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比较TCI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复合麻醉用于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病人的麻醉恢复质量.方法 择期行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病人40例,年龄40~64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随机分为2组(n=20):TCI瑞芬太尼复合麻醉组(R组)和TCI舒芬太尼复合麻醉组(S组).麻醉诱导:静脉注射阿托品0.25 mg,TCI异丙酚和瑞芬太尼(或舒芬太尼),异丙酚血浆靶浓度(Cp)为4.0μg/ml,瑞芬太尼Cp为4.0 ng/ml,舒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Ce)为0.4 ng/ml,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1 mg/kg,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麻醉维持:TCI异丙酚,瑞芬太尼Cp和舒芬太尼Ce分别为2.5、0.25 ng/ml,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03 mg/kg,调节异丙酚Cp和七氟醚浓度,维持Norcotrend指数37~56.记录苏醒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和麻醉恢复期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R组比较,S组苏醒时间和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延长,但是高血压、心动过速、呛咳、躁动和寒颤的发生率降低(P<0.05);2组均无一例病人发生苏醒延迟或呼吸抑制.结论 与TCI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比较,TCI舒芬太尼复合麻醉用于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病人麻醉恢复质量较高.  相似文献   

2.
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患者术后急性阿片类药物耐受的发生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评价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患者术后急性阿片类药物耐受的发生情况。方法 60例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n=20),吸入麻醉组吸入1.3 MAC异氟醚和氧化亚氮维持麻醉;静脉麻醉组靶控输注(TCI)异丙酚(血浆靶浓度3μg/ml)、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4 ng/ml)维持麻醉;复合麻醉组吸入0.8 MAC异氟醚和氧化亚氮及TCI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2 ng/ml)维持麻醉。观察术后早期恢复阶段(30 min)患者的疼痛评分及吗啡用量。结果 静脉麻醉组和复合麻醉组在术后早期恢复阶段的疼痛评分及吗啡用量均高于吸入麻醉组(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患者瑞芬太尼复合TCI异丙酚或复合吸入异氟醚麻醉均可导致急性阿片类药物耐受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复合TCI异丙酚时瑞芬太尼抑制支撑喉镜诱发心血管反应的半数有效血浆靶浓度(EC50).方法 择期拟行全麻下声带息肉摘除术患者20例,ASAⅠ或Ⅱ级,年龄20~51岁,体重52~83 kg,TCI瑞芬太尼和异丙酚行麻醉诱导,异丙酚血浆靶浓度4μg/ml,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采用序贯法确定,第1例患者瑞芬太尼的血浆靶浓度5ng/ml,相邻靶浓度之比为1.2,以HR或MAP变化幅度超过基础状态15%为心血管反应阳性的判断标准.气管插管后3 min置人支撑喉镜.计算瑞芬太尼抑制支撑喉镜诱发心血管反应的EC50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 所有患者均未见胸壁僵硬,均未发生术中知晓.瑞芬太尼抑制支撑喉镜诱发心血管反应的EC50为3.50 ng/ml,95%CI为3.47~3.60 ng/ml.结论 复合TCI异丙酚4μg/ml时瑞芬太尼抑制支撑喉镜诱发心血管反应的EC50为3.50 ng/ml,95%CI为3.47~3.60 ng/ml.  相似文献   

4.
异丙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TCI)时,临床上推荐的血浆靶浓度分别为3μg·ml-1、4ng·ml-1.当异丙酚与瑞芬太尼复合时,不仅在药效学上产生协同作用[1,2],而且在药代动力学上还具有相互作用[3],异丙酚可增大瑞芬太尼的血浆浓度一时间曲线下面积[4].由此认为对妇科手术患者,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TCI采用推荐的血浆靶浓度可能偏高.本研究拟初步观察降低血浆靶浓度时,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TCI的麻醉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复合靶控输注异丙酚时瑞芬太尼抑制重症肌无力患者气管插管反应的药效学.方法 拟行经胸骨正中劈开胸腺切除术的重症肌无力患者45例,ASA Ⅰ或Ⅱ级,TCI异丙酚和瑞芬太尼进行麻醉诱导,异丙酚血浆靶浓度为4 μg/ml,瑞芬太尼初始效应室靶浓度(Ce)为1.8 ng/ml,依次按2.7、4.0、6.0 ng/ml梯度递增,至患者可耐受喉麻管置入声门下进行气管内表麻后,进行气管插管.采用概率单位回归分析法分别计算瑞芬太尼抑制气管插管反应的Ce50和Ce95.结果 瑞芬太尼抑制气管插管反应的Ce50为2.2 ng/ml,其95%可信区间为2.0~2.3 ng/ml;抑制气管插管反应的Ce95为3.0 ng/ml,其95%可信区间为2.8~3.5 ng/ml.结论 复合靶控输注异丙酚(血浆靶浓度为4 μg/ml)时,瑞芬太尼抑制重症肌无力患者气管插管反应的Ce50和Ce95分别为2.2、3.0 ng/ml.  相似文献   

6.
靶控输注(TCI)瑞芬太尼和异丙酚是近几年中应用较多的静脉麻醉方法,两药的便携式TCI系统在国内已经用于临床(TCI-Ⅰ型靶控输注泵),但有关瑞芬太尼TCI合适靶浓度国内外报道不一。本研究拟通过比较食管癌切除术病人三种血浆靶浓度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TCI麻醉下血浆儿茶酚胺浓度及血液动力学的变化,探讨合适的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患者不同效应室靶浓度(Ce)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的麻醉效果.方法 拟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患者180例,年龄18~60岁,随机分为6组(n=30):P5.0 R2.5 组、P5.5 R2.5组、P6.0 R2.5组、P5.0 R3.0组、P5.5 R3.0组和P6.0 R3.0组,检查前TCI异丙酚和瑞芬太尼,异丙酚Ce分别设为5.0、5.5和6.0 μg/ml,瑞芬太尼ce分别设为2.5和3.0.g/ml,持续监测MAP、HR及SpO2,效应室浓度均达靶浓度时开始检查,连续性阵咳或支气管痉挛时采用2%利多卡因经纤维支气管镜滴至气管作表面麻醉,MAP下降>基础值30%和/或HR<55次/min时静脉注射麻黄碱,MAP升高>基础值30%和/或HR>120次/min时静脉注射瑞芬太尼,检查结束时停止TCI.记录异丙酚与瑞芬太尼的用量、麻醉诱导时间、检查时间及苏醒时间.记录表面麻醉、静脉注射麻黄碱和/或瑞芬太尼患者的总例数,评估麻醉效果并记录术者满意度.结果 P6.0 R2.5组和P6.0 R3.0组的麻醉诱导时间和苏醒时间较其余组延长,P5.5 R3.0组和P6.0 R3.0组的麻醉效果较P5.0R2.5组、P5.5 R2.5组及P5.0 R3.0组好,P5.5 R3.0组术者满意度较其余组升高,P5.5 R3.0组表面麻醉、麻黄碱和/或瑞芬太尼的使用率较其余组降低(P<0.05).结论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患者TCI异丙酚(Ce 5.5μg/ml)复合瑞芬太尼(Ce 3.0 ng/ml)时麻醉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靶控输注(TCI)瑞芬太尼和异丙酚麻醉诱导时镇静催眠效应的相互作用.方法 择期全麻手术患者32例,ASAⅠ或Ⅱ级,年龄22~63岁,体重指数18~25 kg/m2.采用TCI异丙酚和瑞芬太尼诱导麻醉,随机分为4组(n=8):Ⅰ组单纯TCI异丙酚,Ⅱ组~Ⅳ组TCI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分别为2、4、6 ng/ml,当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与效应室浓度达平衡时开始TCI异丙酚,异丙酚初始血浆靶浓度均为0.5μg/ml,当异丙酚血浆靶浓度与效应室浓度达平衡时以0.5μg/ml的浓度梯度递增诱导至患者意识消失.每隔3min观察睫毛反射和意识状态,同时抽取桡动脉血样6ml,分别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法测定异丙酚和瑞芬太尼血药浓度.采用药效学相互作用模型公式和等辐射法分析两者镇静催眠效应的相互作用.结果 与Ⅰ组比较,Ⅱ组~Ⅳ组睫毛反射消失和意识消失时异丙酚血药浓度降低,而Ⅱ组~Ⅳ组随瑞芬太尼血药浓度升高,异丙酚血药浓度依次降低(P<0.05).睫毛反射消失和意识消失时,异丙酚和瑞芬太尼血药浓度用药效学相互作用模型曲线拟合均优于直线回归(P<0.05).拟合出睫毛反射消失时EC50,prop=2.77μg/ml、EC50,rem=26.67 ng/ml,其等辐射法公式EC prop/2.77+Ecrem/26.67=0.69;意识消失时EC50,prop=3.76μg/ml、EC50,rem=31.56 ng/ml,其等辐射法公式Ecprop/3.76+Ecrem/31.56=0.65.结论 麻醉诱导期间,TCI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2~6ng/ml)和异丙酚在镇静催眠效应上呈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小儿瑞芬太尼靶控输注(TCI)系统的准确性.方法 择期行五官科或泌尿科手术小儿30例,年龄3~12岁,体重10~40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随机分为2 ng/ml瑞芬太尼组(Ⅰ组)和4 ng/ml瑞芬太尼组(Ⅱ组),每组15例.Ⅰ组和Ⅱ组采用内嵌Minto药代动力学参数的瑞芬太尼TCI系统输注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分别为2、4 ng/ml,静脉注射异丙酚2 mg/kg,待患儿意识消失后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1 mg/kg诱导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两组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维持不变,调节异丙酚输注速率,维持脑电双频谱指数45~65或听觉诱发电位指数<30,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维持肌松.于TCI瑞芬太尼开始后5、10、20、30、40、50、60 min时抽取桡动脉血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瑞芬太尼血药浓度,计算TCI系统的偏离度、精确度和摆动度.结果 与血浆靶浓度比较,两组瑞芬太尼实测浓度均升高(P<0.05);Ⅰ组TCI系统的偏离度、精确度和摆动度分别为20.0%、30.0%和25.0%,Ⅱ组分别为17.5%、17.5%和12.5%,与Ⅰ组比较,Ⅱ组TCI系统的精确度和摆动度降低(P<0.05),偏离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12岁小儿采用内嵌Minto药代动力学参数的TCI系统输注瑞芬太尼时准确性不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不同效应室浓度(C=e)的舒芬太尼复合相同Ce的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对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气管插管和心肺转流(CPB)前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择期在CPB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48例,根据舒芬太尼Ce,随机均分为四组.麻醉诱导:咪达唑仑0.05mg/kg,丙泊酚Ce 1.8μg/ml TCI,罗库溴铵0.9mg/kg,舒芬太尼靶控浓度分别为0.6 ng/ml(Ⅰ组)、0.8ng/ml(Ⅱ组)、1.0 ng/ml(Ⅲ组)、1.2 ng/ml(Ⅳ组).记录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T<,1>)、气管插管后1 min(T<,2>)、3min(T<,3>)、5 min(T<,4>)、切皮前(T<,5>0、切皮时(T<,6>)、劈胸时(T<,7>)及(CPB 前 5 min(T<,8>)的HR、MAP、中心静脉压(CVP)及脑电双频指数(BIS),并统计气管插管和CPB前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 与Ⅰ组比较,T<,1>时Ⅲ组、T<,1>~T<,3>时Ⅳ组的HR明显减慢(P<0.05);T<,1>、T<,2>时Ⅳ组的MAP明显降低(P<0.05).在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上,Ⅲ组使用去氧肾上腺素、尼卡地平、艾司洛尔的病例少于Ⅰ组(P<0.05),Ⅳ组使用尼卡地平、艾司洛尔病例少于Ⅰ组(P<0.05).结论 不同Ce的舒芬太尼复合Ce为1.8 μg/ml的丙泊酚TCI均能抑制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气管插管和CPB前的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其中1.0 ng/ml的舒芬太尼复合1.8 μg/ml的丙泊酚TCI能更有效维护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气管插管和CPB前的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郭臻伟  杨茂清  朱惠芳 《中国骨伤》2001,14(10):582-584
目的 对35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进行临床分析,重点探讨了有关交叉韧带断裂的治疗问题。方法 经明确诊断后,分析采用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治疗26例、早期髌韧带中1/3移植重建3例、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5年,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及髋韧带中1/3移植重建29例为优良、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为差。结论 后交叉韧带断裂后应该及时给予手术修复;膝后外侧手术入路,操作简单,暴露充分;少于3个月的陈旧性病例仍适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重建指尖离断静脉回流的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3年2月收治指尖离断患者80例,38例吻合指侧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或1:2或2:2,平均1:2;22例吻合指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20例未吻合静脉,术中仅吻合1条动脉,行侧切口或甲床放血。观察各组治疗效果。结果: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手指全部成活,无一例发生回流障碍;吻合指腹静脉组19例发生静脉危象,其中4例手指坏死;未吻合静脉组20例均发生回流障碍,其中6例手指坏死。5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吻合指侧方静脉组32例,指尖外形佳、指腹饱满;吻合指腹静脉组14例,指体轻度萎缩,指甲生长不平整;未吻合静脉组12例,指体萎缩明显。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指甲生长近平整,长度长于其他两组[(14.4±3.2)mm比(12.5±2.3)mm和(12.2±2.2)mm],远侧指间关节活动度大于其他两组[(63±5)°比(48±3)°和(45±7)°],两点分辨觉小于其他两组[(4.6±0.4)mm比(7.1±1.2)mm和(7.3±0.6)mm],感觉级别高于其他两组[S(3.45±0.39)级比S(2.57±0.42)级和S(2.55±0.49)级],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吻合指腹静脉组和未吻合静脉组在指甲长度、运动和感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吻合指侧方静脉能有效解决指尖再植静脉回流问题,可避免回流障碍,成活率高,促进指甲生长,可恢复 DIPJ 活动度及感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