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周围神经损伤后,损伤远端神经纤维出现Wallerian变性,近端相应节段脊髓出现神经元凋亡,导致轴突再生困难,影响神经损伤修复后的效果。目前针对周围神经损伤的研究大都局限在对损伤局部的修复与刺激,而对近端神经元胞体的研究相对较少。目的:比较脊髓电刺激与局部电刺激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疗效,探讨脊髓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机制。方法:建立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脊髓电刺激组、局部电刺激组和对照组各15只。测定造模后不同时期3组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小腿三头肌湿质量、脊髓神经元计数和超微结构、再生神经纤维髓鞘厚度及传导速度。结果与结论:造模后2周,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比较脊髓电刺激组对照组,局部电刺激组对照组(P0.05);造模后4,6,8周,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比较脊髓电刺激组局部电刺激组对照组(P0.05)。造模后2周,大鼠小腿三头肌湿重测定脊髓电刺激组对照组,局部电刺激组对照组(P0.05);造模后4,8周,大鼠小腿三头肌湿质量比较脊髓电刺激组局部电刺激组对照组(P0.05)。造模后2,4,8周,各组大鼠脊髓前角神经元计数脊髓电刺激组局部电刺激组对照组(P0.05)。造模后4,8周,各组大鼠再生神经纤维髓鞘厚度、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比较,脊髓电刺激组局部电刺激组对照组(P均0.05)。提示周围神经损伤后给予相应节段脊髓电刺激,可以有效预防中枢神经元凋亡,促进轴突再生及神经功能恢复,且效果优于局部电刺激。  相似文献   

2.
腹部迷走神经是一种混合性神经。腹部迷走神经对血压的作用表明:电刺激动物完整膈下腹部迷走神经,在猫引起升压反应,在兔则多为血压先升后降的双相反应。如刺激其中枢端,猫兔均为升压反应,如刺激其外周端,猫为升压反应,而兔则为降压反应。  相似文献   

3.
在大鼠毁髓模型上观察缺氧与不缺氧情况下电刺激肺血管的脊髓交感中枢时体、肺循环的变化。常氧时电刺激脊髓T_(1~3)节段时P_(pa)、PVR增高(P<0.05);毁髓去神经支配大鼠吸入12%O_2低氧气体后仍能引起肺血管收缩反应(HPV),但PVR上升幅度较正常大鼠降低。在缺氧基础上电刺激T_(1~3)节段引起P_(pa)、PVR大幅度增高(P<0.05),约为常氧时电刺激效应的二倍;酚妥拉明可抑制这一反应。提示交感神经兴奋对HPV的形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缺氧时体循环对交感兴奋的反应减弱。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酪氨酸家族激酶(SFKs)在大鼠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的长时程增强(LTP)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用在体电生理方法检测SFKs抑制剂对高频刺激坐骨神经诱导的脊髓背角LTP的影响;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高频刺激诱导脊髓LTP的不同时点大鼠脊髓背角磷酸化SFKs的表达情况;用免疫荧光双染方法检测高频刺激诱导脊髓LTP后大鼠脊髓背角磷酸化SFKs表达的细胞学定位。 结果: SFKs的抑制剂(PP2或SU6656)可以完全阻断LTP的诱导,甚至将LTP逆转为长时程抑制(LTD);高频电刺激大鼠坐骨神经诱导脊髓LTP后15 min开始,刺激同侧的脊髓背角中磷酸化SFKs表达明显增加,并且这些高表达的磷酸化SFKs仅仅存在于脊髓小胶质细胞中。 结论: 在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中的SFKs 是诱导LTP的必要条件,抑制SFKs及其下游分子可能有助于治疗病理性疼痛。  相似文献   

5.
实验在麻醉状况下进行,股动脉插管,直接描记血压。在膈下分离并切断腹部迷走神经的两个主干,中枢端置于刺激电极。电刺激该神经,93%的动物引起升压反应。我们分别电解损毁延脑孤束核、向核内注射肾上腺素能受体药物,阻断动脉压力感受反射,观察对升压反应的影响。 根据预备试验中的切片观察及Kalia、Vahaart的图谱,确定延脑各水平段的孤束核定位,然后在核内设置若干电解损毁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囊化异种坐骨神经组织细胞移植对脊髓半横断损伤大鼠的脊髓修复作用.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图像分析检测微囊化兔坐骨神经组织细胞移植后,脊髓半横断损伤大鼠脊髓后角内 P 物质(SP)的阳性神经元数和平均光密度.结果:脊髓半横断损伤后第1、2周脊髓后角内 SP 阳性神经元数和平均光密度均降低,至第4、8周时逐渐同升,微囊组 SP 的表达明显高于同时间点的细胞悬液组、单损组.细胞悬液组与单损组比较,除移植后第1周 SP 的含量差异有显著性外,其余各时间点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囊化兔坐骨神经组织细胞移植能使脊髓半横断大鼠脊髓后角内 SP 的表达上调,对脊髓半横断损伤后的感觉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观察了电刺激兔颈迷走神经中枢端对肾交感、颈交感传出放电(暂称迷走—交感反射)和动脉血压的影响。结果:电刺激颈迷走神经中枢端时,同侧肾交感传出放电抑制,血压下降,而同侧颈交感传出放电反应型式多样化。用较弱长串的电刺激施加予迷走神经中枢端为“背景刺激”,来改变中枢机能状态,其问又给予颈迷走短串的刺激,如背景刺激在同侧,则肾交感放电抑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中枢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束缚应激诱发的升压反应的中枢机制。方法:利用清醒大鼠心血管遥感监测系统、脑立体定位微量注射系统、神经电生理记录系统来观察中枢IL-1β在束缚应激诱发的升压反应机制中的作用;以及与延髓头端腹外侧区神经元放电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束缚应激可诱导升压反应,侧脑室注射IL-1ra可衰减束缚应激诱导的升压反应;直接将IL-1β注入侧脑室亦可诱导大鼠血压升高,同时伴有延髓头端腹外侧区神经元细胞外放电频率增加,二者呈明显的相关关系(r=0.98,P<0.05)。结论:中枢IL-1β介导束缚应激诱发的升压反应,其作用机制与延髓头端腹外侧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腺苷对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放电的影响刘长宁,李文武,朱丽霞(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炙研究所北京100700)腺苷在中枢许多部位具有抑制性作用。近年来的一些行为学和电生理学实验发现它也有镇痛作用。本文用电生理方法,在胸段横断脊髓的大鼠胞外记录了腰髓背角广动力型...  相似文献   

10.
背景:神经因素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具有调解作用,但其具体机制不明,实验进一步观察了外周神经和中枢神经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作用。目的:探讨失神经(坐骨神经和T10椎体部脊髓损伤)支配对Wistar大鼠股骨干骨折早期骨痂生成的影响。方法:建立Wistar大鼠单侧股骨中段开放性横行骨折动物模型,然后分别进行同侧坐骨神经横断和或T10椎体部脊髓开放性横断,并设仅行骨折建模者为对照组。所有大鼠分别于建模后14和28d后处死并于骨折部位取材,进行影像学测量及标本新生骨痂组织学观察。结果与结论:建模14和28d后,骨痂影像学测量结果均显示,坐骨神经横断组骨折愈合最快,对照组其次,T10椎体部脊髓横断组最慢,3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股骨标本骨痂组织学观察显示:对照组骨痂较成熟,坐骨神经横断组和T10椎体部脊髓横断组均生成不成熟骨痂。实验以此推断周围神经损伤加速骨折愈合,中枢神经损伤则延缓骨折愈合,失神经支配下骨痂的构成有明显缺陷,完整的神经支配是骨折愈合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在麻醉麻痹大鼠上研究了电刺激和惊厥剂对刺激腓神经引起的脊髓场电位的影响。结果表明:脊髓场电位的A、N、P波的振幅和活动面积均随电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  相似文献   

12.
背景:理想的脊髓损伤模型应既能模拟人类脊髓损伤,又能排除影响疗效的干扰因素,并具有广泛可重复性,脊髓全横断模型是目前较理想的选择。但由于操作方法的多样性致使疗效差异较大,各研究结果之间缺乏可比较性。目的:通过建立标准化的大鼠脊髓全横断模型,对比分析脊髓全横断大鼠后肢行为学改变和病理学特征。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2)、常规脊髓横断组(n=24)和显微脊髓横断组(n=24),每组再随机分为造模后7,14,28 d组。以T9椎体为中心,假手术组行椎板切除;其他两组行脊髓全横断,造成脊髓急性损伤模型,其中常规脊髓横断组采用常规外科方法造模,显微脊髓横断组采用标准化显微操作技术造模。各组于造模后7,14和28 d行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及横断处脊髓的组织病理学观察,观测脊髓横断处瘢痕组织厚度、脊髓残端间距、空洞横径和脑脊液囊腔形成情况,计算瘢痕指数、残端间距指数和空洞指数。结果与结论:假手术组术前、术后BBB评分和脊髓病理无明显变化。常规脊髓横断组和显微脊髓横断组大鼠造模后后肢完全性瘫痪,其中常规脊髓横断组大鼠后肢功能无恢复。造模后一至二周,显微脊髓横断组大鼠开始出现后肢运动功能自发性恢复,脊髓病理学检测指标值均明显低于常规脊髓横断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各组病理学观测指标与BBB评分之间无相关关系。提示标准化脊髓全横断造模方法有利于消除个体差异,更有利于对治疗效果的量化分析和研究比较。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的研究工作表明,P物质在中枢性血压调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实验试图 通过使用P物质拮抗剂,对P物质在脊髓水平的血压调节机制作初步探讨。 实验选用体重为250克左右的雄性大鼠,在乌拉坦麻醉下作脊髓蛛网膜下腔插管,一侧股动脉插管作血压描记。使用的P物质拮抗剂为(D-pro~2,D-phe~7,D-Trp~9)SP。 一、P物质拮抗剂对电刺激迷走神经中枢端引起的血压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脊髓诱发电位的特征及成份来源,用乌拉坦麻醉的大鼠,分别暴露背部皮肤、椎板或脊髓,记录电刺激坐骨神经诱发的脊髓电位,结果如下:一、脊髓诱发电位的分布及节段性电位的特征:刺激坐骨神经诱发的脊髓电位可分布在腰(L)段和下胸(T)段脊髓表面,由尾向头端电位幅度与持续时间逐渐降低,潜伏期延长,波峰数减少。在T_(13)~L_1之间可见明显的节段性反  相似文献   

15.
一、关于呼吸节律的基本中枢部位用切割和电刺激方法对成鼠的研究表明,其呼吸中枢组构与猫的基本相似。在新生大鼠脑干脊髓标本,用灌流脑干和横切的方法显示,大鼠节律性呼吸活动亦产生于延髓。Homma及其同事在新生大鼠脑干脊髓标本延髓吻端腹外侧区细胞外记录到一种吸气前神经元,认为这类神经元可能是产生节律性呼吸活动的起搏细胞。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s)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神经传导功能以及脊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第4代ADSCs移植入脱细胞神经移植物(ANA)中,构建组织工程神经。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杜氏改良Eagle培养基营养混合物F12(DMEM)组和ADSC组。DMEM组和ADSC组均建立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后用相应的组织工程神经桥接损伤神经的断端。术后6周采用神经电生理记录仪检测各组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和波幅,采用免疫荧光和Real-time PCR检测各组大鼠脊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ADSC组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波幅和脊髓BDNF和CNTF蛋白及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DMEM组。结论:ADSCs可增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和波幅、上调脊髓BDNF和CNTF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微囊化兔坐骨神经组织细胞移植对脊髓半横断损伤后大鼠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的表达影响。方法成年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4组,微囊组(n=25)、细胞组(n=25)、单损组(n=25)、正常组(n=5)。术前制备兔坐骨神经细胞混悬液以及将其微囊化,微囊组、细胞组和单损组大鼠在脊髓半横断伤后,立即在损伤处分别植入10μl微囊化坐骨神经组织细胞1、0μl坐骨神经组织细胞以及10μl生理盐水。于术后2 d7、d1、4 d、21 d2、8 d(每个时相取5只大鼠)取出损伤部位脊髓组织,正常组(每个时相取1只大鼠)则取相应节段脊髓。组织石蜡包埋后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GDNF的表达变化。结果 GDNF阳性染色主要见于神经元细胞及胶质细胞的胞浆内。大鼠脊髓损伤后上述细胞2 d后表达开始上升2,1 d达到最高。微囊组与单损组、细胞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微囊化兔坐骨神经组织细胞移植于大鼠损伤脊髓后,可以抑制炎症反应,促进GDNF的表达,有利于大鼠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背景:磁刺激可促进损伤神经的修复。 目的:观察磁刺激对大鼠损伤坐骨神经神经传导速度及相应水平脊髓运动神经元内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24)、模型组(n=24)和假手术组(n=12),用一新的长17 cm的止血钳钳夹坐骨神经至第二扣,以21.95×103 Pa维持10 s制备损伤模型。造模后24 h,实验组每天给予0.09 T的磁刺激。 结果与结论:造模后第2,4,8,12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实验组脊髓L4~5运动神经元生长相关蛋白43的表达较模型组相应时间点明显增高( P < 0. 05);造模后12周,电生理检测发现,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再生神经传导速度加快,波幅升高,潜伏期缩短(P < 0.05)。说明磁刺激能提高损伤坐骨神经的传导速度,增加其对应脊髓节段运动神经元中生长相关蛋白43的表达,对大鼠损伤坐骨神经的修复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背景:有研究表明神经系统在骨折的修复重建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其具体机制尚未阐明,中枢神经及神经生长因子对骨痂中成骨的影响至今少有报道。目的:观察失神经状态下胫骨骨折断端骨痂成骨的组织学变化。方法:用SD大鼠建立左胫骨闭合骨折髓内固定大鼠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为3组,左胫骨骨折组;T10脊髓横断组:于左胫骨骨折后,横断切除T10段脊髓约0.3cm,制成T10脊髓完全性损伤大鼠胫骨骨折模型;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建立T10脊髓完全性损伤大鼠胫骨骨折模型后,肌注神经生长因子。术后各组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骨组织形态变化,骨钙素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骨痂中成骨情况,透射电镜观察成骨细胞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结论:T10脊髓横断组大鼠在失神经状态下,骨痂中成骨细胞的数量减少,骨钙素表达减少,成骨细胞内细胞器功能低下。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的以上各组织学观察指标均较T10脊髓横断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果显示,神经生长因子可部分改善脊髓横断失神经状态下的骨组织再生情况。  相似文献   

20.
针刺对脊髓全横断SD大鼠BDNF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电针刺对脊髓全横断成年SD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mRNA在横断脊髓上端、下端、大脑皮质和比目鱼肌中的表达及变化的影响。方法建立40只SD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雌雄不限,随机分为针刺1d、3d、7d、14d和手术1d、3d、7d、14d组,每组5只,选"足三里 悬钟"及"三阴交 伏兔"2组穴位隔天交替针刺。采用RT-PCR技术检测各时间段脊髓横断上、下端、大脑皮质、比目鱼肌四部位中BDNF mRNA的表达。结果针刺14d组比目鱼肌中BDNF mRNA较手术14d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电针刺可促进BDNF在损伤部位所支配的肌肉-靶组织中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