痉挛,防止继发性损害,自1999年-2000年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72例,40例按常规治疗,32例加用尼莫地平等综合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用西门子Balance螺旋CT在诊断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的作用和价值。方法:用西门子Balance螺旋CT机对75例临床诊断为HIE的患儿进行扫描,分析HIE的CT表现。结果:75例中,正常7例;HIE68例,其中轻度5例,中度45例,重度25例;伴蛛网膜下腔出血32例。结论:螺旋CT是诊断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ypoxic lschemic En-cephlopcethy,HIE)的有效方法,其优势在于据查快速、诊断准确和患儿接受的辐射剂量少。HIE是指在围产期窒息缺血缺氧导致的缺血缺氧性损害,是新生儿窒息后的严重并发症,临床上出现一系列脑病的表现。病情重,死亡率高,严重者可产生多种后遗症。CT的出现为诊断HIE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